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鬼谷双子门 > 第七十九回 孔丘出岂只爱礼乐 老聃隐竟是为藏书

诗云:惨惨悲风日失明,堪叹伍奢枉倾生。只因平王信谗佞,忍看吴兵入郢城!开场诗道罢,书接前文。且说奋扬一席慷慨说辞,平王闻罢恻然。费无极怒甚,欲再进言,平王止住,说道:“奋扬虽违我新命,但坚守旧旨,是谓忠直可嘉者也!”遂赦其无罪,复为城父司马。又准费无极之奏,终废太子建,立幼子轸为嗣,并授费无极为太师。费无极不肯就此罢休,又进谄道:“伍奢有二子,长曰尚、次曰员,皆乃当世人杰,今在城父。若使其二人出奔吴国,必为楚国之患。可使其父召来杀之,以免后患。”平王准奏,命狱吏给予伍奢刀笔竹简,使写书召二子归朝,给封官职。伍奢闻说楚王已废太子,便知是要杀己,并召二子前来同斩,乃对狱吏说道:“你可转告大王,臣长子尚,慈温仁信,召之必来;然少子员,文武兼备,蒙垢忍辱,能成大事。虽闻父命,不肯来也。”乃修书付之。

平王闻狱吏转告伍奢之语,不以为然,又观其书略云:“书示我子,父因忤旨,待罪缧绁。君王念我父祖有功先朝,允免死罪,并改封尔等官职。若见父书,可兼程前来,以赎我罪!”因见无有不妥之语,遂命缄封停当,发使乘驾驷马前往城父。伍尚览书,见是生父笔迹,又见能赦父罪,于是大喜,乃持书离开前厅,转至后院,唤弟伍员,商议还都。伍员字子胥,身长过丈,腰大十围,眉广目利,有扛鼎拔山之勇,经文纬武之才。正在后园中习练剑法,闻说父亲书至,且是楚王遣使送来,便有六七成疑惑;遂向兄长讨书观毕,不喜反恼,说道:“焉有太子被废逃亡,太师而得免罪者?况我兄弟何功,命回去封官?此必是奸贼费无极之计,使昏王逼令父亲,诱我兄弟还都。我兄弟若不回去还好,昏王忌我拥众造反,复联齐、晋、吴国伐楚,父亲尚保残喘;若奉命而往,必父子一同见诛矣!”

伍尚道:“父命难违,况复君王遣使来召乎?我其必返!”子胥闻罢,知道兄弟愚忠,不能劝服,乃倒地拜上四拜,涕泣言道:“兄不听我,此去必遭不幸。然则兄长尽孝老父,弟报父兄之仇可也。”因思楚王使者尚在前厅,遂破后窗而出,也不乘车,匹马单矛,腰悬宝剑,出城逃奔。伍尚故意迁延半晌,估计兄弟已经出城去远,这才自后园复至前厅,来见楚王使节,言道:“我弟不愿封爵,周游列国去矣!其性甚烈,我不能强之。”来使闻说走了子胥,暗暗叫苦,并无善策。于是只得催促伍尚登车,星夜兼程,返回郢都。既见平王,命与伍奢一并囚之。伍奢叹道:“祖宗保佑,我固知子胥不归,必留伍氏一支血脉也!”

费无极闻说伍员逃走,因知其才能,不由大惧,乃奏道:“伍员若使逃逸,则必为楚之大患也。”平王深以为然,即遣大夫武城黑率领精卒二百,星夜往追。因猜测伍员欲逃吴国,故疾驰往东,约行三百里,及于旷野,果见伍员匹马在前,按辔独行。伍员听到后面人喊马嘶,料是追兵将至,乃回马以待。武城黑赶至,高声叫道:“伍员随我回京,你父子尚有一线生机,若是拒捕,当场诛杀!”伍子胥于马上张弓布矢,冷笑说道:“若有本事,便即上前!”说罢扬手一箭,武城黑身旁御者应声倒伏,被射透前心。武城黑大骇,早见子胥再次引弓搭矢道:“看某此箭,射你左目!”武城黑二话不说,跳下车来便走。伍员叫道:“回去告诉昏王,若赦我父兄,两不相扰;若其不然,吾必灭楚,亲斩楚王之头!”

