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二百五十六章 回家,出游,建虏之谋

逆天换明 第二百五十六章 回家,出游,建虏之谋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3 21:02:33 来源:笔趣阁

一串串的红辣椒挂在檐下,或者是挂一些黄色的玉米棒子。

金州越来越多的农家都是这样的装饰,不知道是跟谁学的,或者就是吃的时候拿着方便。

丰收是一年辛苦劳累的最好回报,也是稳定民心的最好良药。

土豆、黑麦、玉米因为产量令人满意,用途又多,已经排在了明年耕种的前三位。

至于高粱、谷子、豆子等作物,多数百姓已经放弃。只有军屯的田地,还计划着种黄豆、黑豆。

“花生种一些,田边地头再种点向日葵。”孙六岩和王贵难得有闲,坐到一起,一壶土豆酒,就着一小盘炒花生,一碟凉拌土豆丝,喝得挺来劲。

王贵点了点头,说道:“有了耕牛,再多给点田地就更好了。”

孙六岩也希望能有更多的田地,但这并不是他们能够决定的。

周边的田地已经开垦得差不多了,如果去很远的地方,或者把别人的田地抢过来,都不太现实。

所以,尽管金州只是开发建设的第一年,还有很大的潜力,但对于田地的耕种,已经基本饱和。

当然,这也不是没办法。最简单的,分流百姓,再就是军退民进,把军屯的田地分给老百姓。

其实,老百姓们并不知道,郭大靖提出的明年的扩张计划,已经得到了陈继盛和毛文龙的批准。

朝廷接二连三地断粮断饷,使得毛文龙等东江镇高层不得不向着自力更生继续迈进。土地,则成了最可靠的依赖。

而要继续发展壮大,人口是必不可少的因素,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土地的更迫切需求。

“其实也不用多,再有两三亩,都种上土豆。”王贵嚼着酸辣味道的土豆丝,感慨道:“几千斤哪,吃不了的吃。”

孙六岩嘿嘿笑了两声,说道:“要是肥料足够,还不只这个产量。”

“至于田地,咱们先别张嘴,就帮大靖耕种着这二十亩。”孙六岩继续说道:“咱们不还垦了三亩荒地,足够家里人嚼裹了。”

王贵眨巴眨巴眼睛,有点明白孙六岩的意思,这是对郭大靖一直以来照顾的报答。

要是开口要地,可能会让郭大靖觉得是想出去单过,或许还觉得是不是他们对这待遇不满意。

“二十亩也尽够吃了。”王贵笑着点头,说道:“大靖的俸禄就够一家人吃喝,田里的收成还不是大半给了咱们。”

郭大靖这二十亩是军人优待田,孙六岩和王贵是挂着军属的名头,才能享受很是优惠的政策。

象阿秀、藤野英、蓉儿等人,一家子可不指望着田地吃饭。

郭大靖的俸禄是一部分,藤野英赚的钱更多。吃喝不愁是基本的,正向着吃香喝辣前进呢!

伙食改善,孙六岩和王贵两家也跟着沾光。

郭大靖就不用说了,阿秀也是善良的,对乡亲也是大方的。有肉有鱼,从来没忘了分他们一份。

“明儿去放牛,你要闲着也跟我一起。”孙六岩说道:“牲口也记人,熟了春耕时也好用。”

“成。”王贵痛快地答应着,举起酒杯,两个哥们儿碰了一下。

耕牛购进后,属于官家的财产,各村都有专人饲养,春耕时也是公用。

孙六岩有这个技术,便经管着十来头耕牛,还有几匹马,在冬闲的时候还能赚点小钱。

正说着话,孙六岩突然抬起头,仔细分辨着,不是很确定地说道:“马蹄声,好象在大门口停下的。”

王贵愣了一下,说道:“没听错?难道是大靖回来了?”

孙六岩站起身,说道:“我去看看。秀姐和阿英不是说过,大靖可能会在近日回家嘛!”

