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朕乃一代圣君 > 第430章 政治裂缝

朕乃一代圣君 第430章 政治裂缝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04:38:08 来源:笔趣阁

这个二月,这么多人进京,不单是皇帝忙,内阁也忙,京中各衙门更忙。

顾人仪所撞见的情形,其他人也瞧得见。

“国库和内帑合起来超过一千万两白银,浙江今年也要起运至少四百万两白银。加在一起便是一千五百万两白银,也凑得出。”

去年调任河南巡抚的彭泽,在浙江当过按察使,梅记在浙江的‘疯狂’、海贸的巨利,他自然略知一二。

“……可朝廷有这么多的银两,大明却还是饥民遍地。四川等省份遭了灾,这便不去说它,河南也不是丰年留客足鸡豚,北直隶地区甚至还有百姓沿途乞讨。阁老,今年这大朝会,陛下要怎么议究竟有没有说法?”

彭泽是清流官员,性刚直,有廉名。

当初在浙江,他和王琼不对付,两人也没少吵过。后来调任河南,为官倒也算稳重,而且在这稳之中,也有几分斗争性,此人啊,虽是文弱书生,但手段也硬呢。

在如今皇帝的圣宠越发偏向地方官的趋势中,他彭泽能占有一席之地,便是靠着廉、稳、硬三个字。

而作为清流官员,他整体上还是偏向内阁传统官僚。

不管怎么说,皇帝捧着刘健,而且稳稳的保住李东阳、谢迁的位置,这就说明他们这些人在皇帝心中还是有分量。皇帝有时候也要用他们的。

除了彭泽,还有保定巡抚吴厚。

吴厚,字文甫,是成化十四年二甲第二名进士,与现任吏部尚书梁储同科,梁储为二甲第一。后来到翰林院……编修、修撰、侍讲学士,他们这些人大抵都这么熬过来的。

保定巡抚的官职,自然不如吏部尚书了。

这就是去不去东宫的区别,梁储在东宫当过冼马,这身份就是东宫属官,新君一继位,自然是不一样。

不过保定巡抚毕竟管着保定府等六府五十余县,妥妥的封疆大吏。

“朝廷要退出民牧,但次序却并不相同,以往无论是官是民,都要体谅朝廷的难处。但今年又如何说?保定府退了,真定府、河间府还不退。老百姓闹起来,我这颗巡抚的脑袋就保不住。好不容易攒了些银子,又有人想大兴兵事。”

吴厚的表情显得极为同心,“我大明的官,真的就那么不在意百姓的生死?”

“你们两位,都向陛下述职了吗?”

彭泽和吴厚都是一样的情形,在排队。

彭泽说:“我是明天。到时,我必会向陛下言明此间之事!”

“好。我与济物兄一道。”

李东阳和谢迁对于他们的表态不可置否,便是他们也觉得今年的情况,朝廷真的要让利于民了。否则,他们这些人又如何对得起天下苍生?

问题是……

也在此处的礼部尚书林瀚说道:“但,杨增荣的奏疏被留了中。或许陛下也在考虑,正德二年就远征鞑靼的打算。陛下立志高远,非寻常之君,而自古以来,似这般雄才大略的君主都想要武功,复套列为国策便可见一斑。

说及复套,则吴中丞说的民牧之事,最为要紧。一来,若是民牧速退,则马匹数量必然大为减少。值此征伐鞑靼之时,陛下当真会准许吴中丞所请吗?二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朝廷的银两再多,可真要算到扩军备战的头上,那也撑不了多久,汉家六十年之积蓄,才够武帝北击匈奴,我大明虽说财力有所增长,可毕竟就是这几年的功夫,又如何比得了文景之治下的大汉?”

林瀚所言,正是眼下之症结。

让利于民,也分怎么个让法。甚至算到民牧这件事上,利倒还是其次,关键是马。

彭泽袖子里的拳头握了握,“既然如此,我便上疏奏请陛下,暂行罢兵,他们可以让三年复套改为两年复套,我们为什么不能让三年复套改为五年、八年复套?陛下爱民如子,绝非残暴之君,百姓的日子好了,大明富强了,四方之夷不服也该服了!”

谢迁抬了抬眼,“陛下的意志若是能改,当初希贤公早就改了。何需现在?天子之意,只可争取,不可强迫。济物,你的本事还是要长长。”

谢迁在私是前辈,在公是上司,这句话还是可以说的。

彭泽再有脾气也只能偏头哼一声,反驳倒也不敢的。

李东阳像一株枯木一般坐了许久,终于开口说:“于乔之言,还是有几分道理。天子之意不可强迫。刚过易折,一时冲动反而会成他人之美。有些人,还巴不得我们和皇上闹将起来。到那个时候,才是对百姓真正的伤害。

至于说事情本身……皇上爱民还是不假的,我们各陈己词,讲明道理,陛下也不会完全不理睬。”

