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朕乃一代圣君 > 第428章 利益

朕乃一代圣君 第428章 利益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04:38:08 来源:笔趣阁

二月春风似剪刀啊。

春风已经没那么凉,但吹在脸上还是有些微微疼痛。

不过对于从固原府入京的一群人来说,京师的风显然温柔许多,中午时更有一丝温暖,像是姑娘的爱抚。

杨一清在外是三边总督,在京则是内阁阁臣。但说是京官,却也要述职。

所以他入京首要是入宫面圣,之后才是回到内阁。

“应宁。”

李东阳和谢迁都来迎接,“应宁为国戍边,真是辛苦了。”

“李阁老,谢阁老。”杨一清拱手见礼。

随后三人入座。

“见了陛下了?”

“见了。”

“应宁的述职必定精彩,陛下以复套为国策,你这个三边总督,最是重要。”

“李阁老言重了。我也是托陛下的洪福。且复套以三年为期,这才刚刚第一年。任重道远,还需两位阁老多多关心。”

谢迁紧接着说:“…说是有人觉得,如今国力有所增长,觉得两年也够了。拖到三年,反而要拨下更多的军饷。年年一百多万银两,实在所耗甚多,倒不如一鼓作气,拿下河套!”

“有人?”杨一清不知道是什么事,但是他为官本能在保护着他,“谢阁老是说谁?”

李东阳微微一叹。

正德元年的朝堂,和弘治年间已经大不一样了。

那个时候是马文升、刘大夏、徐簿、王恕、刘健…

那个时候的治国,是众人辅佐皇帝。皇帝也倚之甚重。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正德皇帝手段强势,意志坚决。朝堂的风气很明显变了。

现如今,反对者多被调离重要位置,而逢迎者青云直上。

若仅是这样,那就是昏君在位罢了。

但皇帝做事最注重名正言顺,施政也强调执政为民。

这在朝堂上产生的影响,就是让很多逢迎者很容易以为国为民的名义来行媚上之事。

所以谢迁说有人…

当然是有人了,开疆拓土,拓边为民。这种既有政治利益,又赢士林名望的事,怎么会没人做?

“兵部员外郎杨增荣有一疏,被陛下留中了。”

杨一清蹙眉,他又没有见过这道奏疏。而且…

“陛下倒是没有提及此事。”

李东阳苍老的脸上有些深沉,声音也沙哑,“用陛下的话来说,说说总是容易的,难的是做。这件事也一样,三年改为两年,稳妥变为激进,若是做成了,这些人自然投机成功,若是做不成,打了败仗,谁来担这个干系?”

话到此处,杨一清的脸色终于有所变化。

朝堂就是如此啊,即便身为总督、阁老,也会被大势推着走。

“李阁老和谢阁老觉得,这份奏疏,并非凑巧?”

“应宁相信是凑巧?”谢迁反问。

杨一清无言以对,“但不论如何,也总是要看陛下的意思。我这个三边总督,三年得战,两年也得战。至于生死,那是早已置之度外了。”

“个人生死事小,但若影响复套大业呢?”谢迁抬起手,虚点了两下。

李东阳复又问:“应宁,你与我们交个底。今年远征鞑靼,胜算几何?明年又几何?”

杨一清略作停顿。

随后说:“这倒也难说。正德元年,朝廷拨款百万,除了周尚文剿套,杨尚义也编练了一万新骑。今年既然国库丰盈,或可再练两万新骑。所以以三年为期,有五万骑兵,便是遇上鞑靼主力,也可一战。”

“但若是今年就要复套,也不是不行。达延汗的次子被右翼蒙古所杀,正德二年草原的形势怕也不会安稳。这个时候大明若是没有动作,也会错失良机。”

换句话说如果原本没有周尚文一战,当然是三年更好。但现在两年也不是不行。毕竟坐视右翼蒙古被左翼消灭,这在战略上也挺僵硬,完全不会随时调整。

李东阳和谢迁皱起眉头,难怪皇帝要将那封奏疏留中。

大概皇帝也看到了这一点。

“唉,这就难办了。”

谢迁叹息,这种对圣意的逢迎,他们怎么敌得过?

所以这个时候杨一清的地位就比较突出了。皇帝信任他,作为三边总督,若他建议缓行,皇帝必定认真考虑。

不过李、谢二人都没有当初刘大夏对杨一清的影响,要说派系,杨一清和他们更扯不到一起,所以倒也有些无奈。

只能说道:“治国之道,要戒急用忍。这是关乎江山社稷,天下苍生的大事。请应宁,务必慎之又慎。”

……

杨一清心情略显沉重的走出了内阁。在里面是装着宠辱不惊,但到了外面还是露出了些心思。

杨尚义等到他出来,一看他的脸就不对,“部堂,这是怎么了?”

杨一清略过他身边,在他前头走,轻摇着头说:“是非之地不缺是非之事。”

“是什么是非事?”

