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臣 > 第四十三章.聪明之人(完)

逆臣 第四十三章.聪明之人(完)

作者:虫豸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8 02:58:05 来源:笔趣阁

所谓上位者,皆有着极强的控制欲。

或许,他们会在某段时期内,放任某些下属随意而为,但那是建立在不影响大势的前提下。

只要一切皆由自己操控,只要所有人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那么无论何等难事,皆有成功的可能——对于这一点,所有的上位者都是深信不疑。

而丞相张谦,无疑就是这样的一位“上位者”。

但此刻,快步走下御冕的张谦,气质神色间,虽然依旧保持着多年来从不改变的儒雅睿智,但眼神中的怒气,却是任谁都能感觉到。

一时间,身边的亲信随从,周围的亲近大臣,皆是暗自心惊,不敢靠近轻扰。

习惯于将一切操控于手掌之间的上位者,无疑最是讨厌突然而来的变化。

原本被他刻意压制的萧漠,眼看就要青云至上,明明是个威胁隐患,却偏偏奈何不得,这也就罢了,毕竟他的接班人张衍圣,也从中获得了大量好处。

但不久之前,通过楚灵帝,张谦却震惊的得知,那个从小就被他精心培养的张衍圣,那个他最宠爱的孙子,那个他有生以来最得意的作品——竟然在没有得到他同意的情况下,擅自请旨去北方战后之地为官!!

这是自当初张衍圣擅自请旨担任枢密副承旨之后,第二次违背他的意愿了。

张谦隐隐有种感觉,那个原本对他顺从无比的张衍圣,那个一直在按照他的意愿成长的张衍圣,恐怕已经不复存在了,如今的张衍圣,让他感到陌生。

这种变化,让张谦愤怒之余,竟是隐隐有些空虚与伤感。

而张谦的困扰,也不仅仅只是张衍圣的变化,和萧漠的崛起。

在他与楚灵帝谈话之时,张谦还震惊的得知,楚灵帝竟然有让八贤王入朝主政的想法——而在之前,对于这般大事,楚灵帝竟是从未与他商量过!!

