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鬼谷双子门 > 第六十四回 申无畏使齐死宋境 范武子伐狄平三国

诗云:清官遑计子孙贫,身死褒崇赖主君。不是侏儒能讽谏,庄王安肯念先臣!开场诗道罢,书接前文。且说赵氏孤儿演义已毕,便揭下宫之难真相之迷。众所周知,太史公司马迁撰写《史记》,不但详述历代史实,兼顾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同一赵氏灭门事件,在《晋世家》中延续《左传》下宫之难记载,从而保存历史之真;而在《赵世家》中又接受民间赵氏孤儿表述,从而保存历史之善。如此史实及传说兼顾,直相与创作并存。司马迁在其《史记》中,常保留同一事件而有不同版本记载者,其为“史家绝唱”之根本所在乎!

赵氏灭门之祸,推根溯源,其实早在赵盾之时便已埋下,只是未及其自身发作而已。便回说晋成公继位时,封重臣嫡长子为公族,就此开启异姓贵族跻身公族先例。赵盾当时身居高位,便将公族大夫爵位转予异母弟赵括。此举虽有利于增强整个赵氏家族分量,但却埋下家族日后内讧隐患。赵括一支取得公族大夫身份后,便在宗族中爵位高出赵盾支脉,但在国中权位却又低于赵盾一族。此种权力及爵位不平衡现状,就很容易引发家族内争。

赵盾死后,其子赵朔代表家族执掌晋**政,但已无法取得赵盾同样高位。同时栾氏和郤氏强势崛起,分割赵盾原有权力,并成为赵氏政治对手。赵朔诸叔赵括、赵同、赵婴齐,则居更低一级官位。赵朔偏又早死,妻子赵庄姬守寡,子赵武年幼,只有三四岁;于是赵盾支脉,便面临赵括支脉侵夺。结果庄姬为免被同族侵夺,寻找靠山庇护幼子,亦或更因别故,便与亡夫小叔赵婴齐勾搭成奸,发生不伦之情。在赵同、赵括、赵婴齐三兄弟中,赵婴齐虽然最小,但亦最有远见;赵同、赵括则鲁莽好勇,在晋楚邲之战中盲目鼓动出兵,便是明证。赵婴齐早就意识到栾氏、郤氏乃是赵氏政敌,屡次提醒两位兄长加以防范,二人不听。

非但如此,赵同、赵括反将亲弟婴齐作为竞争对手,并视为眼中之钉,肉中之刺。后来婴齐与庄姬通奸**丑闻暴露,二兄便借此机,将赵婴齐逐出晋国,同时亦使赵庄姬母子失去家族内部庇护。或为保住儿子家族权益,或为替情夫出气雪恨,赵庄姬在闻知赵婴齐客死异国信息之后,便突发恶毒之念,向亲弟景公诬告赵同、赵括欲反。庄姬此举,或许只为泄愤而已,未料竟立即促成晋国政坛三股力量联合:晋景公从公室君权利益出发,正欲削弱赵氏家族势力;栾氏、郤氏从各自家族利益出发,亦主动替庄姬作证,说二赵确要谋反。于是景公、庄姬、栾氏、郤氏不期而然共谋,下宫之难由此爆发。赵同、赵括被灭门,景公达到削弱异姓公族目的,栾氏、郤氏就此打击政治对手,赵庄姬则扫除孤子赵武继承家业障碍,三方各得其所。其实倘若细察,方知下宫之难事件最终受益者,却是孤儿赵武。

于是下宫之难后,韩厥执政,便将己子韩起与赵氏孤儿赵武同时提拔为卿,两家就此联手,长期把持晋国政权。到赵武之孙赵鞅时,再成晋国权臣,国君形同虚设。再至赵鞅之子赵无恤时,更联合韩、魏两家灭掉荀家智伯瑶,三家分晋,自立为诸侯。赵国建立之后,在编撰国史时便需为尊者讳,将祖宗涉及**、诬告、内讧、阴谋等不光彩历史重新美化。于是除《左传》下宫之难版本之外,赵国史官复增著“赵氏孤儿”版,以悲情代替阴谋。

