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一百零九章 觅封侯,兄弟生嫌隙

逆天换明 第一百零九章 觅封侯,兄弟生嫌隙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3 21:02:33 来源:笔趣阁

郭大靖何尝不知道骑兵难练,骑兵更难养。但有再多的困难,也必须有。先是少量的,比如几百骑,再逐渐增加,成为千骑、万骑。

何况,刘奇士的猜测也不全对。郭大靖当然想要能够骑马冲杀的骑兵,可能骑马的火枪兵,也在他的计划之中。

骑兵的机动能力往往成为战争胜败的关键,这意味着能够更加快速地抵达战场,更加快速地增援友军,更加快速地迂回穿插、阻击拦截。

当然,郭大靖不是随口询问,他已经有了大概的思路。如果条件允许,先练两百龙骑兵、两百枪骑兵出来。

龙骑兵将是身着盔甲,能以墙式冲锋对抗数量不多的建虏骑兵;枪骑兵就更好理解了,骑马赶路、下马作战的火枪兵。

但郭大靖并没有提前透露自己的计划,毕竟还要看具体的情况,才能最后决定。

多想一些发展的规划,多准备几个发展预案,郭大靖觉得并不多余。走一步想一步,与想三步走一步,效率和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如果毛帅把广鹿岛交我驻守,刘将军能屈尊相助吗?”郭大靖先从刘奇士这里试探一下,比直接问刘兴祚要更有缓冲转圜的余地。

刘兴祚熟悉建虏,更有一些眼线密谍在后金,正是郭大靖继续造谣离间建虏的好帮手。

知道历史走向的郭大靖,造起谣来会有一些预见性。或者说不是造谣,就是事实。

正因为如此,才显得更加可信,也会更有效果。

刘奇士笑着说道:“他估计会喜出望外,就看毛帅那边肯不肯放了。”

纠结于资历年龄不是刘兴祚的风格,被毛文龙压制闲置已久,在外而安应该是刘兴祚希望的。

至于毛文龙那边,郭大靖已经想好了说辞。凭毛文龙对自己的自信,一个刘兴祚,他还没看在眼里。

关键是,郭大靖要显示出对东江军的重要性,对东江军的忠诚,对建虏的仇恨,或者还要加上对朝廷的疏离和不满。

对于毛文龙是个怎样的人,郭大靖这段时间的观察,以及历史资料的分析总结,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专横跋扈,作为一镇主帅,又僻处海外,可能是不得不做出的姿态。即便是他的真性情,郭大靖也不是很在乎。

缺点也很明显,首先就是受不得委屈,与朝中文官集团的关系不睦;其次则是意气用事,很多事情上考虑不周。这与受不得委屈比较相近,但也有不同。

排挤最有作为、对东江军支持力度最大的登莱巡抚袁可立,可谓是毛文龙最大的失策,最大的污点。

可不管怎么说,毛文龙在,东江军虽有派系,却还能团结一致。除了毛文龙,恐怕还没人有这个威望。

陈继盛不行,魄力不够;沈世魁也不行,别人的尊重全靠着得宠的女儿;再往下数,真就排不上号了。

朝廷直接委派,在历史上看是不成功的。比如黄龙,虽然有总兵之职,却得不到东江军的认同。

而毛文龙需要什么,郭大靖已经知道得清楚。一是对东江军的掌控,二是不断的战功,助其封爵晋升。

手握尚方宝剑,节制一镇人马,又是左都督,又加授平辽总兵官,但封爵这个最大的荣耀,还是毛文龙没有得到的。

武将封爵难,特别是明朝中后期。李成梁多大的功劳,封个伯爵还是走了很多门路,扯皮了多少年,才最终授予的。

在封建时代,建功立业、封妻荫子应该是男人的最大理想。同样,对于皇权的敬畏,也刻在了骨子里,很难改变。

毛文龙要专镇一方,可未必就想着当军阀。虽然跋扈专横,对于皇帝的忠诚,还是能从他的引颈受戮中看出来。

袁崇焕想必也看出了这一点,才敢跑到东江军的地盘上矫诏斩帅。

如果毛文龙真要割据,或者是与建虏勾结有反叛之心,就凭他带的那点人,怎么能够成功?

