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一百二十九章 潜入敌后

逆天换明 第一百二十九章 潜入敌后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3 21:02:33 来源:笔趣阁

毛文龙连连点头,说道:“这小东西不起眼,却有大用处。大靖这脑瓜儿真够灵的。”

停顿了一下,毛文龙又接着说道:“大靖还年轻,特别是和建虏仇深似海,行动起来难免会冒险。在这方面,你要多提点他。”

“毛帅放心。”刘兴祚躬身道:“郭将军虽然不畏生死,但每次也都深思熟虑、准备充分,绝不是鲁莽之辈。”

毛文龙微笑颌首,说道:“本帅亦知其不是鲁莽之辈。援朝作战,其奋不顾身,每战必先,却能全身而退,便是足够的证明。否则,本帅也不会任其为一岛主将。”

“毛帅慧眼识人,郭将军确实是难得的勇将,难得的人才。”刘兴祚并不作伪地称赞。

毛文龙摆了摆手,笑道:“大靖晋升太快,你呢,蹉跎了些日子。只要你们能精诚团结,本帅才能放心。”

刘兴祚笑了笑,说道:“大帅尽可放心,末将与郭将军甚是相投,要不是晚了一步,真的要与他结拜兄弟呢!”

“这就好。”毛文龙露出如释重负的表情,说道:“你且下去准备,明日便率军登陆,在预定地点布置阵地,接应郭大靖等人。”

“是。”刘兴祚起身施礼,转身而去。

既然只是虚张声势的牵制,广鹿岛的兵不去旅顺,也影响不大。

现在,毛文龙把希望都寄托在郭大靖身上。只不过他不知道,无论袭攻辽阳成不成功,建虏必退,锦州之围必解。

………………

小路崎岖,树林茂密。

这个年代的辽东,真的是比北大荒还荒,远远没有得到开发。再经过战乱破坏,人烟更加稀少。

郭大靖背着与士兵们同样的作战物资,步履矫健,走在队伍的前面。

显然,潜入建虏统治区,比预想得还要轻松。但郭大靖还是保持着谨慎,并没有放松警惕。

突击队身着轻甲,外面是山寨迷彩服,在初夏的山林中,有很好的隐蔽作用。

郭大靖和刘奇士等十余人,作为前锋,都穿着建虏的服饰,就是遇到敌人,也会造成相当的迷惑。

三天的时间,队伍行进得相当顺利,也相当快速。除了走毕里河水路节省了大量时间外,基本上属于无人区的环境,更给了突击队提供了便利。

“再有二三十里,便是海城河下游,涉水而过,便是海州。”刘奇士砍开挡路的树枝,给郭大靖做着介绍,“海州卫城有数千建虏,但整个海州的守卫并不严密。”

郭大靖点了点头,说道:“绕过海州卫城应该是最应该小心的,进入辽阳地界,建虏可能又会松懈下来。”

外紧内松是建虏统治的主要特点,本来建虏的兵力防守辽东这大片土地,就力有未逮,更不要说主力还在锦州和宁远了。

郭大靖已经意识到了建虏的这个弱点,认为进行不断的游击渗透,持续地杀伤建虏,是稳妥可行的作战策略。

辽东山林密布,建虏又不可能建起一座长城,渗透潜入的道路总会有,建虏也防不胜防。

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建虏已成气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击败消灭的。但持续性的消耗,却正击中建虏人口少的软肋。

一边解救剃头辽民,发展壮大军队;一边消耗建虏的有生力量,此消彼涨,平辽灭奴就能看见胜利的曙光。

“进入海州地界后,便要昼伏夜行,提高十二分的警惕。”郭大靖说道:“袭击辽阳周边的堡寨,除了鞍山驿,还有哪处比较合适?”