同一事件,两种叙述,最终以虚构战胜真实,何耶?其实说破其中玄机,奥妙便不难解。首先,对于华夏文明及炎黄文化传承者,中国人最喜忠诚正义,深恶阴谋邪恶,故虚构故事更易得到国人认可。“赵氏孤儿”版充满忠主报恩、舍生取义、有仇必报等传统美德及侠义思想,并将其全部贯注程婴、公孙杵臼,一生一死两个英雄身上,很能戳中国人内心,由此相较“下宫之难”版更易被读者或观众接受,并乐于传播。其次,两宋时期官方宣传,使赵氏孤儿故事得到官民同步认可,由此代替史实。原因其实无他,只为宋家皇帝姓赵氏也。北宋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掳,赵构便是“赵氏孤儿”。南宋末年,宋幼帝赵昺孤悬南海,再现赵氏孤儿事实。历史情境高度相似,致宋人对赵氏孤儿故事尤其认同,复延及后世焉。

闲言道罢,书归正本。公元前597年,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发兵南部犹太国,次年占领耶路撒冷,立西底家为犹太王。此后十年间最终迫使其投降,所罗门圣殿被毁,犹太人沦为巴比伦之囚。尽管犹太人在巴比伦过上自由安定日子,但并没有被执政民族所同化,而是坚持并发展自己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并逐渐确立唯一神论,便是上帝耶和华。

巴比伦占领耶路撒冷之时,在中国便是楚庄王十八年。庄王派大夫申舟出使齐国,申舟又名无畏,由是奏道:“出使临淄,需途经宋国,请大王出具国书,向宋公借道而行。”楚庄王道:“今我国力强盛,齐又为向日方伯,两大国互聘,岂可向宋侯借道?”申舟道:“如不借路,宋国则视我我入侵,可使人杀我。”庄王笑道:“若宋国果敢杀卿,孤则发兵攻之。”申舟道:“若以臣死,得宋国降服,则请即行。臣之家眷,便托主公!”于是使齐,越宋国之境。楚使不向宋国借路而行,果然激怒宋公,于是派兵拦截,诛杀申舟,释其从者,舆尸以回。楚庄王闻报,投袂而起,屦及于窒皇,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

是年秋,楚庄王发兵攻宋,围宋都数月不攻。次年春,宋国派大夫乐婴齐潜地出城,到晋国请求救援。晋景公欲发兵救宋,大夫伯宗谏止道:“主公不可。古人有云:‘虽鞭之长,不及马腹。’楚国正盛,且受上天护佑,我实不能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汙,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景公从之,停止发兵,却派大夫解扬随宋使同归,劝宋公休降,假说援兵已发,很快就到。宋公信以为真,复命国人坚守数月,至城内易子而食、析骸以爨。庄王见久围不克,乃于城外筑室以居,并使将士耕种宋国之田。宋人在城上见此,坚守意志动摇,皆有献城之意。宋公遂派右师华元夜入楚师,以厚币贿赂楚司马公子侧,字子反,请其说服庄王,将楚军退后三十里,使宋国保全不订立城下之盟颜面,宋公即唯命是听。子反不负华元所托,说服庄王同意,于是楚宋结盟,其盟辞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自此宋归服于楚,并以华元为质。

书中暗表,此次围宋迫降之战,是春秋时代围城得胜少数战例之一,庄王采取“筑室反耕”策略,且宋杀楚赴齐使者,齐国自然助楚。晋又新败,不能出兵救援,宋内外交困,只好投降归服。此伐宋之战,是楚**事及外交双重胜利,意义非同小可。伐郑、围宋都是长达数月,说明楚庄王善于打持久战,并能将兵威与伐交结合,最大限度壮大同盟,使远近归服。由是围城迫降战法对后世影响深远,使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大大得到丰富。

周定王十二年,曹文公寿病卒,在位二十三年。春三月,楚令尹孙叔敖突患痈疽,继而病笃。乃将子孙安唤至榻前,嘱道:“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丘,此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唯此也。我有遗表达于楚王,谓我儿碌碌庸才,非经济之具,不可滥厕冠裳,庶几可延后世之禄耳。”言毕而卒。孙安遂遵父嘱,将遗表呈上。其表略曰:“臣以罪废,蒙君王拔之显位。数年以来,愧乏大功,有负重任。今赖君王之灵,获死牖下,臣之幸矣。臣止一子,不肖,不足以玷冠裳;臣之从子薳凭,颇有才能,可任一职。晋号世伯,虽偶败绩,不可轻视;楚民苦战已久,惟息兵安民为上。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愿王察之。”

