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二百九十七章 心急火燎的监军太监

逆天换明 第二百九十七章 心急火燎的监军太监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3 21:02:33 来源:笔趣阁

“方公公,各位大人,实在对不住,只能腾出一间大房。”驿站管理员很热情,但也很无奈,陪着笑脸说道:“最近正往北金州迁徙百姓,每天都差不多住满。”

沉宗贵狐假虎威地一瞪眼睛,斥道:“我们能将就,可方公公必须单住一间。不管有什么困难,你赶紧想办法。让老百姓挤一挤,再腾出间房来。”

方正化哼了一声,说道:“没看到老百姓都十几个住一间,还要他们怎么挤?”

接着,他转向管理员点了点头,说道:“我们就住一间,明早就走。准备些饭菜,烧些热水,其它的就不用麻烦你了。”

“谢公公体谅。”管理员躬身施礼,把几个让进房间,便出去忙活了。

方正化坐在炕上,烧得不暖也不凉,但对他们这些刚进来的人来说,却是温暖舒服的。

沉宗贵等人在屋内收拾了一下,给方正化留出炕头的位置,他们几个在炕尾挤一下,也能将就一晚。

方正化坐下之后便沉思不语,等到驿站的人送来热水,沉宗贵给端上茶水,才稍有缓醒。

慢慢喝着茶水,方正化似是自言自语,又象是对沉宗贵等人询问道:“他们不会如此大胆,难道不知道这是向朝廷示威,给朝廷难堪吗?”

沉宗贵等人互相瞅了瞅,没人敢轻易接话。毕竟,这也真是不好判断真假。

蒋宝和咽了口唾沫,试探着说道:“公公,他们应该是有理由,能够向朝廷解释的吧?建虏的人头能换银子,让建虏人财两空,还给朝廷省了一笔支出……”

沉宗贵瞪了蒋宝和一眼,斥道:“话不能这么说。国有国法,立了规矩就能遵守。八千多首级,运到京师,朝廷扬眉吐气,振奋民心士气,岂是区区银子能换来的?”

方正化深以为然,缓缓说道:“虽然朝廷对东江镇有所亏待,可也是财政困难,不是刻意克扣不发。”

停顿了一下,他有些气愤地说道:“最主要的就是蓟辽督师,把持着东江镇的粮饷,却一两银一粒米都不发。还在登来禁海,形似封锁东江镇。”

沉宗贵就着这话头附和道:“袁崇焕确有责任,公公派人催讨粮饷,也是一无所获,一点面子也不给,让公公在东江镇难做。”

蒋宝和眨巴眨巴眼睛,说道:“毛文龙此举,是不是针对袁大人,希望朝廷能出面施压。”

方正化眯了下眼睛,思索半晌,不太确定的地说道:“很有可能。毕竟,登来巡抚已罢,东江镇的上司是蓟辽督师。”

房门再被打开,驿站的人送来了饭菜。不丰盛,但还是给加了两个菜,算是对方公公等人的尊重。

要知道,驿站是不给老百姓做饭的,只提供粮食、盐、咸菜之类的。老百姓或是自带干粮,或是自己做饭。

对于迁徙的百姓,官府是按照家产或存粮,发放了军票,由百姓们自己消费。等到了新住地,还会再补发一些常用家什,基本上不用百姓再多掏钱。

因为保证了粮食的供应,百姓拿到军票也心里踏实,省得自家运输困难。安下家后,尽可以把军票再换成粮食。

有了方正化之前的训斥,也都知道这位公公心绪不佳,众人也不敢挑,坐下来老实地吃饭。

在这方面,方正化做得还是不错,不比那些眼高手低却颐指气使的太监。为此,在东江众将中的人缘还不错。

为了东江镇的粮饷,方正化也算尽了力。奈何朝廷和蓟辽督师都不松口,一个扣着不发,一个还要毛文龙把以前多领的都吐出来。

所以,方正化看似很生气,很愤怒,可也并没有太多的底气。缺钱,可能就这一个理由,就让他很是无奈。

但受到传统的忠君思想教育,方正化还是认为东江镇再难,也不能向朝廷示威,让皇爷生气难堪。

在皇帝看来,恐怕更是如此。

给你,你要感恩戴德;不给你,也不能抱怨。所谓雷霆雨露皆是恩,下旨砍你的脑袋,你还得跪拜接旨谢恩呢!