刘奇士想了一下,说道:“过了鞍山驿,就是千山堡,然后就到了辽阳。”

转头看着郭大靖,刘奇士翻了下眼睛,问道:“你不是又想多折腾吧,辽阳可是建虏的重地,驻守兵力有三千呢。若是惊动他们,咱们想安然撤退恐怕……”

郭大靖嘿嘿一笑,说道:“只是问清楚,行动还要看实际情况。”

“鞍山驿能拿下,且不走漏消息,就不是很容易了。”刘奇士耐心地劝道:“咱们还是见好就收,搞一下就撤。”

郭大靖笑着点头,可刘奇士也知道自己这个结拜兄弟倔得很,看似听劝,可实际上该怎么干还怎么干。

命令从前传到后,加速前进,渡过海城河后再休息,等到天黑后再继续行进。

选择昼伏夜行,除了隐蔽外,郭大靖自然还有他的道理。有红外线瞄准镜,在夜间他能够提前发现敌人,这才是他的信心所在。

就算是夜间赶路,最多再有两天,部队也能到达鞍山驿,也进入了辽阳地界。

径袭辽阳可不是非要去攻辽阳城才算,打到鞍山驿就算。无论是奏报朝廷,还是东江军塘报,这么写都没毛病。

但郭大靖显然并不满足于此,带着的都是精锐,武器装备也是他特意选的,正好练一练纸面上教过的山林伏击和潜入奇袭。

有空间内的物资,郭大靖心里有底,更有信心。好不容易潜入进来,不搞得大一些,岂能甘心?

所以,沿途的地形地势,绕过的村屯堡寨,他都仔细观察,记在心中。哪里适合伏击,哪里适合埋雷设陷阱,他都在头脑中进行推演。

这批精锐只有经过实战的考验,才能成为郭大靖心目中合格的军官人选。

再通过不断的战斗,从低级到中级、高级,郭大靖就培养出了能够熟练掌握他所制定的战术打法,从土包子成长起来各级军官。

郭大靖趁人不注意,用瞄准镜认真观察了前方的情况,发出了示警隐蔽的信号。

刘奇士等人已经熟悉了郭大靖的操作,尽管不知道他怎么能及时发现前方的情况,但每次都是准确的。

“是剃头辽人。”郭大靖提醒着刘奇士,“两个,好象是挖参或采药的。”

刘奇士点了点头,说道:“等他们走了,咱们再通过?”

郭大靖抬头看了下天色,心中有些着急。前方就是海城河下游的水浅之处,尽快涉水过河,尽快休息恢复体力,夜晚还要行军呢!

对于行进途中可能会遇到的情况,郭大靖之前也与众人商议过,那就是尽量不惊动,不管是建虏,还是剃头辽人。

如果被发现,建虏就尽量全部消灭,剃头辽人则强迫随队而行,任务完成后再放掉。

带着剃头辽人行动,虽然有所不便,但杀了不是郭大靖的风格,放了又担心去通风报信儿。

等了半天,那两人还有前面的树林中转来转去,不知道在找什么。

郭大靖皱起眉头,和刘奇士对了下眼神,带着两个士兵悄悄摸了上去。

老姚头儿全神贯注地在寻找着他作了标记的人参,可脸色却越来越难看。

“管它长没长大呢,当时挖了就好。”孙女小姚新累了,蹲坐下来喘气,嘴里还抱怨着,“看,被别人抢先了吧!”

“人参是自己跑的,不是被别人挖的。”老姚头儿执拗地说道:“我系了红绳,它跑不远。”

姚新翻了翻眼睛,低着头无聊地揪着眼前的小草,直到一双大脚突然出现在视线中。

丫头吓了一跳,却没跳起来,一只大手捏住了她的后脖子,冷冷的声音响起来,“别叫。”

大手是那么有力,姚新的惊叫被掐了回去,被按着连头都抬不起。

“大人,大人饶命……”爷爷惊慌恐惧的声音响了起来,但随即又被人厉声制止。

郭大靖打量了一下姚老头儿,沉声问道:“你们在做什么?是住在附近吗?”

老姚头被士兵拧着胳膊,忍着痛答道:“小人在采参,家在十几里外的屯子。”

郭大靖注意到老头儿和半大小子的破烂衣服,沉吟了一下,语气缓和了一些,说道:“老老实实跟我们走,能保住命,之后还会给你们银子。”

“要是乱跑乱叫,一刀砍了你们的脑袋。”刘奇士在旁恶声恶气地补充。

“小人,小人……”姚老头哆嗦着嘴唇,壮着胆子问道:“不知要带小人去哪里?”