武城黑哪敢回言?引兵抱头鼠窜,于路上密嘱众军,休要说破被伍子胥吓退底细;乃捏一个谎言,归报平王道:“伍员已逃三日,追之不及矣!”平王大怒,即命费无极将伍奢父子牵于市曹斩之。伍奢于临刑之前叹道:“昏王,佞贼!我死不惜,犹恐你楚国君臣,自今以后,不得安席矣!”乃引颈受戮。郢都百姓观者,无不流涕。是日天昏日暗,悲风惨冽,来日清晨,刑场看守来报,说伍氏父子尸首不翼而飞。楚平王大惊,问道:“伍奢临刑之时,有何怨言?”监斩官费无极奏道:“并无他语,但言此后我楚国君臣,恐皆不能安于枕席也。”楚平王道:“此是说其次子伍员必要投外国,借兵来伐我也。其虽逃走,谅必不能出我国境,宜更追捕。”乃命画师描绘伍员影像,遍传边邑关隘,并遣左司马沈尹戍率兵东追。

周景王二十二年,齐景公与晏婴出访鲁国,会见孔子,论秦穆公称霸之事。晏婴向鲁侯大赞孔丘贤能,鲁昭公遂赠孔子牛车一驾,并书童一名。孔子闻说洛阳时有大贤老聃,又名李耳,精通天文地理,遍读经史典籍,熟知礼乐之制,不由大喜。乃对弟子宫敬叔道:“周守藏室史老聃,乃宋司马老佐之子。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报请鲁君。昭公闻奏准行,遂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命其师徒二人为使,前往洛阳,学习周典。孔子至周,学习先王之制,探究礼乐之源,考察首先之规,及周室郊社、明堂、庙朝制度。因流连忘返,欣喜而感叹道:“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于是问礼于守藏史老聃,又向苌弘请教乐律,皆称其为师。

便说老子身世,乃宋国商丘人氏,宋戴公直系后裔,子姓,戴族,华氏分支。其父老佐,出自华氏一族,华督之子华秀老后人也。华秀老裔孙共分两枝,一为秀氏,次为老氏,皆以祖名为氏,向为宋国大夫世族。鲁成公十五年八月,宋国内乱,司马荡泽杀公子肥,右师华元又杀荡泽,从而执掌军政。左师鱼石与荡泽同族,恐华元不能见容,便带族人投奔楚国。华元便奏请宋君,擢升同族老佐担任司马,控制宋国公室之军。三年之后,楚共王派兵护送鱼石等四大夫归宋,占据宋邑彭城,与都城商丘以抗。老佐、华喜奉华元之命,带兵围攻彭城,讨伐鱼石。城未攻克,老佐被鱼石部下施放暗箭,入胸五寸,不幸身亡。宋军由此大溃,四散逃窜。时老佐夫人随军,已有七个月身孕,在家将保护下一路向西,日夜兼程,欲回国都商丘。因误走陈国相邑,夫人一路颠簸早产,生下一子。因不足月,此子生来体弱,又头大眉宽耳阔,目如深渊,鼻含双梁。因其双耳长大,故起名为聃;且因生于庚寅虎年,又称小狸儿,即小老虎之意也。因宋人呼狸儿音同“李耳”,老聃后便以此为名。

李耳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年稍长,母延请名师商容以教之。商容乃当世隐士,精通殷商礼乐,古今礼仪,博知天文地理,深受世人敬重。列位看官!凡读过《封神演义》者,皆知殷纣时有个丞相名为商容,因谏王不纳,愤而撞死在九间殿上,须知是与李耳之师同名,并非一人也。据《高士传》所载:商容,不知何许人也,有疾。老子曰:“先生无遗教以告弟子乎?”容曰:“将语子。过故乡而下车,知之乎?”老子曰:“非谓不忘故耶?”容曰:“过乔木而趋,知之乎?”老子曰:“非谓其敬老耶?”容张口曰:“吾舌存乎?吾齿存乎?汝知之乎?”老子曰:“非谓其刚亡,而弱存乎?”容曰:“嘻!天下事尽矣。”

《高士传》者,传为西晋名士皇甫劾所著,又同时期竹林七贤之一嵇康亦有同名著作。其所载内容可信与否,向来为后世史家存疑,因此表过不提。只说李耳之母延请商容入府,教授十岁爱子,老聃便从商子学。第一年,商容设席庭中授道:“天地之间,以人为贵;众人之中,以王为本。”老聃问道:“天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聃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老聃又问:“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老聃又问:“清之清者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问:“清者穷尽之处,更为何物?”先生道:“先贤未传,古籍未载,吾不敢妄言。”老聃以其惑问母,母不能答;问叔伯家将,亦不能言。于是仰观日月星辰,俯察地理山川,低头凝思,以至彻夜不寐。

