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二百二十九章 火箭,京师耳目

逆天换明 第二百二十九章 火箭,京师耳目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3 21:02:33 来源:笔趣阁

不是闲着没事儿,象毛文龙和陈继盛那样,为了拉揽而说媒,郭大靖是真的想让赵青山能过上好日子。

在大连建房定居,原来的那些乡亲、邻居却在另一处村庄,不仅阿秀会适应一段时间,象赵青山等广鹿岛的工匠,也处在了相对陌生的环境。

一个大男人,在工坊劳作完毕,还要回家烧火取暖,生火做饭,想想就觉得累。

郭大靖坐在屋内,把将要投入研制的新武器的图纸加以完善,又想到了另一个改善工坊的措施。

一边干着手头的活儿,一边进行研制升级,郭大靖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工坊的生产效率。

火枪的威力提升,会让东江军的战力上一个台阶。而火炮,号称“战争之神”,起到的作用更大。红夷大炮在旅顺堡防御战的作用,便可见一斑。

而抛石机虽然简单易造,可和红夷大炮一样,笨重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轻型的射程短,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而以火药,或者其它推进剂为动力的火箭,以及制造起来并不复杂的臼炮,很自然就成了郭大靖的首选。

在明朝,火箭技术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抗倭名将戚爷爷就在军中大量装备火箭。箭长5尺以上,绑附火药筒,能远射300步,倭寇见之丧胆。

但在实用上,却远远不够。这或许是当时技术所限,或者是科技发展走了歪路。

象什么“神火飞鸦”、“震天雷炮”、“火龙出水”,名字又酷炫又威武,但实际效果却不敢恭维,甚至根本没有应用于实战。

要知道,火箭的结构比前膛火炮简单得多,制造起来并没有太大的困难。

原理嘛,可以参照“窜天猴”。甚至于,形制也可以象窜天猴,加上飞行的平衡杆。

在郭大靖的猜测中,火箭之所以没有在明军中普遍使用,最可能的原因恐怕是推进药不够科学精确,使火箭的射程达不到要求。

所以,他对将要制造的火箭做了一些改进。主要由弹筒(内装推进药)、爆炸或燃烧弹头、尾翼这三部分组成,弹筒由铁皮卷制。

最关键的推进火药,郭大靖采用了白糖、硝石、硫磺按一定比例融成的混合物,这是后世业余火箭爱好者常用的推进剂。

还有另外一种规格的火箭,是用速燃的黑火药作推进剂,传统的升级改进,这比硝糖火箭更容易制造,但在射程上稍有欠缺。

除了火箭,郭大靖还计划着制造臼炮,也就是古代的迫击炮,后世的油桶炮。

当然,是很粗重的桶或缸,结构极为简单,制造也极为容易,就是一个短粗的炮身固定在厚木板做成的底座上。

因为臼炮的炮管厚度远超其他火炮,可以装填大量的发射药以提高射程。

因为简单和轻,臼炮也完全能够算得上是一种“轻便”的火炮,同时也是一种“便宜”的武器。

限于目前东江镇的财力和资源,郭大靖不得不考虑到技术水平的限制,以及成本的低廉。

火箭应该是可以马上开始进行研制的武器,臼炮,或者就称为迫击炮,则要等待林家与倭商的贸易结果。

硫磺、铜料是郭大靖迫切需要的原材料,是否能够采购到足够数量且相对便宜的,关系到军队的弹药是否充足,新武器的制造能否顺利进行。

资源哪,可惜朝廷基本上都给了辽西,对东江镇的防范和打压,竟是如此不近人情。

郭大靖很无奈,但却并不灰心丧气,依然在全力为明年的大转折做着准备。

其实,他未尝不知野战炮才是未来战场的主力,三五百斤,一匹马就能拉着跑的那种。

但饭要一口一口地吃,太过领先是疯子。在东江军还不具备与建虏野战并获胜之前,只能是倚坚防御,或是结阵防守。

亲兵进来禀告,工坊派人来询问郭大靖是在工坊用餐,还是回去。

郭大靖并没有太过犹豫,便决定在工坊吃顿食堂的饭,下午再召集相关的工匠,把火箭研制的工作交代下去。

赵青山之所以对建立家庭不太上心,一方面是丧亲的伤痛还未平复,另一方面则是工坊有食堂。

对于军器工坊的重视,使郭大靖舍得投入,基本上与军营中的伙食相差不大。供应最多的自然是鱼肉等海产品,偶尔还会有普通老百姓吃不上的鸭蛋鹅蛋。

自然,在食堂吃的话,就领不到该发的钱粮。有些拖家带口的工匠,为了节省,也只好回家吃粗饭。

一个人的话,确实不用考虑太多,吃光喝光也不用积攒。

郭大靖一边吃着饭菜,一边和赵青山等人闲聊。

杂粮饭,海带和小虾煮的汤,还有切好的小咸菜。不丰盛,但管饱,从营养角度上也说得过去。

而且,这样的伙食,在老百姓眼里,已经是难得的美味。

“发行军票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吧?”郭大靖随手掏出几张,放到桌上,说道:“郭某的军饷,已经拿到手了。”

