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四百零二章 七月辽东,心喜景象

逆天换明 第四百零二章 七月辽东,心喜景象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3 21:02:33 来源:笔趣阁

对于辽镇这仅存的三万多人马,郭大靖的感情是复杂的。

既恨他们畏敌如虎,不顾国家利益,没有民族大义。可要一棒子打死,郭大靖又觉得可惜。

这可是近三万骑兵,如果能为我所用,平辽灭虏差不多能提前一年完成。当然,要严格训练,更要完全掌控,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至少,不能让辽镇成为建虏重新恢复的助力。走私粮食物资,是绝对不行的。哪怕与辽镇彻底翻脸,也在所不惜。

对于郭大靖的建议,毛文龙马上就明白过来。这是友好,可也算得上是警告。在书信中便可委婉点明,使辽镇不敢铤而走险。

而且,答应支援粮草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试着拉拢,看没有合并辽镇的可能。

原来是袁崇焕压制封锁,不是搞残东江镇,就是要把东江镇完全掌握在手中。

现在的形势完全逆转过来,东江镇成了朝廷倚重的平辽主力,辽镇则自作自受,成为了被压制分化的存在。

毛文龙轻抚额头,虽然接受了郭大靖的建议,却不表乐观,缓缓说道:“辽镇纵是能听号令,恐怕也不能放心使用。”

对于辽镇的战力,毛文龙已经瞧之不起。除非辽镇将领交出军队,由东江镇的军官进行训练和武装,成为可以依用的军队。

但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毛文龙也不想白花费钱粮,养一群废物。

郭大靖淡淡地笑着,说道:“末将对辽镇的印象也是极差,但试试也无妨。如果辽镇不知好歹,卖国通虏,末将便提两万精兵,平了宁远。”

毛文龙哈哈一笑,赞赏道:“有此雄心,本帅甚慰。”

倚靠在椅中,毛文龙看着郭大靖,笑着说道:“趁着回大连办事,在家好好呆几天,陪陪阿秀和阿英。嗯,阿英挺争气,没给本帅这个媒人丢脸。”

定然是毛沈氏把阿英有喜的事情告诉毛文龙的,郭大靖对此也不意外,笑着点头痛快答应。

“还有一事要禀报大帅。”郭大靖开口说道:“现在的火枪不断生产,除装备部队外,还会有更多的剩余。末将以为可以发放给民兵少量,并开始训练。”

毛文龙沉吟了一下,说道:“也好。但一定要控制好,平常最好收起,不要放在民兵家中。”

郭大靖虽然有些不以为然,但也没有反对,躬身受教。

这向全民皆兵又迈进了一大步,不仅使东江镇的整体实力得以提升,更为将来开发广袤无边的北大荒打下基础。

向北,向北,肥沃的黑土地辽阔无边,可人烟罕至的沼泽森林也藏着重重危机。

光靠军队恐怕是力有未逮,装备了火枪的百姓,便会更加充满了冒险开拓的精神。

无尽的荒地,几十人、上百人的武装民众占了就是你的,至少给你十几年、财十年不纳赋税的耕种时间。

甚至于,如果开拓者中有才干的管理者,由官府委官任命也不是不行。

西夷为什么能以那么少的人口,占据那么大的殖民地,就是政策鼓励的结果。

面对蛮昧无知、科技落后的民族,几十个殖民者就能征服,建立城堡进行管辖,被委以总督之类的头衔。

占地,当官,发财,对人的诱惑有多大?整个人生都会发生改变,甚至是在为子孙后代谋福祉。

………………

七月的辽东,天气清明,广阔的田地里,各种庄稼郁郁葱葱,蓬勃地生长,已经呈现出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

