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二百二十八章 燧发枪改造

逆天换明 第二百二十八章 燧发枪改造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3 21:02:33 来源:笔趣阁

今年打击察哈尔部,抢到了不少人口和牲畜,勉强能支撑下去;明年就是大饥荒,逼得皇太极不得不军事冒险,绕道抄掠京畿。

没错,在郭大靖看来,抄掠京畿就是军事冒险,而不是什么高明的战略。

只不过,他幸运地成功了,而明朝的虚弱却就此暴露无遗。尝到了甜头后,建虏便有了数次突入关内,肆意地抢掠。

正因为有这样的分析判断,郭大靖才要全力准备,抓住这次明金战略形势转换的节点,给予建虏重创,扭转辽东的战局。

回到临时住所,藤野英便迎上来嘘寒问暖,拉着郭大靖坐下,品尝她的茶艺。

郭大靖来到室内,与藤野正见礼完毕,才坐下一起品茶聊天。

这批从山东淄博定制的瓷器,很多都是藤野英确定的花式,烧制出来的成品,也让她很满意,很喜欢。

藤野正喜欢茶道,也精选了一套茶具,想过平安雅适的田园生活。

女儿出嫁了,他也算了了心事,有这样的想法,郭大靖也理解。行军打仗是不用老丈人跟着了,便安排了个在后方训练士兵的工作。

“林家运来了精铁,我看着你倒不着急打造火枪,难道有别的想法?”藤野正有些疑惑地问道:“光从西夷手中购买,也不是长久之计吧?”

郭大靖沉吟了一下,开口解释道:“并不是不着急,而是想打造新式的火枪。既然买到的火枪暂时够用,便先打造其它武器。”

“新式火枪?”藤野正不知道怎么个新法,“有提高射速的改进之法?”

火枪的射速是硬伤,藤野正首先就想到这个。如果能够弥补或改善,火枪的威力又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郭大靖点了点头,比较自信地说道:“不仅能加快射速,还能提高射击的密度。如果成功,威力能增强一倍还多。”

火绳枪不仅有射速慢的缺陷,在使用时,火枪兵还要携带很长的火绳,通常会在身上缠绕。

这样的话,为了防止火绳误燃火药,火枪兵便要拉开间隔,也就意味着火力密度有所降低。

而燧发枪则解决了这个问题,使得火枪兵可以站得很近,发射的铅弹也就更加密集。

同时,燧发枪还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下雨、刮风等气候对射击的影响。在夜间使用时,不使用明火,也更加地隐蔽。

而火绳枪改造燧发枪,并不是一个很复杂的工作。最难的则是弹性较大的钢片,能使燧石击打铁砧有足够的力度以迸发火花。

经过大半年的试验,屡经失败、屡次改进,广鹿岛工坊在郭大靖的不断指导,终于打造出了合格的弹性钢片。

尽管成品率还很低,且费时耗力,但弹性钢片需要的量也不大。

按照已存的数量,以及生产制造的速度,郭大靖已经有信心开始火枪改造,并争取在年底前完成。

按照郭大靖的计划,完成燧发枪的改造后,便是全力打造配备刺刀的轻火枪。因为,重火枪的数量在目前的兵力下,已经基本够用。

火枪加刺刀,最终淘汰长枪兵。部队中除了少量弩兵,以及保护重火枪兵的刀盾手外,将再无冷兵器。

藤野正对于郭大靖的自信,也不细问,轻轻颌首,微笑道:“能提高一倍的威力,岂不是凭空多了上万人马?”

虽然不是很贴切,但也可以这么说。

郭大靖接过藤野英奉上的茶,轻抿了一口,点了点头,再一口干了。

“渴了吧?”藤野英才不管这合不合茶道礼仪,自家男人还不让喝水了,她殷勤地又奉上一碗。

藤野正翻了下眼睛,好好的茶道氛围,就让这两人给破坏了。

藤野英不以为意,笑着对老爹说道:“到了大连,我让工匠给您盖一间最好的茶室。”

茶道很讲究场所,小到茶室,大到庭院,有条件的话,都力求布置周到。

显然,这话很让藤野正高兴,呵呵笑着说道:“那你就多辛苦点,茶具嘛,我自己挑选。”

“我挑的您不喜欢?”藤野英噘了下嘴,说道:“这些茶具多漂亮,看着就赏心悦目。”

日本茶道相信喝茶是一件朴素的事情,其茶道具正如交友与生活,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有着精湛低调的细心工艺。

藤野正轻轻摇头,说道:“正是因为太漂亮了,才与茶道有悖。你挑的应该是往江南销售的,而不是倭国。”

郭大靖笑了笑,说道:“首批样品的花色图案是比较丰富的,在倭国也未必就不受欢迎。岳父大人不是说过,倭国茶道也分流派的吗?”

