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开局一条小渔船 > 第119章 身价直接掉一半

开局一条小渔船 第119章 身价直接掉一半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2-12-20 20:22:07 来源:笔趣阁

大佬想跑的时候,从来不会让韭菜看出他想跑。

大佬不想跑的时候,从来都会让韭菜以为他很想跑。

所以,当27日这天、7月份的最后一个交易周来临的时候。早上一开盘,所有被“恒生指数已经稳住了”这个想法忽悠住的股民们,瞬间就被惊到了。

“九龙航运/九龙仓/XX海事/XX物流全面暴跌!上午平均跌幅15%!成交量稀少!”

“午后下行压力开始带动整个航运业板块!且部分股票在价格下行至20%~30%时,出现放量成交!”

种种怪异现象,非止一端。恰烂钱的股评家们一时都不知怎么解读,总之航运股的行情就是在一路下泻中逐渐放量成交。

说它像是庄家想割肉跑路吧,演技又有点差。

真正的庄家似乎从来不会那么沉不住气、在跑路的过程中轻易抛弃那么多已经推上去的估值。

尤其是当部分航运股跌到七折多的时候,价位泡沫已经没那么高了。很多品牌和国际业务渠道很过硬的优质公司,经营方也开始筹钱回购股票。一时之间价跌量升,看起来扑朔迷离。

这种懵逼持续了一个交易周,到8月3号的时候,终于有一条消息拨开云雾,让大伙儿自以为看得清楚了些。

“今日,兰方文化宣布对香江XX海事举牌。经过此前多日吸筹,兰方文化在之前大股东的身份基础上,再次扩大占股份额,已成为第一大股东,且占股达到45%。

兰方文化现承诺以过去18天均价的基础上,溢价30%对该公司提出私有化要约。广大股民愿意抛售股份的,可以统一交割。”

顾鲲要抄底某些优质资产!顺势收购香江某家航运业公司!

到了这一刻,所有人都反应了过来。

这家航运公司的大部分股权,肯定是之前顾鲲在七八千点点位的时候,就已经慢慢吸筹吸进去了,所以总体收购成本应该比较低。

加上顾鲲选取的公司,都是本来常年市净率不太高、牌子不太响亮、优质净资产相对较多的,所以要想收购以补足兰方航运业的短板、实现“兰方产业升级”,也完全是符合逻辑的。

至于收购方开出来的条件,比如“比前180天均价再额外溢价30%”,其实倒是没什么意义,因为交易所的监管部门,肯定会调查这个过程中是否有刻意打压近期价格的嫌疑。

而且一般调查的结果肯定是“如果近期的平均成交价明显高于过去180天的交易均价再加上30%”,那么监管部门肯定是会要求收购方按照近期均价再加一定的溢价来收购的。

顾鲲表那个态,纯属是给小散看看的,不代表他最后这能做到按他想的价格私有化成功。

至于私有化成功之后,倒也不是说小散或者其他股东非得把股票都卖给顾鲲的兰方文化、让顾鲲达到100%控股。

只是说私有化会导致股票从港交所退市,从此之后这个公司的股份就无法在二级市场上公开交易了。再想卖股份就会比较麻烦,要内部股东之间优先磋商吸筹,估值也不会有上市状态那么高,可能一套就是一辈子了。

对于那些不想“炒股炒成了股东”的人而言,那肯定是一听到私有化就要跑的。

如果是非常信赖顾鲲,一辈子都不想跑了,就想从此在改组为“兰方海事”的新公司里一直吃分红、相信顾鲲能给所有股东分足够多的红,那留着也没关系。

顾鲲对于这种因为信赖他前途而愿意死抱着大腿不放的小弟,还是很宽容的。

……

一家海事公司私有化退市的进程,可能要几个月,最快能在三季度末或者十月份搞定,已经算快了。

梁劲松也不可能真的等航运股这边分出胜负,再去搞其他版块,所以八月份他就陆陆续续在其他想要收购优质资产、抛出部分泡沫套现的领域,也复制了在航运股这边的操作。

只不过,这些板块憋得越久、把收购目标股的近期股价暂时做得越低、在低位持续的时间越长,那么私有化退市时候的成本也越低。

另外,除了那些正式宣布的私有化消息之外,小道上的假消息也是满天飞。

比如,顾鲲实际上看上的是某一家中型的、净资产比较稳健的香江银行A,实际上想私有化这家A银行。

但在造势抛筹压价的过程中,可能一开始压的最狠的并不是A,而是另一家B银行的股价。

如果顾鲲在公开声明中公然说要私有化B、然后又反悔,那么肯定是会被监管部门惩罚的。

不过,哪国证券法也不会管那些不明来源的小道消息啊。

“顾鲲有可能是想通过假装想私有化A,来掩护对其他同类板块股票股价的压价行为、过几个月到半年之后实际上私有化B”这种话,完全是可以由那些不用负法律责任的普通韭菜口口相传的。

官方甚至可以在韭菜们传得最猛的时候,一再申明澄清,尽足澄清义务,但这依然改变不了小散们愿意相信什么。

这样一来,顾鲲究竟是想私有化还是想趁机抛售筹码,就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具有欺骗性了。

