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鬼谷双子门 > 第九十九回 刺赵襄豫让斩龙袍 建南郑秦侯定汉中

诗云: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开场诗道罢,书接前文。且说智氏既灭,韩、魏二卿先将所献之地各自收回。又与赵襄子商议,将智氏食邑作三份均分,并无一民尺土,入于公家。赵毋恤引众还都,叙论晋阳之功,左右皆推张孟谈为首,赵襄子却道:“我谓不然。晋阳之厄经年,众俱慌错,惟高赫举动敬谨,不失君臣之礼。夫战功只在一时,礼法却垂万世,使高赫受其上赏,张卿次之,不亦宜乎?”张孟谈闻言拜服。高赫奏道:“主公既重礼法,则智伯曾为国之上卿,闻主公将其头颅漆为溺器,不亦过乎?”赵襄子道:“此我私恨,先生勿言!”高赫乃缄默不语。

复说豫让躲在石室山中,觅洞取暖,挖草充饥,挨过十余日,闻说三家军马退尽,于是下山。欲要投奔秦国,复转思道:“家主既死,智氏皆亡,秦侯焉肯再发兵与三家为敌?此仇终究难报。然吾尝闻,士为知己者死,我受智氏厚恩,今国亡族灭,辱及遗骸。我若不为家主报仇,偷生于世,何以为人?”想到此处,意定心决,乃更变姓名,诈为囚徒服役者,潜入绛都城中。乃于市集中购得锋利匕首一柄,挟之翻墙入于赵氏府第,潜入内厕,欲候赵襄子如厕时乘间刺之。此日赵毋恤饭后如厕,忽觉心神不安,遂使左右入内搜察,果获豫让,并搜出匕首。赵毋恤问道:“子乃何人,身藏利器,欲行刺于我?”豫让正色答道:“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便说与你何妨?我乃智氏亡臣豫让,欲为智伯报仇耳。”

左右闻而皆怒,说道:“此乃漏网叛逆,反倒自投死路,不诛何为!”便要挥刀上前。赵毋恤反而劝止,凝视豫让片刻,说道:“智伯身死,且绝后嗣,天下谁复念之?而豫让欲为之报仇,真义士也。当初楚公子庆忌曾云,杀义士者不祥,我今效之。”便令左右释放豫让,不许寻仇为难。豫让听罢,也不道谢,返身便行。赵襄子叫住,问道:“我今纵子离去,卿可远走高飞,休使我部下擒杀。彼时反将我一番美意,翻作仇怨。”豫让答道:“今日释臣,乃明公之私恩;来日报仇,是为臣之大义。家主大仇不报,此生绝不罢休,还说甚一番美意,化作仇怨?今若杀我,便可动手。”左右怒道:“此人无礼,纵之必为后患。”赵毋恤道:“我许释之,岂可失信?尔等今后,但谨避之。”乃还归晋阳,以避豫让之祸。

豫让还家,终日思报君仇,其妻不解道:“智伯已死,族人尽绝,夫君欲报何人?不如再仕韩、魏,以求富贵,岂不是好?”豫让闻此大怒,拂衣而出,再不还家。闻说赵襄子已还晋阳,思欲跟去行刺,但恐其部众多有识认自己面目者,此去必不得近身,又惶论报仇?思索再三,乃复躲入山中,削须去眉,漆身为癞。待伤疤平复,乃复进绛都,以癞子形象行乞于市中,以观故人能否辨识己容。妻往市中寻找其夫,忽闻呼乞之声,乃惊道:“此吾夫也!”趋前视之,见是一个癞子,并非丈夫豫让,遂自语道:“原来不是我夫。然其声何以如此相像?”遂舍之而去。未料妻子自言自语被豫让听到,却犹如五雷轰顶,暗道:“我外貌虽变,声音尚在。赵毋恤部下大都曾与我接言,倘若辨出,其事又不成矣。”

