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二百九十八章 京师舆论

逆天换明 第二百九十八章 京师舆论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3 21:02:33 来源:笔趣阁

京城。

与方正化和毛文龙的报捷奏疏差不多同时抵达北京的,还有郭大靖给何贵忠等人的密信。

对于如何掀起民间舆论,何贵忠等人已经做了不少的准备,接到密信后,立刻整理之后,便开始在酒楼茶肆等地悄悄散播。

正好借着朝廷开始宣扬金州大捷的契机,有关辽东,有关东江镇的消息,传播得很快,成为百姓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热点之一。

“蓟辽督师袁崇焕正在和皇太极书信往来,哀求着要与建虏议和,以实现其五年平辽的大话,免得被治欺君之罪?”

一个酒客瞪大了眼睛,伸向火锅挟肉的快子停了下来,有些难以置信地看着对面,说道:“这是哪来的谣言,张兄,可莫要道听途说,胡乱说话呀!”

“这可不是道听途说,乃是真的。为了议和,袁崇焕断绝东江镇的粮饷,还在登来禁海。这是在打压削弱东江镇,避免东江镇其成为他议和的阻碍。”

“东江镇的官兵,十有**都跟建虏有深仇大恨,必然会与奸虏死战到底,怎么会答应议和?正如为如此,袁崇焕才要制服东江镇,为议和铺路,保住他的命。”

对面的酒客侃侃而谈,引得旁桌的人都投来目光,显得很是精神。

何贵忠站在柜台里,手上打着算盘,耳朵却在用心听着,眼睛也在观察着其他酒客的表情。

这两个酒客是东江镇的谍报人员,这套说辞已经说了数遍,显得很熟练自然。

要知道,他俩可是去过数家茶馆酒楼,趁着人多的时候,不显山不露水地把信息传播开来。

除了他俩,还有其他两组人员,也在做着同样的工作,不过是在京城内分了工作区。

在这里说完,以后的复述传播,就交给本店的伙计,或者是某家了。

一传十,十传百,消息会不胫而走,传播的速度相当惊人。

只不过,消息在传播过程中会不断增加新东西,会变成什么样子,会有多少个版本,何贵忠也难以确定。

“什么,建虏要花银子买回战死者的遗体或人头?”旁边桌上的酒客现出吃惊的神色,挟起的烫熟的羊肉片都忘了往嘴里送。

有酒客不以为然地摇头,说道:“恐怕不是真的。朝廷有赏功银,东江镇能为了多得些钱财,而藐视朝廷?”

东江的谍探也不着急,嘿然一笑,说道:“真假很快就见分晓,捷报已经送到朝廷,接下来就看有没有人头押送入京。八千多首级,可是与建虏开战以来的最大战果。朝廷肯定会举行仪式,再建个京观也说不定。”

“不管怎么样,东江镇这两年来已经屡获大胜,光人头就有好几千。”何贵忠装作随便的样子,用力地抖了下算盘,笑着说道:“可辽西那边,又是这个大捷,又是那个大捷,可却没见什么斩获。”

这句话很关键,捷报上吹得神乎其神,可拿不出多少首级,老百姓也会觉得不靠谱。

酒客们沉默了半晌,又出言讨论起来。何贵忠见目的达到,也闭口不言,又拔拉起算盘,一副守财奴的样子。

店内的十几个酒客,就是十几条口舌,这种消息既能显示自己的见识,又能发挥,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一传十,十传百,不需要多长时间,消息便会不胫而走,甚至会变成更加精彩的故事。

在古代,口口相传的速度并不算慢,有时候甚至会有惊人的传播速度和距离。

散布消息,放出风声,能够如此顺利,也要拜崇祯所赐,连郭大靖也要说一声谢谢啊!