庄王览奏叹道:“孙叔大才,天奈何夺我良臣太早!”即命排驾视殓,亲为祭祀,抚棺痛哭,从行者莫不垂泪。下葬已毕,乃以公子婴齐为令尹;召薳凭为箴尹,是为薳氏。欲以孙安为工正,孙安谨守父亲遗命,力辞不就。楚王亦知其才不足以治国,于是也不勉强,然后果以美地封之。孙安再次固辞,只请以寝之丘为食邑。因此携家出城,退耕于野。列位看官!孙叔敖乃是古代为官清正廉洁典范,后竟被《吕氏春秋》称之为圣人。其在奉侍庄王期间,三上三下,升迁时不沾沾自喜,失势时亦不悔恨叹息。作为令尹,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轻车简从,妻不衣帛,马不食粟。作为一代国相,临终时家中竟徒有四壁,连棺木也未能厝备。据相关史籍记载,孙叔敖死后,子竟穿粗布破衣,靠打柴度日,未知确否。

便因这等传说,便复引发一个故事,颇不同于史传。话说孙叔敖死后,楚庄王虽日思夜想,但对其妻儿却置之不问,亦未知其家徒有四壁,生活不敷。时宫中有侏儒优人,身不满五尺,谓之优孟,平日滑稽调笑,极善取欢庄王。一日驱车出于郊野,见孙安砍柴负薪而归。优孟迎而问道:“身为公子,何自劳苦负薪?”孙安答道:“父虽为相数载,一钱不入私门,死后家无余财,安得不负薪乎?”优孟赞叹而归,乃自制令尹衣冠、剑履,赴庄王之宴。庄王召群优为戏,优孟扮孙叔敖登场,习其生前动作,言谈举止,无不惟妙惟肖。

楚王一见大惊,竟忘孙叔敖已死,急下阶执手泣道:“孙叔无恙乎?寡人思卿至切,可仍复令尹之职,辅相寡人称霸!”优孟奏道:“臣非孙叔,实优孟是也。”楚王道:“卿休戏寡人,可即就相位。”优孟道:“家有老妻,颇能通达世情,曾以歌劝臣,勿就令尹之位。山妻之歌,王愿闻之乎?”楚王答道:“愿洗耳恭听。”优孟遂捏嗓音,效老妇歌曰:

贪吏不可为而可为,廉吏可为而不可为。贪吏不可为者,污且卑;而可为者,子孙乘坚而策肥!廉吏可为者,高且洁;而不可为者,子孙衣单而食缺!君不见楚之令尹孙叔敖,生前私殖无分毫,一朝身没家凌替,子孙丐食栖蓬蒿!劝君勿学孙叔敖,君王不念前功劳。

优孟歌毕,庄王不觉潸然,自语道:“孙叔之功,寡人不敢忘也!”即命优孟往召孙叔敖之子孙安。孙安敝衣草屦而至,上堂参拜,庄王惭愧道:“未料令尹之子,竟穷困至此乎?”优孟从旁答道:“子孙若不穷困,不见前令尹之贤德也。”庄王道:“既孙叔遗命,不愿其子就职当朝,可封以万户大邑。”孙安固辞道:“君王倘念先父尺寸之劳,给臣衣食,愿得封寝邱,臣愿足矣。”庄王奇道:“寝邱瘠恶之土,于卿何利焉?”孙安秦道:“臣子不知。惟因先父遗命,若非此地,他邑皆不敢受。”庄王虽然疑惑,最终从之。后传十数世,因皆谓寝邱并非良宅,其地名且凶,故此无人争夺,遂为孙氏世守,乃知孙叔敖先见之明。