次岁,商容设席堂上授道:“**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伦,物有物性。天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地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人有人伦,故尊卑长幼可分也。物有物性,故长短坚脆可别也。”老聃问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长幼,何人定而分之?长短坚脆,何人划而别之?”先生道:“皆神所为也。”老聃问道:“神何以可为也?”先生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为也。”老聃问道:“神之能何由而来?神之功何时而备?”先生道:“先师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老聃告退,视物而思,触物而类,以至三日不知饭味。

三岁,商容设席幕中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君不行天意则废,民不顺君牧则罪,此乃治国之道也。”老聃问道:“民生非为君也,不顺君牧则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则如将在外也;将在外,则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则天意有所不领。”老聃问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听命之君乎?”先生道:“先圣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老聃退而求教相邑之士。三岁末,商容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为贵。失和则交兵,交兵则相残,相残则两伤,两伤则有害无益。故与人利则利己,与**则祸己。”老聃问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争,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则得小祸,然而君可以治也。国争,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则得大祸,大祸者,君之过也,何以自治?”老聃问道:“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老聃退而遍访相邑之士,遍读相邑之书,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

商容在相邑教授李耳三年,来向老夫人辞行道:“老夫识浅,素餐三载,今来辞行。非某教授有始无终,实乃胸中才学尽矣。聃求无穷,以有尽以供无穷,不亦困乎?聃志远图宏,相邑偏僻闭塞之地,若欲剔璞为玉,需入周都深造。洛阳典籍如海,贤士如云,非入其国,难成大器。”夫人闻言,且喜且悲,狠心割舍年仅十三岁老聃,命随师至洛阳求学。老聃入周,拜博士,入太学,遍习天文、地理、人伦、文物、典章、经史。三年而有大进,博士荐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老聃处其中为吏,如蛟龙入海,鹰翱蓝天,如饥似渴,博览泛观。于是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又三年后,迁任守藏室史,就此名闻遐迩,声播宇内。

闲言道罢,书接前文。且说老子亦早闻孔子博学之名,见其千里迢迢前来洛邑,并专程拜见自己,由是大喜,遂作彻夜长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二子盘环数日,孔丘问礼详尽,然后问乐。老聃笑道:“子若问乐,则非我所长。今师旷、师涓已绝,可荐子以苌弘。”于是亲引孔子,前往拜访周大夫苌弘。苌弘本爱君子学者,又见是老聃亲自引来,遂倾囊以赠,尽授孔子乐律、乐理;并引其观看祭神之典,考查太学之址,参加祭祀礼仪。孔子感叹不已,自觉获益不浅,遂拜老聃、苌弘二人为师,一为教礼,一为授乐。

行笔至此,因曾被孔圣礼拜为师,故应说苌弘来历。苌弘又称苌叔,蜀地资州人氏,自少年时便入洛阳求官,以方术事周王,为公卿刘文公家上大夫。据《淮南子》载:“苌弘,周室之执数者也。”是说苌弘长于观测天象、推演历法、占卜凶吉,以精于天文术数闻名天下。据司马迁《史记·天官书》,更命其为天文学家。苌弘为周王室效力长达五十年,并死后葬于邙山脚下,故虽为蜀人,但与洛阳有着不解之缘。苌弘学识渊博,天地之气,日月之行,风雨之变,历律之数,无所不通。周灵王时,因王室衰微,诸侯莫朝。苌弘乃明鬼神事,设射貍首,依物怪欲以致诸侯,责其不来朝贡天子者。以巫术震慑诸侯,可见苌弘之能。

且说孔子在周都洛阳留十数日,完成使命,乃拜别周天子及众卿,复向老子辞行。老子送至馆驿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非也;善辩而通达者,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慎而重之,切切戒之。”孔子恭敬答道:“弟子定谨记在心!”于是依依道别。

孔子与弟子营敬叔自京师洛邑返鲁,回到曲阜,众弟子皆出城外迎接。子路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闵子骞问:“老子是何模样?”孔子答道:“鸟者,我知其会飞;鱼者,吾知其善游;兽者,我知其能走也。走者可以网罟缚之,游者可用曲钩钓之,飞者可用弓箭取之。至于龙者,可乘风云而上九天,吾不知其何以擒也!吾所见老子,其犹龙乎?”众弟子从未见师父如此赞美一人,闻此不由皆都大惊。

是年周景王姬贵驾崩,在位二十五年。其在位时,财政窘困,以至宫室器皿用具不足,都要向各国乞讨。有次晋国大夫荀跞来朝天子,景王设宴招待,乃指鲁国所送酒壶,借题发挥说道:“各国都有宝器以供王室,何独晋国却无?”荀跞无语以对,随员籍谈接口答道:“常言说道,礼尚往来。初晋国受封时,王室未赐礼器;今鄙君又忙于应付戎狄,故不能入贡天子也。”景王怒甚,乃当场列数自从武王分封以来,王室历代所赐给晋国土地器物,最后讽刺籍谈道:“卿称籍为氏,是因世代掌管典籍之故也。今竟数典而忘祖,不亦所谓尸位素餐乎?”此便是成语“数典忘祖”来源。此亦说明至景王时,王室非但对诸侯已无可赐,反需向诸侯乞讨度日;以至似籍谈这般诸侯随臣大夫,亦敢顶撞天子,实可痛哉。

