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朕乃一代圣君 > 第547章 朕不只做易事,还做难事

朕乃一代圣君 第547章 朕不只做易事,还做难事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8-16 22:12:32 来源:笔趣阁

洪武年间,朱元璋最早设立宁夏府,并置宁夏卫,隶属陕西都司。

由府改卫,则在永乐年间,后来随着明朝放弃河套地区,宁夏镇在地图上看起来就像是一条横线上忽然突起、刺入蒙古范围的一块领土。

这样就导致宁夏镇成了孤悬塞上的突破口。

这片塞上江南舍不得放,但是防务压力又陡增,于是朝廷只得在其侧后方设置固原镇。

这就是防务压力的变化导致边镇数量不断增长的具体事例。

朱厚照与其他帝王不同,他是积极进取的策略,而且想尽办法提升国力,有时候光想扩大领土,实力不够反而是得不偿失。

所以在不加重百姓负担的情况下而使朝廷财力不断增强,是一个始终不能放弃的方向。

皇帝向臣子们表达了这样的想法,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朝中如顾人仪者强烈赞同,王府用度豪奢,早就该裁撤人员、退回土地、节省用度。

不过安王造反,其实对皇帝是一种打击,隐隐中含有“你自家人都受不了你”的味道。

似张敷华、韩文这类年纪比较大、喜欢求稳的老臣,便开始有些担忧了。

皇帝手段太过刚硬,弄不好也会使得藩王反弹。

“张爱卿说的反弹是什么意思?”

他们两个私下里来乾清宫见皇帝。

“安王造反,边镇震动,臣以为陛下当此时应行怀柔之术,若借此而罪天下王,岂不让人以为陛下手段严苛?”

张敷华年岁很大了,他讲话时老是有一种嗓子眼里的痰咳不出来的感觉。

朱厚照并不生气于臣子们提出反对意见,他知道一言堂并不是什么好事,只要不和他强词夺理,便不会像赶走林瀚一样赶走他。

“朝廷得了那些银子,要么用于振兴边军,要么用于赈济灾民,这于国乃是好事,张爱卿应当体谅朕才是。”

“非是老臣不体谅陛下。陛下可否想过,军屯清理已是……已是……”

老人家说话本就慢,朱厚照着急,“张爱卿,朕的性子你是明白的,有话直说。你过去也不尽是讲好听话给朕的,执掌都察院、为天下御史之首的你,怎么还有难言之隐?”

“是。”张敷华撩着官袍衣角跪了下来,“那臣今日便将肺腑之言、沥血上奏!”

朱厚照抬眼看了眼刘瑾,刘瑾微微弯腰,随后对殿里其他伺候的人说:“都下去吧。”

张敷华叩首起身,沉稳说道:“皇上天质英断,睿识绝人,可为尧舜,可为禹汤,雄才伟略,天下臣工皆慑服之。登基短短四年,举百废而绝百弊,我大明粲然中兴可望,其中功绩皆在陛下一振作间而也,千秋万世以后,传之子孙,宗社幸甚,天下幸甚。

皇上清屯圣旨,飞传即到,虽有宁夏反王,但朝廷大军一到,四方宵小遁首,若陛下以此之威,徐徐图之,九边清屯非不可为,如此则焕然与天下更始,边军亦可复往日之威。但清屯所害者,夺将校之利,因而有从安逆者。若陛下此时再夺藩王财货,万一地动山摇,则臣不敢稍想矣。”

张敷华说完以后,乾清宫里有一阵安静。

朱厚照只能听得到耳边老人粗重的喘息声。

“刘瑾。”

“老奴在。”

“扶张爱卿起身,他年纪大了,跪一次不容易。”皇帝摆摆手,面色倒是平淡的。

听到他是这样的心情,不管是刘瑾,还是韩文、张敷华,心里头都安心不少。

“皇上!”张敷华情绪激动,又重重喊了一声。

“朕明白你的意思。”朱厚照说道,“你是想说天下人不能叫朕给得罪了个干净,对不对?”

“老臣肺腑之言,惟望陛下取一言以用之!”

“起来吧。”朱厚照拖了个长音,“你今日讲这番话,朕还是欣慰的。朕虽比不得唐太宗,但愿意与朕讲心里话的臣子,朕,都能容。”

这算是彻底解除了两人的忧虑。

皇帝行事与常人不同,张敷华原本以为今日就要到此为止了,没想到皇帝春风和煦,如无事发生一般。

仅是这点,古往今来便少有帝王能够做到。

“老臣,谢皇上宽恕。”

“没什么宽恕不宽恕,臣子的本职便是要向朕谏言献策。至于你说的这件事本身,朕又何尝不知?只是朕也很难。”

他当皇帝想做一些事情,这不是那么容易的。

虽然已经没有人可以命令他,但是他也受道德等因素的制约,并不是想怎样就怎样的。

所以做事情,要讲究一个契机。

错过了这一次藩王造反,他可能就再也等不到下一次了。

因为天下总体上是被他治理的越来越好,藩王造反的基础就不在了。

虽然说原先正德年间确实还有一个动静更大的宁王造反。可一来宁王造反的时间是在正德十四年,离现在还有十年呢。二来,做事情尽量还是主动为好,被动的等待,谁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

如果按照张敷华的想法徐徐图之,到时候又找什么理由来限制藩王财富呢?