赵青山连连点头,说道:“大家都听说了,可还没拿到。我觉得吧,只要能买粮买东西,都是一样的。”

郭大靖笑了笑,说道:“不光是粮食,其他商货,也一样能用军票购买,和银子是一样的,花起来还很方便。”

“而且,以后这军票也是唯一流通的货币。比如这食堂,就要收取军票。按照涨上来的工钱,就是全在食堂吃,每月也会有所结余,可以买些别的东西。”

赵青山眨巴眨巴眼睛,笑道:“那赶情是好,俺就能买酒喝了。”

可能还会有人不免疑虑,但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无关大局。军户嘛,哪里有什么过分的要求,能吃饱肚子,就已经很满足了。

但郭大靖的这番解释,并拿出了自己的军票,也应该会起到作用。

不患贫而患不均,他的官职已经是老百姓仰望不及的存在,都领了军票,谁还敢有公开的怨言和反对?

而为了减轻初期运粮到金州各地的负担,老百姓买粮也是有限制的,每月购粮五次,总数不得超过之前配给的数量。

这样的话,就不必担心有的地方运到的粮食少,如果老百姓拿到军票便全换成粮食,导致挤兑,甚至是无粮可售,而造成人心惶惶,损害军票的信用。

万事开头难,发行军票也是如此,很多细节都要考虑到,绝不是把军票发下去就完事大吉。

当然,挺过两三个月,老百姓能稳下心来,认同了军票的价值,这项改革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出于封建的上下尊卑思想,毛文龙和陈继盛显然没有太过担心。都是军户,还不是上面怎么说,他们怎么做。哪怕是闹饥荒,也没有作乱的可能。

郭大靖不喜欢这样的传统,这样的思维和作法,甚至是非常的厌恶。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是什么狗屁逻辑?不作安安饿殍,效尤奋臂螳螂。这又是如何的高高在上,说出如此无耻至极的话。

所以,对于士兵,对于百姓,他都尽力做到最好。最重要的,他在言行举止上,很自然地表示出和蔼态度和平等尊重。

比如在一张大桌上吃饭,这在工坊并不是第一次。广鹿岛的老人都习以为常,新到的工匠却十分惊诧。

解释和说明还是需要的,郭大靖觉得自己应该尽到责任。只是举手之劳的几句话,哪怕没有丝毫作用呢,他又能亏什么?

其实,有没有作用,郭大靖也是知道的。

就象那些被他记住并叫出名字的小兵,还有那些经过他医治的伤员,甚至是随他征战过的战士,对他的态度如何,难道还看不出来?

以心换心,郭大靖一直相信这句话。

而不懂或不知道这句话的,比如崇祯,结局是众叛亲离。

毫无架子地与工匠们吃完午饭,郭大靖口中又多了数个“老张”、“老李”、“老王”,让几个老工匠乐得老脸上的皱纹更多。

吃过午饭,郭大靖便召来了几名工匠,其中就有擅做烟花的,把“蹿天猴”原理的火箭图纸讲解了一番,并把硝糖的制作办法和样品拿了出来。

“白糖能替代木炭?”有工匠惊讶地提出了疑问。

白糖、硝石、硫磺,这是硝糖的配方,与黑火药的比较相似,工匠产生疑问也很正常。

郭大靖认为硝糖既能做推进剂,也能够做爆炸药,但现在并不需要。至于白糖和木炭的区别,他也说不太清楚。

反正,不光是糖粉能爆炸,面粉也能,只不过需要的环境比较难得,比较苛刻而已。

“这不是重点。”郭大靖避重就轻,淡淡地说道:“两种推进药的火箭,你们能造出哪种,都是功劳。当然,要达到某设定的标准。”

射程是第一位的,郭大靖定下了一里半的最低要求。

火箭的准确性不用太过考虑,自然也不存在什么有效射程。蹿天猴还能飞出几十米呢。火箭的最大距离一里半,也就不算过分。

当然,射程是越远越好,可火箭的大小重量,也不能太过夸张。

爆炸头部装填黑火药一斤,火箭总重量不超过三十斤,长度不超过一米五,一个人就能装填。

发射装置是一个带支撑架子的铁筒,主要是使火箭能够按照预定方向飞行;架子能够进行简单的高低调整,也就是火箭的发射角度……

具体的参数都列出来了,除了射程,基本都是上限,只要不超过,就算合格。合格还不是最后的定型,还要郭大靖进行最后的指点和调整。

即便是自己有这个能力,郭大靖也很少做到事必躬亲。不是怕累、怕辛苦,而是想培养出更多的技术人才。

连他也不敢保证自己设计制造出来的就是最佳的,让工匠们在研制过程中有所感悟,甚至是灵光一闪,搞出更厉害的,岂不是更好?