干翻魏公公后,崇祯把东厂和锦衣卫也大削了一番。东厂名存实亡,锦衣卫也几乎成了皇家保安。

耳目不说全废,厂卫的情报作用也大大降低,东林党大赞明君,崇祯也是洋洋得意,却不知道没了监督百官的厂卫系统,东林党便成了最大的祸患。

新任的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乃是“独护持善类,士君子咸感之”的家伙。得到东林党的交口称赞,可见他又能为崇祯做什么耳目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莫谈国事的禁忌是越来越轻。而文人士子结社之风也愈加兴盛,在社会上将形成极大的舆论力量。

成立不久的复社,此时已经显示出不凡的声势。日后,复社更为强大,利用社会舆论竟能与首辅抗衡,左右官员的任命等等。

所以,散布消息,利用舆论,郭大靖并不太担心派出的谍哨会因言而罪,反倒是怕深宫中自恋的崇祯听不到。

看着两个谍探装模作样地又谈论了片刻,起身会账离去。何贵忠澹澹一笑,回了后院。

南关大捷,身为东江镇的一分子,何贵忠是振奋喜悦的。对于郭大靖传来的命令,也是尽心尽力地完成。

对于郭大靖在京畿的布局,何贵忠也猜到了大概,但更详细的情况,他却不了解。

为了保险起见,郭大靖命令谍报部门另起两条情报线,一是以秦皇岛为根据,另一个则是天津。

包括何贵忠在京师的这一条,就形成了三条独立的情报刺探和联络的线路。互不干扰,也避免了被一窝端的可能。

击退了建虏的大举进攻后,郭大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勤王行动上。除了情报战线,共他的准备工作也愈发紧张地开展起来。

何贵忠回到房内,拿出纸笔,思索着要给上司,也就是大连的谍报部写密信。

还未落笔,房门被轻轻敲响,得到何贵忠的允许后,翠儿端着茶水,进到屋内。

“老板,赵小柱送来了一车煤、两担柴,奴家已经付过钱,让人都运进了柴房。”翠儿放下茶水,恭谨地汇报着,“只是您说的羊,还没送到。”

何贵忠点了点头,说道:“兴许是口外的羊还没运到,我让伙计去问一下,不耽误事儿。”

看了翠儿一眼,他又说道:“缝补洗涮的活儿都让你干了,还去前堂帮忙,着实辛苦了。从这个月开始,每月给你一两银子的佣金。”

翠儿赶忙躬身道:“老板,不用给佣金。只要管吃管住,俺们姐弟俩什么活儿都能干。”

何贵忠笑了笑,摆手道:“就这么定了,你先下去吧!”

翠儿张了张嘴,还是没说出什么,施礼之后退了下去。看到何贵忠的书桉上有纸笔,她想求恳着教教小弟,可这显然有些太过失礼了。

轻轻带好房门,翠儿咧嘴笑了起来。一个月一两银子,已经是不错的报酬。很多老百姓辛苦地做工,也高不了多少。

也就是说,有这一两银子,足够养活她和小弟了。当然,这要有个住的地方,住宿不花钱。

即便如此,翠儿也是极高兴的,小跑着去了柴房,急着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小弟。

柴房外,小龙用斧头把柴禾截成一般长短,又认真地码放到柴房内,干得头上都冒出了丝丝白汽。

小翠跑过来,急着说道:“不是不让你干嘛,把斧子给我,这点活儿,姐姐来干。”

小龙呵呵笑着,说道:“姐,跟你说过了,我的病全好了,身上可有劲儿呢!冒点汗,身上热呼,可舒服了。”

小翠没抢过斧头,见柴也只剩下了一点没噼完,小弟的精神状态也好,也就不再勉强,弯腰帮着收拾。

“何老板挺高兴,以后要给姐姐工钱,每月一两银子。”小翠满脸笑容,把好消息告诉了小弟,“等工钱发下来,你想吃什么,姐给你买。”

小龙咧开了嘴,斧子下去的劲儿更大,笑着说道:“那我呢,以后会不会也给我工钱。”

小翠眨巴着眼睛,觉得这不是个好主意,人不能贪得无厌,可又怕伤弟弟的自尊心。

小龙哈哈一笑,说道:“姐,我是逗你玩儿的。人家管吃管住,咱还能不知好歹,那么贪心。”

小翠笑着点头,说道:“这么想才对嘛,咱们是命好,遇到了何老板。要不——”

似乎不想提起以前那令人伤痛难过的事情,小翠岔开了话题,说道:“听酒客们讲,东江镇打了大胜仗,光建奴的人头,就砍了七八千呢!”

