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朕乃一代圣君 > 第560章 效仿宁夏,一鼓作气

朕乃一代圣君 第560章 效仿宁夏,一鼓作气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8-17 16:42:15 来源:笔趣阁

朱厚照将目光转向李梦阳和他的文坛地位,自然是因为宁夏之事已经初见成效。

仇钺奉旨入京,大抵也就是这几日间的事情。

在这之前,朱厚照已经知道王廷相和张璁如何处理这宁夏四卫。既然如此,他也不再客气,十月十六日的午朝之后,他将内阁和六部九卿皆留宫中。

大明朝的卫所,一为边塞卫所,一为内地卫所,两者有所区别,比如说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

当然,这是大的原则,实际上这个比例还和一个地方的地形是否适于运粮有关,具体划分起来非常复杂。

但总的来说,时人对此是依边地、内地来划分的。

“宁夏清理军屯,上上下下掉了不少脑袋。此一事,应也在各位爱卿预料之中。不过清理屯田的效用显而易见,陕西巡抚王廷相和特使张璁都已上奏,宁夏屯田以后,仅其一地每年便可上缴20万石籽粒。况且,宁夏镇四卫兵马军粮亦可自给,即便稍有不足,所缺之数朝廷也不会太过为难。

如此说来,此番清理宁夏军屯之利又岂止这20万石籽粒?从此以后,朝廷省了调粮入宁夏之事,这个账也要算的。因此,朕以为,清理屯田一可解边镇缺粮之苦,二可减朝廷太仓之负,如若甘肃、榆林、大同、宣府、蓟州都能如宁夏一般,则朕可无忧,列位爱卿亦可无忧。”

朝中诸位大臣以杨一清为首,听闻能有这样的成效,纷纷欣喜而皇帝进贺。

不过宁夏毕竟只是大明广大疆域之中一块小小的地方。

王鏊领头说道:“陛下御极以来,治军颇有成效,其中又以周尚文、杨尚义、常大成等最为显杰。宁夏清屯既有成果,其他各镇也应跟随。不过微臣以为此事当遵循先急后缓之道,徐徐图之,各个击破。周尚文居甘肃,远离京师;常大成居辽东,人口不足。故而杨尚义所居蓟州可称合适,蓟州扼守京师东北,田亩连片,百姓稠密。清屯以后,既可比宁夏更见成效,也可稳住中枢!”

当初开始对宁夏‘下手’的时候,朝堂上的这些大臣整体上还是同意的,但也有个别人心存疑虑。现在宁夏终于有了效果,一上来也不是反对,而是明白他要将清屯范围继续扩大的意思。

对此,朱厚照还是有些满意的,尽管他心中的想法并不完全是王鏊说的那样。

“其他人呢?可有与王先生不同意见的?”

王炳闻言出列,“微臣以为,若论对京师的重要程度,则应以大同、宣府为先,且大同总兵石奉、宣府总兵杨兴战功虽不如平虏伯,但对陛下之忠心耿耿也是天地之所共见。”

这个王炳。

朱厚照多少知道点,石奉和杨兴都在两年前良乡一战中与他相识,过后似乎也就熟悉了。

其他人,如周尚文、杨尚义他们都有特别的‘渠道’,并不怎么稀罕王炳这条路子,但是石奉和杨兴并无上述几人在陛下心中的位置,所以朝中阁老的关系,他们很难拒绝。

倒不是说京官与边将结交,只是在外为将,你总要朝中有人吧?这是一种必要的相互利用,否则你当什么官,不如回家种红薯。

朱厚照则不想在此时纠结这个东西,转而问道:“杨阁老,你以为呢?”