公元前594年,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净饭王太子乔达摩·悉达多弃国出家,拜禅定修行者阿罗洛迦罗摩、优陀伽罗摩子为师,学习数论和无色界禅定。由于不满足于所学,后即离去。此年乃鲁宣公十五年,《左传》记载:“秋七月,初税亩。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开始按土地亩数征税之意也。从此,井田之外私田开始纳税。通过初税亩,鲁国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诸侯列国纷纷仿效。初税亩出现,标志着中国税收制度正式形成,同时标志中国从奴隶制赋税向封建制赋税制转化,就此开端。鲁宣公闻说楚胜晋军于邲,由此与楚、宋、陈人盟于齐,标志楚庄王正式成就霸业。

时有潞国,乃赤狄别种,隗姓,子爵,与黎国为邻。周平王时,潞君逐黎侯而有其地,于是赤狄益强。潞子名婴儿,娶晋景公之娣伯姬为夫人。其时君权势微,国相酆舒专权用事。先时狐射姑奔在彼国,酆舒尚惧其三分,不敢放恣;自狐射姑死后,酆舒便肆无忌惮,欲绝晋国之好,便诬伯姬以罪,逼婴儿缢杀。又与潞子出猎郊外,醉后弹伤潞子之目,而不以为意,只道歉罚酒了事。潞子不堪其虐,遂写密书至绛城,求晋侯起兵来讨酆舒。

景公得书,谋于诸臣,伯宗献计道:“伐之可也。不如趁此诛戮酆舒,兼并潞地,尽有狄土,则拓疆益土,益充兵赋,机不可失!”景公从之,乃命荀林父为帅,以魏颗为副,出兵伐潞。酆舒奔卫,卫穆公囚献于晋,荀林父杀之。乃灭潞国,执婴儿以归,访黎侯之裔,使筑城以居之。婴儿痛其国亡,自刎而死,潞人哀之,为其立祠,今潞祠山是也。

酆舒向与秦国勾结,欲共图晋国。秦桓公闻晋伐酆舒,方欲起兵来救,未料酆舒败亡甚速,救之不及。秦桓公大怒,遂遣大夫杜回为将,引兵来争潞地。那杜回是秦国力士,身长丈余,力举千钧,白翟人氏也。秦桓公聘为车右,以三百人破嵯峨山贼寇万余,遂升为大将。便说杜回引秦军来伐,晋景公仍以荀林父为帅,魏颗为副,便率伐潞得胜之师以迎。两军对垒,交战三合,杜回英勇无敌,魏颗当之不住,败了一阵,遂固垒不出。

杜回命人搦战,魏颗只是不敢迎战,在营中度日如年,心如油煎。到第三日,魏颗弟魏錡忽引百骑至营,对兄长道:“主公闻报秦将厉害,特遣弟来相助!”魏颗喜道:“我弟此来,正是那杜回对手。”然后置酒相待,席间详述杜回勇猛,武艺高强,叮嘱兄弟小心在意,酒罢各自安寝。当夜魏颗偶得一梦,似乎见一老翁,反复念诵“青草坡”三字。醒来不解其义,诉于兄弟。魏錡答道:“辅氏左去十里有个大坡,名为青草坡。此必是神人谕示,秦军合败于此地。不如弟先引一军往彼埋伏,兄长出战,诱杜回至此,左右夹攻,必可擒之!”魏颗称善,兄弟二人各自依计行事,魏錡先去青草坡埋伏。传餐已毕,旭日东升,杜回又来搦战。魏颗出营列阵,略斗数合,回车就走,杜回恃勇便追。至青草坡前,魏錡伏兵俱起,让过魏颗,将杜回团团围住;魏颗亦回车再战,兄弟两个前后夹攻。杜回大笑道:“便施诡计,又奈我何?”全不畏惧,挺戟力战,左冲右突,晋军当者披靡,其围遂解。