藤野正缓缓说道:“尽管如此,但茶道的精髓是‘和敬清寂’,偏离太多,会让来宾取笑。”

“清寂”是指冷峻、恬淡、闲寂的审美观;“和敬”表示对来宾的尊重。

整个茶会期间,从主客对话到杯箸放置都有严格规定,甚至点茶者伸哪只手、先迈哪只脚也有定式。正是定式不同,才使日本茶道分成了二十来个流派。

郭大靖不想争论这个,他喜欢率性而为。既然喜欢漂亮的瓷器,那就用呗,非要扯什么思想境界?!

反正,瓷器买卖,以及其它的生意,郭大靖都准备交给藤野英打理,只要不亏就成。

在军事上,郭大靖将投入绝大部分的精力,牢牢抓住改变历史的节点,撬动历史的车轮。

………………

有野心,也自认有能力的人,这世上本就不少。尽管很多人都是眼高手低,往往被现实狠狠毒打。

比如崇祯,觉得自己很厉害,其实他根本就不行。也正是在他继位的前几年,昏招不断,在明金角力的关键时间段拉胯,造成了战略形势上的根本改变。

要知道,建虏虽然占据了差不多整个辽东,但生产水平低下、人口又少,与明国这个庞然大物相比,顶多算个割据政权。

而明国依靠体量的优势,也不需要在战场上击败建虏,只要将其牢牢封锁在辽东,就能使后金在经济崩溃中一蹶不振,甚至是灭亡。

但觉得自己很行的崇祯,竟然要在短期内消灭建虏、平定辽东,完成其爷爷、父亲、兄长都未完成的事业。

也正是他的急于求成、脱离实际,才会被袁崇焕忽悠,使得辽东和大明的形势更加恶劣,再难振作。

在后世的历史研究中,有人作出过这样的判断:如果穿越在崇祯二年之前,或许还有机会挽救大明。反之,则回天乏术。

郭大靖对此不敢苟同,但也赞成其中的一些观点。

己巳之变确实是双方战略形势的重大转变,明朝之前对付建虏的手段和政策宣告瓦解,并永久性地失去了战略主动。

为了这一天,我已经准备了快两年,还能再准备一年多。

郭大靖把两枝燧发枪的样品摆在了桌子上,交代着工坊总管赵青山,“召集得力工匠,研究明白后,开始全力改造。”

回到大连的第二天,郭大靖便赶到了已经设置完成的工坊区。不管皮岛迁来的工匠如何,他已经任命赵青山为工坊总管。

任人唯亲是不可避免的,赵青山在专业技能上有所欠缺,但他忠诚、认真,郭大靖可以完全信任,并放心地委以重任。

这两枝燧发枪是在空间内改造的,使用的是工坊生产制造的钢片,效果达到了郭大靖的要求。

郭大靖不能什么事都揽在身上,空间内固然方便,但使工坊升级到军工厂,使工匠们掌握更高的技术,却是长远之计。

赵青山痛快地答应着,拎起桌上的酒瓶,转身而去。那是郭大靖送给他的喜酒,他也打心眼里为郭大靖高兴。

曾经的患难与共,这是难以磨灭的感情。看着郭大靖一步步走到现在,他是由衷的欣慰。

火枪改造、换装也是有计划的,先让工匠们熟练掌握,再看具体的产量对换防的部队进行安排。

换装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对火枪兵进行适应性训练,对军官进行新战术打法的培训和演练。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换装武器后,部队的战力能得到肯定的提升。

林天生运来的精铁,解决了打造火枪的材料问题。

除了改造燧发火枪,郭大靖还要安排打造火枪的工作。这就不是火绳枪了,而是全新的燧发枪。

当然,新打造的燧发枪是轻型的,既能远程输出,还能够安上刺刀进行近战肉搏的。

建虏的重甲兵对轻火枪有一定的防御能力,可毕竟不是很多,只能在进攻时作为第一波的冲阵死兵使用。

而与东江军作战的大部分建虏所装备的甲胄,在有效射程内,并不足以抵挡轻火枪的杀伤。

这个道理也很简单,建虏都是骑兵,要保证机动速度,怎么可能负重太多?

时间不大,赵青山便把十几个技艺精湛的工匠召集,赶来听候郭大靖的安排指示。

郭大靖拿过火枪,给工匠们讲解了一番改造的重点,以及相应的原理。

扳开夹着燧石片的击锤,再扣动板机,燧石片击打在引火孔旁边的击砧上,迸射的火花点燃引火药……

动作和程序与火绳枪并无二致,只是燧石替换了火绳,并需要相当的力度,才能击打出火花。

“这与家里的打火差不多。”一个老工匠接过火枪,试着用了一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郭大靖点了点头,说道:“日常用的火石、火镰敲击取火,与这火枪是一样的原理。”