总而言之,郭大靖能带给毛文龙很多,比如能杀敌立功,比如能使东江军发展壮大,更能帮他向人生目标继续接近。

这还只是从利益上考虑,毛文龙对郭大靖的赞赏另当别论。

郭大靖的思维就是偏向后世,先考虑到利益。而且,就算是被利用,也会认为自己还有被利用的价值,不是废物一个。

“大哥见到刘将军,先行试探一下。”郭大靖沉吟着说道:“如果他同意,等某去广鹿岛时,便向毛帅进言相邀。”

刘奇士用力点头,说道:“这是小事儿,等见到他,我便提一嘴。就说我跟着你走,看他什么意思。”

“刘将军是个聪明人,肯定能明白。”郭大靖觉得这样最好,就算刘兴祚拒绝,又不是当面,不伤和气。

刘奇士也明白郭大靖在招揽人手,充实自己的班底,为去广鹿岛作准备。

“藤野正不错,对火枪的使用确实有独到见解,训练也颇有章法。”刘奇士主动向郭大靖作着推荐,“还有崔孝一那帮朝鲜人,可惜未必会加入东江军。”

停顿了一下,刘奇士又说道:“你训练带出的那三十人,王国重是肯定要回旅顺的,剩下的我看还行。”

郭大靖到现在,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直辖部队。虽然也当指挥官,可指挥的都是别人的部队。

毛文龙也是考虑到这一点,才让尚可喜和郭大靖搭伴儿。让郭大靖对广鹿岛的部队有所了解,和军官士兵能够熟悉一些。

到目前为止,郭大靖还算是满意的。经历过数次作战并获胜,郭大靖已经树立起了一定的威望,广鹿岛官兵对他的战术打法,也逐渐地适应。

当然,在训练和装备上,郭大靖有着自己的想法,都要等到他驻防广鹿岛,才能一一地实施。

“援朝作战打到现在,差不多快结束了吧?”刘奇士试探着询问,“你已经名扬东江军,就别太拼了,老老实实地等着去做岛主吧!”

郭大靖呵呵一笑,目光投向远方,沉声说道:“是啊,快结束了。”

…………………

大车小辆,数万人马,逶迤十数里,如同一条巨蟒,沿着大路向西行进。

阿敏骑在马上,盔甲鲜明,率领着得胜之师,满载着劫掠所得,脸上却并没有意气风发的神色。

杜度已率本部渡过清川江,前往郭山郡山城。作为回师主力的先锋,杜度对于阿敏的命令,还是执行得很干脆痛快。

“这般的行进速度——”济尔哈朗纵马接近阿敏,微皱着眉头建议道:“杜度本部的人马不多,是不是再派出几千精骑前往助战,扫清回师途中的阻碍。”

阿敏垂下眼帘,淡淡地说道:“两千人马还不多吗?沿途城池又有驻防部队,不会出什么意外的。”

济尔哈朗还待再说,阿敏已经岔开了话题,说道:“对于最近风传的消息,你怎么看?”

“谣言。”济尔哈朗想都不想便做出了判断,说道:“这是敌人挑拔离间之计,兄长千万不要上当受骗。”

阿敏嘴角弯了一下,鄙夷不屑一闪而逝,沉声道:“是不是谣言,日后定见分晓。人心难测,你怎地就如此确定?”

济尔哈朗说道:“汗王的脾气禀性,难道兄长就不熟悉?若真有排除异己之心,那阿巴亥的三个幼子,岂能得到重用?”

哈!阿敏翻了翻眼睛,腹诽道:重用个屁。以前我还不知道,若不是被传播的消息点破,还真以为皇太极是个顾念亲情的人呢!

谣言是连续的,越编越是煞有介事。对于心有芥蒂的人,更是有效。

因为他们会自动脑补,把相关的和不相关的都作出种种猜测,从而得出对自己不利的结论。

甚至于,对怀疑对象说的每句话都会反复思考,斟酌着每个字眼,是不是针对自己,是不是有什么阴谋。

皇太极联合代善等人逼死大妃阿巴亥,虽然没动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但却找罪名废了阿济格的旗主之位,换上年纪小的多尔衮。

同时,皇太极还强迫多尔衮更换旗色。皇太极原来掌握的正白旗改为正黄旗,多尔衮兄弟掌握的正黄旗变为正白旗。

虽然只是变换了旗色,旗民并未改动。但正黄象征着皇权,在阿敏现在想来,又是皇太极要称帝所迈出的一步。

现在的阿敏是非常后悔率本旗人马来攻打朝鲜,损失了不少兵力,可换来什么呢,抢到的钱财物资,还不是要搬回辽东,便宜了别人?

