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三百九十一章 春耕,篷勃的生机

逆天换明 第三百九十一章 春耕,篷勃的生机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3 21:02:33 来源:笔趣阁

被犁铧翻转过来的黑色土层,在中午太阳的温暖下,发散着丝丝蒸气,在老何头儿看来,是带着挑逗的味道。

军队已经犁完地,带着耕牛和战马去了别的地方。老何头儿抬头瞭望,视野中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田地。

五十亩土地,都是他家的。他这个从北直隶刚刚移民过来的百姓,曾经在忐忑中憧憬,现在全部成真,简直和做梦一样。

而且,种了这么多田地,赋税只有三成,相当于十五亩是给官府种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

没有辽饷,也不太担心年景不好。官府按收成收赋税,折算成银子和辽钞也成。可不象内地,颗粒无收也少不了一文钱的地租和赋税。

看着,望着,老何头儿竟忘了该回家吃饭,满心里盘算着怎么种好地,一年就能吃喝不愁,把新家彻底安定下来。

顺着田间小路,走来了一个中年人,浓眉方脸,眼角一道小疤,笑起来也不显得凶恶。

“何老哥,该家去吃饭了。”中年人大声招呼着,打断了老何头儿的胡思成想。

老何头儿把杵着的锄头扛在肩上,笑着回应道:“是陈兄弟啊,这就走,一起回村啊!”

陈元宗驻足等了一会儿,等老何头过来,才一起边聊边向村子走去。

“陈兄弟呀,你是这辽东的老人儿,该种啥,怎么种,还得多指点。”老何头儿客气地说道:“要不,可瞎了这么好的田地。”

陈元宗是去年逃出建虏统治区的剃头辽人,被安置到了复州。虽然误了春耕农时,但秋收却是参加了,对各种作物的收成都有所了解。

“老秦哥客气了,俺可算不上老人儿。”陈元宗谦逊地说道:“但要说种什么,还是有自己的打算。老秦哥愿意听,俺就说道说道。”

老何头儿赶忙说道:“怎么会不愿听?你说,俺都牢牢记着。”

陈元宗笑了笑,说道:“今年俺家也是五十亩田地,主要是没大牲口,没敢多要。俺打算用一两亩地种菜,平常能吃。秋天的时候,收的萝卜白菜存窖里,再腌上一些,冬天也有的吃。”

老何头儿连连点头,这和他的打算差不多。

陈元宗继续说道:“再拿出两三亩地,种花生和朝阳转(向日葵)。剩下的田地,分成三份,种土豆、玉米和黑麦。”

老何头儿沉默了半晌,说道:“陈兄弟,你这么安排,肯定有道理吧?”

陈元宗点了点头,说道:“花生和朝阳转能榨油,逢年过节炒个菜,家里用着方便。”

“那为啥不种豆子?”老何头儿疑惑地问道:“还有,在辽东种不了麦子吗?”

陈元宗耐心地解释道:“豆子和麦子也能种,但却不保收成,主要是这些年的天气是越来越冷,化冻晚、下霜早,种下去就怕白辛苦。”

“土豆和玉米,还有黑麦,是最适合辽东的。”陈元宗继续说道:“去年的年景不算好,可这土豆的产量,也没下过每亩千斤。玉米和黑麦的收成,也说得过去。”

“年景不好,还能收千斤?”老何头儿表现出了足够的惊讶。

陈元宗呵呵一笑,说道:“年景好的话,两三千斤也是有的。你想啊,要是风调雨顺,一年的收成,足够两年嚼裹。今年打个好底儿,明年再想种别的,可就不用太担心了。”

“原来是这样。”老何头儿眼睛亮了,深以为然地用力点头,“今年刚安家,确实要打个好底儿,有个好开头。”

陈元宗笑着说道:“官府也是这样指导,都是为了咱们好。玉米的产量不如土豆,可除了能吃,轴子还能烧火,秸杆能喂牲口,用处比土豆多。”

老何头儿捋着颌下胡须,笑道:“玉米的味道不错,贴饼子煮粥,都好吃。土豆也好,能当主食,也能炒了拌了当菜吃。”

新移民刚到辽南,最先接触到的吃食,便是玉米和土豆。

对他们来说,这是新奇的东西,味道挺好。而作为官府发放的主食,他们也很快就学会了各种做法。

“对了。”老何头儿又想起了一个问题,开口问道:“按收成缴纳赋税,每年秋收的时候,官府还派人来称量不成?”

