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三百九十章 放心放权毛文龙

逆天换明 第三百九十章 放心放权毛文龙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3 21:02:33 来源:笔趣阁

如果没有建虏作乱,明廷不是内外交困的窘境,在官军的剿抚之下,明末的农民起义可能是另外的走向。

但只要没有饭吃,没有地耕,灾害持续,赋税不降的话,农民起义就难以被彻底遏制。

李自成、张献忠可能被剿灭,但新的起义还会再起,依然会有抚而再反的兵民,会有再揭竿而起的饥民。

说到底,明朝已是积弊沉重,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不过是矛盾积累之后的总爆发。

即便是没有持续不断的大灾害,没有建虏叛明,明朝也已经日渐腐朽,进入了暮年。

如果不能大刀阔斧的兴利除弊,再怎么裱糊,也不过是给大明续命,早晚还会沉疴难医。

土地兼并的严重,特权阶层的贪婪,吏治的**,贫富差距的悬殊……大明国力在这千疮百孔中,衰弱之势难挽。

其实,从万历朝时,王朝末日已经显现出端倪。如果再往前推,土木堡之变或许是大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如果说到最终的根源,封建王朝的兴衰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是由其中央集权的制度所决定的。

明君能兴国,昏君、暴君却能亡天下。国家的兴衰取决了一家一姓一人,取决于皇帝的能力,又岂能保证万世太平昌盛?

所以,郭大靖已经看得明白,分析得清楚。

他只管做好眼前的事情,使得华夏不沦于腥膻。至于取天下而代之,机会有的是。

没机会怎么办?在郭大靖看来,那是不可能的。崇祯就是一个没机会也会给你创造机会的“好人”,会不断地花样作死,挡也挡不住。

对此自信满满的郭大靖,终于结束了半个多月的休假,又踏上了重回军营的归途。

回首望去,送别亲人的身影已经完全看不到了。郭大靖甩开不舍的心情,马上催鞭,带着几个亲兵,陪着毛文龙疾驰而去。

毛文龙回到大连,比郭大靖晚五六天,一共待了十来天的时间。

一方面是说服毛沈氏,暂时息了大建府宅的念想;另一方面,他在年前就呆在旅顺,回到大连也是休息一下。

“沈太爷呀——”毛文龙摇了摇头,甚是苦恼地说道:“本来还想着多休息几天,过了二月二再走。”

在青岛居住的沈世魁,来得极是时候。肯定是有耳目在金州,他才知道东江镇正在出手绸帛锦缎,赶来分一杯羹。

看在毛沈氏的面子上,也因为沈世魁在东江镇早期作过的贡献,毛文龙也是无奈,给沈世魁写了个条子,让陈继盛酌情办理。

这批绸帛锦缎并不是公开售卖,一部分留给倭商,换取硝石、硫磺和铜料等战略物资;另一部分交给林家代售,变成现金;还有一部分留下来,作为给有功将士的奖赏。

沈世魁这么一掺和,也只能从林家份额中拿出一些,作为奖赏的也少留点,应该能够打发沈老太爷。

尽管沈世魁不是白要,但给的是优惠价,又是赊账,能回笼的钱财少了,时间也延长了。

对于毛文龙的无奈和抱怨,郭大靖却是不以为然。谁还没有个亲人需要照顾,能做到这个程度,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

况且,毛沈氏应该能从中赚些私房钱。她心里高兴了,在床上也能把毛帅、毛侯侍候得更舒坦不是。

“侯爷何必为此事介怀?”郭大靖笑着宽慰道:“给谁都是给,就是林家,也给了优惠价。都是为了感谢对东江镇的支持,沈老太爷的贡献,也很大嘛!”

毛文龙苦笑道:“人哪,一旦见利就沾,可就变样儿了。”

郭大靖笑了笑,说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千古都是如此,人性也是如此。就是咱东江军的将士,说得不好听的话,不也是为了饷粮?”