这是内阁多年和皇帝斗争下来的认知。

说的直白点儿,皇帝那根毛,你得顺着捋。越是想达成自己的目的,越是要这样。

更不要想拿什么圣人之言、明君之道去框住他。

多少次了……

最后谁框住谁还不一定呢。

所以还是看大朝会之时,皇帝怎么说吧。

而今年大朝会之事,因为已经有过先前的经验。各项安排会顺畅许多。而且似乎也不像去年一般最为在乎议题。

更多的关乎议题背后的人事与钱财流动。

但没有人真的把这两样东西写在脸上,权、钱都穿着议题的外衣出现。

至于议题本身,什么复套、河工、不夜城等,基本还是那一套。

一切的关键在于皇帝怎么定。

能争得皇帝的“这一票”,升官、拨款都不在话下。

若是皇帝不赞同你,那基本又是白干。

这种格局它本身也有问题,比如说没有人在意议题本身,反而最为在意“上意”。

但是怎么说呢,这种局面是朱厚照费尽心思、运用各种手段,苦心孤诣营造出来的。

甚至可以说,从弘治十一年就开始了。

这是就是权力集中的必然结果。

但在朱厚照手中就还好,因为他的‘上意’可以说都是为国为民。

杨增荣在奏疏了分析了形势二字的重要性。有的时候,做成一件事,个人的准备重要,但抬头看看周围发生了什么可能更重要。

左右翼蒙古这个结局,大明难道就坐视不管?

而且今年不打,明年就要继续大额拨款。

这样算账,其实说不上哪一样更好。

但军国大事,又哪里是那么容易做决定的。

说不定都伟人偷偷想过万一失败了怎么办,更何况他这个普通人。

但杨增荣的奏疏被留中,一下子拨动了许多人的心。

兵部尚书王炳更觉得自己摸到了一丝圣意。

他早想推动内阁换人,但皇帝政治敏感度很高,随便一个应对就将他的安排消弭于无形。

所以说他已经尝试了几次,直到这次换了思路,总算打中了一枪。

也让他对这个杨增荣高看了几分。

“皇上将你的奏疏留中,想必是动了提前完成复套的心思。”

“若真是如此,下官要提前恭贺大司马了、”

“此话怎讲?”

“今年的形势,各地、各衙门都会向皇上伸手要钱,这其中最为厉害的,便是内阁。”

“为何?”王炳问出这话,似乎也有些考校的意味。

“因为大势如此。这些官员本来就盯着朝廷的银子,加之今年陛下有想要花钱的意向。各地入京的官员,都在跑关系,除了皇上,最大的关系就是内阁。而这些官员要钱的理由必定都很正当,内阁不能拒、也不会拒。”

王炳微微一笑,

这个杨增荣确实有几分机灵。

竟把他心中的想法也说了出来。

上次,他与李阁老、谢阁老不欢而散,心中便对两人更加不以为然。

一朝天子一朝臣,那个位子,总不能都叫这帮人慢慢坐下去吧?

关键在于,内阁本身与皇帝存在一些‘政治裂缝’。

这就怨不得旁人了。

今天他不利用,明天也会被别人利用。既然如此,又何必拱手让于他人呢?

而这个裂缝,便在这次大朝会出现了。

当王炳开始感受到那种‘伸手向朝廷’要钱的氛围时,就敏锐的意识到可以给内阁挖这个坑。正如杨增荣所说,现在要钱,理由一定会很正当。

毕竟这都正德二年了,难道还会有笨蛋去建议皇上营造宫殿?地方官本就有政绩压力,皇上有爱民,那当然是为了百姓而要钱了!

而当这种要求提出来,内阁是真正的拒不了。

“说起来,老夫也是迫不得已。”

杨增荣不理解一个堂堂的兵部尚书有什么迫不得已,“大司马是指什么?”

“指马。”王炳食指重重点了一下桌子,眼神之中很是深邃。

“内阁,想要将民牧快速退出。真要如此,他们是可以青史留名、举杯共饮了。可剩下的马匹的缺口,皇帝会问太仆寺要,太仆寺归于兵部,然而民牧少了一大块,兵部哪里去弄这些马?难道让我这个尚书变戏法变出来么?”

杨增荣若有所悟的点点头。

但如果陛下愿意推动正德二年就开始复套,那便不一样,甚至可以说完全翻转。

一来,为了备战,民牧势必不会退得那么快,那么马这个问题便不会出现。

二来,皇上自然也不会把银子都给内阁和清流,至少要留下一个大头来供军需,为了稳妥还要留下银子以备不测。那么内阁和皇上的矛盾就会凸显。

再想想当初刘健是怎么下去的?还不是因为反对皇上出兵!

按照皇上的性子,平日的小节可以忍,但碰上军国大事,管你是四朝元老,还是开国勋贵,照样拿下!

到那个局面之下,内阁的位子,他们还做得稳么?

“大司马若要稳妥些,最好再去见一个人。”

“谁?”

“杨应宁。”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