陈元宗看了老何头儿一眼,笑着说道:“这个官府上应该讲明白的,象你想的,到老百姓家的地头上称重收赋税,那得多少人,得多麻烦?”

老何头儿有些不好意思,嘿然笑道:“定是俺听漏了,还得麻烦陈兄弟给说得明白点。”

陈元宗把锄头换了个肩,说道:“军屯的田地,几十万亩也有了。每年的赋税,是按他们的平均产量从老百姓手里收取。”

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官府还有规定,新领到田地安家落户的,三年之内,军屯的平均产量再降一成。也就是说,赋税应该比百姓实际的产量要少收。”

“也就是说,百姓把田地侍弄得好,收获得多,也不用多缴赋税?”老何头儿琢磨出了门道儿,眼睛亮了起来。

陈元宗笑着点头,说道:“那就看你是不是庄稼里手,种地是不是卖力,是不是精心侍弄了。凭本事儿多收的,都是自己的。”

老何头儿抿嘴微笑,虽未炫耀,可脸上的神情,却再明白不过,肯定是把好手,对种地有着充足的信心。

军屯的田地不能说不用心耕种,但老百姓要真用心真卖力,在精耕细作方面,肯定要超过军屯。

而官府定下这样的章程,一方面减少了工作量,不必每家核验产量;另一方面,也是惠民之政,更能激发百姓的热情和积极性。

正如陈元宗所说,能不能多收少交,就看个人的本事儿。要是懒汉,想着按收成缴赋税,几十亩地好歹也能给自己留点,那就等着喝西北风吧!

相对于明朝固定的赋税,这样的政策很灵活,对老百姓也是友好的,给老百姓留下了很大的生存空间。

两人聊着进了村子,路上便分了手,各回各家。

老何头儿进了自家院子,女儿桂花便闻声出屋,埋怨道:“爹,怎么这么晚回来,人家都急得要去找你了。”

对于女儿的埋怨,老何头儿笑着摆了摆手,问道:“你哥呢,还没回来嘛?”

桂花说道:“去县上拉种子粮,除了赶路,还要装车,哪有那么快?”

老何头儿点了点头,说道:“反正有管饭的,那咱们就先吃。”

桂花打来洗脸水,老何头儿洗漱了一下,便进屋和女儿坐在小炕桌旁,边吃边说着闲话。

原来还有些埋怨桂花非要跑到辽东来,如今算是尘埃落地,心落到了实处,老何头儿就只剩下了高兴。

桂花却有点小纠结,尽管生活算是安定下来,可那几个姐妹,却只有同村的一个能常见面儿。

“要是想的话,春耕完就抽空去镇上看看。”老何头儿心情一好,对女儿也宽松起来,说道:“那个姓吴的女人,你不说是在镇上当官儿嘛?这也是因祸得福,不是在辽东,哪有女人作官的道理?”

“女人怎么了?”桂花不服气地说道:“吴姐识文断字,比很多男人都厉害呢!”

除了吴姐,还有小琴,也是和桂花共患难,极为要好的朋友。就是老爹不说,桂花也想着去看看她们呢!

“村上的老赵家那个儿子……”老何头儿试探着想开个头儿。

“爹——”桂花没等老爹说完,便一推饭碗,嗔恼地拉长音制止。

“好,好,先不说了。”老何头儿也是无奈,但心里却还美滋滋的。

在村里,因为有个未嫁的女儿,有单身男丁的家可是盯得眼都直了。

自家的女儿如此稀罕,老何头儿也不打算随便嫁出去,可要好好挑选,不能让女儿嫁出去吃苦。

桂花到了新天地,看到了新气象,才不想着随便嫁人,从此没了自由,窝在家里生孩子做饭呢!

