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三百三十八章 欺瞒监军方公公

逆天换明 第三百三十八章 欺瞒监军方公公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3 21:02:33 来源:笔趣阁

郭大靖让人搬来了银箱,那是陈继盛拔给他的经费。现在的陈副帅,掌管着上百万两的银子,底气很足,花钱很冲。

这场决定盛衰的决战,陈继盛也清楚明白,巨量的银子砸下去,就是明天的胜利,不亏。

“这算是定金吧!”郭大靖笑着说道:“等到结束,再按时间,全部结清。”

陈虎忠和赵连城互相看了一眼,又把目光转向林天佑。

林天佑呵呵一笑,说道:“郭将军便是如此慷慨仁义,你们也别矫情,收下便是。”

陈虎忠和赵连城都笑了,躬身施礼,“多谢郭将军。”

郭大靖摆了摆手,并不在意地说道:“在商言商,既是雇佣,自然要付定金,事后结尾款。此次相助,郭某还要代东江镇,感谢你们才是。”

平等的观念,以及信誉的考虑,让郭大靖显得与那时的文官武将大不相同。他没有高高在下的那种轻篾,也信守承诺。

不管以后还有没有合作,郭大靖都愿意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一方面是图个长远,多个朋友多条路嘛!另一方面则是他的性格使然,后世思维的烙印,并不能消除。

又聊了片刻,林天佑知道郭大靖很忙,便主动起身,和陈虎忠和赵连城告辞而去。

郭大靖送走客人,回到桌案旁坐下,拿起纸笔,又开始了计算。

跨海远袭,是很复杂的行动,不仅要考虑到军队登岸后的物资供给,还有大量船只停靠在秦皇岛的消耗。

从出发到返回,差不多要两个月的时间,甚至会更长一些。除了就地补充,也要运去很多。

运的多了,携带的武器装备就要减少;运的少了,供应就会出问题。这需要一个相对的平衡,时间、人员等因素都要考虑进去。

虽然把斜抛公式给忘了,但郭大靖算数还是不错的,至少他还会设个“XY”啥的。

哪怕到了快要发动的时候,在船只运输上,还没有最后确定下来。

郭大靖希望有更多的大船,既能抵抗风浪,又能多载人员和物资。

四艘大沙船是林家帮着从江南雇来的,顺便还运来了南方的第二季粮食。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谢德拉也该从澳门把枪枝火炮运过来了,这就又是一艘大海船。还有南洋粮商,差不多也要按约贩粮而至。

这样的话,就又会增加至少三四艘海船,每艘船按万石载重量计算,一船载运的粮草物资,差不多就够使用了。

两万四千步炮兵,三千骑兵,一百多艘中大型船,几十艘小船,这已经是东江镇水师的大部分力量。

而且,这还包括了这几年来打造的中型船只。小型船只倒是还有不少,但并不适合远途航行。

“将军,监军方公公来了。”亲兵的通报,让郭大靖微皱了下眉头,草草收拾了一下,起身相迎。

镇江堡战役时,便没通知方正化,打完了,他才知道。对此,尽管陈继盛解释再三,方公公依然有些不痛快。

此次军队集结于旅顺和大连港,傻子也能看出是有什么军事行动。

毛文龙和陈继盛已经商量好了,骗方公公是要走海路,在三岔河耀武,并伺机光复盖州卫城。

方正化看来是有些不太相信,又跑到郭大靖这里来打探情况。

对于方正化,郭大靖已经想好了对付的办法。跨海远袭,是不能带他的。因为名义是勤王,你不去京城,跑遵化做什么?