王贵点了点头,快手快脚地站起,抢先走了出去。

确实是郭大靖回来了,处理完工坊的事情,便快马加鞭,不到一个时辰,便赶到了家门口。

“是大靖回来啦!”王贵脸上全是笑,一边开大门,一边用大嗓门通知宅院里的人。

郭大靖笑着点头,说道:“王哥,打扰你休息了。”

王贵伸手接过郭大靖的马缰,转头看着走过来的孙六岩,笑道:“哪的话,我和老孙刚刚还说到你,你就回来了。”

“大靖回来了。”孙六岩迎上来,上下打量了一下,笑着说道:“快去后宅,秀姐和阿英这两天就盼着你回来呢!”

郭大靖嘴上答应着,又交代孙六岩把四个亲兵安置好,他迈步走进了后宅。

外面的嘈杂声惊动了后宅的人,藤野英反应最快,胡乱披上大氅,随意一裹,便出了屋子。

迎面便看到熟悉的身影大步走来,月光洒下来,正照在郭大靖的笑脸上。

藤野英发出一声欢叫,紧跑几步便扑了上去。

好家伙,这劲儿可真不小。

郭大靖哈哈笑着,一把抱住自己的女人,顺势转了个圈,才把藤野英的冲劲给卸掉。

藤野英脚落地,但身子却象粘在郭大靖身上似的,紧抱着自己的男人,脸贴着脸,亲着蹭着。

郭大靖摸着女人的秀发,轻抚着她的后背,感受着那积累许久的思念和爱恋。

一道身影站在门旁檐下,那是阿秀,满眼的惊喜,压抑着自己的冲动,含笑注视着。

“好了,阿秀在看呢!”郭大靖低声提醒着藤野英,才让这火热的情感稍稍离开。

藤野英不舍地松开手,转过头满脸是笑地对阿秀说道:“秀姐,夫君回来了。”

阿秀走下台阶,郭大靖已经迎了上来,没等她开口,就是一个大大的熊抱,还叭唧在脸上亲了一口。

“夫君——”阿秀满脸飞红,嗔羞地叫了一声。

郭大靖哈哈大笑,心情畅快已极,招呼着两个女人,迈步进了屋。

………………

阳光是明媚的,心情是愉悦的。天气降温虽早,却没有影响夫妻相聚的热情。

阿秀竟然也学会了骑马,虽然是孙六岩亲自调教的,非常温驯的马匹,也令郭大靖惊喜。

三骑四人,漫步在路上,欢声笑语,就没停过。

阿秀和藤野英不时看向自家的夫君,满眼都是爱恋和温情。蓉儿坐在郭大靖的马上,高兴得象只小鸡,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说是游山玩水,还不太确切,路上的风景也就那么回事。但除了李秀成没来,一家人出来逛逛,倒也算是一场休闲或游玩。

阿秀没去过商栈,呆在家里的时间也太长了。郭大靖索性把她也带上,连车都不坐,就这么不紧不慢地一路过去。

“今晚真的不回家住吗?”蓉儿好奇地探身摸着马头,问道:“商栈里能住得下吗?”

“当然住得下。”郭大靖笑着说道:“很久没到海边玩儿了吧,在那里就很方便。而且,那里有好几家商栈,卖的东西,花样很多呢!”

藤野英在旁插嘴道:“妾身作向导,带着秀姐和蓉儿去逛商栈,买些喜欢的商品。”

阿秀谦辞道:“我什么也不缺,就不用花钱了。”

“逛逛也好,开开眼界嘛!”郭大靖用鼓励的语气说道:“既然出来散心,就放开些。”

阿秀最听话了,笑着颌首。

看着妻子被冷风吹红的脸,郭大靖关切地说道:“冷了便去坐车,暖和过来再骑马。”

阿秀紧了紧身上的披风,笑着说道:“妾身不冷,骑马看风景更清楚。”

郭大靖笑了笑,摸摸靠在胸前的蓉儿的小脑袋,说道:“你呢,冷不冷?”

