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朕乃一代圣君 > 第375章 真得花钱

朕乃一代圣君 第375章 真得花钱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04:38:08 来源:笔趣阁

盐法到这个程度,仅是缉私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贪腐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各种问题交织。

仅仅一个守支,就足够头痛了。过去几十年发了未来的盐场产量,要把这其中的帐一笔一笔给它理顺,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

而开中盐法一步步变成如今这副模样,可以说沉疴已深,想要原封不动的回到大明初年时的那种较为平衡、温和的状态则更加不可能。

朱厚照的想法,还是要把这些东西全部甩掉,

除了盐场的所有权不放,其他的通通放下去。

而在管理层面,他只盯住负责拍卖盐场经营权的户部。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是可以课些税。

至于说食盐具有战略意义,一方面朝廷本身可以储存些食盐,另外一方面盐场的所有权毕竟还在朝廷手中。

真的碰到战事,那么要求盐场产盐先供军需也是不得已之举了。

不过一下子抛掉一个从洪武年间就有的正式机构,这可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就算是皇帝也要有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而如此塌方式的贪腐则是个不错的‘借口’,

朱厚照如此生气……确实也生气就是了,不过多少也带些表演的成分。

当然了,

演戏就要演全套,他这样一顿发火之后很自然的就会没心情再讨论其他事,一句‘朕累了’,便将他们全都打发走。

李东阳、谢迁、杨廷和三人恍恍忽忽的出了乾清宫。

“两淮运司都有如此贪腐,想必各盐场、各批验所的实际情形也好不到哪里去。陛下大病初愈,又闻如此劣事,实在也是我们为君分忧不够。介夫,陛下器重于你,选你当了钦差。这是一份重托。那里的一切,要靠介夫你了。”

“李阁老言重。不管怎么说,下官是大明的臣子,忠君事主是应尽之责。”

他们之间简单寒暄一下便相互告别了,

谢迁和李东阳一起回的内阁,

“李阁老,令赵慎核查认准的旨意就由我来拟吧,拟好之后呈陛下御览。”

李东阳背有些驼了,但他在应对皇帝这件事上,经验也越来越丰富了,

“……看来,陛下确实有撤销各地运盐使司和盐课提举司的意思。盐法,也不得不改了。”

李东阳先前和顾左说过几次,所以他了解。

但谢迁却听得一脸茫然,“撤销运司和盐课提举司?那么往后大明的盐政由谁来管?少府?”

“谁也不管。”

“何意?”

“谢阁老,你觉得私盐能彻底消灭么?”

谢迁自然摇头,“历朝历代皆有私盐之弊。”

“为何?”

“因为私盐的价格低。”

“不,是因为私盐价格低,而仍然可以获利。”李东阳是明白的,“官盐因为有贪墨存在,其成本总是大于私盐,所以私盐无法消除。除非,都是私盐。”

知道他震惊,

李东阳便多解释几句,“半年前,陛下就在考虑如何解决盐课之弊。他与顾礼卿商量,考虑可以将盐场的经营权进行拍卖。相当于一种租赁,即盐商付一笔银子,获得盐场五年的使用权限,五年之后再行归还。如此一来,朝廷不必去管食盐怎么生产、怎么销售。全部交给盐商。”

谢迁大惊失色,“可这样,盐业岂不是为私人所把控?!”

“几个商人能把控什么?只不过这种办法确也有其自身的缺点。当然,其好处便是降低了朝廷的成本,从运司开始的一众盐政官员可以全部撤掉,如此光俸禄也要省下十几万两。与此同时,朝廷仍然可以通过拍卖获得盐课。”

这么说起来,

赵慎的这封奏疏应该给了皇帝一个很好的借口。

“若陛下真有此想法,又何必在扬州这样大动干戈?”

“朝廷这样动一下,盐法的变革推起来才轻而易举。否则哪里会有这么听话?”