想到此处,复将心一横,遂又吞炭,变为哑喉。再乞于市中,妻虽见其形,复闻其声,而不能辨,亦不复讶。有同为智伯旧部友人素知豫让之志,见此乞者行动有异,疑为豫让,乃于身后猛呼其名,其人果然回顾,认出便是豫让。友人遂将豫让邀至家中,置酒相待,于席间劝道:“子报仇之志决矣,然未得其术也。以子之才,何必自苦如此!若效要离诈投庆忌一般往投赵氏,则必得赵毋恤重用;彼时乘隙行事,唾手可得也。何苦毁形灭性,以求济其事乎?”豫让闻而变色,当场辞谢道:“要离何人,子将其比我!其为求扬名,自求杀妻灭子,然后焚尸于市;又自断左臂,扬言于外,以求得庆忌信任。既获庆忌信任,而复亲手杀之,此是忘恩负义之行,与禽兽何异!若依子之言,我既为赵氏之臣,而复行刺,虽报故主,对新主则是贰心也。今吾漆身吞炭,为智伯报仇,正欲使天下人臣怀贰心者,闻吾遗风而知愧耳。请与子诀,勿复相见!”遂离绛都,直奔晋阳城来,更无人能识之者。

且说赵毋恤住在晋阳,有日出城往观智伯所开新渠,因谓已成之业,不可使废,乃建桥渠上,以便来往。因此渠曾用于水淹晋阳,故名曰赤桥,以厌前番水患。不过旬日,人报赤桥建成,请家主前往试车。赵毋恤闻而甚喜,遂驾车出观,欲试马过桥。豫让常在赵襄子府前行乞,预知毋恤将欲观桥,遂复怀利刃,诈为僵尸,伏于桥梁之下待之。赵毋恤正待驱车上桥,驾辕之马忽悲嘶却步,御者连鞭,亦不肯进。张孟谈道:“臣闻良骥不陷其主,今此马不渡赤桥,必有缘故,可使人下桥察之。”赵毋恤深以为然,由是停车,命左右下桥搜简,不一时左右回报:“桥下并无奸细,只有一死人僵卧。”张孟谈笑道:“新筑桥梁,湿气极重,焉有人睡于此处寻死?此必豫让所扮也!”便命扛抬曳出,又于怀中搜出匕首。视其形容虽改,细辨尤知便是豫让。赵毋恤怒道:“前已赦子,今又来谋刺,皇天岂能佑汝?”

豫让闻言,向天而号,泪如雨下。赵襄子问道:“子畏死乎?此时悔之晚矣!”豫让泣道:“某若畏死,何必如此苦心孤诣,漆身吞炭,行此千难万险,百死而无一生之事?臣所哭者,只恨某死之后,智伯这许多旧部同僚,再无别人肯替家主报仇耳。”赵毋恤奇道:“据孤所知,子先事范氏,后归智家。你故主范氏为智伯所灭,子忍耻偷生,反事智伯,不为范氏报仇;今智伯虽死于我手,亦其先行挑衅为乱,自寻死路也。子独报之甚切,何也?”豫让止泪答道:“明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夫君臣向以义合,君待臣如手足,则臣待君如腹心;君待臣如犬马,则臣待君如路人。某向事范氏,止以众人相待,吾亦以众人报之;及事智伯,蒙其解衣推食,以国士相待,则必当以国士报之。岂可一例而观耶?”

赵襄子道:“既是如此,孤若再释子,早晚必遭子所害。子若心如铁石,不肯转念,孤为自保,亦不能复赦子矣!”遂解佩剑递之,责令自裁。豫让接剑复释于地,拜了四拜,昂然答道:“蒙明公前番赦宥,于臣已足,一之为甚,岂可再乎?今日下臣断断不望再活,然两次行刺不成,愤无所泄,恐死后必化厉鬼,扰君清梦,是以为忧。”赵襄子闻听此言,深自为信,于是问道:“如此奈何?”豫让再拜求肯道:“请君脱衣,与臣以剑击之,全我报仇之志,则臣死瞑目,转世投生,不复再无牵挂,于明主亦无所纠缠矣!”

