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鬼谷双子门 > 第十六回 帝文丁有心杀季历 殷纣王无奈放姬昌

诗云:偶来洹水忆帝辛,统一神州肇此人。百克东夷身自殒,千秋公案与谁论!开篇诗道罢,书接前文。且说商王武乙巡视渭水,命丧周原。后世人谓,此因周季历当时正在全力谫商,恐被武王看出破绽,或识破自己野心,故使人暗杀之,却假托雷神贯顶,以掩天下耳目。但亦有学者认为,商王当时是带重兵前往,被人暗杀而不觉察,此事绝不可能。若以科学历史观推论,因武乙晚年经常用兵于渭水流域,则其极有可能死于征伐西方部落之战,或在回师途中,因伤重复发而亡。至于史载其死于雷劈,则因当时只有巫史有权记录史实,则很有可能是朝中巫师仇恨武乙侮辱天神,毁灭巫教,故此编造出来此种说法,并记之于卜辞。如此借以贬低武乙,为被其所打击巫教出气,是属公报私仇,故意抹黑商王也。

只说武乙去世后,子文丁继位,《史记》载为太丁。文丁继位后,虽知父亲之死疑点重重,但苦无确凿证据,故此不但不对周人问罪,反而支持季历出兵攻打戎狄。须知戎狄既是商敌,更是岐周威胁,文丁当然乐于两虎相争。周公季历奉商王之命,遂率大军渡过黄河,攻打燕京之戎(今山西祁县)。未料燕京戎非常强悍,奋力抗击,周军大败。季历并不因此气馁,更不止其东进步伐,于文丁四年又攻余吾之戎(今山西长治),取得胜利,攻克余吾,收为西周属国。降服余吾戎之后,季历向商王报捷,太丁嘉封季历为牧师,更许以得专征伐大权,望其帮助商朝安定边陲。季历又征始呼戎,再将始呼戎纳为属国。过数年再次打败翳徒戎,俘其首领三人,再次向商王献捷。文丁为此感到恐惧,但先赐以圭瓒、积匕作为犒赏,以解其戒备之心。季历辞王出宫,准备返周,文丁突发兵马包围馆驿,下令囚禁季历,不使归国。季历无辜被禁,一气之下就以绝食抗争,未料弄假成真,最后死在殷商行都朝歌。

季历虽是自杀,但因其死是由商王造成,故此古本《竹书纪年》说“文丁杀季历”。季历在河东连连告捷,使得商周距离如此之近,不得不让文丁感到非常不安。为笼络季历,文丁册封其为牧师,命其攻伐戎狄,便欲观其两败俱伤,自己渔翁得利。未料季历接连展开攻势,戎狄甚不经打,季历迅速坐大。若任其如此以往,则无疑于养虎为患,不得不除;文丁所为,亦在情理之中。季历去世之后,子昌即位,继承先父西伯爵位,就是后世所谓周文王。西伯姬昌即位之后,昼夜磨牙,苦思报复商王朝之计,于是最终成为未来商朝掘墓人也。

且说文丁既杀季历,非但没能阻止周人力量发展,相反为商朝平空树一劲敌,周人与商朝就此矛盾加深。或是报应循环,自此之后,商朝辖地连连遭受自然灾害,王畿地区洹水一日三绝,商朝国力日渐衰弱。文丁在位十一年,公元前1102年因病驾崩,子帝乙即位天子。帝乙姓子名羡,继位之时,商朝国势已经趋于没落。帝乙二年,西周伯便以为父报仇为由,率其部落攻打商朝。当时江淮之间昆夷迅速强盛,亦准备大举进攻商朝。帝乙遣南仲为将,率军向南抵御昆夷进攻,修筑朔方城。东夷人方部落趁商朝大丧,亦再次发动叛乱,由此诸夷并起。帝乙高瞻远瞩,为免于东西受敌,便将小妹嫁给西伯姬昌,并归还季历尸骨,替先父文丁向周人致歉。《诗经》极力描述这场隆重盛大婚礼,并赞为是天作之合。商王帝乙以缔姻手段缓和与周人矛盾之后,遂即率军东向,全力平定东夷叛乱。帝乙九年,商军征伐岛夷、淮夷,途中受到孟方(今河南睢县)截击。帝乙率领诸侯讨伐孟方,得胜而回。