简单吃过晚饭,方正化没有马上休息,披上衣服,出了房间,站在檐下继续思索着。

院中不时有百姓走过,灶房很大,是公用的。他们差不多都带着干粮和咸菜,在灶上热一热,再做点汤汤水水,一顿饭也吃得挺好。

两个小孩子咯咯笑着往屋里跑,手里捧着几个烤熟的土豆,香味热气让他们馋涎欲滴,发出欢喜的笑声。

张膀和妻子拎着瓦罐和篮子跟在后面,饼子热了一下,又做了个咸菜土豆汤,这就是他们一家子的晚饭。

为了开春的移民,官府已经提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各个驿站都屯积了大量的吃食,窖里的土豆、白菜,仓里的粮食,能够保证迁徙的百姓吃饱。

“几个土豆,让孩子们高兴高兴。”张膀边走,边陪着笑脸,“没花几个钱儿,到了新家,百十亩的田地,一年就全赚回来了。”

家里存的土豆、粮食基本上都被官府作价收走,实在是一辆板车也拉不了太多。想吃什么,就都得花钱买,驿站内的土豆也是如此。

官府还给移民发放了路费补贴,到手里的军票是足够到达目的地。省着点的话,还能多用段时间。

妻子也不想再唠叨,轻声说道:“想要收成好,还得风调雨顺才是。能省就省,咱们穷家小户总要想得多些。”

“是,你说的对。”张膀连连称是,和妻子走进了屋子。

大通炕被块木板隔开,住了两家百姓。没有那个讲究的条件,有热炕,有热饭热汤,对他们来说,已经很是满足。和衣而睡,也能将就。

对着另外一家客气了一下,在自家这边的炕上,张膀一家四口吃着饭,说着话,想象着新家的样子,憧憬着新的一年的好光景。

穷家小户要想着有个坎,有个难,尽量多存些家底。方正化垂下眼帘,无声地叹了口气。

东江镇又何尝不是,这数十万的军民,全靠自己的努力来养活。朝廷和蓟辽督师粒米不发,还怪人家另想办法,不守法令吗?

方正化转过身,有些暗然地回房休息,心绪更加繁乱低落。

本来是气势汹汹地前去质问,可想到朝廷断粮断饷已是数月,还向毛文龙催讨之前所谓多领的粮饷,方正化的底气是越来越少。

………………

在火把的光亮下,郭大靖审视着建虏派来的使者,脸色阴晴不定,不知在想些什么。

皇太极果然派人来商洽买回首级的具体操作,这不出郭大靖所料,但他也看出皇太极并没有什么诚意。

“建奴果然是蛮夷,全不知礼节。”郭大靖把看过的书信随手一扔,冷笑着说道:“既说是来拜望,空手而来,全无诚意啊!”

阔科愣了一下,赶忙开口解释道:“郭将军,两国交兵,互派使者谈判,不是拜望,又何来携礼一说?”

郭大靖摇头,说道:“不是互派,而是你们单方面来请求、哀求。这是大败后,皇太极挽回威信的机会。”

抬手制止了阔科,郭大靖以不可拒绝的口气说道:“回去告诉皇太极,全尸二百两,人头一百两,此事无须再议,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限期一个月答复,并准备好银两,过期不候。”

阔科躬身道:“敢请郭将军写一封书信,寥寥数语亦可,在下回去也好交代。”

郭大靖倒不在乎这个,说道:“可以。另外,如果你们的银子不够,也可用牛马来抵。”

伸出手指用力地点着阔科,郭大靖加重了语气,“不说普通的小兵,你们死的人中就有甲喇额真这样的高级将领。一两银子都不拿,却跑来讨价还价,可有一丝诚意可言?”