而起初自立的想法又是多么幼稚可笑,看皇太极派的人,杜度、岳讬、硕讬、阿济格都是来监视自己的。

连亲兄弟济尔哈朗都胳膊肘朝外拐,向着皇太极。哦,明白了,这个兄弟就等着自己被废,好接掌镶蓝旗呢!

阿敏疑神疑鬼,情不自禁地用审视怀疑的目光看着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还没有觉察,依然苦口婆心地劝着兄长,“汗王继位时,便对天发誓,要秉承先王意志,敬重各位兄长贤弟,若不行正道,便天诛地灭……”

阿敏翻了翻眼睛,扭过头,加快了马速。赌咒发誓有用吗,谁信那鬼话谁就是大傻子。

当初攻朝时,就该推辞,让莽古尔泰那个家伙来。唉,悔之晚矣。

不过,现在知道还不算太晚,还有补救的机会。以后远离皇太极,也把自己跋扈专横的性子收一收,别让他轻易抓到把柄。

阿敏为了日后着想,把大量的金银财宝都分给了随他出征的镶蓝旗将士,以便笼络人心。

当时的后金,还是部落联盟的形式,旗主才是各旗旗民真正的主子。

老奴在世时,各旗旗主都是他的子侄,他的威望和权力足以掌握控制。

但皇太极显然是差了很多,不是老奴指定的继承人,而是后金高层互相妥协后推举的汗王,对各旗旗主的掌控力并不强大。

所以,虽然皇太极是汗王,可连同四大贝勒再加四小贝勒,组成了“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的制度。如果其他贝勒团结起来,对皇太极依然是很大的抗衡和制约。

权力令人迷恋,更令人疯狂。皇太极想集中权力,唯我独尊;诸贝勒则不想失去权力,生死荣辱全由皇太极拿捏。

这是一场残酷而黑暗的政治斗争,历时数年之久。皇太极凭借头脑,抓住机会,才把手握重兵的三大贝勒一一干翻。

但皇太极却万万没有想到,他刚走出称帝为尊计划的第一步,便遭到了谣言的攻击。对,这不是谣言,正是他心中所想,正在实施的计划。

阿敏的疑心病已经不可救药,对于兄弟济尔哈朗,也不信任,更生出了猜忌和怀疑。

皇太极在继位时,为了安抚诸旗主之心,曾经对天发誓,不得随意削减各旗牛录和旗民。即便旗主有罪遭到处罚撤换,也不能以他旗之人接任。

也就是说,阿敏的旗主之位若被废,就只能从镶蓝旗里面再立旗主。而最有希望接任旗主之位的,正是阿敏的兄弟——济尔哈朗。

正因为如此,也难怪阿敏连济尔哈朗也有疑心,生出凛惧和疏离了。

“贝勒爷。”李永芳从后面催马过来,对着一脸茫然懵逼的济尔哈朗说道:“谣言散播,惑乱人心。汗王与您关系亲近,此时出言相劝,或许适得其反。”

济尔哈朗自小由老奴加以抚养,与皇子们关系很好,尤其是与皇太极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

显然,李永芳这个外人看得更清楚明白。有毒的种子已经种下成活,正在冒芽,且将会越长越大。

阴险,毒辣,且难以破解。这是李永芳冥思苦想之后,得出的结论。

关键这不是谣言,李永芳能猜出皇太极的不甘,也肯定他会逐步剪除异己,加强权力。

也正因为如此,皇太极以后的每一步计划都将遭到阻碍,三大贝勒肯定会心存戒惧,小心提防。

即便是皇太极放弃,三大贝勒也不会相信。什么对天发誓,在李永芳看来并没有卵用,历史上背弃誓言的人多了去,皇帝也为数不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