景王太子名寿,自幼聪明睿智。可惜名不符实,竟然先于景王病卒,其寿不永。依兄终弟及之制,故立次子姬猛为太子。至景王晚年,却溺爱庶子姬朝,不喜姬猛。以至病重之时,竟谋于大夫孟宾,命废太子,复立王子朝为嗣。但王子朝未及册立,周景王已死,便即引发诸子争位。大夫单旗、刘狄于景王柩前拥立太子猛即位,是为悼王。孟宾却依照景王临终遗命,坚执拥立王子朝。一时二王并存,各自争立。王子朝依仗势大,在孟宾及其家族支持下,率百工及灵王、景王族人攻击王城,击败王师。悼王姬猛出奔,遣使告急于晋。晋顷公欲复先祖霸业,以为有利可图,遂遣大夫籍谈、荀跞为将,率军护送悼王返归王城。然而可惜姬猛命短福薄,此后未及半载,当年十一月便即寿终。晋侯复立悼王之弟子匄,是为敬王。

周敬王即立之后,为消除争位之患,晋军与周师联合进攻王子朝及其党徒。王子朝迎战受挫,退守于京(洛阳西南)。周室王城局势因此稍缓,晋军便于周敬王元年正月班师撤走。然而半年之后,王子朝之势复振,复发兵来袭,击败敬王之师,占据周都王城。周敬王不敌子朝,只得退居狄泉。由此重现二王并立,犹如当年平王东迁,携王居西,形成宗周与成周并立之局。因狄泉在王城之东,故称敬王为东王;王子朝占据王城,便即称为西王。

次年六月,郑定公出使晋国之时,劝说顷公复承伯主之责,请联合诸侯出兵救周,晋顷公从之。三年夏,晋、鲁、宋、卫、郑、曹、邾、滕、薛、小邾等国会盟于黄父(今山西沁水),商议平定王室之乱。晋卿赵鞅主盟,令与会诸侯向敬王输送粮草,筹派戍卒,并商定次年出兵勤王。敬王四年七月,荀跞、赵鞅率晋军入周,联合诸侯进攻王城。十一月,晋军克巩。王子朝兵败,乃携带周朝典籍、礼器,引召、毛、伊、南宫四大家族,逃出洛阳王城,沿宛洛古道南行,兼道奔楚,寻求庇护。此后王子朝便率四族遗民寄居楚境,苦度春秋生涯。直至十数年后,吴国灭楚,王子朝被周敬王派人刺杀。此乃后话,自不必详叙;但王子朝去周奔楚最为严重结果,乃是其出离王城时所带大批周典,就此神秘失踪,下落不明。中华历史及华夏文明,亦便自此形成断崖,给后世炎黄子孙留下诸多谜团,至今依然无解。

列位看官!你道因王子朝遗失周朝典籍,都留下哪些谜团,至今未解?因事关此前五帝三代两千余年史实,皆都随其湮没,损失实在无可估量,此问也实在无可揣测。但依后世史家历代探考,总结出三大千古文化之谜,是为至今争论不休,且乐此不疲者。哪三大谜?乃是其一,王子朝奔楚,周室图书档案典籍失踪之谜;其二,《道德经》作者老子辞周退隐之谜;其三,世界奇书《山海经》作者或编辑者之谜。而三谜之间,皆有内在联系。

周室图书档案典籍失踪之谜至今无解,且不去说他,便说至今存世之《山海经》。乃是记录中华民族伟大著作,记述远古自然及人文地理,亦记述着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起源,及其生存发展所凭依自然生态环境。相传《山海经》作者乃是大禹或伯益,故不足信;近代学者多谓,《山海经》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也非作于一时,作者或谓楚人,或谓周人,或谓齐人,或谓古印度人,或谓古巴比伦人等。纵观《山海经》内容,对周及楚地描绘最详,其余简而略之。而周与楚长期敌对,双方时有征伐;除王子朝及其所携四族后裔外,当时无人可以兼通周、楚两地之风情者。则此奇书,莫非出自王子朝及其随员之手乎?