“回去告诉皇太极,别耍什么心眼儿,他那点小聪明,郭某视同儿戏,根本不放在眼里。”

郭大靖毫不掩饰轻篾的眼神,不由阔科多做辩解,已经摆手,令人将其押了出去。

“骗取你的书信,不可不防。”刘兴祚坐在暗影中,小心地提醒道:“皇太极可是个很聪明的建虏。”

郭大靖嘿然一笑,说道:“他一撅屁股,我就知道他拉几个屎蛋。反间计嘛,骗不了我的。”

“当然骗不了你,可朝廷那边——”刘兴祚翻了下眼睛,说道:“还是要多加小心。”

郭大靖点了点头,说道:“放心吧,某只是个参将,皇太极的反间计,找错了人。”

如果是毛文龙,一镇的主帅,反间计若成功,整个东江镇都会受影响,甚至是分崩离析。

可郭大靖只是统率一协的参将,通过这个人头买卖来搞他,肯定是弄错了对象。

事实是最有力的证明,郭大靖的战功在那摆着呢,你说他拼命杀敌,还会与敌私通,谁会信呢?

何况,这是东江镇,不是朝廷的内地边镇。就算朝廷下旨对郭大靖予以处分,在东江镇内部也得不到贯彻实施。

别说参将,就是降为游击,毛文龙让郭大靖领一协人马,也没人反对。郭大靖手下的那些将领军官,也照样遵从号令。

就是要给朝廷和皇帝难堪,就是要把袁崇焕的那些龌蹉手段摆到明面。示威怎么了,比历史上毛文龙兵犯登来要轻得多吧?

刘兴祚不清楚郭大靖为何如此大胆,竟把这个差使揽了下来。难道认为毛文龙就能保他周全,不把朝廷、皇帝,以及袁督师看在眼里?

郭大靖送走了刘兴祚,回到房中,拿起纸笔,刷刷点点写了封书信,叫人快马赶往大连,交给谍报部门。

既然皇太极没有诚意,那就不用客气,再次发起谣言攻势,令大败而回的他,在威信和名望上再遭到些打击。

如果后金缺钱也就罢了,可有钱也不让捐躯沙场的军人入土为安。说轻了是贪财,说重了是冷血。

这样的风声传开,肯定会让一些建虏和家属心中不满。那些蒙古人炮灰,估计也会感到寒心。

郭大靖也不求这些谣言能把皇太极怎么样,但只要能让他心里不舒服,也是惠而不费。

散播出去的消息中,还透露其他奴酋可以私下交易。不管有没有人,估计是没人这么干,但也不影响日后给某个奴酋扣上屎盆子。

只要建虏内部有猜疑,互相防范,对于东江镇的发展壮大就是有利的。

“将军,旅顺的加急信报。”有亲兵入内禀报,呈上一封书信。

郭大靖伸手接过,打开迅速阅看,微微抿起了嘴角。不出所料,方正化正在赶来,是要阻止这场令人匪夷所思的交易。

必须要让朝廷知道,让崇祯知道,还有蓟辽督师袁督焕,东江镇为什么会与建虏谈判商洽。

今年应该是大转折的一年,躲过袁督师的毒辣计策,打破建虏抄掠的计划,东江镇就将迎来一片海阔天空。

没错,就是海阔天空。

到时候,崇祯会认清形势,能与建虏抗衡,并能再次阻止建虏绕道入关的,不是他重金支持的辽镇,而是断粮断饷的东江镇。

加上西北农民起义的势大,崇祯还有多少精力搞内耗。他应该明白,东江镇已经是辽东举足轻重的力量,甚至在战力上要超过辽镇。

实力才是自保的资本,也是发展壮大的根基。没有实力,就只能任人宰割。有了实力,朝廷和皇帝就是再不满,也不敢轻动。

郭大靖沉思良久,已经有了对付方正化的办法。尽管这不是刚想到的,但却比之前的更加完善合理。

毕竟,皇太极已经派了使者来商洽,还有书信在此,容不得方正化不信,也由不得他不着急。

方正化的目的为何,郭大靖心中清楚得很。

可他宁肯耗到天热,腐烂些人头,甚至是人头全毁,也要让朝廷和皇帝知道东江镇的怨气,知道蓟辽督师袁崇焕要致东江镇于死地的阴谋和手段。

几十万赏功银,还不知道啥时能发下来,就是不要,又能怎地?

你不仁,我不义。你断绝粮饷,还不准我自己想办法养活数十万军民?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