所有的种种加在一起,即使是老练深沉如张衍圣,也是有些失态了。

~~~~~~~~~~~~~~~~~~~~~~~~~~~~~~~~~~~~~~~~~~~~~~~

张谦的情绪波动是如此的明显,以至于绝大部分人都不敢靠近,生怕祸及池鱼,但文先生绝对不是其中之一。

他是张谦三顾茅庐请来的“文胆谋士”,是朝中大臣皆有耳闻的“第四位参知政事”、“民间阁老”,即使张谦如今身为当朝宰相,依然对他恭敬有加,不敢轻慢。

只见文先生快步走到张谦身旁,皱眉问道:“丞相大人,究竟发生了何事?为何竟是如此失态?”

听到文先生语气间的责备,张谦叹息一声,顺势将情绪间的异样收回到心底深处,然后也不隐瞒,将他自己从楚灵帝那里得到的诸般消息,尽数转述于文先生。

讲诉完毕后,张谦皱眉道:“先生,如今朝中形势复杂啊,萧漠势力的崛起,已是不可避免,八贤王入朝参政,又是一大变数,今后我等行事,必然会多受节制,这些都还罢了……但子佳那孩子,竟然……先生,你可有策教我?”

闻听到种种变化,文先生也是皱眉不语,思索良久后,终于说道:“八贤王与萧漠的事情,都还罢了,慢慢谋划,自有办法,只要陛下还在一日,他们就奈何不了丞相。关键还是子佳少爷,他是丞相府的将来,是丞相的延续,任何变化,都必须重视……”

说到这里,文先生神色愈加凝重,缓缓说道:“丞相可知,那张廉学、牛咎山、秦军三人,至今都没有回归丞相府,在子佳少爷的随从中,也不见他们的踪迹。此外,项桓也不见了。为何如此,丞相却是要问问子佳少爷了。”

张廉学、牛咎山与秦军,正是负责护卫张衍圣的三大高手。

当初张衍圣请旨担任枢密副承旨、战时监军,张谦自然生怕其出现什么意外,除了自己门下三大高手尽出之外,还想办法调集了千余精锐禁军担任护卫,而这些护卫的首领,正是禁军首席教头项桓,而这个项桓,也是张谦的绝对亲信之一。

察觉到文先生言语间的隐含含义,张谦身体一震。

无论是丞相府的三大高手,又或是禁军首席教头项桓,皆是智勇双全之辈,虽然战场险峻,瞬息万变,但若说四人全部战死,张谦却是说什么也不会相信的。

但如若不是这般,又该如何解释四人的一同失踪?

难道,这些人的消失,是张衍圣的刻意所为?难道,张衍圣在这段时间里,做了什么事情不愿自己得知?难道,张衍圣想要脱离自己的控制?

这些下意识的想法,但下意识的,张谦不愿相信。

自己的一切,将来都是张衍圣的,自己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张衍圣的将来,他为什么这么做?他有什么理由这么做?

张谦的不信,无关乎理智或者信任,仅仅只是因为,张衍圣是他的孙子!!

然而,事情毕竟诡异,而且多年来文先生又从未错过……

所以,张谦沉默良久后,终于唤来一名亲随,厉声吩咐道:“马上将子佳唤来见我,不得耽搁!!”

那名亲随听到张谦言语严厉,身体不由一颤,连忙应是,不敢耽搁,匆匆而去。

文先生叹息一声,又转头看了一眼不远处的王翰,说道:“丞相,虽说子佳少爷的事情更加重要,但八贤王入朝参政的事情,却也是当务之急,还请丞相大人切不可因此而心乱,早做谋划为好。”

张谦明白文先生的意思,同样转头看向了王翰。

此刻王翰正被一众文武围住,接受他们对于自己谈判成功的恭贺,气派依然——虽然对于自己失了圣宠心知肚明,但他显然不想让更多人探知这一点。

注意到张谦的目光,王翰转头对视,向着张谦点头微笑,张谦也同样客气的额首示意,气氛融洽,但口中却是说道:“文先生不用担心,我们的布局,马上就要完成,到那时,必然会让这王翰再无翻身的余地。”

随着王翰失了圣宠,张谦吞食王翰的权力,已是必然。

只是,随着八贤王即将入朝主政,这般步骤,却是必须要加快进行。这样一来,无论是为了日后能集中全力与八贤王相抗衡也好,无论是为了守住自己的势力范围,将王翰的势力转交于八贤王也罢,都可从容应对。

毕竟,以八贤王多年来所积累的声势,以及楚灵帝对他的信任,一旦入朝参政,想要架空他,是完全不可能的。

听到张谦的回答,文先生点了点头,接着却告辞道:“既然如此,我也就放心了。丞相在这里应对就是,我且去布置一下,看看能否得到什么消息。”

“有劳先生了。”

张谦叹息道。

他知道,文先生想要查探的消息,自然是张衍圣离京后这段时间的所作所为、诸般经历。

~~~~~~~~~~~~~~~~~~~~~~~~~~~~~~~~~~~~~~~~~~~

坐在轿中,随着轿子的晃动,文先生闭上了双眼,一片沉思。

并非在思考张衍圣或者八贤王的事情,手中资料不足的情况下,他不喜欢做这种无用功——从某方面而言,他虽然才智绝顶,但却是最为吝啬自己的脑力与心智。

事实上,此刻的文先生,正在回忆二十年前,他出师之时,其老师对他的叮嘱。

文先生的老师是一位隐士,虽然惊才艳艳,却少有人知——就像世人不知道文先生的姓名来历,只知称呼其为“文先生”是一样,他也不知道这位隐士的姓名来历,只知道称呼其为“老师”。