“那还是有所不同的。”毛文龙摇了摇头,不想再就此话题谈论,说道:“本帅驻金州卫,你驻复州卫。在军事方面,可要多辛苦你了。”

“侯爷放心。”郭大靖说道:“况且,今年上半年,不管是我军,还是建奴,恐怕都没有再开大战的条件。”

毛文龙沉吟了一下,说道:“话虽如此,可也不能掉以轻心。建虏那边,竟然没有大的内乱,有些出乎意料。”

根据最新的情报,虽然沈阳城内剑拔弩张,气氛一度非常紧张,但最后却没有刀兵相见,而是有互相妥协、达成协议的迹象。

郭大靖也觉得有些意外,但仔细思考过后,却又觉得比较正常。

建虏遭到重创,饥荒也未度过,在如此恶劣的形势下,在外敌虎视眈眈之际,显露出团结的一面,倒也在情理之中。

郭大靖说道:“在压力和困难面前,暂时和平共处,团结对外,建虏倒也不全是蠢蛋。”

毛文龙点了点头,说道:本来最没头脑的是阿敏和莽古尔泰,可阿敏的实力被严重削弱,莽古尔泰又死在了遵化,内讧的可能倒是被咱们给大大降低了。”

这倒是谁也预料不到的变化,郭大靖对毛文龙的分析很是赞同,说道:“尽管如此,建虏高层的矛盾仍在。面和心不和,八旗又各自为政,建虏败亡之势已显。”

“没错。”毛文龙说道:“所以,此时我军不宜发动,给建虏些缓冲,也是积累矛盾的时间。”

“静观其变,毛帅此计高明。”郭大靖微笑着说道:“且看奴酋如何布署,战略有何改变,我军再伺机发动,更能批亢捣虚,战而胜之。“

毛文龙呵呵笑着,捋须问道:“依你看,哪个奴酋能继位?”

“应是多尔衮。”郭大靖没有多加思索,便作出了回答,“不管是两白旗的实力,还是多尔衮的谋略,末将都认为此獠要超出其他奴酋。”

毛文龙微微颌首,说道:“能在遵化惨败后,带着三千多人马逃出生天,可见其当机立断的能力。况且,皇太极葬送了上万满人精锐,也影响到了豪格,使其难以争夺汗王之位。”

郭大靖呵呵笑着,说道:“能活捉皇太极,末将也是意外之喜。按照我军的兵力,末将也没敢托大,分兵设防,做全歼建奴的布置。”

毛文龙赞赏地看了郭大靖一眼,说道:“用兵谨慎,这是本帅最看好你的地方。若是兵行险著,贪功冒进,本帅还真担心东江镇这点家当被败光呢!”

郭大靖嘿然笑道:“末将就是胆小,没有七八成的把握,绝不轻易用兵。其实从事后的战果来看,全歼建奴的胜算,还是有的。”

“不能充事后诸葛亮。”毛文龙摆了摆手,说道:“东江镇发展到了如今的程度,稳扎稳扎就能足以制敌,万万不要操切急躁,贪功行险。”

如果明廷对建虏的战略也是稳扎稳扎,甚至于只要经济封锁,不给建虏抢掠自肥的机会,建虏也不会占据辽东。

左一战,右一仗,不仅失地丧土,更成了运输大队长,无数的武器甲胄、粮草物资成为了建虏壮大的养料。

从篾视轻敌,到畏敌如虎。在不断的失败中,不仅把军心士气给消磨殆尽,更让建虏在心理上占据了绝对优势。

幸好,现在的形势在逐渐扭转,东江军在心理上已经不惧建虏。但要真正能与建虏在野战中争雄,郭大靖认为还需要训练和提高。

对于毛文龙的告诫,郭大靖深以为然,缓缓说道:“纵观我军的数次胜利,包括遵化在内,其实都是防守反击。如果是野外浪战,末将并无把握。”

正因为没有野战获胜的把握,毛文龙和郭大靖才研究制定了袭攻遵化,断敌退路的作战计划。

虽然取得了空前大胜,但在皇帝心中,肯定会种下不满的种子。但两害相权取其轻,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大力扩充骑兵,改进炮车,尝试在野外作战的步兵战阵,这些都是要耗费时间的举措。也是为了以后大举反攻,所不可避免的野战作准备。