方正化满脑子忠君思想,可不会去管远袭抄后路是最正确的战术,能够重创建虏,能够使其劫掠成空,在大饥荒中衰落。

正因为他不知道京城肯定能守住,崇祯肯定没事儿一样。如果带着他,肯定会逼着郭大靖登岸之后,昼夜兼程,前往京城勤王。

他不管在野战中,多为步兵的东江军会有多大的损失,甚至有惨败的可能。天大地大,皇帝最大。只要保护好皇帝,什么巨大的损失,都不值一提。

当然,现在的名义已经不是勤王。谎话越编越圆,不管你信不信,总会避开忌讳,结果又能令人满意。

郭大靖亲迎出去,对着大步而来的方正化躬身施礼,“方公公大驾光临,末将有失远迎,还请……”

“免礼,免礼。”方正化赶忙伸手虚扶了一下,对郭大靖这位东江镇的三号人物,毫无倨傲之色。

郭大靖请方正化进到屋内,命人奉上茶水。

方正化含笑颌首,以示谢意,缓缓开口道:“建虏已经发动,虽说虎墩兔亦是大明之敌,可趁敌空虚,我军将展开行动,予以牵制。杂家看这架势,这又是一次不亚于镇江堡的大战吧?”

毛文龙上奏疏,提醒朝廷要加强蓟镇防御,防备建虏绕道入关。但郭大靖这边的行动,却是打着趁虚袭扰的旗号。

郭大靖笑了笑,说道:“建虏已经收缩防线,我军想趁虚袭击,已是不易。但水师乃我军所长,兵临三岔河,伺机光复些地方,倒是有这想法。”

说着,郭大靖煞有介事地铺开地图,给方正化指点着,“公公请看,由三岔河逆流而上,再转辽河……”

辽东的水路不少,三岔河应该是最四通八达的枢钮所在,由此溯流而上,再经分支河流辽河、浑河、太子河,可至辽阳,可至沈阳。

当然,以舟师远袭,或是择地登陆作战,现在的条件还不成熟。但在以后,航道探悉清楚,郭大靖肯定会这么制定计划的。

“在这里,娘娘宫,可设据点。”郭大靖继续解说道:“以连云岛为后盾,占领盖州卫城,亦可为占领复州、盖州,做好先期的准备。”

方正化看着这地图,眼中闪烁光芒,连连点头。

这可不同于原来的老式地图,而是郭大靖根据后世的记忆,并结合派人不断侦察探悉后,画出的相当详细的作战地图。

“杂家记得,朝廷曾有意令东江军移镇盖州,但毛帅上奏陈说厉害,拒绝了。”方正化有些疑惑地抬起头,望着郭大靖。

郭大靖微微一笑,说道:“时势不同,岂能一概而论?如今金州稳固,可为盖州后盾。我军进驻盖州,可攻可防,可进可退,已不是数年前那般危险。”

方正化点了点头,对这个解释还是很满意。

“猛虎搏兔,必尽全力。”郭大靖说道:“即便不一定能有大战,但我军亦要准备充分。特别是冬季将临,是建虏比较喜欢的作战季节。”

方正化再次点头,赞同道:“郭将军的用兵,杂家向来是佩服的。此次发动,估计又会立下大功。”

郭大靖赶忙谦逊道:“方公公过奖了,末将的用兵还肤浅得很,唯有谨慎二字,还勉强值得称赞。”

方正化哈哈一笑,坐姿放松了不少,显然是相信了郭大靖的话,也不是那么迫切地要跟随作战了。

况且,方正化对于坐船不是很适应。如果真想履行监军之责,从陆路经复州到盖州,也是很方便的。

“杂家记得毛帅在三四月份的时候,好象上奏疏,提醒朝廷注意蓟镇的边防,说是建虏有可能绕道入关?”

方正化看着郭大靖,问道:“郭将军刚才也说,冬季常是建虏发动之时,不知此次征讨察哈尔部,建虏会不会中途改道呢?”

郭大靖微微皱眉,说道:“这种事情,谁也说不好。即便如此,也是蓟辽督师袁大人的职责所在。”

方正化轻轻叹了口气,也知道东江镇僻处海外,即便建虏绕道入关,也是鞭长莫及。

何况,方正化和崇祯皇帝一样,对于蓟镇的情况,并不了解。

明廷为了拱卫京师,在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长城沿线设置了辽东、宣府、大同、榆林、宁夏、甘肃、蓟镇、太原、固原九个军事要镇,即史上所称“九边”。

这九个军镇中,又以蓟镇最为特殊。

蓟州,古属幽燕,亦称渔阳,北靠燕山,南望渤海,“扼东北入京之要冲,控中原与坝上之险塞”,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畿东锁钥”之称。