而且最妙的就在于,这一招出货方式,其他人根本学不了。

因为在普遍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氛围下,周边各国如今的主流都是通缩,是流动性紧缺,缺钱。

即使有不那么缺钱的,产业结构跟香江也不存在互补,并没有“承接香江在危机中转移出去的那些产业”的资本。

但偏偏兰方有。兰方作为主要国际贸易航路上的港口国家,原本一直对标定位学习李家坡。现在趁着金融危机期间李家坡因为受灾程度低、资产价格无法下压而不适合抄底,就顺势转火香江,那也是很合理的。

除了顾坤以外,其他任何东南亚国家的主权投资者,摆出这幅要“买一套航运公司、银行、地产公司,以升级本国相关产业”的架势,都是骗不了投资者的。

……

如此优良的出货环境,股权套现也就变得容易得多了。

8月份,顾鲲就把港股上的航运业板块抛了一小半出去,到9月底三季度结束的时候,梁劲松已经帮他把整个航运股整理得差不多了。

原本高峰时期有100亿美元左右的香江航运股在顾鲲手上,最后只留了一家总股本20亿美元左右的中等偏上航运公司,彻底私有化完成(这还是私有化过程中溢价了一部分,原先市值是不到20亿美元的)

剩下的80多亿美元股票,被全部抛售掉,变成了60亿美元现金,过程中大约蒸发掉了20亿,但这也是可接受范围内的。毕竟市值不等于套现额,能打个七折八折变成现金,在股指高位时都算是胜利。

虽然在私有化的案例中,顾鲲略有小亏,高价买了不那么值钱的公司,但这个私有化却掩护了其他资金的撤退,将顾鲲抛售其他航运股的行为解释为了“技术性调整”,是“为了私有化成功这家公司,不得不从其他同行公司撤出资金”。

换句话说,顾鲲卖股票给人的印象,就不再是为了跑路,而是优化整合,是“为了买更有潜力的公司的股份,而不得不抛掉一些相对垃圾的股票来筹钱”。

任何股灾抛售潮当中,最容易欺骗小散的就是“技术性调整”了。

哪怕后世一星期两次大洋股熔断,一开始大洋国当局为了稳定人心,也都是推特治国瞎几把吹,说成是“技术性调整”。

顾鲲和梁劲松这些操作相比于华尔街的前辈高人,可以说是很良心了。

航运股之后,金融股方面的操作也是类似的,只不过这个答卷要到年底才算是彻底交完。

根据后来的复盘看,顾鲲在港股金融板块上原本持有的筹码是第二多的,仅次于地产股。

当时顾鲲的800亿美元筹码,大约地产和金融加起来有450亿美元,航运和网络电讯加起来200多亿,其余杂七杂八板块加起来几十亿,不到百亿。

200亿的金融板块股票,最终也成功按照“把跑路夹杂在私有化绩优股、伪装成技术性调整”的思路下,大部分跑掉了。

最后顾鲲得到了一家市值50亿美元的香江银行,剩下150亿其他金融股变成了大约130亿现金。

这个过程中,恒生指数也随着金融和航运业的普遍下滑而顺势下跌。

从七月底的一万六千五,到八月底的跌破一万五千点大关,再到九月底的一万四和年底的一万二。偏偏整个过程并没有大的恐慌出现,一次又一次被“技术性调整”的口号稳住了。

其中梁劲松自然是做了很多极为重要的稳定人心工作的,只是术业有专攻,细节顾鲲也看不懂罢了。

靠着航运业抽出来的50亿美元现金、金融业的130亿,再加上其他杂碎板块抛了个七七八八、套现回来二三十亿,顾鲲总算是把他之前在港股市场上欠的融资融券机构杠杆,彻底平仓还清了。

至少他不用再担心因为加了杠杆,而被其他反应过来的新空头爆仓了。

“800亿美元市值的股票,航运业减持了110亿,金融业减持了200亿,其他杂七杂八的筹码减持了40亿,场内筹码余额应该是还剩450亿美元,主要就剩下已经非常高位的网络电讯股,加上大量的房地产公司,但因为这些地产公司也有自然下行贬值,目前总股本只剩400亿。

不过210亿的杠杆总算是还清了。后续就相当于是用了130亿的本钱,换来了场内的400亿股票,以及白捡了一家价值20亿的航运公司、一家价值50亿的银行,还有一家忽略不计的房地产公司。”

彻底还清杠杆的轻松,不是一般人能够体会的。

(PS:道歉,我承认这几章数据有点多,可能是我这个人比较考据癖,喜欢钻研,写东西过于追求逻辑合理性。不过好消息是今天就彻底结束了,后续不会再有金融账目诡计一大堆的剧情。

明天开始重新进入爽文节奏吧。有些东西,一开始没打算写这么详细,也是在写的过程中,又学习深化了一下,发现问题比一开始大纲设想得多,尤其是跑路环节怎么跑,我承认一开始我并不专业,甚至开始的想法有点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