帝乙生有三子,长子名为微子启,次子微仲衍,少子名辛,便是末帝商纣。据《吕氏春秋》、《帝王世纪》记载,微子启、微仲衍与帝辛三人是同母兄弟。但当微子启、微仲衍出生之时,母亲尚为妾室,而被立为正妻之后,方生三子帝辛。由此根据古制,长子及次子乃为庶出,少子商纣反为嫡子。帝乙因微子启年长,欲立为嗣。但太史根据礼法力争,认为微子启是庶出,帝辛是嫡出,既有正妻之子,便不能册立妾子。帝乙不能反驳,故立辛为嗣。商朝定都朝歌,始自帝乙,其子纣仍以为都。纣都于朝歌而非殷墟安阳,除史书记载之外,还有淇县古城垣可证;并有淇县大量有关纣王传说,及其生活遗迹以为佐证。

便说帝乙在位二十六年,后期迁都于沫,改称朝歌。公元前1076年,帝乙去世,少子商纣继位,称帝辛。帝乙既死,由此便说两件公案,列公自辨其真伪可也。其公案之一,是说帝乙曾嫁妹给西伯姬昌。此事最初出于《易经》,中有“帝乙归妹”记载。后世有学者认为,此语是指帝乙出嫁女儿,而非小妹。在古汉语中,妹指少女,并非兄妹之妹。因此四字叙述,学者顾颉刚便将之与《诗经·大明》中所述姬昌成婚之事联系起来,认为帝乙是将女儿嫁给姬昌,从而使商周联姻。不过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两者无关,但又说不出帝女嫁给何人。公案之二,是说帝乙乃郝姓始祖。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帝乙即位时,将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一说今陕西西安),其后世子孙便以封地名为姓氏,称为郝氏。

且说帝辛名受,世称商纣,是为“受”之音转。依后世大多史籍所载,帝辛继位后,在内营建朝歌、严格周祭制度、改变用人政策、推行严刑峻法;对外屡次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其种种举措,既在统治集团内部引发矛盾,也动摇商王朝统治基础。然虽如此,帝辛却是天资聪颖,口才极佳,行动迅速,接受能力很强;而且气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史言其智慧足可以拒绝臣下谏劝,话语足可以掩饰自己过错。且自恃才能,每在大臣面前夸耀,又凭声威到处抬高自己,认为天下人皆不如己。又嗜好喝酒,放荡作乐,宠爱妲己,因废国政。又命师涓制作俗乐北里舞曲,柔弱歌咏,被后世称为靡靡之音,亡国之乐。又加重赋敛,钱帛填满鹿台之库,米粟充实钜桥粮仓。又多方搜集狗马和新奇玩物,填满宫室;扩建沙丘园林楼台,捕捉大量野兽飞鸟,放置其中。对鬼神傲慢不敬,招大批戏乐,聚集沙丘,灌酒做池,悬肉为林,命男女赤身**,在其间追逐戏闹,饮酒寻欢,通宵达旦。

若依后世史料,便说帝辛如此荒淫无度,所以招致官民怨恨,诸侯背叛,终失其国。又说帝辛听从妲己建议,加重刑罚,设置炮烙酷刑;又任用姬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女美貌,献给帝辛,因此女不喜淫荡,帝辛大怒杀之,并将九侯施以醢刑。鄂侯极力强谏,争辩激烈,结果也遭脯刑,被制成肉干。姬昌闻见此事,暗暗叹息。北伯崇侯虎得知,向帝辛告发,帝辛就把西伯囚在羑里,七年不释。西伯僚臣闳夭等人,找来美女奇物及好马献给帝辛,商纣这才释放西伯。姬昌获释,向帝辛献出洛水以西土地,请求废除炮烙之刑。帝辛答允,并赐给姬昌弓箭大斧,授征伐诸侯之权,使为西部诸侯之长,称西伯侯。