“我穿得厚厚的,一点也不冷。”蓉儿把脖子上的围布向上拉了拉,掩住半张脸,笑嘻嘻地说道:“这样更暖和了。”

郭大靖呵呵笑着,轻挟马腹,稍微加快了速度。

孙六岩在后面赶着马车,和几个亲兵在一起,望着前面有说有笑的一家人,也不自禁地露出笑意。

郭大靖不仅是他们的救命恩人,还是他们最可信赖的依靠。不仅是他们,还有很多不知名姓的军民百姓。

如果抵挡不住建虏,这辛苦劳累开垦耕种的田地,这平安的日子,都是难以保住的奢望。

郭大靖,还有那成千上万的军人,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着这片土地,卫护着这片土地上的十数万百姓。

转头看了看骑在马上、目不斜视的亲兵,孙六岩从他们彪悍矫健的身姿和行动,便感到了一种敬畏和压迫感。

与大靖一样,都是好汉子,身经百战的勇士。

孙六岩摸了摸怀中装着土豆酒的小瓶子,嘴唇翕张了几下,终是没敢开口套个近乎,请他们喝口酒表示一下自己的崇敬和钦佩。

亲兵的挑选和组建,郭大靖已经进行了数月时间。武力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忠诚,对他的忠诚。

当然,现在说忠诚还为时尚早,还需要郭大靖不断的观察,甚至是考验。

但有一点,他现在挑选出来的亲兵,都数次随他作战,对他的钦佩是不用怀疑的。

而郭大靖也在很自然地施恩,不是刻意的那种。平常问问个人和家中的困难,偶尔给予些物资或钱财上的支助,或是赏赐。

时间还来得及,将近一年的时候,郭大靖也不要求很多,二十个就足够,十几个也差不多。

假以时日,郭大靖希望自己所统领的千军万马,都是亲兵般的存在。忠诚、勇敢、无畏,对他狂热崇拜,衷心钦佩。

………………

家丁,亲兵,这是明军中的称呼。在后金,类似的部队则是护军,又称为巴牙喇。

在努尔哈赤在世的时候,当时一个牛录有百名甲兵,其中白巴牙喇十人,红巴牙喇四十人。

可以这么来区分,红巴牙喇是后金军队的中坚力量,而白巴牙喇则是后金的精锐部队。

到了皇太极继位后,巴牙喇的职责则越来越象其汉名——护军那样,成为皇太极和其他贝勒的亲兵,或是作为捉生和督战队使用。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皇太极给予自己的巴牙喇很高的待遇。比如,一个巴牙喇拥有十个以上的包衣奴隶,可以完全不从事生产的,还有酒喝,有肉吃。

这样一来,后金军队中便可以分为三个档次,披甲兵,白甲,巴牙喇。

披甲兵大多身披双甲甚至三甲,内衬锁子甲或者连环甲,外罩绵甲或者铠甲,武器也多选用大剑、挑刀、虎枪、狼牙棒等重型武器。

在楯车的配合掩护下,披甲兵往往凭借防御优势冲杀入明军阵中,横冲直撞,将明军阵势冲乱,甚至是崩溃。

比披甲兵更精锐的就是白甲兵,每年由牛录组织的比武中选出,当选者会把盔甲涂白做为标记。

通常,白甲兵的箭术都很高超,能在五十步外射中明军面门。而他们一般不参与冲阵,只在后面压阵。

最厉害的就是巴牙喇兵,能当选巴牙喇的白甲兵除了要能打外,还必须骑术了得,箭术精湛,并且还颇有头脑,有成为大臣的潜质。

最著名的巴牙喇出身的当属鰲拜鰲少保了,镶黄旗出身的鰲少保,最后成了辅政大臣,还欺负过康小三呢!

而在沈阳,皇太极以攻打金州为由,发出的关于巴牙喇集中为护军营的汗王谕旨,却遭到了阿敏、莽古尔泰等旗主贝勒的反对。

很简单,原来的巴牙喇出自各牛录,是各旗主的精锐护卫,你给统一编制,岂不是收走了各旗中最最精锐能战的勇士?