从盖州到复州,再走过金州,郭大靖看到的都是这样令人喜悦的景色。但三州之间,也有区别。

盖州多为军屯,土地利用率不及复州,更不及金州。偶尔还能看到原野,青绿的草丛,五颜六色的野花。

进入金州,这样的荒地基本上就看不到了。哪怕是边角的一小块地,也被百姓种上了各种作物。

因为这些边角地是不收赋税的,百姓开垦多少、种多少、收多少,都是自己的。

在盖州,这片荒地的原主人,那些熊、野猪、狼……还留恋着群山和森林,时常跑到庄稼地里寻食,与军屯的将士们不时地进行着较量。

天地之间,似乎也都是如此,不管是人,还是兽,都在为自己的生存而争夺,而战斗。

打败了建虏,就天下太平了?恐怕也只有郭大靖不认为是这样,也没有存着马放南山躺倒享福的念头。

不过,当看到百姓们的笑脸,听到他们的笑声,自豪感也是油然而生。如果连这三州之地都治理不好,还争夺更大的地盘有什么用呢?

“最多再有一个月,黑麦和土豆就能收获了。今年年景好,只要下霜别太早,玉米的收成也差不了。”

郭大靖在路上竟遇到了老熟人,广鹿岛种地管事儿王老憨,让他颇感意外。

“连您都离开岛了,岛上的人怕是不多了吧?”郭大靖招呼着王老憨在树荫下随便坐着,笑着开口问道。

王老憨呵呵笑着,说道:“岛上就那么点地,也比不上这里的地肥,谁还呆在岛里受穷?关键还是咱们东江军够厉害,有毛帅和郭帅带着,建奴是打不过来啦!”

郭大靖微笑颌首,安全肯定是百姓最先考虑的。如果有战乱的危险,他们宁肯在岛上过苦日子。

“这是第二年啦?”郭大靖伸手指了指,那是王老憨正在劳作的田地,看样子却不象是今年刚种的。

王老憨连连点头,说道:“去年的年景不太好,可有土豆,就是减产了三成,也足够家里吃了。亏了种得多,第一年心里还没底。”

“今年就没问题啦!”王老憨黝黑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显得皱纹更多,“看样子,光是土豆,就准能超过去年所有的收成。再加上黑麦、玉米……”

虽然还没有开始收获,但老百姓的预估还是很准的,那可是多少年耕种的经验,基本上差不了多少。

“对了,俺还种了两亩芝麻,这眼瞅着就能收了。”王老憨伸手指着远处,笑着说道:“榨出香油,咸菜里滴一点,吃到嘴里喷香喷香的。”

对于芝麻能否适合小冰河期的辽东环境,郭大靖也不清楚,但听王老憨说得确定,觉得应该可以。

即便如此,这也是老百姓自己的决定,只是类似自留地那样的小面积种植,并不影响缴纳赋税。

反正,郭大靖不想推广,也不想干预。小冰河期还未到高峰,气候会越来越冷,也限制了能在辽东种植的农作物品种。

所以,早熟耐寒的土豆和黑麦是官府有硬性规定的,必须种植三分之二的面积。这样的话,即便遭遇极端天气,也基本能保证收获,使百姓不致受饿。

咸菜滴香油,这对老百姓来说,已经是不错的生活水平了。而对于西北那些灾民,能喝到一碗粥,恐怕就是做梦也想的美事。

而经过这几年在辽东的耕种经验,郭大靖几乎可以断定,小冰河期的灾害固然猛烈,但造成流民遍地、起义此起彼伏的原因,还在于朝廷,在于官府。

农民之所以抛弃土地,拖家带口地踏上逃荒之路,不仅仅是灾害,更在于赋税的增加。

如果朝廷能适时减少赋税,并给予一些赈济,视土地如生命的农民,怎么会背井离乡?

灾害本已造成减产,可赋税却在增加,老百姓的收成全部上缴都不够,在如狼似虎的官差的催逼下,竟要卖儿卖女,谁还会等死地呆在原地?