吴姐多好,是个官儿呢!小琴也不错,自己打工挣钱,也不用靠别人养活。

桂花憧憬着,羡慕着,虽不是很清晰,多是在想象,但她的人生,恐怕再也不会象在内地时那样。

…………………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关系到一年的收成,不仅是百姓的希望,也是东江镇稳定和发展的关键。

毛文龙、陈继盛、郭大靖等人都出动,分别在各州巡察,监督春耕的落实情况。

春风拂面,乍暖还寒的初春,万物复苏的勃勃生机,令人也感到振奋和舒爽。

盖州,作为新近占领的地盘,也是最可能发生战事的地区,大半的田地都是军屯。

军屯的田地除了要作为赋税的标准,还要承担起大部分军需。所以,除了土豆、玉米、黑麦外,豆类、苜蓿、花生、蔬菜等等,也有大面积的种植。

好在有了玉米,马匹的精料不再全指望豆类。自耕自种的产量或许不高,但也基本上不需再外购料豆。

持兵为兵,荷锄为民。东江镇依然是兵民合一的体制,通过轮戍,最有效地利用人力,战斗生产两不误,使东江镇始终拥有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

后世的郭大靖连锄头都没摸过,但融合了古人的记忆,他在农耕上也能算得上一把好手。

沈大龙跛着脚,嘴里吆喝着,赶着耕牛在前,郭大靖扶着犁把,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犁铧划开黑土,在一眼望不边的田地里,犁出一道道笔直的波浪。

这数万亩的田地,被划为荣军农场,专门安置伤残的官兵及其家属。赵大龙从原来的村迁出,定居在附近的村中,成为农场的场主。

按照优军的政策,农场不交赋税,所得全归耕作者所有,按照各家的人头平均分配。

为了照顾伤兵及军属,耕牛和驽马也优先配给了农场,大大减轻了他们的劳动量。

“老沈哪!”郭大靖一边扶着犁走,一边对沈大龙说道:“这个农场要经营好,可不是光种地就成的。养鸡鸭养羊,甚至是养牛养马,要把这大片的土地利用好。”

沈大龙点着头,摇着鞭子,笑着说道:“俺和大家也商议了一些办法,可和大人的见识不能比,还得大人多加指点才是。”

郭大靖缓缓说道:“既是不交赋税,东江镇也不差农场这点粮食。我建议农场拿出三分之一的土地种经济作物,比如花生、向日葵、芝麻,能榨油卖……”

“建个砖窑,挖土烧砖建房,留下的大坑改建成水塘养鱼,又能借着水塘养鸭鹅,每年挖塘泥还能肥田……”

“粮食禁止酿酒,但土豆却不禁止之列,你们可以请师傅、建酒坊,盖州的驻军最多,光是军队的消耗,就能赚个钵满盆满……”

“关键是把人都调动起来,不管男女,各有各的活计,都能创造价值,农场想不富起来都难。”

沈大龙用心听着,连连点头,开心地咧开了大嘴。

从温饱到小康,从单调的农耕转向农林牧副渔,再到榨油酿酒等多种经营。这不仅是富裕之路,更能活跃地方经济。

现在进行多种经营,有着诸多的便利条件。

新安置的移民,在头一两年,多数会种植土豆、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了心里不托底,要保证全家能吃饱。

经过一两年的积累,在吃的方面攒下底子后,百姓们才会转向经济作物,以求赚更多的钱。

这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所必然经历的阶段,但在内地,百姓们却没有这么好的条件。

试想,交完赋税只能勉强吃饱,哪还有心思和胆量去种经济作物?只能是先填饱肚子再说了。

荣军农场就更有条件搞农商联合体了,就象郭大靖说的,不用交赋税,人又不多,一半的田地种植粮食作物,就足够吃了。

当然,荣军农场也不是一点赋税都不交。但那点赋税象征性的意义更大,和总产出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而在大环境中,随着土地的不断增加,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是不断提升的。对于油、酒、肉蛋等的需求,也会不断提高。荣军农场的农副产品,不愁卖不出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