左右闻之,皆都大怒道:“你这厮,全无一点羞耻,且不念我主大恩,复提此无礼要求!家主命你自裁,死便死罢,犹不愧为堂堂男子,烈烈丈夫。如再牵扯,我等便将你乱刃分尸,斩成肉酱!”说罢便要上前。豫让丝毫无惧,只是抬眼望定毋恤,一瞬不瞬。赵襄子怜其苦心孤诣之志,乃止住众人,默默脱下锦袍,掷于地上,背过身去。豫让掣剑在手,怒目凝视锦袍,如对仇人之状,三踊三跃,连砍三剑,铮铮有声,袍上血光迸现。张孟谈及众人观之,无不大骇动容。豫让仰天呼道:“吾今可以报智伯于地下矣!”遂伏剑自刎而死。

赵毋恤回过身来,见豫让自刎,心甚悲悯,叹道:“真忠臣义士也,非要离之辈强望其项背者!”即命收殓其尸,葬于桥头不远之处。自此而后,世人便呼此桥为豫让桥,怜其一片报主忠心也。军士上前提起锦袍,呈与毋恤视之,见其剑刃所砍之处,皆有鲜血污迹,此乃豫让一点精诚,感动天地鬼神之故也。赵襄子心中惊骇,回到晋阳,自是染病,期年之后方才渐渐痊愈。赵襄子生有五子,皆都不立;因长兄伯鲁为己而废,欲以兄子赵周为嗣。而赵周先死,乃立周子赵浣为世子。襄子在位三十三年,谓世子赵浣道:“三卿灭智,百姓悦服。宜乘此时,约韩、魏三分晋国,各立庙社,传之子孙。若迟疑数载,晋或出英主,揽权勤政,收拾民心,则赵氏之祀不保矣!”言讫而瞑,传位赵浣,是为赵献子。

赵襄子既死,说其轶事二则,以飨诸公。其一是谓襄子学驾。赵襄子向王子期学驾,然后与子期赛马,赵襄子三次落败。赵襄子道:“子教我御,术未尽传也?”子期答道:“术已尽传,子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落后则欲逮臣,今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而明公无论先后,用心皆在于臣,则何以御马?此君之所以落败也。”赵襄子闻而赞道:“真高妙之论也!”

其二是谓太子井传说。赵国有太子井,青石铺就井台,条石砌成井帮,井深五丈有余。其井据说乃是赵襄子所掘,位于今之河北邢台县太子井村。有《邢台县志》记载为证:“世传赵襄子为太子时,游猎于此,掘井得水。”县志所云赵襄子为太子时,是谓作为晋国正卿赵简子世子之时也,封地便在邢邑。根据当地传说,某年夏,赵襄子来此打猎,人困马乏,但天气异常干旱,无处觅水。赵襄对天长叹,则见云起西,电闪雷鸣东南,暴雨倾盆而下。由是人马得以饱饮,齐颂太子有灵。有人祈求太子为民赐水,赵襄子便向河滩射了一箭,对众人说道:“若果然天佑赵氏,则我箭落之处掘井得水。”由是当地民众集资合力,便在箭落之处挖井。因耗粮数千担,历时数年,方掘成井,淋漓日夜,可获水数十担。

闲话道罢,书归正本。便说周贞定王十一年,公元前459年,越王鹿郢薨逝,在位五年,留下宝剑一柄,锋利无匹。剑格两面均有铭文,正面为“越王越王”,反面为“者旨于赐”。于赐者,即鹿郢之别号也。于赐死后,因子早亡,孙州勾即位,又名朱勾,是为第四代越王。朱勾亦命匠门巨子铸剑自佩,剑身近格处有两行鸟篆体错金铭文:“越王州句,自乍用佥。”剑刃锋利已极。其后勾践、于赐、州勾三把越王剑皆都出土,并为国宝。

次年,卫执政卿端木赐死,年六十岁。端木赐字子贡,乃孔夫子门下得意门徒,七十二贤人之一,经商天才,理财专家,治政高贤也。与此同时,齐平公姜骜薨逝,在位二十五年,亦为陈田氏傀儡二十余载。子姜继嗣位,是为齐宣公。国相陈恒子田常依旧揽政,并对齐侯云:“德施人之所欲,君其行之;刑罚人之所恶,臣请行之。”其后不久,田常死,子田盘代立,继续担任齐国相,是为田襄子。至齐宣公三年,田盘命其兄弟宗族全部担任齐国各重要城邑大夫,并与韩、赵、魏三晋上卿互通使节,使田氏势力几乎拥有整个齐国。