隐士共有三位弟子,文先生并不是其中最为聪慧的一个,也不是其中最为刻苦的一个,但最早出师人是他,唯一得到该隐士嫡传的,也是他。

那一日,文先生在他的两位师兄或羡慕或嫉妒的目光注视下,来到了那位隐士的房中,作为离行前最后的告别。

进入隐士的房间后,文先生尚未发言,刚刚跪下,那名隐士已是当先说道:“文华,你可知,今日即是你出师之日,也是为师正式将你列入门墙之时。”

文先生当时年纪尚青,尚无今日的深沉城府,听到老师的话后,顿时就呆住了。

他不明白,自己不是在八岁时就已经拜这位隐士为师了吗?为何历经十二年,今日直到出师之时,才反而算是刚刚入门?

察觉到文先生的疑惑,隐士笑着摇头,悠悠道:“痴儿,若为师早已经将你列入门墙,收为嫡传弟子,为何当年未让你行拜师礼?为何这些年来一直对你隐瞒姓名来历?甚至,你连我门的传承祖师都不知晓,又怎算是为师的弟子?这十二年来,为师虽然倾囊相授,但实际上,只是对你的一种考验罢了,你勿要责怪为师,这也是本门的规矩,当年为师也是如此。”

当时,文先生虽然震惊,但出于对该隐士的崇敬,却让他没有考虑其他,只是再次跪在那隐士身前,恭恭敬敬的行了拜师礼,奉上拜师茶。

隐士笑着接过拜师茶,轻轻品了一口,接着说道:“你既然已被列入门墙,关于本门来历,为师也不瞒你。本门名为‘帝儒’,乃是儒家的分支,专习帝王之术、攻心之策,关于这一点,我想在这十二年来,你应该早有了解。本门祖师,乃是魏朝太尉贾诩,传承距今,已有七百余年。而为师姓高名彦,雍州人士,乃是本门第三十三代传承,一生无名,少有作为,这些你记住即可,离山后也不用特意打听。”

说话间,高彦随手将一本名录册子递给文先生,文先生打开一看,却是“帝儒”传承七百余年来,所有弟子的登录名册,然其中记录之人,竟大都皆是无名之辈。

有观于此,文先生心中不免失望,但还是恭敬应是,将自己的姓名填写于名录上,双手捧着还于老师高彦。

高彦自是看透了文先生的所思所想,接过名册后,淡淡道:“我‘帝儒’传承七百余年,弟子不过百余,虽少有名震天下的枭雄名臣,但大都皆是那些枭雄名臣府中的倚重谋士,每人皆是才智高绝,隐于幕后,影响天下大势,所以,本门虽然无名,但你切莫小瞧。”

“弟子不敢。”

文先生连忙道。

却是文先生想明白了,“帝儒”一脉的传承弟子,虽然大都是无名之辈,但自己老师高彦的才智,却绝对是世上少有。更何况,“帝儒”传承,最重自保,又多是谋士之术,传承子弟少有名气,也是可以想象的。

看到文先生若有所悟,高彦满意的点了点头,继续说道:“文华,为师问你,你觉得你大师兄如何?”

文先生微微一愣,不知高彦为何询问这些,但还是答道:“大师兄乃是老师门下,学习最为刻苦用功之人,博闻强记,胸怀大志,弟子不如。”

高彦又问道:“那你觉得你二师兄呢?”

文先生又道:“二师兄聪慧过人,才智天降,世间少有,举一知三,机智敏锐,弟子亦不如。”

高彦笑问道:“那你可知,为何为师独独收你为嫡传?”

文先生思索良久后,迟疑的问道:“可是因为,弟子志向不如大师兄,聪慧不如二师兄?”