但是这其中的原因也不好直接和大臣解释。

总不能说,老子就是等着他造反,就逮他这个机会好借机行事。

这种事讲出口就不体面了。

至少不能明说,所以大臣们若不能自己体会,他也实在没好的办法。能自己体会的,你也只能体会,不能说出来。

说出来,皇帝就要翻脸不认人。无凭无据的,你凭啥擅自揣度皇帝心思?

张敷华和韩文倒算是聪明人,给他们点时间揣摩“朕也很难”这句话,还是能有些眉目的。

皇帝则边叹气边说:“这天下的事,有些容易有些难。你我君臣不能尽挑容易做的事情做,难的事……若是该做,那么也该咬咬牙做了。轻飘飘的便有大明中兴,想来也不是真正的中兴。当然了,倘若江山万一有倾覆之危……那朕也不是提不起三尺青锋。朕相信,两位爱卿也不会弃朕而去。

宁夏的奏疏,朕已经批示回复了。军屯清理不能停,不仅不能停,还要更为彻底的做下去。安化王造反以后,其他各边镇亦有疑虑,但朕都已去旨强调,只要配合军屯清理,并不会砍头杀人。”

这些年来,各镇总兵官他都已经置换完毕,以往不是他熟悉的那些人要么致仕、要么换了职位,军队这个方面,本身就需要注意,朱厚照又怎会不知?

此外,朝廷在对待宁夏总兵姜汉、和副总兵杨英的方式上也显柔和,他们是为国殉难,虽然已经调查出确实占了一些田亩,但一样不予追究,死后荣耀全部配给,就是那些田也留给了他们的家人。

这是没有疑虑和犹豫的。

为国而死,本身就有抚恤。

这两人又都是***,且在造反之时,他们始终维护正德正统。

如果对这他们皇帝还是不讲情面的话。换朱厚照自己当臣子,他也不要给这样的皇帝卖命。

绝对的公平本身就不公平,有的人贡献大,有的人贡献小,当然要不一样。这两位连命都丢了,那给点财富也是应当的。

只发奖状、不发奖金,在哪里都不能算合格的管理。

这些意见,皇帝和内阁已经商量完毕,其中意思已经写在圣旨之上,明发邸报。

包括宁夏镇本身配合的官员,也有“勿予追究”的字样。

……

张敷华走出乾清宫,抬头望了望天空。

他其实有些恍如隔世的感觉,本以为很难这样平静的走出乾清宫的……人人都说皇帝轻易不饶人,可只有他们这些常常接触天子的人知道,其实天子很少真正动怒。

像是今天他讲的话,换个皇帝大概率是要吃些苦头的。

“看来皇上……什么都考虑得清楚的。”

韩文点头,“一直以来便是如此。公实兄今日讲这番话,陛下没有动怒,便是明证。”

张敷华投来几分疑惑的目光。

韩文跟上解释,“没有动怒,是因为陛下认为公实兄说的对。”

但是对了,也还要做。

这里就能体现出不同决策者的决策水平了。

“或许正如陛下所说吧,自古成大事者,非是因为其做易事,而是因为其做难事。”

……

“走了吗?”

“回陛下,都已出宫了。”

“给内阁递个话,藩王之事往后稍稍延迟,延迟到……正德五年大朝会之时再议。眼下先以平叛和清理军屯为要。”

出现藩王反叛这种大事,来年的大朝会朱厚照是要提的。

到时候仍然可以以此为借口,今年话稍微暂缓,也算是不要太过激烈,他是小年轻,不怕的,可朝堂上多是老人,老人喜欢求稳,所以还是要顾一顾他们。

但是做,是坚决要做的,这一点谁也不能改变他的意志。

然而也仅是几天以后,

内阁四位阁老又同时递了条子入宫,因为宁夏又来一封奏报——安化王已经被抓了。

原先还在想着怎么派兵布阵的兵部,马上就要开始考虑论功行赏之事。

固原镇的原先杨一清留下的兵马,朔方镇就更不必提了。皇帝现在所掌握的军事实力,并非不足以保护他推行一些难事。

朱厚照仔细看了奏报,除了锦衣卫的战斗经过他是知道的,其他的还不清楚。看完以后,他注意到了一个人,仇钺。

对此人,他有隐约的印象。

而且先前战事的奏报,他也都有看过,仇钺之骁勇善战是绝对假不了的。

现在九边从西往东,他有周尚文、王守仁、杨尚义、杨兴,似乎可以再加一个仇钺。

善战是一方面,关键是政治底色,他受杨一清提拔,现在又跟随王守仁,家底很是干净。

如此以来,五名善战的心腹将统领北方,他就不信,能有什么乱子闹出来。

只是这个人他还没有见过。

于是他召侍从室靳贵至身前,“拟个旨意,召朔方左卫指挥使仇钺入京,朕要见他。”

“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