十七年,一代史圣左丘明逝世,寿止于一百零五岁。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创始人,向被史学界推为中国史学开山鼻祖,更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其与孔子为同时期人,且二人关系密切。左丘明品德高尚,胸怀坦荡,深得鲁侯器重。鲁定公欲命孔子为司徒,欲找三桓商议,先问左丘明意见。左丘明道:“孔子,当今圣人也。圣人当政,庸才则必失职。主公若用孔子,却又议于三桓,岂可得乎?”鲁定公不解道:“卿何知三桓定然不从?”左丘明道:“昔有周人,喜毛裘,复爱肉食。欲为皮裘,遂议于狐狸,索其皮毛;欲办牲祭,又谋于牛羊,索要其肉。话犹未完,狐狸及牛羊皆远奔藏匿。则五年毛裘不成,十年牲祭未办。原因无他,谋于对象错也。主公欲命孔子为司徒,却议于三桓,此与狐狸谋皮,牛羊谋肉,同一理也。”鲁定公大悟,遂不经三桓同意,直接任命孔子。

为纂修史书,左丘明与孔子一同前往周室,在周太史查阅档案经年。回鲁之后,孔子撰写《春秋》,左丘明则据《春秋》而作《春秋左氏传》。鲁国是周公封地,得以保存前代多种礼乐制度文献,故向称礼乐之邦。西周亡后,周文化在西方诸国荡然无存,却在鲁国保留完整。左丘明既为鲁国太史,自然掌握春秋时代中原丰富文献资源,故成《左传》此一规模空前史学巨著。《左传》是谓左丘明史官生涯最大成就,亦是华夏文明不二财富也。

周敬王四十一年,左丘明七十七岁,因读书著作勤奋过度,导致目盲,于是辞官回乡。又于故乡创立左史书舍,开始编纂《国语》,记述数十年来见闻,诸候要事,及君臣间兴衰得失策论。《国语》乃为中国首部国别史,与《左传》珠联璧合,可谓历史文化双璧。左丘明子名左瞻,精通儒道,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孙名左启,同样博学多才,终身以为鲁国大夫。四代孙左诚超凡脱俗,才华出众,归隐不仕。王莽新政时,曾召集天下学者为其所用,左丘明十五代孙左起曾受招聘。左起不愿为王莽效力,又惧遭其加害,于是改姓为丘,逃到陶阳,终隐居不出。其后代便以丘为姓,其实与左氏乃为同宗共源也。又有山东肥城石横都君邱氏,也以左丘明为其先祖。清雍正朝为避孔子名讳,丘氏奉旨加上“邑”旁,便即为邱。北齐《魏书·地形志》及唐朝《元和郡县志》,都记载左丘明墓遗址与都君吻合。

便在左丘明去世当年,是为秦厉共公在位二十六年,突然发兵征伐古蜀国,袭击南郑。蜀人不备,一时张皇失措,丢失南郑,遂退守剑门险关危隘,以阻止秦人继续向南进攻。秦人偷袭南郑得手,始命左庶长在南郑修筑城墙,并以重兵把守。其后十余年间,蜀人不断集结兵力反攻,终将南郑艰难收复。南郑争夺之战本是古蜀国自卫反击战争,但依太史公《史记》所载,却称此事件为“南郑反”。其实有误,不当以此三字为解也。

由是重温古蜀王国由来,前世今生,以明其历史沿革,沧海桑田变迁可也。话说古蜀人未建国之初,是从岷江上游兴起之土著部落。则蜀地上古文明,可分为前后五个时期,乃是蜀山氏时期、蚕丛氏时期、柏灌氏时期、鱼凫氏时期,以及开明氏时期。蜀地文明在先秦时期,迥异于中原文化,蜀地部落,亦大不同于中原奴隶制诸侯邦国。“蜀”字由来,最早发现于商代甲骨文中,象形为一条大眼蚕虫,是指所有蛾、蝶类幼虫,即野蚕也。《说文解字》注: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诗》云:“蜎蜎者蜀。”蜎蜎者,幼虫蠕动之象也。据相关记载,武王伐纣之时,蜀人曾经出兵相助。但关于蜀国历史,先秦文献中皆无详载,直到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始载蜀国史传。