由此便说妲己,以正其来历,以及讹传狐狸精根由。史说妲己是出自己姓,字妲,有苏氏部落之女,温国(今河南焦作温县)人氏。据《国语·晋语》记载:商纣王攻打有苏氏部落,有苏不敌,由是献出牛羊、马匹及美女妲己,要求降附。《竹书纪年》记载为帝辛九年攻打有苏,娶妲己;《帝王世纪》则记载为,帝辛二年即纳妲己为妻。关于妲己记载及传说,已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一直被视为是祸国红颜,惑主狐狸精典范。直到殷墟出土大量甲骨卜辞,这才颠覆世人固有认识,对妲己及商王帝辛真实面貌,始有接近事实评估。

通过殷墟卜辞,方知“纣王”并非帝号,而是后人对其恶谥,意为“残义损善”。其正确名称,应是“帝辛”,而其本来面目,也便就此重新浮现。历史上真实帝辛,性情刚猛,孔武有力,能手格猛兽,神勇冠绝一时。且能言善辩,兼通音律,更刚愎自用,凭一己之能举兵东南,征服人方部族(今淮河流域),从而拓地无算,国威远播。当时西伯季历去世,其子姬昌继位,力行仁政,国力日盛,附近部族都非常信服,但却遭到商朝忌惮。姬昌长子伯邑考在商朝为质,因事触怒帝辛,由此而被帝辛烹杀,并将其做成肉羹,赐给姬昌,并将姬昌囚禁在羑里两年。西周部族臣子多方营救,并向帝辛行贿,姬昌才获释放,由此与商朝结仇。其时帝辛刻意经营东南,而忽略西周。姬昌趁机并吞泾渭平原密须、阮等部落;更越过黄河,征服黎、刊等部,黄河以南虞、芮等部也望风归附。遂将首都由歧地迁到渭南丰邑,以贤士姜子牙为太师,周公、召公、毕公为辅,励精图治,欲灭商朝。而此时商王不顾国力大衰,积重难返,只顾依照个人雄心壮志,厉行改革。由是贵族离心,诸侯开始背叛。

便在此时,帝辛却杀王叔比干,囚箕子,内部大乱,至于太师疵、少师彊皆都叛商,怀抱礼乐之器投奔岐周。文王死后,武王姬发发觉时机将至,便以孟津观兵为由,试探商军虚实,并宣布帝辛十大罪状。于是天下诸侯皆都附周,以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进军朝歌。当时朝廷大军远征东夷未回,帝辛只得聚集朝歌奴隶俘虏,组成临时大军,与周武王联军战于朝歌以外四十里牧野(今河南汲县)。不料奴隶及战俘军队忽然临阵哗变,倒戈相向,以至溃不成军。西周联军于是不费吹灰之力,长驱直入,兵临朝歌城下。帝辛退入城中,登上鹿台,**而死。周武王以黄钺砍掉帝辛脑袋,妲己也被作为红颜祸水,下令斩杀,悬首国门。

按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说法,妲己乃是千年狐精附体,受女娲之命祸乱殷商,所以纣王变得如此怪戾,屡为残忍之事。此为小说家言,自然不足为信。据《帝王世纪》载:“从黄帝至纣,三十六世。纣二年纳妲己,二十年囚文王,三十年武王观兵于孟津。”且不论前后纵贯二十九年,西周政变与妲己并无因果关系;便单就后宫情事而言,也足以说明商纣王三十年来只有一个王后,并无肆行**之事。由此看来,帝辛应是至情至性之人。

历史上妲己是为有苏氏女,家族是以蛇为图腾,昆吾后代。有苏氏源于己姓,苏原意是草,己巳相通,乃是谓蛇。有苏氏者,意为打草惊蛇。在《封神演义》中,妲己是冀州侯苏护之女。但据《国语》记载:“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则有苏国可能因为反叛,或因未能及时上贡引来帝辛讨伐,被迫将国君之女呈献。则妲己为人到底如何?商周时期史料较少,提及妲己者,除《国语》上述,只有《史记·殷本纪》曰:“帝辛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言听计从。”由此可知,纣王十分宠爱妲己,并言听计从,仅此而已。