高彦哈哈大笑,说道:“正是如此。本门行事无忌,不论善恶,但唯有三点规矩,皆是关于弟子传承,名曰‘传承三戒’,你要切记,不可违背。其一,本门之弟子,最重悟性,然天生聪慧过人者,不可收录于门下;其二,本门传承,皆是谋士之学、帝王之术,然胸怀大志者,不可收录;其三,本门弟子,首重自保,然贵族门阀子弟,亦不可收录。言及于此,切记切记,望你日后自行领悟。”

说完了这些,高彦再也没有其他吩咐,就这么让文先生离山了。

~~~~~~~~~~~~~~~~~~~~~~~~~~~~~~~~~~~~~~~~~~~~~~~~~~~

当初文先生虽然答对了老师高彦的询问,但只是脑中灵光一闪,隐有所悟,待高彦将三点规矩讲明白之后,文先生反而更加糊涂了。

为何“帝儒”一脉的规矩,皆只是关于弟子传承?为何不能收录聪慧过人者为弟子?为何不能收录贵族门阀子弟为传承?又为何不能收录胸怀大志者为后辈?

文先生想要请教老师,但高彦根本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时光流水,二十年转眼即逝,文先生看的多了,想的多了,感悟的多了,尤其是读了《贾诩传》之后,终于明白了这般规矩制定的原因。

之所以没有其他方面的规矩,乃是因为“帝儒”一脉弟子,出师之后,学问为人,已有所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已是了解,在这样方面,自然不用多做担心。

而传承三戒,却是有其深刻的含义。

“帝儒”一脉,传承的是帝王心术、讲究的是为达目的,不论善恶、不折手段!!学习之后,本就容易让人养成偏激的性子。

然资质平庸者,懂得舍弃;出身贫寒者,知道进退;志向不大者,明白知足。

而与此相反,天生聪慧者、胸怀大志者、出身高贵者,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这三种人,最容易行事偏激,如若没有目标,也就罢了,如若有了目标,必会倾尽全力、不择手段的将之完成。

若是让这三种人再得到了“帝儒”传承,他们只会愈加的执拗偏激,只会愈加的行事不折手段!!

最重要的是,这三种人,一旦确立了目标志向,那么这些目标志向,无论是善是恶,决不会小。而“帝儒”传承,就会成为他们达到目标的最佳手段!!

如此种种,如若最终,他们的目的达到,固然能让“帝儒”一脉名扬天下,然天命胜人为,一旦失败,“帝儒”一脉就很有可能断了传承。

最重要的是,无论成败,天下都要遭受大劫难。

如此,这传承三戒,实是用心良苦,或许是“帝儒”一脉的祖师爷贾诩一生的感悟。

~~~~~~~~~~~~~~~~~~~~~~~~~~~~~~~~~~~~~~~~~~~~~~~~

而文先生之所以突然想到了这些,却是因为张衍圣。

众所周知,张衍圣是文先生的弟子。

但很少有人知道,文先生最初,并不愿将张衍圣收于门下,理由自然是“帝儒”一脉的“传承三戒”。

在那时,王翰尚不是一朝丞宰,张衍圣也不过三岁余,自然没有什么“志向高远”或是“出身高贵”之说。

但让文先生犹豫的是,张衍圣实在太过聪明了,不仅聪明,而且早熟,不仅早熟,而且小小年纪,就已经懂得了“思索”二字。

聪明、早熟、善于思索,这是“帝儒”一脉追寻弟子之时,最看重的品质,也是最为顾忌的品质。

事情总有两面性。

可惜,文先生实在耐不住张谦的屡屡恳求,又喜欢张衍圣的性子聪明,最终还是违背了“帝儒”一脉的规定,将张衍圣收于门下,将自己一生所学,倾囊相授。

聊以欣慰的是,经过张谦与文先生的刻意培养,张衍圣从小就向着两人所希望的那样发展,才华横溢却不自负,出身高贵却不猖狂,人生最大的目标志向,也只是和张谦一般,不过是保住张家一族的富贵与传承罢了。

但如今,文先生却隐隐发觉,自己似乎做错了。

张衍圣这些年来,或许并非当真是按着自己和张谦所愿的那般发展,只是他的一些心思,一些想法,一些特质,被自己与张谦合力压制了下去,以至于自己和张谦、乃至于张衍圣本人,对此都没有发觉。