杨一清微微抬头,“微臣以为两位阁老之言都有其道理。但朝廷举策,应示公允,大明能设九边,便是九边对大明都重要。”

王鏊急了,“杨阁老,清屯事关重大,最好能分步实施,如此才能稳妥。”

“济之公,若要稳妥,不清屯,最为稳妥。”杨一清是领过兵的,又当了几年首揆,边军是什么情况,他还是清楚的。

因为是王鏊,他语气放软一点,说道:“济之公刚刚不是也说了,陛下治军颇有成效嘛?”

“那也尽量不要弄到兵戎相见的程度啊!”

杨一清不语,王鏊的想法也不能说错。万一其他地方也有兵将闹事,这种事情总不会给朝廷和陛下增光添彩。

“陛下!”兵部尚书齐承遂言道:“微臣以为,朝廷清屯之事已然天下皆知,便是分步实施,排在后面的边镇难道不知道自己的处境?时间一拖,反倒给了一些奸人、小人反应之机,到那个时候于朝廷则大为不利。且如此大事,正应当一鼓作气,以示朝廷决心,否则,说不准便会有人以为朝廷心志不坚,手段软弱。”

朱厚照已经第四次点头了,“朕是听明白了,你们各有各的道理。本来,朕也在考虑剩余边镇是该一起清屯,还是分步进行,但朕所忧虑的并非是稳不稳妥,而是边镇多了,会不会导致朝廷无暇兼顾,这是一桩极难之事,一旦做的不好,便容易乱了大局。”

如此说来,除了宁夏,其他各个边镇都已在皇帝心中有了‘结局’。

诸位大臣知道了圣心所在,也就不再‘谦让’,“陛下,微臣有一良策可解陛下之忧。”

朱厚照看了看反应迅速的杨廷和,他知道这家伙条理清楚,脑子转得快,但是这么短的时间……是什么良策?

“说来听听。”

杨廷和不慌不忙,“微臣之法也是脱胎于陛下。便是责任到人。大明除宁夏以外,尚有甘肃、榆林、大同等八镇,八镇同时清屯,确实事务繁多,无法顾及,因而臣以为陛下可挑八名重臣,各自负责,有才能强者,亦可一人负责两镇,总之,陛下将此务分解分配,一镇之事问一人。微臣相信,当得了朝廷重臣,总能理得清一项朝廷政务。如此,则陛下之忧可解矣。”

朱厚照听后眼睛一亮,这其实是后世的法子,但他在执政的过程中大量应用了后世的一些官僚统治技术,没想到还影响了当世之人。

“杨阁老。”

“老臣在。”

“你是内阁首揆,下去以后,你便召集阁老、部衙堂官议一议,再让介夫讲得更为细致些,三日以后,将分配好的八人名单禀报于朕。”

这么说的话,皇帝就是采纳了杨廷和的建议,这个速度真是极快。

不是因为杨廷和的建议有多好,而是皇帝一旦犹豫了,这种事很容易遭到反对。

因为大部分人都和这件事扯不上关系,现在出了八人名单之事,那就要多几个倒霉蛋,毕竟,这件事多么难做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朱厚照才马上表态。

这个‘马上’,就说明杨廷和一下子说到了皇帝的心坎里,皇帝也是这番意思。杨廷和可能命令不动人,但皇帝则不一样,再有人想反对就得掂量掂量。

杨一清都是老官僚了,自然明白这其中细微的差别,他也只能说孝庙真是生了个天生会做皇帝的儿子。

现在皇帝金口已开,直接对他下命令,他当着这么多人又能怎么办?

“老臣,领旨。”

“嗯。”朱厚照面若无事般的点点头,又对王鏊说道:“王先生,军屯清理之重要,先生必定清楚。这其中的难度,先生更加知晓,若是一个一个做,朕倒担心,越做越难,难到做不下去。”

“老臣明白。陛下之用意在社稷、在百姓,臣等必定全力辅佐陛下!”

“好!”朱厚照站了起来,“诸位爱卿,人生在世几回搏,这桩事要是做成了,你我君臣皆会留名青史,要是做不成,朕也愿提三尺青锋杀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