商周春秋时期,古蜀王国疆域北达汉中,南至南中,东至鄂西清江。战国时期,蜀国向北保有汉中,向南深入西南夷,向东据有嘉陵江以东地区,成为西南大国。未有蜀国之前,先有蜀山氏部族,生活于岷山之中,故又称岷山氏。据《华阳国志》载:黄帝之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昌仆,生子高阳,是为帝喾,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禹会诸侯于涂山,诸侯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夏桀十四年,命扁率师伐岷山氏,岷山氏献二女琬、琰于桀,导致妹喜失宠。岷山氏之后,约于周平王东迁之初,复有蚕丛氏,乃是古蜀国第一位国王。《华阳国志》记载:“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既说“周失纲纪”,则当在东周之初。但又有传说,谓蚕丛乃是首个驯养家蚕者,则蚕丛生活年代应远早于周,当为商代早期部落首领;蚕丛死后,蜀人为其建造石制棺椁。三星堆出土青铜纵目面具,可能便是蚕丛形象。

蚕丛氏统治蜀地数百年,柏灌氏取而代之,便史书中对其记载较少。西汉杨雄作《蜀王本纪》,说蜀王先名蚕丛,后名柏灌,后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由此可知,柏灌氏统治蜀地,亦维持数百年之久。鱼凫氏继柏灌氏之后治蜀,《华阳国志》记载鱼凫王田于湔山,则说明此时蜀地已进入农耕社会。三星堆出土有黄金权杖,上有鱼鸟图案,颇似鱼凫氏象征。三星堆古城营建于商代初期,可能是为鱼凫王统一蜀地之后所建。三星堆遗址所出土大量精美青铜器、海贝、象牙,表明此时古蜀国正处于鼎盛时期。古蜀文明神巫色彩浓厚,甲骨文中多次提及。至商朝晚期,鱼凫氏被来自南方之杜宇氏取代。

传说杜宇从天而降,其妻名利,从江源井中冒出。杜宇带族人以武力推翻渔凫氏统治,自立为蜀王。史载周武王联合庸、蜀、羌等西土八国伐商,则其中蜀国之君便应是杜宇。周朝建立次年,武王姬发册封杜宇为蜀王,准予建都立国,于是蜀王率其部落自茂汶盆地东迁至广汉平原,在今温江万春镇建鱼凫城,成立杜宇氏蜀国。古蜀国自此开始,便由原始氏族公社制进入奴隶制社会,杜宇乃是奴隶制古蜀国首位君王,史称其为蜀望帝。

杜宇年老之时未传其子,而是将君主位禅让给同姓族人,时为蜀国相杜灵。据传说,杜灵实为荆州鳖精,死而复生,化为人形,至古蜀国为相。当时洪水泛滥,蜀国四面环山,中间盆地,水流不出,鳖灵凿穿巫山,引导水流向东,形成今之长江。望帝杜宇因其功高,便即传位于杜灵,自己入山修道,死后化鸟。因此鸟乃杜宇所化,又叫声鹃鹃,故名杜鹃。杜灵既为蜀王,建都郫邑,号开明帝,又曰丛帝。丛帝传子卢帝,称开明二世,曾攻秦国至雍。卢帝之子开明三世称褒子帝,西征青衣羌、又向南征服獠棘,使得蜀国疆域大大扩展,超过杜宇时代。约公元前六世纪,开明五世在位,筑城为都,号曰华阳,至九世终迁成都。

秦厉共公二年,秦、蜀之间始通聘享。二十六年,秦命左庶长在南郑(汉中)筑城,蜀军退入剑门关据守,由此书接前文。此后,古蜀王国与秦国之间就汉中地带,展开长达百余年冲突较量。可见在战国早期,古蜀王**事力量甚为强大,并不逊于中原诸侯强国。只是至战国晚期,秦国经过商秧变法,迅速成为军事强国;而古蜀国仰仗天赐丰饶之地,不思进取,加之地理绝险,奏人每次挑战不利,因此骄妄日生,渐呈一派老态龙钟之势。即使在收复南郑战略要地之后,蜀人也无意以为据点,进取中原。此乃后话,按下不提。