“告诉你有意义吗?”郭大靖翻了下眼睛,也不废话,对旁边的士兵吩咐道:“你们一人看一个。”

刘奇士转身向后面发了信号,和郭大靖走在前面,继续行进。

老姚头儿和姚新的手臂被绳子拴在了一起,旁边有人看押,心中忐忑不安地随着队伍。

姚新很害怕,也看出爷爷的恐惧,但话也不敢说,只是偶尔互视,便机械地跟着这支队伍向前走。

刘奇士对郭大靖的决定不是很满意,认为他过于心软。但他也知道郭大靖的脾气禀性,正因为重感情,他才为有这个结拜兄弟而庆幸。

郭大靖也知道自己的思想,和当时的人们有很大的差距和不同。但要让他滥杀无辜,他还真做不到。

至于是不是无辜,尽管他也无法确定,可这不防范着嘛!带上两个人赶路,也没有太大的影响不是。

为什么与建虏厮杀作战,为的是自己,为的是家人,难道就没有沦于建虏统治的同胞?

山下出现了一条闪光的白带,那就是海城河。

郭大靖观察良久,确定安全,猛地一挥手,带着前锋向山下奔去。

过了河就是海州地界,姚老头儿已经发现这支部队不是建虏,心中也有了一定的猜测。

在辽东的军队,除了建虏,也就剩下东江军了。

“大人,这里不好过河啊!”姚老头儿壮着胆子,开口向旁边的士兵提醒道。

士兵斜着眼睛看着姚老头,随口问道:“你知道哪里好过?”

老姚头儿连连点头,陪着笑脸说道:“小人对这周边几十里熟悉得很。”

“请郭大人定夺吧!”另一个士兵推了一把脚步稍慢的姚新,向同伴提出了建议。

老姚头儿和孙女很快被带到了郭大靖面前,郭大靖询问了一番,脸色变得更加缓和,说道:“姚老是吧,麻烦你给我们带路,必有重谢。”

老姚头儿陪着笑脸,连连表示愿意效劳。

刘奇士把绳子解开,让老姚头儿在前引路,姚新则在走在后面。有个人质,防着这老头儿跑掉。

咕噜!姚新的肚中传来不争气的响声,刘奇士转头看着,姚新赶忙垂下头,又羞又恼。

没走多一会儿,又有了同样的响声,姚新的头更加抬不起来。

一只大手伸过来,是一块面饼,刘奇士没好气地说道:“吃吧,咕噜咕噜的,听着心烦。”

姚新被嫌乎,不由得委屈地扁了下嘴,有些怯层地伸手接过来,咬了一小口。久违的面香,咸淡适中,饼中好象还有小肉丁。

炒面虽然方便,但郭大靖认为营养不太够。便让人烙了些饼,还加了不少肉丁。

这样吃起来方便,边走边吃也没有问题。

饼已经有些硬了,但对姚新来说,却是难得的美味。一个饼下肚,丫头也有了力气,心中的害怕也减了几分,敢稍微抬头,打量走在前面的人。

刘奇士身高体壮,背着他的长弓,腰里挎着刀,半露着手臂,在山路上步伐矫健。

就是掐住自己脖子按得死死的家伙,还训自己。姚新轻咬了下嘴唇,心中记下仇。虽然给了饼吃,可却不感激。

“我们是东江军,要潜入执行任务。”郭大靖和姚老头儿走在最前面,随意地聊着天,“姚老不必担心害怕。顶多七八天,就能安然回家了。”

老姚头儿干笑着点头,说道:“小人明白。人心隔肚皮,就这么把我们放了,谁知道会不会向建虏通风报信儿。能刀下留情,小人已经感激万分。”

这老头儿倒是挺懂事儿,郭大靖淡淡笑着,问道:“屯子里生活得怎么样,能吃饱穿暖吗?”

老姚头儿叹了口气,说道:“勉强饿不死,屯子里没多少人,都苦巴巴地捱着。”

“屯子附近有建虏的庄园嘛?”郭大靖想到了自己的苦难经历,不由得眯了下眼睛。

潜入时怕惊动敌人,遇村屯不入,见庄园不毁。可撤退时他不介意捣毁几个庄园,解救出其中的辽民奴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