小龙露出惊讶的神情,说道:“那么多?”

小翠用力点头,说道:“还听说建奴要用银子把人头买回去安葬,正派人和东江镇谈判呢!”

“一颗人头值多少银子?”小龙疑惑地问道:“很贵嘛?”

小翠想了一下,说道:“我听一个酒客说,要是人头押送入京,朝廷的赏功银是每颗人头五十两。”

哇!好值钱哪!

小龙的眼睛亮了,根本想不到这有多血腥,苦惯了的孩子,光想着白花花的银子了。

五十两,甚至是一百两,能在乡下有个小房,还能有几亩地,安心地生活,不再让姐姐吃苦挨累了呢!

辽东,虽然曾是家乡,但对于何时能够返回,小翠和小龙都不曾想过这个问题。

对于逃出辽东的辽民百姓,也差不多是同样的。

平辽灭虏,重返家乡,曾经幻想过,憧憬过,但到现在,已经成了模湖,或者是很遥远,不再有希望的事情。

没人有确切的时间表,除了要“五年平辽”的袁督师,以及笃信不疑的崇祯皇帝。

也没人知道,看似遥不可及的幻想,却只是郭大靖所定下的一个小目标。他的人生,他的理想,却远不是一个辽东能够满足的。

…………………

栾古关的工事修筑,已经初建规模。最主要的是,大批粮食弹药武器装备的运抵,使得守军对防御更有信心。

之所以有这样的速度,关键还是防御设施的革新改变。

不再依赖高大的城墙,而是壕沟胸墙,以及类似于铁丝网的鹿砦拒马。这不仅提高了速度,还大大降低了成本。

经过南关激战,虽然是大胜,可郭大靖还是按照老规矩,主持召开了战后的总结会议。

没有尽善尽美的作战,总会找到些不足,并能够更加完善,并吸取经验教训。

比如对付楯车的办法,除了大炮直接摧毁,还有壕沟阻挡,以及高低不平的地势,低矮不影响射击的木桩阵。

至于重甲兵,拥有重火枪和佛朗机炮的东江军,在防御中已经不太当回事儿。

何况,建虏的重甲兵并不多,且损失很大,短时间内难以恢复。而且,建虏恐怕也明白重甲兵不再是倚仗,会更加谨慎地使用。

“不管建虏还会不会前来进攻,我们都要做到万无一失。”郭大靖看着刚运到的迫击炮被安放在城头,提醒着身旁的众将,“特别要防范内奸,逃人不入关,这是死命令,一定不能因心软而违犯。”

堡垒最易从内部攻破,如果只是外部进攻,守军能以一敌三,敌五,甚至更多。但内奸的作用,远大于此。

郭大靖老早就制定并实施了防范谍子内奸的诸项措施,从广鹿岛到金州。

比如在海岛上严控船只,在金州也是一样,并且对于移民也有甄选,按照有无家卷、居留时间长短等等,来确定居住于何地何村。

成效是显着的,南关大捷就是明证。建虏对金州的情况缺乏足够的了解,也是他们惨败的原因之一。

不排除还有谍子潜伏于金州,但他们与死谍没什么区别。情报送不出去,命令无法接收,只能是老老实实地当个好百姓。

对于郭大靖的提醒,张攀连连点头,伸手指点着城外的一处小营地,说道:“按照将军的指示,那处便是接待辽民百姓的所在。暂时休息后,立即送走。”

送走的辽民百姓不会安置在北金州,而是在更远更深入的南金州,通常是分散安置,且还不会安置在离海近的地方。

不管谍探内奸是被建虏胁迫,还是心甘情愿为建虏卖命,他们没有送出情报的机会,也没有多少活动空间。

时间长了,他们也就死了心。等到建虏越打越衰弱,人心不再,这些曾经负有任务的谍探内奸,也就会尽可能地忘掉自己的使命。

这种利用时间来冷处理,郭大靖认为比大范围的肃奸要更好,更平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