修建南郑城同年,秦厉共公又伐关中平原东部重镇大荔,乃为古芮国及同国所在。于是攻而取之,于此设临晋县,是为大荔县建治初始。至次年,亦即周贞定王十八年,越王发兵灭缯。缯国位于今山东省苍山西北,百余年前曾为莒国所灭,后又复国,至今终被越国灭亡。此时晋国三卿韩、赵、魏瓜分智氏封邑,赵氏获利最多,得到晋国北部大片土地,并向东越过太行山,占有邯郸、中牟。魏氏与韩氏在赵氏封邑之南,魏氏偏西,韩氏偏东。魏氏西隔黄河以邻秦国,北依吕梁山以临赵氏,东连王屋山以依韩氏,南越中条山及黄河而临陕地,被裹在晋国西南一隅。如此地势虽然易守难攻,但也被压制封锁,魏驹由此愤愤不平。又四年,晋魏桓子驹薨逝,因长子早亡,传位于长孙魏斯,即史谓魏文侯是也。

周贞定王二十一年,范蠡八十八岁,居宋国陶邑(今菏泽定陶区南)二十年矣。此地居于天下之中,范蠡以此最佳经商之地,操师尊计然所授经济之术以治产,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时有洛阳人白圭,受范蠡薄利多销之教,得其“欲长钱,取下谷”经商诀窍,因经营“下谷”之类生活必需品。在丰年收粮时,其价高于一般市场;在歉收年出售时,低于一般市场。如此加速周转,获得积著率岁倍之大利。范蠡去:“凡经商者,须按天时变化,此谓时断;又须选择贸易对象,此谓智断。两断结合,于中取利,则无有不成功者。盖农业收成,必与气候有关,天时循环,丰歉也有循环。利用丰、歉价格差异,亦可得兼倍收益也。”白圭再拜受教,以此行之,数年便为魏国首富,被世人称为“商祖”云。又有鲁国穷士名唤猗顿,闻说陶朱公甚富,往而问术。范蠡答道:“子欲速富,当畜五稼。”猗顿问道:“何谓五稼?”陶朱公笑道:“乃指母马、母牛、母羊、母猪、母狗耳。”猗顿大悟,再拜而去,依计而行,则十年之间,其所获利息不可胜计,从此成为豪富之家,驰名天下。

是年六月十九日,家人盛开筵宴,为家主陶朱公大办八十八岁寿辰。范蠡居中高坐,鹤发童颜,腰直背挺,耳聪目明,开怀畅饮,儿孙绕膝,满座尽欢。此时发妻越盈亦已八十有余,其发如墨,齿如扁贝,并无一颗脱落,与家主夫君并肩而坐,笑颜如花。此一场酒,直从午间饮至申时,家人已喝倒一半,陶朱公依然兴致不减,呼卢不休。越盈忽然变色,以箸敲案喝道:“老不死,适可而止,便是正好。何必直待日薄西山,非在儿孙辈前丑态尽出耶!”陶朱公闻言猛吃一惊,抬望户外,见树影东斜,便嘻笑道:“小师妹,老乞婆,此言是也。可不是一句话点醒梦中之人?时已至矣,吾将去也。”于是嘻哈不绝,离席而去。家人以为其必是回后院寝卧安睡,也自无人在意。直待次日辰时,不见二老出庭,这才着慌。遂差老仆往卧室察看,才见主母越盈已坐化榻上,家主陶朱公却已不见,就此不知所踪。

列位看官!你道陶朱公此一八十八岁老翁,却走向何处?因何就此不见?书中暗表,其实走犹未远,只在自定陶往正北八百里外,今之河北保定曲阳县羊平镇黄山之上。自昨日寿宴之上被老太婆说了几句,就此大彻大悟,于是离席出府,趁着酒兴,施开道家妙法,唤作“陆地飞行之术”,端地是日行千里,两头不见星光。未到次日午时,已立身山颠之上,闪入松林之中。是时阳光酒落林间,便如洒下一地金钱,只见一个紫袍道装老者手柱黎杖,立在松下,傍有一块大石,石傍又有一台,上置美酒一壶,鹿脯一肘,酒盏成双。那老者听闻脚步之声,缓缓转过身来笑道:“陶朱公缘何来迟?”范蠡看清来者,又惊又喜,揖首作礼。正是:仙家法术妙无穷,千年只在谈笑中!欲问道者为谁?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