同样是撞击,确实没什么不同。只不过,让工匠们能够这样理解的话,也更能掌握原理。

而在撞击式燧发火枪刚刚问世的时候,遭受到的阻力是人们担心迸射的火星不足以引燃火药。

但事实上,火绳枪也有瞎火的时候,因为火绳表面会结有一层燃烧剩下的灰烬,导致燃烧的部分无法充分接触。

所以,有经验的火枪手会在安装火绳时吹一下,就是吹掉上面的灰,保证发火率。

而按照历史上的数据,燧发枪的发火率在百分之七十五至八十之间,比火绳枪要低一点。

可在综合品质的考量中,无论是隐蔽性、射速、火力密集度等方面,燧发枪完胜火绳枪。

而且,郭大靖的样枪是把火砧与药池盖结合为一体的。当火砧处于待发状态时是盖着药池的,避免引燃的火药撒出来。

一个简单的结构,就能使火枪处于待发状态,不需要准备闷燃的绳子等繁琐的发射前动作。

同时,火绳枪改成燧发枪,也不复杂。历史上,当燧发枪迅速普及时,铁匠、钟表匠几乎全转行去干造枪的活计。

关键是有样枪,不管是联动的小零件,还是击砧、击锤等等,都能依葫芦画瓢马上就进行制造。最多就是手工打磨,需要多耗费时间和力气罢了。

啪,啪,啪!

工匠们围在一起,反复试验着新式火枪,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郭大靖也不催促,原理简单,有现成的样子进行仿制,对工匠们来说,几乎是没有什么技术难度的活计。

“大人,他们觉得没有什么大问题,可以马上就开工试制。”赵青山走过来,躬身对郭大靖禀告道:“开始可能有点慢,需要个熟练的过程。”

郭大靖点了点头,干咳一声,待众工匠安静下来,朗声说道:“某已请示毛帅,工匠的薪酬与士兵相同,每月七钱银子一斛米。创新发明、工作突出者,每月另有一两至五两银子的奖励。”

短暂的惊愣之后,便是哄的一声,工匠们被惊喜包围。

尽管郭大靖建议实施的诸项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军户的待遇,但身分却依然是军户。

只要在籍上依然是军户,便使官面上能在征兵、征伕等方面继续方便进行。这也是战时机制的好处,郭大靖懂得轻重,哪里会轻易改变?

也就是说,整个东江镇的军民,依然是亦兵亦民,能够迅速动员起全部的力量。

工匠也是一样,隶于军户籍,做工也是为了养家糊口。郭大靖给他们提高待遇,并不改变身份,也是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

内地的匠户制已经积弊重重,官府的管制盘剥,使得工匠以怠工、隐冒、逃亡等手段进行反抗,这也是导致明军武器装备质量低劣的主要原因。

郭大靖暂时也没有彻底改革的想法,在保持战时机制的前提下,只有提高工匠待遇,让他们工作得更认真卖力,家人生活得更好。

“多谢大人。”

“小的谢过大人。”

工匠们缓醒过来,纷纷向郭大靖躬身施礼,让他又收了一波人心。

“不必多礼,这也是对你们辛苦工作的报偿。”郭大靖轻轻摆手,笑着说道:“等咱们东江镇收复更多的失地,你们与军人一样,也能领取土地,享受优惠政策。”

现实的好处给了,剩下的就是展望未来画大饼了。但郭大靖有这个信心,却不是信口开河地瞎许诺。

让每个人都有奔头,都有对未来的期望,不管是军人,还是百姓,都要激发出篷勃向上的生机和干劲儿。

郭大靖所做的,在当时也不算稀奇。但不同的是,他在尽全力实现。哪怕是分阶段的,哪怕只是一点一点的改变。

广鹿岛的军民,对此的感受是最深的。不到一年的经营,郭大靖已经让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变,脸上多了笑容,碗里多了荤腥。

工匠们带着兴奋、激动和感谢的心情纷纷离去,郭大靖把赵青山单纯留了下来,并当着众人的面儿,称呼了一声“赵哥”。

皮岛本部和各岛的工匠,大部都迁至金州。人多乱,不排除有些自命不凡,或者以前是个小头头儿,就觉得了不起、不听摆弄的家伙。

郭大靖让赵青山担任火器工坊的主管,就要帮他树立起权威,让众人知道他和赵青山关系匪浅,也方便赵青山的管理监督。

众人离开之后,郭大靖亲手给赵青山倒了杯茶,笑着说道:“赵哥,你还是自己一个人,没想过找个女人,成个家?”

赵青山嘿嘿笑着,摆手道:“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想干啥就干啥,俺觉得挺好。”

“话不是这样讲。”郭大靖说道:“您才比我大几岁,怎么就打算一个人过一辈子?有个女人照顾,回家有热炕坐,有热饭吃,不用自己抱柴烧火地忙活,多好啊!”

“这个——”赵青山不好意思生硬拒绝,敷衍道:“不着急,碰着合适的再说。”

郭大靖想了想,说道:“那行,这事儿以后再说。”

赵青山起身欲走,郭大靖又伸手止住了他,交代道:“工坊里若有炸翅不服管的,你不用客气。我留下守卫工坊的士兵,会听你的吩咐。”

赵青山哈哈一笑,挺着胸膛自信无比,说道:“还用得着士兵?在某手中,还真没谁敢不服管的。”

“那就好。日后若有什么困难,直接找我。”郭大靖起身相送,直送到屋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