杨一清没有马上回答,他在沉思,复套之事,三年也行,两年也行,但两位阁老,似乎还是倾向于三年。

为什么?

不会是觉得三年把握更大,他都已经说了,正德二年也可以。

“是为了银子吧…”

杨一清呢喃摇头,怎么忘记了这一茬。

今年国库丰盈,这事他也知道。入京路上就想过今年拿到更多的拨款。其他人自然和他是一样的心思。

“守文。”

“末将在。”

“今后,若有谁问起复套之事,你要说三年也行,两年也行。”

杨尚义疑惑:“部堂…原本不是更倾向于今年么?”

“那是以前。现在是都行。”

“这是为什么?”

杨一清知道,这种事要给他解释清楚的,否则他不明白,说不准什么时候就露馅儿。

“因为我们不要介入朝中的争吵。争赢、争输都是无益。陛下怎么定,我们便怎么做。如此才可立于不败之地。”

为官之道,该进要进,该退要推,该沉默也要沉默。

与此同时。

朱厚照还在继续召见地方大员述职。

山东很近,但刘健不是最近。

事实上,明朝在北直隶地区还设有两个巡抚。

一为顺天巡抚,一为保定巡抚。

有点类似于南直隶,那里也分凤阳巡抚和应天巡抚。

顺天巡抚并不是顺天府的巡抚。成化三年,朝廷以京畿地广,从居庸关中分为二巡抚,其东为整饬蓟州等处边备、巡抚顺天、永平二府,驻遵化县。

这就是顺天巡抚。

保定巡抚的管辖范围更大些,下辖保定府、真定府、河间府、顺德府、大名府、广平府等六府。控遏紫荆关、倒马关、龙泉关、固关、土门关等关隘,并兼管河道。

这两个职务都于成化年间设置,弘治保留继承,到此时也算是京畿地区的两名大员。

有他们两个在,刘健这个山东巡抚却能第一个见皇帝,所以才说特殊的政治内涵,毕竟这才是更近的。

顺天巡抚年纪不小,大约也要五十多了,他脸上带着横肉,嘴巴大,胡须长,目光冷冽,看起来还蛮凶的。

此人姓胡,名公许,字良臣。

听他讲下来,朱厚照觉得,还真是个良臣。

“顺天府今年税粮竟有16万石,朕记得去年是11万7千石,怎么增长这么多?”

胡公许的声音是一种底气十足的男中音,说道:“回陛下的话,今年税粮增长一是仰赖皇上洪福,二是陛下力推改牧为农,还农于民,民间百姓大感皇上之德,又无养马之事分劳,可以一心事田,因而才有税粮大为增长。”

朱厚照是有些诧异于这种增幅。

5万石并不多,在每年税粮两百多万的巡抚手上,这不算啥。

但顺天巡抚这里,往年也就是十万出头,竟然一下子增长近40%,这可不容易。

不过胡公许的解释也不算假。

民牧确实害民不浅,忽然间不用养马了,种地的积极性大为增长,符合逻辑。

朱厚照按下心中的疑虑,说道:“朕还在东宫时就说过,不能有功尽归于上、有过皆诿于下。你巡抚顺天,有此政绩,这是能力的体现,朕不会忘记能做事的臣子功劳。”

胡公许心头一震。

皇帝在大朝会之前的这句话,可不仅仅是一句嘉奖!

“陛下赞赏,微臣惶恐!惟继续勤劳王事,以报陛下之恩!”

他已经五十多了,顺天巡抚这个位置再不升,基本就到此为止了。尤其巡抚已经是高官,再动就是侍郎、尚书这种显官,他自然也想。

朱厚照满意的点点头,他对民牧这件事还是比较关心的。问道:“良臣。你仔细说说,顺天府已退出的民牧的地方,是如何做的?”

“是。改牧为农,最为要紧的是百姓缺乏足够的粮食过渡,按照陛下旨意,凡退出民牧的百姓,官府给以廪食、庐舍、牛种,并助其恢复耕种。只要度过青黄不接的阶段,待到收成之时,便可一切无忧。”

朱厚照忽然想到个另外一件事,“他们有田的嘛?”

胡公许眼皮一抖,“有的。民牧也不是叫百姓只养马。平日里,百姓也务农。”

喔…

朱厚照觉得自己是不是过于紧张了,因为他印象中,北直隶地区的人地矛盾是很突出的。

原因也简单,这地儿衙门多。

就像朱元璋当了皇上以后,凤阳百姓反而惨了。叫: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什么道理?就是这里出来的大官太多了。而那时候对富的概念就是置田地,所以这些人都回去圈地。

北直隶地区也是这样。

但顺天巡抚说的对,百姓不是只养马,不种地。这样看来,这个政策也是对的。问题只在于退的不够多。

朱厚照一手捏着奏疏,一手缓缓的敲击,他在努力回忆刘六刘七大起义的细节,现在已经还农于民,顺天府应该还好……不会再有什么事了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