皇帝做事从来是都是思虑周到。

而且别的不说,

光是从扬州抄出来的银子便不会少于五百万两。

为了这些银子,也值得动一次手。

朱厚照也知道这一点。

但他现在要愁的是作为皇帝,他手里持有的财富太多了。

虽然通过加强军事的同时赈济最底层的灶户,可以一定程度上稳定局势,至少不会出现大乱,可财富如此集中,就是富国而穷民,长此以往,后患无穷。

如果花钱再慢一点,加上扬州抄没得银两,内帑大抵会超过一千万两的存银。

与此同时,大明这个时候多少还有些白银短缺的。

如此做法,民间经济大概率会出问题。

官员们走后,

朱厚照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

他在考虑应把银子花出去。

十几万灶户以每人三两银子算,则需要至少六十万两白银,考虑到这个过程中还是会有侵占,他会多出二十万,所以这八十万要花出去。

这样一来,内帑大约还有四百四十万两银子。

他要至少再花掉四百万两,这样加上扬州的罪银内帑还是会有五百多万两的银子,算是很多了。

“……刘瑾,你去将工部和礼部的两位尚书宣来。”

刘瑾心疼皇帝,“陛下,今日已经疲惫了,要不等明日吧?”

朱厚照不是个脑子坏掉的家伙,尤其这次重病让他也认识到了一些东西。

干工作不能够急,连轴转,日子长不了。

尤其,他的父皇也是这个例子。

所以稍作思量之后,“那便明日午后吧,将他们放在第一个。”

“是。”刘瑾见自己竟然劝戒成功,心中不胜欢喜。

他最近有些麻烦,而任何能证明他在皇帝心目中地位的事都是令他高兴的。

朱厚照起来扭扭身子。

外面太阳已慢慢落山,午间的燥热不见。湖边的小亭又有几分凉爽。

今日既然不处理政务,稍作休息,继续恢复,他便也给自己找了些乐子。

就是叫来秋云与他对弈一番。

晚上再用些清澹的美食、好好睡上一觉,如此舒服多了。

第二日。

礼部尚书林瀚和工部尚书曾鉴按照旨意入宫。

朱厚照脸色又多几分红润,年轻人的朝气似乎也回来了大半,“……朕想在京师建造一座大些的藏书楼。”

藏书楼一词更易于古人理解。

“藏书楼?”

“嗯。朕知道,朝廷本就有文渊阁用来收藏图书典籍。不过那是朕读书学习的地方。这次,朕是想为普通的百姓建一座藏书楼。”

林瀚和曾鉴都有些惊奇,

但虽说奇怪……他们也无法反对。说到底这又没什么不好。

“陛下之意,是用藏书楼教化万民。”

“可以这么说。”

林瀚思来想去不觉得有什么问题,最终还是赞成,“此乃造福当代,泽被后世的善政!如此,我大明礼教文化必定繁盛!”

朱厚照虽然不是很喜欢这两个老臣,但他们也就是迂腐,并不奸坏。

“朕的意思,藏书楼就在西城选块地方,离书院近些,规模也尽量大一些,免得以后书不够放。当然,如果地方不够建,那就远些。总之先要大。”

曾鉴不明白,“陛下,这是要多大?”

朱厚照想了想,“怎么也要能够容纳五千人在这里面同时读书。”

“五千人?!”

孔子也就三千弟子。

不过朱厚照是按会试的人数算的,到了科举之年基本上入京的举子会有五千人左右。

但人数是一方面,最重要是大了以后,可以包罗万象,多放些书。

而且他不会只放儒家经典,像是兵书、史书、农书、甚至将来会有的经济学的书、格物学院出的书等等都会存放。

不过放儒家经典以外的书这种事,他不会和两位老臣讲。

现在只说要建藏书楼就行了。

曾鉴对此别无二话,他只有一个说法,“臣听说陛下设立了京师规划司,似藏书楼这样超大建筑,是不是也要宋司正那边一并配合?”

朱厚照点了点头,“这个没问题,朕会与其说的。”

此外,藏书楼的性质也会是非营利性。

因为是面向普通百姓,实际上会准许所有人进入其中自由免费

我们这个民族,对于教育的重视是无以复加的。这时候也不存在读书无用论,这时候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但古代读书也不是件容易事,如果家里穷,那么书从哪边来呢?

而朝廷营造一个知识宝库,并对外开放,谁说就不会有读了兵书的军事天才和善于经济的内政之才涌现?

可以说,这才是未来的惊喜所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