而如今,不知因为何事,张衍圣那些被压制的某些特质,那些被张衍圣下意识的隐藏在心底深处的心思想法,竟是突然无可抑制的爆发了,进而让他产生了脱离张谦的心思——文先生虽然尚未与张衍圣接触,但一生最擅长的就是人心,仅仅只是张衍圣对楚灵帝的一个请求,以及一些信息资料,就与八贤王和萧漠一般,隐约猜到了张衍圣的目的。

想到“帝儒”一脉传承的种种手段,以及那“传承三戒”,文先生更是眉头大皱,有些后悔,似乎自己这些年来,教给张衍圣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一些。

~~~~~~~~~~~~~~~~~~~~~~~~~~~~~~~~~~~~~~~~~~~~~

就在文先生暗思之时,轿外突然有人禀报道:“文总管,属下刚刚得到消息,八贤王与萧漠,此刻正在‘青云楼’密谈,而少主也正往那里赶去,但因为防备严密的关系,密谈细节,却无法得知。”

“知道了。”

文先生缓缓答道,眉头一皱,再次陷入了深思。

却是文先生突然想到,那位英明神武的八贤王,何尝不是亦如张衍圣一般,是一个天生聪慧之人,而且出身高贵、志向远大。

或许,是因为“传承三戒”的关系,对于集合了“天生聪慧”、“出身高贵”、“志向远大”这三点于一身的八贤王,文先生总是隐隐有些顾忌,总觉得他那英明神武的气质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偏激至极的心。

而就在文先生暗思之间,他所乘坐的轿子在一众丞相府侍卫的护卫下,穿街走巷,终于回到了丞相府。

但文先生却不知道,在丞相府所在街道转角处,一处茶摊之中,正有两位半百老者,紧紧的盯着他的身形,直到不见。

“没想到,小师弟竟然成了当朝丞相的文胆谋士,当初老师选他为嫡传继承人,果真不假。”

其中,一位面容和蔼的老者,悠悠道。

“老师虽然才智通天,但也不一定做什么都是对的,至少,小师弟他没有选到一个好主公。”

另一位老者神色阴晦,缓缓道。

“也不能这么说,如若张谦老死,他和我们也算是共奉一主了,可惜,他更忠于张谦。哎,本来还想与小师弟叙旧一番的,但下次见面,就是不死不休了,有他存在,对小主人的影响限制,实在是太大了。”

面容和蔼的老者,眼中突然闪过一丝狠色。

与此同时,青云楼。

八贤王等待良久后,终于等到了萧漠的回答。

“王爷,您也知道子柔的性子,更清楚子柔这段时间所面对的形势,王爷为国为民,子柔固然钦佩,也愿意助王爷您一臂之力,但至少在一两年之内,子柔无法直接为王爷说话办事……”

这番话大意就是,萧漠同意与八贤王结盟,改革时政,但仅仅只限于出出主意,或者隐晦的帮忙——冲锋陷阵的事情,就只能谨谢不敏了。

但八贤王却不在意,得到萧漠的答复后,只是大笑道:“只要子柔肯助本王,无论如何,本王只会有喜无忧!!以子柔之智,与本王合力,不仅文人特权可收于国,我朝其他的时政弊病,如那臣权与贵勋特权过大等等,解决之日,亦是可期。”

听到八贤王之言,萧漠只觉得目瞪口呆。

原来他不仅仅想限制文人特权,还想要限制勋贵特权与臣权!!

看到萧漠神色间的惊讶,八贤王才发觉自己的失态,自嘲一笑后,说道:“子柔见笑,是本王过于激动了,实是这些弊病,本王虽然看的清楚,但数十年来,无法言明,也轻易不敢言明,今日有了子柔这个知己,却是一时失态了。”

“哦?八王爷您还想要限制臣权与勋贵特权?”

