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三百零五章 袁督师的无奈

逆天换明 第三百零五章 袁督师的无奈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3 21:02:33 来源:笔趣阁

这次的解送首级是直接到了天津,一是皇帝比较心急,二是有监军太监方正化点验,便省过了蓟辽督师衙门的核查。

除了八千多颗首级,还有缴获的众多旗帜、楯车、破烂盔甲和兵刃,向朝廷和百姓们显示着南关大战的激烈程度。

崇祯皇帝坐在午门正楼的正中御座上,檐下张黄盖,卤簿、宝象等仪仗设于午门城楼下,两边排列,直到**。

午门前,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分班侍立。远处,禁军刀枪闪亮,盔甲鲜明,观看隆重献俘仪式的京中百姓人头攒动。

看着堆积如山的人头,染血的旗帜、刀枪、盔甲,残破的楯车,听着大汉将军报着数字,年轻的皇帝也不禁心旌摇动,觉得热血在上头。

建奴也不过如此,还是朕的英明神武,将士用命死战,才取得了超过爷爷、老爹、兄长的战果。

平定辽东,也必然是在朕的手中完成。任何目无朝廷敢犯上作乱的叛贼,都将被剿灭杀光。

不光是建奴,还有在西北造反的那几个反贼,高迎祥、王嘉胤、王自用……都将是一个下场。

此次大捷来得很是时候,震慑宵小,看谁还敢作跳梁小丑,造反作乱。

午门楼下,兵部官员率领禁军押来了俘虏,不多,也就三十来个,将他们一一按跪于地。

“献俘!”兵部尚书大声禀奏。

顿时鼓乐大作,礼炮轰鸣。诸官肃立,庆贺胜利。

崇祯缓缓从御座中站起,威严地发出旨意,“拿下,明正典刑。”

“拿下,明正典刑!”上百位大汉将军高声重复着皇帝的圣旨。

围观的百姓们发出更大的喧嚣,兴奋激动地纷纷议论。终于又能看到菜市口砍人头,还是砍这么多的建奴狗头。

这就是君临天下、一言决人生死的天下至尊,这就是臣民亿兆的皇帝。崇祯故作深沉地扫视着下面,身体挺得笔直,心潮澎湃。

隆重的献俘礼结束了,热点转移到了菜市口,砍头是件热闹、令人兴奋,且能谈论很久的事情。

崇祯心中激动难耐,又下了“平奴诏”昭告天下,诏书上威严地写道:“大明仁恩浩荡,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

虽然是平奴诏,可也是给天下人看的,特别是在西北作乱的叛贼。

你们有建奴凶悍吗,你们有建奴兵多吗?一群跳梁小丑,还这个王,那个王的,很快就把你们的脑袋都砍下来,在京城再来次献俘。

其时,农民起义的烽火已经燃遍陕西,并向晋、宁、甘三省蔓延。

高迎祥、王自用等义军首领,带领人马主动遵从王嘉胤的号召共同行动,众至两万多人。

后来,王嘉胤率部与最早的起义军将领王二所部会合,兵力至五万余人,在陕西、山西一带愈发活跃。

尽管农民起义有燎原之势,崇祯心中烦乱恼怒,却并未将其视为心腹大患。

很简单,最早起义的那群拿起棍棒、锄头的饥民,战斗力不敢恭维,被称为乌合之众,也不过分。

且不管崇祯怎么想,是兴奋激动,还是信心爆棚,要灭奴平乱,京师百姓正沉浸在大捷的喜悦之中,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何贵忠。

回到酒楼,何贵忠书写告示牌,大声对着伙计吩咐道:“挂出去,今日酒水半价,为南关大捷贺。对了,买挂鞭炮放了。”

“好嘞!”这个伙计是东江镇派来的,与何贵忠是同样的高兴,大声应着,把告示牌挂在店外。

可惜老马、老李他们不在,不能与他们一起畅饮,一醉方休。

何贵忠很是惋惜,自己端着酒杯,就是花生米,坐在柜台里自斟自饮,想念着东江镇的战友和兄弟。

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在外面响了起来,何贵忠迷离着眼睛倾听着,好象火枪的攒射,听起来真是悦耳之极。

放下的酒杯被斟满,是翠儿很有眼力地过来,讨好何老板。

何贵忠点了点头,微笑着问道:“知道是什么大喜事吧?”