除了对硝糖的作用表示惊讶和怀疑外,工匠们对于火箭的制造倒没有太多的畏难。

就这,蹿天猴的放大版嘛,除了平衡杆换成了比较新鲜的尾翼,根本没什么区别。

商议结束,郭大靖也不多呆,带着几个亲兵离开工坊,返回了临时的住处。

藤野英父女正在指挥建造宅院,至少还要过上三五天才能完工。郭大靖也趁此时间,赶忙把各项工作安排好。

军工生产是最重要的,港口的扩建也开始进行,还有就是安排眼线,作长远的打算。

刘兴祚忙着扩充骑兵、加紧训练,把他掌握的谍子都交给了郭大靖。

郭大靖也没有太多的精力,便把自己的旧识周庆、何贵忠、李海东三人召来,负责谍报工作。

而作为向外扩展谍报战线的第一步,郭大靖便选定了天津和京师,决定先在这两地设立情报站。

准确地说,天津和京师并不是第一个,在山东的登莱和青岛,郭大靖已经布置了据点,安排了人手。

当然,以搜集情报和散播舆论为主要目的的情报站,天津和北京是开了先河。

郭大靖所要建立的情报网,与东江镇的有所重叠,或者说是投机取巧地借力。但又将比东江镇的功能更多,延伸的触角更长。

“别李大哥、何大哥地叫,你现在已经是参将啦!”李海东还是那副笑呵呵的模样,虽然在数落着郭大靖,“天津交给李某,京师就让老何经营。”

何贵忠连连点头,附和着李海东,“对,对,再不能象以前那样,得有个上下高低。知道你的脾气禀性,也没因为你升官就生份。可俺们得有这个自觉,不能让外人说闲话。”

郭大靖无奈地嘿然一笑,说道:“那就叫老李、老何、老周,在外面的话,再正经一点。”

这下大家算是满意了,又开始商议起设情报站的事情。派耳目,打探消息,这都不算什么新鲜的工作,尽管几人还不清楚郭大靖的长远所图。

“经营个商铺,最好是能接触到很多人的那种。”郭大靖说道:“先立住脚,也不用急着打探消息,咱们着眼长远。”

何贵忠说道:“咱们东江镇就有辽东特产……”

郭大靖马上摆手道:“不要和辽东扯上关系,这是为了安全。”

李海东眨巴眨巴眼睛,虽然不明白郭大靖的用意,但还是转换了思路,说道:“那也容易,随便支个买卖,只要不亏钱就成。”

“我这边呢,你不用担心。”何贵忠很自信地挺起胸,说道:“干买卖是老本行,就看买卖多大,能赚多少钱了。”

郭大靖把两个包袱推给李海东和何贵忠,说道:“每人先拿二百两,把家眷也带上,在外面也有人照顾。”

二百两绝对是笔大财富,明朝中后期,普通百姓一个月能赚一两左右的银子,在北京买一间瓦房,一百两也够了。

“这——”李海东和何贵忠没想到会领到这么多银子,面面相觑,现出惊诧的神情。

郭大靖笑了笑,说道:“尽快在天津和京师落脚,建立起联络线,是你们最紧要的工作。”

说着,他转向周庆,“老周,训练谍子的工作就交给你了。”

“放心吧!”周庆颇为自信地说道:“再说,往内地派的谍子,不过是捎个书信啥的,没啥危险。”

说到书信,郭大靖不由得沉吟了一下,缓缓说道:“书信联络的话,不是很保险。某想到了几个加密的法子,咱们好好商议一下,确定下来。”

古代和现代都有加密的办法,郭大靖也不想弄得多复杂,和几个人商议了一番,确定了比较简单的一种。

工作都交代完,郭大靖心情不错,闲聊着竟然帮李海东和何贵忠想着经营的路子。

“涮羊肉不错,烤肉串也挺好,还有铁板烧,都不是很复杂,改天我请你们,顺便演示一下。”郭大靖说着嘴中生津,也馋了。

烤得滋滋冒油,加上辣椒面儿,再弄点孜然,味道简直不要太美。

一招鲜,吃遍天。

甭管郭大靖搞出来的是不是四不象,当时还没有这样的吃法,他先拿出来,那就是标准,那就是正宗。

“郭兄弟要请客,可得提前通知一声。”周庆笑着打趣道:“俺就少吃几顿,等着吃你说的那些美味。”

“没问题。”郭大靖笑着说道:“让某先准备准备,主要是这个涮烤的器具,得让工坊打造,倒也费不了多少时间。”

东江镇再困难,作为高级军官,仅次于两位主帅的参将,吃顿羊肉还不算困难。

何况,郭大靖有钱,不是一般的有钱,偶尔奢侈一下,也不算过分,权当给几位好兄弟饯行了。

至于是不是依靠什么涮羊肉或烤肉串设店赚钱,郭大靖并不如何在意,也只是好事儿来提醒建议。

铜火锅、铁板烧,制作起来很简单,吃起来也不麻烦,比请个大厨、采办诸多食材,可要容易得多,成本也更低。

虽然嘴上对李海东和何贵财没什么太高的要求,但郭大靖心里还是有些想法的。

在他看来,最好是饭馆或茶馆,既能从市井食客中听到消息,又能请个说书的,把东江镇的战绩和困难也宣传宣传。

当然,现在提这要求,对李海东与何贵财会有压力。所以,郭大靖才说得轻松,让他们先落脚,再看具体的情况。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