八贤王点头道:“是啊,子柔,想必你也能看得明白,贵族特权之多,不逊于文人特权,只是贵族数量不如文人,所以隐患不显罢了,但无论如何,总归是一个隐患,必然要加以限制,不能任其发展。天下乱于流民,流民产于土地兼并,而土地兼并者,皆是这些勋贵!!当然,我朝勋贵,祖辈皆是有功于国,本王也不能亏待了他们,但却也绝不能让他们日后成为国家的拖累。”

“至于臣权……”说到这里,八贤王冷笑道:“当年太祖之所以放权于臣,正是有感于千年来朝权更替,乃是因为君臣两方,君强则昧,臣强则逆,于是设立规矩,使君臣平衡,以保楚朝千秋万代罢了,但时至今日,我朝历代君王,只记得太祖那句‘垂手而治’,一再的放任臣权扩大,若不是军权一直掌握在我皇室手中,说不得哪天就有人造反了。然时至今日,那王翰张谦,竟是把手伸到了军权之中,臣权过大,已是到了不得不治的时候了。本王无意尽收臣权,但也必须要让臣权限制在太祖之时!!”

萧漠点头,暗自苦笑。

这八贤王,诸般想法志向,竟是什么都不瞒他。

不过也是,既然已经将自己有志于限制天下文人特权的事情说出来了,那么就无所谓再多说点什么了。

毕竟,从各方面而言,限制臣权与勋贵特权,招惹的麻烦,要比限制文人特权小得多,可解决的方法也要多得多。

同时,萧漠也不得不承认,眼前这位八贤王,确实是当今朝野间少有的睿智之辈,楚朝的各般弊病,竟是看的一清二楚。

恐怕,等他限制了文人特权、勋贵特权与臣权后,就要改革历法,重定土地、军队、经济之法了。

有时候,一个人如若太聪明,实在不是好事。

果然……

见到萧漠神色间若有所思,八贤王又解释道:“不过子柔放心,本王绝非鲁莽无知之辈,三权的限制,各方各面,形势复杂,本王虽然心中急切,但也绝不会一同进行,而是分步行事,小心布局。”

说着,八贤王又是一声长叹,道:“按本王的猜想,仅仅是限制文人特权,即使一切顺利,就需你我至少三五年之功,更遑论限制臣权与勋贵特权了,那不过是将来的打算罢了。更何况,你我也不能将心思全部放在限权二字,毕竟,诸般法度的改革,祛除时弊,防患未然,才是正途……”

或许,这些心思想法,已是在八贤王这里憋得太久了,如今终于有了施展的机会,又有了萧漠的赞同,一向威严如他,一时间竟是言语不绝。

不过,萧漠总觉得,八贤王并非当真这般兴奋,至少,他的眼神,依然冷静如旧,隐隐间不断的打量着自己,不放过自己的丝毫神色变化。

八贤王今日之言论,对萧漠而言,既是一场推心置腹,也是一次考察……

不过,八贤王的种种言论与设想,大都是有利于国的,诸般法度的改革,想法也近乎于成熟,远比如今楚朝所沿用的旧习要先进。

刚开始,萧漠还只是在无奈的听着,但渐渐的,被八贤王的想法所吸引,暗生钦佩,竟也不由自主的参与其中,插口而言,将一些后世的想法讲出,进行讨论。

就在两人刚刚谈的兴起之时,房间门外,突然传来了邓尚全的声音。

“王爷、少爷,张衍圣大人回来了。”

还未等萧漠与八贤王应声,门外又有八贤王的亲随禀报道:“王爷、萧大人,丞相张大人求见。”

~~~~~~~~~~~~~~~~~~~~~~~~~~~~~~~~~~~~~~~~~~~~~

PS:这章字数比较多,更新晚了,见谅。闲话几句。三国英雄辈出,但杰出谋士更多,也更让人印象深刻。然最出色的谋士为何人,针对这一点却是常有辩论。大多数人都认为是郭嘉,但虫子认为是贾诩,奇怪的是,竟很少有人认为是诸葛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