尽管巴牙喇的人数不多,两百多个牛录共有两千多人,但阿敏、莽古尔泰却觉得这个口子不能开。

今天你收走两千多人,明日再调各旗白甲,后天谁知道又要怎么削弱各旗的兵力?

“两红旗出动一万精骑,还携带了部分楯车,依然遇挫而回,可见金州的敌人不可小觑。”皇太极淡淡地说道:“成立护军营,在关键时候成建制地投入作战,或许可形成突破,攻破金州。”

把精锐集中使用,形成更强大犀利的冲击力,这个道理说得通。要是说不通,皇太极也不会提出来自取其辱。

“汗王。”阿敏开口说道:“巴牙喇乃是我大金军队中的最精锐,不仅勇悍,武技高超,更是军官的后备,轻易损失不得。”

莽古尔泰深以为然,说道:“冲阵有披甲,还有白甲,将巴牙喇投入到冲阵厮杀,实在是浪费。”

皇太极的脸色不变,把目光投向大贝勒代善,征询的意味明显。

回师沈阳后,皇太极非但没有责罚代善的战败之过,反而多加慰抚,称赞他为大金着想,不谋私利,并分给了他不少抢来的人口和牲畜。

但代善沉吟了片刻,还是开口说道:“巴牙喇现在已是各旗主和贝勒的贴身护卫,集中编制的话,有些不妥。”

对呀,你把俺们的贴身护卫调走,编什么护军营,根本就不合适嘛!

皇太极的目光扫过其他贝勒,见没人明确地支持他,萨哈廉虽有意动,但看了看老爹,又现出无奈之色,不由心中暗自叹了口气,却也不出预料。

不管是不是遭到反对而无法实施,皇太极也要提出来。你提了才有希望,哪怕希望很渺茫。

整编护军营未获得通过,皇太极便转而求其次,说道:“建立护军营的事情暂且作罢,今日商议一下冬季攻打金州的作战。你们觉得应出动多少人马合适?”

如果粮草物资充裕,出动的兵力越多,胜算越大。反正也不用担心正要在锦州、大凌河等地修筑城池的关宁军,敢来进攻。

但恰恰是物资比较紧张,出动的人马就要好好估算一下。太多是浪费,少了又打不下来,劳而无功。

阿敏和莽古尔泰没吭声,代善因为两红旗遭到挫败,也不好说话。

多尔衮转了转眼珠,躬身说道:“启奏汗王,臣弟以为四万人马,或许合适。”

说少了,多尔衮怕把自己陷进去。比如皇太极只派两白旗出战,他能违抗汗命吗?三大贝勒会帮他说话吗?

而四万人马已经相当于六旗的兵力,要去大家一起去,死伤在所难免,均摊下来,也不会太过心疼。实力呢,都损失的话,就又是微妙的平衡。

皇太极沉吟了一下,看向其他人,微笑着说道:“以往东江镇的人都躲避于海岛,想打也打不到。如今十余万军民都在金州,却是想跑也跑不掉。十四弟所说的四万人马,你们以为如何?”

阿敏没说合不合适,先开口说道:“镶蓝旗在征朝之战中损失不小,现有的兵力驻守在九连城、凤城等地,恐怕抽调不出。”

皇太极点了点头,说道:“二贝勒说的是实情,本汗王已经知晓。”

莽古尔泰缓缓说道:“辽西明军正要在锦州、大凌河重新筑城,难道不应该趁着城未筑好,先打他们?我愿率本旗人马前往作战,把明军赶回宁远。”

正蓝旗在攻打锦州时也有损失,尽管不是很大,但皇太极却并没有及时给予补充。此次征讨察哈尔部的缴获,正蓝旗分到的也很少。

所以,莽古尔泰不想去打金州,反倒想去捏软杮子。就象两红旗去攻旅顺堡时,他跑去拆锦州、大凌河,就是为了避战保存实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