杜回勇如天神,全凭一条大戟杀透重围,无人敢拦;但见晋军多过己军,自忖寡不敌众,亦不敢恋战。激战半日,见晋军三面围拢,遂弃车步行,向青草坡上逃走。魏颗见此,对兄弟魏锜道:“大事不好!若使此人逃回营去,再引军来战,则我晋军再无幸矣!”二人亦弃车乘,上坡追赶。但那杜回身高腿长,一步迈去便是常人两步,且又先行,魏氏兄弟哪里赶得上?眼见得转过草坡,杜回便能逃出生天。魏颗跌足叹息,正欲放弃,忽见杜回一个筋斗跌倒,立起再走,又是一跌,竟是立脚不住,寸步难前。众晋军见到,齐都发起喊来,皆都下车,奔上草坡。魏颗精神大振,领先再追,眼看迫近,不料自己脚下被青草缠住,也是一跌。立起身来看时,遥见前面有一老人,布袍芒履,低头将青草一路挽结,故此攀住杜回之足,故此使其无法前行。魏颗、魏錡由是绕过草结,率兵围拢,轻易便把杜回摁倒在地,生擒活捉。秦军部下见主将被擒,四散逃奔,俱为晋兵追而获之,只有数十人驱车逃脱。

杜回被俘,兀自不服,恨恨道:“若非我我双足被草结攀住,你等便有千军万马,又岂能擒我?此乃天绝我命,非你等之能也!”魏錡道:“诚如公言。将军力大绝伦,武艺通神,实为我等平生所仅见者。亦正因如此,若留公性命,我兄弟寝食难安!”遂拔出佩刀,将杜回斩首,与兄长一齐回营。当日因大胜秦军,魏氏兄弟乃置酒大会,与诸将庆功。酒罢席散,魏颗安睡,复梦日间所见老人,入帐中榻前致揖说道:“老汉今日助子擒斩杜回,将军可得安枕,不亦乐乎?”魏颗急起而拜谢,因而问道:“日夜恍惚曾见老丈结草,致杜回颠踬能立,故被我所获。但不知老丈何来,又因何助我兄弟?”老者笑道:“将军亦乃老汉恩人,某今来是为报恩也。我乃祖姬之父,当初将爱女嫁予你父魏犨。你父临终遗嘱,欲使我女殉葬,是将军宁违父命,善嫁吾女,未使其殉。老汉于九泉之下得知,感子活我爱女厚恩,特效微力,结草以报,助将军成此军功。将军后当世世荣显,子孙贵为王侯。”

魏颗听罢,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先父魏犨有一爱妾,名曰祖姬。魏犨曾嘱魏颗,己若战死沙场,必为祖姬选择良配以嫁,勿令失所。但及魏犨病笃之时,又嘱以祖姬殉葬,因心中不舍,欲其至九泉下相伴也。魏颗营葬其父,遂不遵守临终遗嘱,反将祖姬择士家良人嫁之。魏錡问道:“兄长何违先父临终之嘱?”魏颗答道:“父亲平日时常吩咐必嫁此女,临终之嘱实乃昏乱之言。孝子当从父治命,不从乱命。”魏锜赞之。未料只因此件阴德,今日祖姬先老竟有结草之报。魏颗梦觉,述于魏錡,皆都叹息不已。因大胜秦军,亲斩秦帅杜回之功,魏颗班师,便被晋景公主封于令狐(今山西临猗),称令狐氏。后建魏国,皆因此功也。

列位看官皆乃有识之士,自是一看便知,此乃野史轶闻,并非信史。但因流传久广,便成“结草衔环”半截典故,流传至今。则上半截“结草”由来于此,下半截“衔环”,却又出自何处?说来却是出自东汉之初,六百年以后之事也。是说东汉名臣杨震之父名唤杨宝,当其九岁时在华阴山北,见一黄雀被老鹰所伤,坠落树下,为蝼蚁所困。杨宝怜之,就将黄雀带回家去,为其疗伤。那黄雀百日之后伤愈,杨宝便将其放回山林,看其振翅飞走。

当夜杨宝入睡,心中恋恋不舍,犹喃喃不休,念那黄雀不已。梦中便见有一黄衣童子入室,就榻前向杨宝拜谢道:“则我便是小相公日间所放走黄雀,实为西王母使者也。被派往东海蓬莱公干,回归昆仑山时路过华山,因贪恋华阴景色,一时入神,被恶鹰所伤,复受困于蝼蚁。若非蒙小相公仁爱救拯,此命休矣。”乃以白环四枚相赠,复说道:“今衔环以报,可佑君之子孙位列三公,为政清廉,处世如此玉环,圆转如意,白璧无瑕。”说罢将杨宝一推而醒,方知是南柯一梦,但四枚玉环宛然便在枕边,又不似梦境。其后百余年间,果如黄衣童子所言,杨宝子杨震、孙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四代官至太尉,且都刚正不阿,为政清廉。杨氏四世为公而不能为帝者,因救黄雀于难,固不如救人一命积德之深也。