毛文龙虽然也是无奈,但战略主动正在被东江军夺取,又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他倒也不着急。

因为,时间拖得越久,建虏的形势可能越发糟糕,实力会更加衰落。况且,对建虏不断的零敲碎打,累加起来也是极大的伤害。

其实,郭大靖更喜欢这样的打法,动用兵力少,在指挥和作战中,都不容易出现意外,最是稳妥。

一年干掉它两三千,这还是往少里说。建虏占着那么大的地盘,兵力却捉襟见肘,择虚而击的机会应该是不会少的。

一路同行,这可能是毛文龙对郭大靖的又一次考核。显然,他是满意的,可以放心地把军事交给郭大靖,安心地在金州卫坐镇。

已经晋爵封侯,还是持尚方宝剑的一方节将,毛文龙自觉已经到达了人生的顶点,再难有寸进。

已经是大明最有权势的武将,你还想怎么滴?难道辽东都容不下你,想着去坐紫禁城里的那把龙椅不成?

你再拼命的建功立业,会让皇帝很难办的。什么叫不赏之功,功高镇主的下场,毛文龙这个封建的脑袋,比郭大靖更清楚。

郭大靖,或者东江军,再立功勋的话,毛文龙自然也会有奖赏,但却不至于太高。什么金银财宝,什么荣誉计功,毛文龙自认还承得起。

激流勇退还有些早,毛文龙觉得平辽之后,便是自己告老回乡、光宗耀祖的时候。

小桥流水,江南烟雨,那里才是自己绕儿膝下、安享天伦的梦牵之地。

对于毛文龙的心思,郭大靖并不能完全猜到。并不是他不够聪明,而是他没有那种封建社会的思维。

什么叫不赏之功,什么叫功高镇主,难道身为军人,功业还有天花板?难道为国为民屡立奇功,最后的结局就只能是“死”才能让皇帝安心?

侯爵算个啥,上面还有公爵,还有郡王,还有亲王呢!凭什么就是姓朱,狗屁不是的东西,却能称王,就能荣华富贵?

什么衣锦还乡,什么光宗耀祖,什么永镇辽东,都不能令郭大靖满足,他的野心比天还大,他的志向比天还高。

………………

时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固定而单调地走着自己的步伐。

不管东江军在扩军训练,不管建虏如何稳定内部,也不管紫禁城中的皇帝,如何自认为英明神武,做着励精图治、中兴大明的种种努力。

一个多月的时间转眼而过,春天的气息愈发浓重,又是一年的春耕时节。

民以食为天,对于春耕秋收的重视,从古至今,都是一样。甚至于在古代,在这两个时节,连战争都不会发动,以免误了一年的收成。

纵观古代的战争,多发生在秋后。一来,秋收之后,本身有了粮草积蓄;其次,还可以“因敌就食”,以战养战。

而且,战马的因素也很关键。所谓“秋高马肥”,指的便是马匹在秋高气爽的季节是状态最好的时期。

也正是如此,东江军和建虏都心照不宣地没有发动的意图和准备。驻防守卫是不会废止的,但也仅此而已。

而且,经过遵化大战后,建虏损失惨重,东江军也伤亡不小,都需要休整恢复。

如同拳击场的对手在中场休息,敌我双方表面上都安静下来,补充着体力,准备着下半场的角逐拼斗。

田野上,有些地方还有星星点点、正在融化的积雪,更多的地方则是刚冒出土的青草。

空气中洋溢着春天的万象更新和朝气蓬勃的生命力,让人们的呼吸也分外地畅快和舒爽。

而在田野中,更多的则是忙碌的人影和牲口。

从金州到盖州,无数犁铧划开肥沃的黑土地,伴着人们振奋的吆喝声,牲口迈开有力的脚步,承载着人们的希望,昂然前进。

在这播种希望的季节,除了必要的卫戍部队,不管是军是民,是老是少,都投入到这忙碌的劳作之中。

大量的马匹,大量的人员,今年的春耕,声势更超往年,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场面,随处都能闻到黑土地的芬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