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签到大明首席昏君 > 240、扬汤鼎炉沸

签到大明首席昏君 240、扬汤鼎炉沸

作者:索肥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03 22:33:42 来源:笔趣阁

来了也不妙。

当然刘瑾这么操作还是有点好处的,至少崔岩都做了核算,治河工程动起手来不至于一点思路都没有。

不要认为能核算清楚账就行,这些规划都需要做过调研的,石料从哪采,怎么运,需要多少人,怎么分派活,林林总总,旁支末节繁琐得很。

王文素算账再高手,专业账要怎么算他不懂,还好崔岩提前了半年着手,不然都不用来了,来不及。

还是解了燃眉之急,首先是水泥,没有水泥金龙口的堤根本不敢扒。

因为水流的冲刷人力控制不住,一点点水流就能将长长的一段堤坝牵连着崩溃。

只有加固了两边,掘开堤坝才不会引起连锁反应,这就是崔岩说的凶险所在。

在验看过了水泥的效果后,崔岩终于放心了,当即交账,他的这班岗算是守住了。

原先崔岩还怕白费劲,规划得再好,没法执行都是假的。

老头是个很实在的老头,没有其它朝臣那种所谓的风骨,或者这也是他老而不倒的原因所在。

灵活,实用,圆滑,但也有坚持。

而且从崔岩身上朱厚照再一次验证了一条,士大夫中不是没能人,但精力都没放在正事上,整天忙着勾心斗角,实事全耽误,还拖着一群人落了水。

他不干,旁人也别想干。

马上朝臣们又证明了他们干啥啥不行,搅事第一名的秉性。

朱厚照亲临一线还顺手将京中的火苗给掐了,王琼被紧急调动,跟刘瑾打不起来了。

但在朝中又掀起了波澜,这锅水叕要开。

皇上要动河堤,还改运河的路线,惊天的大事,连跟臣工们议都不议一下,死祖宗了喂。

而且河道总督不是常设,原来的河道总督尚在,又调一个右副都御使前去,这是什么意思?

摆明了皇上对朝堂一点都不信任。

朱厚照也验证了他们的判断,后续又有一道旨意回京,河道总督改为常设,一经就任必须到济宁,就在黄泛区呆着,治不好河就泡在汤里吧。

再加上后续传来的消息,河南巡抚也被召去济宁,朝臣们感觉皇上就快要另立一个朝廷了。

朱厚照有觉悟,这次进谏的奏疏怕不是论筐了,而是论船称。

不过山高皇帝远这招确实是使,这些朝臣没法追出京城,他们没有实任是不能私自离京的。

所以就算他们再喷,喷出个天花乱坠来,只要朱厚照不看那些奏折,就不会恶心。

顶多是让苏进、赵林和佛保这个秘书班子代为恶心,或许顺道牵连一下他们的老师王守仁,但这不用朱厚照操心,当老师不就得顶着骂名么。

王鏊也有此觉悟。

但这一次王鏊站朱厚照,实情他都亲眼看到了,也只有朱厚照的办法最靠谱,代价也最小,免强可以挽天倾。

如果将这件事放在朝堂上议,那什么也别干了,坐等黄河溃堤吧。

陶琰到来了也认为这么玩天会塌,但只能这么干,算来算来,这么来损失最小。

河南其实也在闹灾荒,陶琰有着非觉切实的感受,如果用南面的河堤硬撑,真要决堤了,就不是几十万,上是河南、山东加南直隶数百万人泡汤。

陶琰支持朱厚照的方案,也愿意倾力配合,但他提出了一个很实在的问题,如何发动黄泛区的老百姓离开?

地方官府是肯定没有这个能耐的,让他们来,黄花菜一定凉。

这个瓶颈真是卡到了朱厚照的肋骨。

官府是有辖区的,互相之间得井水不犯河水,地方官员也就只能在他的辖区内行使权力。

打个比方,让一个县的百姓撤离,那他们吃什么喝什么,住哪里往哪走,一旦离开了老巢,他们什么都无法决定。

所以这个组织工作不能交给地方官府,这么庞大的钱力物力人力,不能分散到地方官府手里,不然会出乱子。

不是怕他们贪,而是没有效率,只有一言而决的力量才能解决问题。

王守仁和戚景通站了出来:“用御营。”

行得通,幸亏将戚景通带了出来,朱厚照的御营又多了三千人,实打实的。

如果将神机营、碣石营和登州营撒出去,那么三营人马指挥着数十万流民,确实能在很短的时间完成黄泛区的清理。

人不缺,可这又是一条破坏朝廷制度的事,因为军队从来没有这么用过。

这么干等于将一片区域的所有权利交托出来实行军管,这不是挖了士大夫的根了么。

真反噬起来,就算王守仁他们愿意硬顶,整个文官体系的反扑他们也顶不住,就算朱厚照想保他们都没用。

就在众人迟疑不决时,王琼终于风尘仆仆地赶到了,看起来瘦了一圈,眼比兔子还红,也不知道几天没睡。

但王琼给出了解决办法:“当发生了叛乱时就能这么办!”

这个节骨眼让谁造反呢?朱厚照甚至都想到了便宜老丈人赵鐩。

可王琼已经准备好了答案:“周王府就在开封,当年周王晋封是有猫腻的,手足相残甚烈。”

得罪了宁王府,王琼认真地查阅了宗室的档案以备不测。

因为韩文案蔡震与王琼结识,还挺谈得来,也同意宁王有异心的判断,便帮了忙。

周王府的脏底子只是王琼顺手牵羊捡的便宜。

朱厚照看到的更惊人,周王晋封案在历史上也有引爆,不过是在几年后,已经致仕了的礼部尚书张升被拉出来政治鞭尸,当时的礼部尚书李杰、南京礼部尚书王华等很多人受牵连。

最多是周王府内斗,硬生生扣一个图谋叛乱,是不是太黑了点?

不黑,周王府不是什么好地方,也没什么好人,历史上还骗了朱厚照,也因此搞垮了礼部。

有了答案,朱厚照还得问清楚王琼:“怎么办?”

“当仿王彰故智。”

朱厚照一下子反应过来了,说的也是周王府的事,有人向朱棣告发周王想造反,右都御使王璋只身前往说服周王交出王府护卫兵权,朱棣以此为例裁撤蕃郡护卫营。

这就明白了,周王府刚复卫,以他们同室操戈的秉性,这一次可不会好说话。

朱厚照只得充满歉意地看向王守仁:“伯安,你得给王待郎再写封信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