对于妲己历史形象丑化定型,始于唐代李白诗作《雪谗诗送友人》:“妲己灭纣,褒女惑周。天维荡覆,职此之由。”则“妲己灭纣”观点,如何出现并深入人心?最早见于西汉刘向《列女传》载曰:“妲己嬖幸于纣,妲己之所以誉贵之,妲己之说憎诛之。”而刘向写此书动机,是因目睹当时皇帝沉溺于后宫赵飞燕、赵合德姐妹,不理朝政,对此深感痛心,故作此书向皇帝规谏,说明贤妇可以兴国、妖妇则会亡国,用以劝导皇帝者。故在书中出现大量牵连附会描写,将纣王恶劣行径全都转移到妲己头上,以塑造其狐媚君主形象。

在儒家观念中,最推崇周代政治,所谓文王、武王、周公,都是圣人形象。相反,被文武二王所取代之纣王,自然是因失德进而失国。故纣王无道、妲己妖媚,被历代儒生认为理所应当。此外中国传统社会与儒家相同,向有轻视女子观点,儒家最喜将政权兴亡归罪女子,其中提到妲己,自然毫不奇怪。至于将妲己与狐狸精形象联系,则是魏晋南北朝以来,狐狸精形象形成所致。在上古之时,狐狸作为部落图腾,象征神异。《山海经》载:“青丘奇兽,九尾之狐。有道祥见,出则衔书。”可见商周之时,九尾狐与神是同一等级。

随着狐仙文化发展,到至汉代,开始出现狐妖形象。魏晋南北朝时期,狐仙形象进步堕落,便成狐妖。开始之时,狐妖亦只是幻化成美女,在凡间迷惑伤害好色之徒。唐朝以后,狐妖美女形象大盛,出现大量蛊惑人心淫狐媚狐形象。大诗人白居易在《古冢狐》中,便首将狐妖形象与妲己联系在一起,其诗中写道:“狐假女妖害犹浅,一朝一夕迷人眼。女为狐媚害即深,日长月长溺人心。褒妲之色善蛊惑,能丧人家覆人国。”是将狐妖与狐媚美女来作比较,用以告诫世人,美色害人害国不浅。在此诗中,褒姒与妲己都被比作狐妖。

至元代之时,坊间刊刻《武王伐纣平话》,首次塑造妲己文学形象。在此著作之中,妲己是为华州太守苏护之女,本是心地善良女子,在应征入朝途中被九尾金毛狐换去神魂。自此妖狐入宫,借妲己**蛊惑纣王,残杀大臣、祸乱百姓。这也使纣王从一个贤良君主,转眼变成无道昏君。自此妲己形象便被固定,到《封神演义》进步演绎,便完全转变为妖媚残忍狐狸精形象。《封神演义》中九尾狐原型由来,便取自《武王伐纣平话》,列公需知。

中国士大夫传统观念,皆喜将亡国责任归结到女人身上,这种观念根深蒂固。所有亡国君主,都要将责任归结到后妃身上,亦是受此观念影响。时至今日,大众历史认识甚至历史教育,亦都有此观点遗留。其实在中国古代男权主导社会,除个别执掌政事女性,大部分后宫对于政治造成影响微乎其微,皇帝自制力低下,亦不可赖到后妃身上也。既为妲己翻案至此,便说帝辛本来面目。帝辛最大过失,后世史家大都认为是其用人不善,而非关乎后宫女子。因用费仲管理国政,而费仲善于阿谀,贪图财利,殷人皆都恶之。又用恶来,恶来善于毁谤,喜进谗言,诸侯因此与殷商越发疏远。西伯被释回国之后,暗地修养德行,推行善政,致有不少诸侯背叛帝辛,而来归服西伯。西伯势力更加强大,帝辛因此渐渐丧失权势,比干以善政劝说,帝辛不听。国相商容向有才德,极得百姓敬爱,帝辛却又将其黜免。

其后西伯姬昌怀报父仇之心,全力翦商,首先起兵攻打黎国,并将其一举平灭。商臣祖伊怨恨周伯姬昌,又非常害怕商朝就此颠覆,于是往谏帝辛道:“陛下,上天已绝我殷祚矣!无论巫史预测,或用龟占,都无善征。非是先王不佑,而是大王荒淫暴虐,以致自绝于天,故被天弃,使民不得安食。而大王既不揣度天意,又不遵循祖宗常法。今殷民皆愿商朝早亡,因谓:‘天何不显灵?不早降灭纣天命!’民心如此,其将奈何?”帝辛闻言不悦道:“我命在己,而不在天,贤卿何必担心!”祖伊哭道:“呜呼!王多过失,又懒惰懈怠,高高在上,岂尚能向上天祈求福命,以祐我殷民乎?”遂辞帝出殿,叹道:“纣已不能劝矣!”