闲话道罢,书归正本。便说秦晋辅氏大战,晋灭潞胜秦,举国振奋。晋景公既嘉魏颗之功,封以令狐为邑,复铸大钟,以纪辅氏之战大捷,备载年月。因此种是为晋景公所铸,因名曰“景钟”。转过年来,晋国乘胜而进,复以士会为帅北征,平息赤狄土隰,灭赤狄甲氏及留吁、铎辰三国。士会由此被升为中军元帅,兼任太傅,开始执掌国政。士会此前已得随(今山西介休县)为封邑,因此战功又得范邑(河南范县)。其后代子孙,就以随、范为姓。随姓在隋代时去掉走旁,是为隋姓,从此又分随、隋二氏,两姓源流相同。范姓子孙便是永康范氏,郡望高平,又分为岗谷范氏、洪洲范氏和清江范氏三支。

在士会治理之下,晋国日益强大,晋人悦之,因士会又封于范,遂皆称为范武子而不名。时晋国岁饥,盗贼蜂起,荀林父访国中之能察盗者,得郤氏族人名雍。尝同游市井,郤雍忽手指一人道:“此人为盗。”使人拘而审之,果是。荀林父问郤雍道:“子何以知之?”郤雍答道:“吾察其眉睫之间,见市中之物贪,见市中之人愧,见我二人而有惧色,是以知之。”荀林父道:“察颜观色之能,子谓出神入化矣。”乃专使郤雍缉盗,每日获盗贼数十人。因此市井悚惧,而盗贼愈多。大夫羊舌职谓林父曰:“元帅任郤雍缉盗,盗未尽获,而郤雍死期至矣。”林父惊问:“却为何故?”羊舌职对曰:“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慝者有殃。恃郤雍一人之察,不可以尽获群盗;而合群盗之力,反制郤雍有余。如此,郤雍不死何为?”林父不信。未及三日,郤雍偶行郊外,被群盗数十人聚攻,割其首级而去。

晋景公闻知此事,遂召羊舌职入宫问道:“子料郤雍必死,今果然。然弭盗当以何策?”羊舌职奏道:“夫以智御智,如用石压草,草必罅生;以暴禁暴,如用石击石,石必两碎。故弭盗之方,在乎使民知廉耻,知盗为非。如择国中善人,使其显荣,彼不善者将自化,盗不足患矣?”景公道:“卿试举其善者,寡人必重用之。”羊舌职答道:“无如士会。其言依于信,行依于义,和而不谄,廉而不矫,直而不亢,威而不猛,君必用之!”景公然之,乃以士会为上卿,代荀林父之任。士会上任,将缉盗科条尽行除削,专以教化劝民为善,于是奸民皆逃奔秦国,晋国境内期年内无一盗贼。荀林父见此,愧恨而终。当荀林父亡故之时,老子出生于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后为道家创派之祖,称太上老君。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出生于陈国,曾任周王朝图书馆正。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今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周定王十五年,鲁宣公采纳东门氏公孙归父之议,积极联络齐国为外援,以对抗三桓。晋景公当时平灭诸狄,自觉国势复振,便命中军佐郤克出使齐国,并召鲁、卫、曹同时至齐,参加会盟,以备共抗强楚。郤克东至临淄,鲁上卿季孙行父、卫上卿孙良夫、曹大夫公子首三国使者亦先后皆至,俱都会于齐国馆驿。说也凑巧,晋、鲁、卫、曹四国之使,各有残疾:郤克眇目,行父头秃,孙良夫跛,公子首驼。齐顷公闻说诸国使节皆至,乃于朝堂赐宴,诸卿共享。因见四国使节形容各异,顷公忍俊不禁;宴罢回宫大笑,便思一计,要戏弄四使一番,以博母亲萧太夫人一笑。乃诏命来日在内宫私宴四国使臣,暗嘱届时请太夫人高坐崇台看戏。正是:当年幽王举烽火,未若顷公戏四国!欲知怎生玩法?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