在王子朝一行中,既有王室成员、世袭贵族,当然也有周王室图书档案馆官吏学者。而老聃时为守藏室史,亦即周王室图书馆馆长,则岂可不与典籍同行哉?故说十数年后王子朝被杀,所有典藏一概神秘失踪,当与老子必有密切关联也。据《吕氏春秋·先识》载:“夏太史终古见桀迷惑,载其图法奔商;商内史向挚见纣迷惑,载其图法奔周。”是说周王室图书馆藏,必有夏、商两朝图册文物,而保护历代典籍投奔有道之国,亦乃是图书文献管理官员之神圣职责。因此王子朝携周室典籍奔楚,老子及其属吏必然随行。

然而王子朝奔楚之际,恰逢楚平王死,国内动荡不安。由是王子朝一行并未到达楚都,而是滞留在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由此而论,王子朝并未将周室典籍交给楚国君臣,而是保留在自己手中。而通观中国现存史籍,既无记载楚国收到过周室典籍,也未有明确载其下落,此批无价之宝,就此人间蒸发,神秘失踪。在以后历代出土文物中,也不曾见其踪影。由于王子朝外逃之时,始终怀有复位期望,故此可以论定,必是其将周室典籍秘藏起来,只不过尚未出土而已。或者是因埋藏于地下,化为泥土,亦未可知。据魏文帝曹丕所编《皇览》记载,王子朝墓位于南阳西鄂,当地晁氏为其后裔;另镇平县境有晁陂镇,或因王子朝后裔居此而得名。故说王子朝当初若曾秘藏周室典籍,当在上述两地。

王子朝出周奔楚之后,周敬王在位长达四十四年,竟再无老子任何记载,其实怪哉。老子此后终身隐居不仕,甚至去向不明,至有骑青牛出函谷,一去不回传闻,则应与其曾参与,甚至主持秘藏周室典籍行动有关。据《庄子·天道篇》记载,说周室自经历王子朝之乱后,周敬王曾重新向天下征集图书,以重建王室图书馆,并请孔子相助。子路便对师父提出建议道:“老聃如今免官归居,夫子欲求藏书,何不试问此公?”孔子称善,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若《庄子》所言不虚,则可表明当时老子必然未死,且与孔子师徒保持密切联系。但对于孔子追问周室典籍,老子却断然拒绝其请。此后未久,老子便西出函谷关。莫非是为躲避孔子再来求讨秘藏典籍,以示不得不离开中原,且一路张扬,必使孔子死心乎?

世人皆知,老子除为周朝守藏室史之外,更无出仕记载,可谓终生隐居,并传说为神,道家之祖。则老子既要隐居,又何必非要撰写五千言《道德经》,并大张旗鼓,通过关尹喜以告之世人哉?虽仅五千余字,但在当时堪称长篇巨著,内中却又丝毫不提特定事物,皆以隐语叙述,则必然有其苦心也。无独有偶,《山海经》也回避现实事件人物,皆以传说及鬼怪代指,当亦有其苦心。其二书之彰,当是皆欲流传后世;其二书之隐,则必有其所指,以待世出奇才,解其奥秘者。则此二书一曰大道,一曰地理,是否便如今之加密保险库门,必须两道锁钥,同时运作,并兼以密码指令,方能开启周室秘藏典籍之宝藏耶?

除《道德经》与《山海经》之外,当时又有一部奇书,世人共知,便是《周易》。据《论语》等相关经典记载,皆都明说孔子至五十甚至更晚些时,方才得以读到《周易》一书,并视为奇珍异宝,誉为六经之首。则《周易》之书,大约成书于周文王后,或周公撰成,彼时已存世五百余年矣,孔子因何至五十岁时方得见到?只有一种解释,因其书原为周王室秘藏典籍,且具预测王朝兴亡成败神奇功能,故严禁使外人得见也。但自老子携周室典籍奔楚之后,因藏贮条件有限,秘藏《周易》等书得以流传,便即成为可能。则典籍图书资料外泄,以至图书传抄之业出现,继而促进私学教育,终至诸子百家学术繁荣,不亦顺理成章乎?所谓孔子学《周易》,删定《诗》、《书》,皆是在老子隐居之后发生;可见孔子去求老子之时,并未被其完全拒绝,而是得以取经归来,而不愿宣之于口,公之于众而已。

以此而论,因王子朝寄居于楚境,故将《山海经》相赠楚国王室,使其在公族上层流传,终被屈原读到,并据此创作出千古绝唱《天问》,亦便顺理成章矣。此后秦灭楚,汉又灭秦,《山海经》为萧何所得,至西汉末刘向父亲编校古书,《山海经》方得公开士林,为世人所知。正是:史上多少稀奇事,不究其源终不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