在盘山、九龙山和八仙山等众多天堑中仅此一条通道,犹如京中门户,故称蓟门,自古设置兵镇和关城,从东西北三个方面环绕京城。

可以说,蓟镇稳固则京城无虞。

为了加固蓟镇的防御能力,当年的隆庆帝特意把戚爷爷调到北方,负责蓟镇军事,总兵府就设在三屯营。

戚继光赴任之后,除了加厚长城城墙,还在蓟门一线修筑了三千多座空心敌台(该空心敌台既可驻守数十精兵,又可贮备粮食和军火)。

另外,他又重修和扩建了三屯营城和镇府,使三屯营成为名副其实的军事重镇。

在戚爷爷镇守蓟镇期间,长城以北的瓦剌、鞑靼等部闻风宵遁,只有朵颜部不服气,结果在青山口和喜峰口一带连连惨败。此后数十年,蓟镇晏然无事。

可如今的蓟镇,不仅城垣残破失修,且在少粮欠饷的情况下,兵无战意,兵员也是不足,甚至有缺额过半的。

以如此废驰的边防,就是数千建虏入寇,蓟镇人马最多也只能是龟缩城内,难以主动出击,与建虏展开厮杀。

可崇祯是既不知己,也不知彼。思维可能还停留在戚爷爷驻防蓟镇的时候,完全不知道在他裁兵欠饷的操作下,蓟镇已是千疮百孔,不堪一击。

三屯营一个时辰被攻破,遵化被内应打开城门,也以惊人的速度被建虏所攻占。京畿地区的明军,面对建虏毫无招架之力,任由建虏如入无人之境。

“若是京师有危,东江镇定然会全力以赴,解君父之忧。”郭大靖很郑重地向方正化做了保证,“不管是跨海勤王,还是直捣建虏老巢,都责无旁贷。”

方正化用力点了点头,对郭大靖露出赞赏之色,说道:“杂家对郭将军是钦佩并信任的。这几年来,战功之盛,未有超过郭将军的。”

郭大靖又谦虚了几句,与方正化谈论了半晌,才送他离开。

方正化早晚会知道郭大靖率军跨海勤王,但他得到的消息,将是已经编造好的。

而在郭大靖的计划中,方正化将是赴京通传消息的人选,使明军在建虏退去后的布署,更有利于东江军的截击。

当然,这些都是谋划好的,在时间上要精准把握,早不得也晚不得。

如果明军能够如郭大靖所愿,在蓟州加强防御,堵死建虏的另一条退路,郭大靖就有把握将建虏全部歼灭,使其匹马难回。

但这个希望多半难以实现,郭大靖也只是聊尽人事罢了。

蓟州还号称险关、天堑呢,可建虏是怎么潜越的?这有多种说法,可郭大靖却有自己的猜测。

一座城池,除非是建在两山之间,大路从城中而过,那才能被称为一夫当关之道。

也就是说,要挡住敌人的进军,通常是要出城列阵、倚城而守,封堵住敌人绕城而过的道路。

在郭大靖想来,当时有人对关宁军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正中要害。

“若无大炮坚城,则畏战如虎,有坚城可据,遂避敌不出,以至纵敌越关,凡此种种,皆因军心怯尔。”

事实应该就是这样,袁督师带着人马缩在蓟州城,并不敢出城封锁各处道路,更没有大胆的侦察探悉,才给了建虏绕过蓟州的机会。

如果说袁崇焕带着关宁军眼睁睁地看着建虏绕城而过,那显然是冤枉他了。但他的军事才能也由此可见一斑。

除了缩进城内防守,袁崇焕可以说是并不会什么其它的招数。宁远大捷如此,宁锦大捷依然是不动如山。

只是两场依仗红夷大炮和坚固城池的防御作战,就能被吹嘘成名将,他袁崇焕也信以为真,你说可笑不可笑。

更可笑的是文官们推荐袁崇焕复出的理由,竟然是“不怕死,不贪财,曾经打过”。

就这,崇祯还真就信了,把“曾经打过”的袁崇焕召回,委以重任,言听计从,直到“五年平辽”平到了京城,才如梦初醒,是自己草率了,看走眼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