纣王至此民心丧尽,又拒纳大臣之谏。反观西伯,却在岐周愈加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等人皆先后投奔,并肝脑涂地,拼死效劳。当西伯被困羑里之时,周臣便都积极营救,不惜尽出国中所有。散宜生重价购得驺虞、鸡斯之乘、骊戎文马、有熊九驷,及有莘氏美女给纣王。纣王大悦,指其美女笑道:“仅此一物就足够矣,况宝物如此之多!”于是下令赦免姬昌出狱,并赐给弓矢斧钺,使姬昌获得专征大权。

列位看官!《封神演义》数百年来太过深入人心,甚至被后世许多妄人奉为信史引用,国人便就此被其所蒙骗矣。依其所载,是姬昌长子伯邑考为救父亲,冒死前往朝歌,因忤犯妲己,故被烹为肉酱,制成肉饼,反赐给姬昌食用。因为姬昌向有圣人之名,但未能辨出亲子之肉,欣然食之,纣王这才放心,纵其回国。识者尽知,小说家言自然不能取信,则其事真相究竟如何?若要揭底探密,需知伯邑考出身来历,并据逻辑可能,推测其真实结果。

据信史记载,伯邑考确是周文王姬昌嫡长子,武王姬发同母兄长。据《毛诗正义》引《大戴礼》载,周文王十三岁时生下长子伯邑考,十五岁时生下次子周武王。伯邑考生母太姒,是夏朝开国君主夏禹后代有莘氏部落之女,周文王正妻。太姒勤劳持家,恪守妇道,因此号称文母。其与周文王生有十子,依次乃是长子伯邑考、次子姬发、三子管叔鲜、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铎、七子郕叔武、八子霍叔处、九子康叔封、十子冉季载。伯邑考十兄弟自幼深受母亲教诲,从小到大,不做违背常理、荒唐离谱之事。史说在十兄弟之中,只有姬发及周公旦德重才高,所以周文王舍弃伯邑考,而立次子姬发为继承人也。

在小说《封神演义》中,伯邑考生性敦厚仁爱,是个孝子。父亲因触怒纣王而被监禁,伯邑考为营救父亲,故此亲带七香车、醒酒毡与白色猿猴三样异宝,到朝歌献给纣王,甚至欲以己身为质,愿赎父亲回国。纣王妃子妲己见伯邑考长相俊美、琴艺绝伦,欲加亲近,但却遭伯邑考正言羞辱。妲己气愤之下,先向纣王诬告伯邑考调戏自己;又暗自现出原形,引出白猿杀意,最后再说伯邑考琴声,暗骂纣王无德。伯邑考连遭妲己诬陷,这才被纣王盛怒之下割去四肢,万刃剁尸,做成肉饼,妲己再命送给姬昌吃下。也有版本说,妲己到伯邑考房里引诱,伯邑考不屈美色,严词谴责妲己不守妇道,因而引来卫士,惊动纣王。妲己只得诬陷伯邑考觊觎自己美色,纣王即怒杀伯邑考,后释姬昌。其实以纣王聪智,若杀伯邑考,则必不会释放姬昌,使其归国报仇。以此便知伯邑考被杀之说为谬,其实不值一辩。

又有野史轶闻,流传甚广,影响巨大。此说谓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后,当时伯邑考在商朝做人质,为商纣王驾车。商纣王闻说姬昌善推易卦,欲试探其灵验与否,这才听信费仲、尤浑谄言,烹杀伯邑考,做成肉羹赐给周文王。听说姬昌吃下肉羹,于是笑道:“谁说西伯乃谓圣人哉?圣人岂会食己子!”由是不复忌惮姬昌,又兼散宜生献宝,便命释放。《封神演义》据此野史又加以续写,说最后姬昌终于回乡,当刚刚踏上西周土地,便觉一阵恶心,张口吐出三只小白兔。因知是长子伯邑考三魂所化,遂热泪痛流。三兔落地,复化为一兔,东瞧西看,便直进宫殿,在母亲太姒及夫人面前徘徊。婆媳两人不知小兔何来,内心升起莫名悲伤,泪流不止。小兔复出宫奔向岐山,仰望天空,为清福神柏鉴接引入封神台中。