翠儿赶忙答道:“是金州南关大捷,杀了好几千建奴。”

何贵忠轻轻抿了口酒,说道:“平辽灭奴,用不了几年。到时候,你和小龙就能回家乡啦!”

翠儿眨巴了下眼睛,没有什么感情波动地说道:“辽东的老家嘛,回去了又能做什么?”

何贵忠看着翠儿,沉吟了一下,说道:“能分田地耕种吧,你们姐弟就不用看别人脸色,给别人干活儿了。”

翠儿笑了笑,说道:“在这里给您干,那是福分。俺俩可不敢想什么分地的好事。”

何贵忠呵呵一笑,说道:“忙你的去吧,不用你侍候。”

翠儿应了一声,拿着块大抹布走开了。这姑娘眼睛里有活儿,从来不闲着。小龙也勤快得很,前前后后地帮忙,店里的伙计都喜欢这个懂事儿的孩子。

希望平辽灭虏能尽早达成,让这些背井离乡的辽民百姓,不致于把生养他们的黑土地全部遗忘。

何贵忠的神情暗然了一下,但随即便又振奋起来。

一次斩首八千,就算一年只要打这么一仗,建虏又能撑到几时?

当然,这有点太过于理想化,但何贵忠喜欢这么想,这让他觉得前景更光明,离着他更近。

…………………

宁远,蓟辽督师衙门。

对于京师的情况,袁崇焕是了解一些的,不全是从朝廷邸报上获知,他有朝中的好友,有派出的耳目。

“借此大捷,民间舆论在贬低大人,甚至是诋毁,说您劳师糜饷,说辽镇拿着数百万银子,却只能龟缩坚城,连缺粮少饷的东江军都不如。”

“还有传言,说锦州、大凌河等城全无作用,建奴弃若敝履,大人却视若珍宝,言说收复,不过是接收残垣断壁的废城,以此向朝廷索要钱粮,肥了辽西军头。”

袁崇焕放下文件,澹澹地说道:“本部院前来辽西前,已向万岁言明,难免会有人诽谤诋毁。万岁用人不疑,令某不必过于疑虑惧怕。”

朱由检确实有过这样的保证,还在大学士刘鸿训等人的建议下,收回王之臣、满桂的尚方宝剑,将其赐给袁崇焕,以示信任。

“众口烁金,大人不可不防啊!”徐敷奏脸现焦急地提醒道:“便是万岁用人不疑,可朝堂之上的舆论,也有不利于大人的倾向。”

袁崇焕皱起了眉头,说道:“此事,某亦知之。你且下去,待某深思之。”

南关大捷不仅使东江镇声名大噪,更使皇帝和百姓看到了平辽灭虏的光明前景,主战之风大盛。

要知道,袁崇焕向崇祯吹嘘五年平辽的方略时,崇祯对于讲和的策略并不反对。

当然,崇祯也不是要真议和,他告诉袁崇焕“朕认为讲和策略只不过是羁縻之术,非长期策略,我军暂时严兵固守,恢复实力,等待以后与其而战。”

但现在,崇祯下了“平奴诏”,强硬的态度已是昭然若揭,“满洲女真罪在必戮,当以复仇为志,须连根尽拔,方能释憾……”

皇帝的态度改变,朝堂的风向也随之而变,谁还敢轻言议和,这可是大事大非,原则性的问题。

也就是说,袁崇焕打着策略的名义与建奴书信往来,已经行不通了。更何况是议和,没门儿。

可以说,东江镇,或者是毛文龙,堵死了袁督师“五年平辽”的唯一出路。

袁督师也愁啊,比以前更愁。吹牛要命,不知他后不后悔自己的狂言妄语。

现在还有什么办法,袁崇焕会倚重看起来很能打的东江镇,来完成平辽大计吗?

………………

金州卫城。

毛文龙接到了陈继盛的书信,看过之后,捋着胡须陷入了思索。

袁崇焕送来的手书中说要发津粮十船,还有慰劳犒赏东江军将士千金,以及猪羊酒面等物。

陈继盛的书信中便是向他汇报,粮食酒肉等物已经尽数运抵旅顺港。

令毛文龙感到意外的不是别的,而是运来粮食的数量。

之前由登州负责转粮饷的时候,每运津运十万,所至只有六七万,这就是毛文龙屡次上奏朝廷,抱怨的漂没。

后来,袁督师奏准朝廷由登州改宁远转运粮饷,毛文龙非常担心。

因为,按照登州的漂没比例,从觉华走的话,很可能会完全漂没,颗粒也运不到东江镇。

现在,粮食运到,并无一点漂没,这让毛文龙不由得犯起了思索。

难道,袁崇焕改弦更张,与自己冰释前嫌,要大力扶持东江镇,与辽镇齐心协力,共击建虏?