天灾无情,**更烈。

听着王老憨在唠叨地诉说着明年的打算,郭大靖不时微笑颌首,并插上几句,和这个老者一起分享着喜悦。

“这天气一年比一年冷,也不知道啥时能正常。”王老憨也注意到了这几年气温的变化,说道:“可不敢多种别的作物,土豆、黑麦、小米却是一定要多种的,得先让一家人吃饱肚子不是。”

郭大靖说道:“天气变冷,可能还得个十年八年,谁也说不准。您这么想是对的,先保吃饱,再少量地种点适用的作物,收成不好,也不受影响。”

现在是崇祯三年,按照历史上的记载,应该还有十三四年,气候才会逐渐转暖。

心中已经有底的郭大靖,并不觉得这十几年会特别难熬。有高产耐寒的作物,辽东应该是稳的。

就是种植传统作物,也不见得是年年颗粒无收。

同纬度的国家有倭国、朝鲜,更寒冷的地方有漠北蒙古,有俄罗斯,还不是都挺过来,没在小冰河期亡国?

王老憨不明白什么小冰河期,但对郭大靖的判断却十分笃信。或者说,对于官府,百姓们已经有了很大的信任,这可能就叫公信力吧!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郭大靖只是通过自己亲眼看到的景象,亲耳听到的述说,以及百姓们的脸色,便能知道他们的生活怎样。

离小康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温饱却已经能够保证。而这些改变,也就是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完成的。

“村上的民兵怎么样,训练不影响农活儿吧?”郭大靖索性多问一些,多了解一些实际的情况。

“不碍事儿的。”王老憨摆着手说道:“农忙也就那么一段日子,农闲的时候更多。有他们在,老百姓更安心。前些日子,还打死了两头从山上跑下来的野猪呢!”

咧了咧嘴,王老憨继续说道:“那玩艺儿可厉害,要是看不住,一夜能拱好几亩地,庄稼都给你祸害了。”

郭大靖抬起头,瞭望着远处的山林,却也只能无奈地苦笑。

可这毕竟不是普遍的事情,随着人口的增多,那些可怜的野兽,不是被打死,就是向更远更荒僻的山林迁徙了。

即便如此,辽东大地想要达到后世的开发程度,却也不是十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能够达到的。

也就是说,就算东江军不再扩大地盘,只凭辽南三州,再来十几万、二十几万人口,也足够承载。

代价也是有的,那就是自然环境的改变,森林覆盖率的大幅缩减。当然,现在肯定考虑不了那么多,东江军也不可能不收复失地。

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跑了过来,招呼着王老憨回家吃饭。这个虎头虎脑的小家伙,正是王老憨的孙子。

“这臭小子,不知道在哪里钻了一头的灰土。”王老憨斥骂着,但却满脸的宠溺和笑意,按着孙子给郭大靖磕头行礼。

郭大靖看到这长得墩实、欢蹦乱跳的小子,笑着掏出两张军票塞过去,让他自己买零食吃,心中愈发肯定了百姓们的生活水平。

“老人家,回去吃饭吧,我也要继续赶路了。”郭大靖婉拒了王老憨的邀请,上马挥手,带着亲兵疾驰而去。

百姓们的生活质量在稳步提升,也意味着将士们没有后顾之忧,能够安心打仗。

正是他们的英勇奋战,才让亲人和朋友能够安定地生活,让家人能够生活得更好。

作为三州之地的主要管理者,郭大靖只相信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这可能是与皇帝和大臣们最大的区别。

用“何不食肉糜”来说崇祯和大臣,可能并不确切,但他们对于民间的疾苦要么知之不多,要么就是铁石心肠、熟视无睹。

奏疏上的形容,远没有亲眼目睹能触动人心。只看“人相食”这三个字,你能想象得出那如人间地狱的凄惨之景吗?

郭大靖抬手示意,放慢了马速。

前面不远处,几个七八岁大的孩子拿着树枝、网兜,欢叫着跑过大路,追逐着一只羽毛鲜丽的鸟儿。

一个孩子明显要小一些,跑在后面,还在沟坎处摔了个跟斗,弄得一身土,却也不哭,爬起来咯咯笑着,又迈步追向了同伴。

“皮实得很哪!”郭大靖露出了开心的笑容,看着这帮野孩子大呼小叫地跑远。

正是无忧无虑的年纪,在野地里疯玩儿,也不回家吃饭。希望他们能一直快乐平安地成长,战乱再也影响不到他,更不会为了一口吃的而颠沛流离。

郭大靖收回目光,吐出一口长气,挟了下马腹,加快了行进的速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