依照此说,伯邑考乃是伐纣克商过程中第一位牺牲者。周武王伐纣成功后,姜子牙代玉虚宫元始天尊封神,感念伯邑考忠孝之心,便封其为中天北极紫微大帝,为尊贵之神,此为紫微斗数以紫微星为首来源。此为神话传说,然亦有世间实物证之,便是伯邑考墓。其墓位于河南安阳汤阴羑里城西北,距周文王演易之处不远。当地百姓说,伯邑考墓名为兔儿冢,又叫吐儿冢。据说当年文王吃完肉羹,待纣王使者离开,立即找地方再吐出来,兔儿冢就是周文王吐肉羹之所。文王每吐一口肉都变成兔子,一蹦一跳跑走。故如今羑里城附近百姓中流传着一句俗话:“羑里城的兔子,打不得。”因此处兔子,都是伯邑考魂灵所化。

无论野史及传说如何热闹精彩,皆去史实甚远,不足采信。总而言之,殷商时尚无诸侯方伯送人质至商都事例,伯邑考死于商地可能性极其渺茫,应是死于岐周。于是便有猜测,说伯邑考才能不及二弟姬发,故此周文王舍弃长子,而立次子为继嗣。王国维等认为周文王舍弃伯邑考而立武王,是遵循殷礼;梁玉绳则认为伯邑考是早于其父而死,亦并非被周文王废掉太子之位。此二说不论确否,总比神话传说合理,尚有待考古发掘证之,按下不提。

行笔至此,话说回头。列位看官!你道帝辛商纣,果然贪恋财色如此,只看在一些珍宝及有莘氏美女面上,便肯放西伯这一世仇返国乎?其实绝非如此。其根本原因,便是帝辛权衡当时利弊,不得不如此为之。需知当纣王主政之时,就目前明确可知,一共发动过三次大规模征讨东夷战争,分别是在帝辛九年、十五年、二十年。延续十数年系列大规模战争,已使商朝国力消耗殆尽,乃至于《左传》载曰:“纣克东夷,而陨其身。”正因商朝面临东部夷族巨大威胁,为避免两线作战危险,商纣王这才释放西伯,非但无奈,也是高明之举。试想一旦杀掉姬昌,则周人及其亲近部落定会反叛。就周人当时国力而言,如此则便是灭顶之灾。由是纣王即便顺水推舟,不但释放姬昌,同时不吝封其为西伯,赐给弓矢斧钺,得专征伐。并还特意将崇侯虎抛出当作替罪羊,讨好姬昌道:“谮西伯者,崇侯虎也。”

崇侯虎为崇城(今陕西户县)国君,因封侯爵,名虎,故名之。甲骨文中所说崇侯虎,乃是武丁时期人物,专对西周征伐钳制,与纣王及西伯姬昌相差数代;与《史记·殷本纪》中所载,向纣王献谄之崇侯虎,绝非一人。可能是同名异代人物,更可能是因崇侯虎屡与岐周为敌,故被周人记史时将其抹黑,且使周文王率先伐灭诛杀之,以解国人之恨也。据殷墟出土甲骨文记载,在商王武丁时代,涉及崇侯虎(侯虎、崇侯)记录有三十多条,从中可以看到史上真实崇侯虎。崇侯虎封地位于王都以西,与望乘、沚戓一起,乃是商王武丁三大征伐战将。并曾参与对周、髳、邛等方国征伐,保卫商朝边境,其功甚巨。

崇侯虎之所以被《封神演义》自武丁时代拉至殷受时期打屁股,其实应是缘于西伯姬昌回国之后,努力实施翦商,其首批攻击目标,便即瞄准有崇氏部落之故。据《说苑·指武篇》载:“文王将欲伐崇,先宣言曰:‘余闻崇侯虎蔑侮父兄,不敬长老,听狱不中,分财不均。百姓力尽,不得衣食,余将来征之,唯为民。’乃伐崇,令毋杀人,毋坏室,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崇人闻之,因请降。”伐有崇氏为真,侯虎之名则虚也。正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