“按礼,本帅当赴宁远拜谢。”毛文龙沉吟着,可还犹豫迟疑着未作决定。

身旁的师爷姓赵,跟了毛文龙多年,一直负责书信往来,颇得毛文龙信任。

听到毛文龙这般说,赵师爷赶忙躬身道:“主翁不可。袁崇焕与大帅素有嫌隙,如今却这般谦恭,恐怕别有图谋。郭将军行前还再三提醒……”

毛文龙摆了摆手,打断了师爷的劝谏,笑道:“好,好,本帅哪里也不去。”

轻轻摇着头,毛文龙颇为不解地说道:“大靖的胆子不小,可对袁崇焕的戒心不如为何这般重。本帅主镇一方,手持尚方宝剑,袁崇焕不奉诏书,岂敢对本帅不利?”

历史上,毛文龙就是有着这样盲目的自信,才在自家地盘遭了算计。

而如果从矫诏这件事情来看,袁崇焕要比毛文龙更加的跋扈难制,更加的目无皇帝。

还有高台堡售粮,崇祯数次下诏阻止,袁崇焕却屡次狡辩不遵,这不是比毛文龙更象军阀?

师爷稍微松了口气,说道:“不管怎样,只要过了今年,大帅便再无坎坷,诸事顺遂。”

毛文龙呵呵笑着,这般神棍忽悠人的话,他听起来不可笑,倒是挺感动。

郭大靖是真的担心他的安危,哪怕他以为绝不会有什么危险。

至于拖过今年就灾星尽除,毛文龙也知道郭大靖的思虑,并颇为赞同。

从目前搜集到的建虏的情报来看,大饥荒的发生已经难以避免,对建虏来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也就是说,建虏绕道入关的可能性也是越来越大。

一旦建虏入关,京畿必然是前所未有的战乱,凭内地的官兵,对上凶悍的建虏,那就是个渣。

由此推想,京畿遭受劫掠蹂躏,大明朝数百年未有的大事件,朝堂震动是肯定的,一批人头将落地,为此而负责。

袁崇焕虽然不负责蓟州地区的防御,但建奴入关,他也别想撇清责任。

五年平辽呢,刚一年,建虏便被你给平到京师重地了?一个托付不效估计是跑不了的。

“一个明年就要完蛋的家伙,肯定还会牵连很多人,本帅还是离他远一点的好。”毛文龙把陈继盛的书信放在一旁,终于做出了决定。

在郭大靖的猜测和讲述中,毛文龙确实相信了大半。从崇祯登基后的种种行为,已经能够看出他的脾气禀性。

处置阉党的时候,不问情由,不问功错,一概罢黜,甚至是砍头。

要知道,阉党中有一些是能吏,是好官。在当时那种情势下,不附魏忠贤,也没有机会为国为民做些事情。

再有就是蓟密永新裁兵,士兵哗变后,崇祯将奉旨任事的巡抚王应豸打入囚车,押进了京城的大狱。

崇祯就是这样一个皇帝,见到能省银子就完全不顾后果,还没有担当,出了事情就拿臣子泄愤。

所以,如果建奴绕道入关,毛文龙都要预料东江镇也可能受到皇帝的斥骂责罚。

牵制呢,为什么建奴能够出动大军抄掠京畿,东江镇在干什么?拿着朝廷的粮饷,牵制作用何在?

袁崇焕能得好吗,皇帝全力支持,一年几百万两银子地供着,却出了奴骑长驱、震惊宗庙的严重事情,崇祯会饶过他?

毛文龙打消了去宁远拜谢袁崇焕的念头,但还是手书一封,并送上礼物若干,以示感谢。

历史已经改变,东江镇并没有因为断绝粮饷、海禁封锁而陷入绝境。毛文龙也有着底气,不用低声下气地求袁督师。

这批粮食,再加犒劳品,不是雪中送炭,只能算是锦上添花而已。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