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真桃花石帝国 > 第一百二十四章 科萨攻略(10)亚速海(中)

此时,顿河河口位于后世顿河畔罗斯托夫市,而非亚速城,亚速城,需要再多四百年才会由于顿河泥沙的冲击而形成,顿河畔罗斯托夫自然也没有,任何一处此时的大河河口无不是河汊纵横、沼泽遍地之地,并不适宜人类居住。

不过,在临近亚速海时,顿河有一段河面突然变宽,几乎有一里,水深也有十米以上,长度则有四五里,两岸从近到远以此长满了水曲柳、栎树(欧洲叫橡树)、白桦,再往下则是一段约莫几里路长、几里宽,里面有还几条顿河分支的沼泽地。

与前面的第聂伯河相比,顿河的条件则差了一些,不过由于左近都是敌对或情形不明势力的范围,就算孙秀荣想要一步抵达第聂伯河也不可能,于是,他就下令就在这里的北岸修建临时营地和港口。

当卫尉军、中尉军满载牲畜和粮草辎重的一百艘大型船只抵达此处时,原本在这里游牧、渔猎兼而有之的马扎儿人吓得四散逃窜了。

三个大营,每个大营都有一个兼着辎重、工兵的轻步兵营,这就是一千人,再加上作为他们预备的两个强弩营,就有两千工兵可以马上投入紧张的劳作了。

这里要说明的是,秦军强弩营里有两拨人马,一拨使用三石力的强弓弩,实际上就是复合弩,一拨则使用两石力的单体弩。

(这两种弩是大唐府兵的标准配置)

不过,无论使用那种弩,在用上滑轮等辅助装置后,秦军实际上全部实现了站着就可以上弦了——也就是后世宋代踏张弩的模样,用双脚踩住弩身,用双臂、腰腹的力量就能将弩弦卡到悬刀位置。

如果没有滑轮的设置,三石力的强弓弩就需要坐下来,用双脚蹬着弩身,然后全身发力上弦,这样的话,肯定要比站着上弦要慢得多,安全度也差得多。

于是,在中尉军、卫尉军的大营里,由于设置了一千人的弩兵,实际上又分成了一个强弓弩营,一个单体弩营,那个兼着工兵/辎重的营头自然非单体弩营莫属了。

当然了,一旦有战事发生,强弓弩营和单体弩营还可以互相掺杂、交替配合作战。

自从大秦国建立后,孙秀荣便在康城建立了大秦**官学校,专门培养各种军官人才,后来考虑到海军的问题,还是将军官学校迁移到里海南岸的海南府首府萨里城以北的巴博勒港——以大秦国眼下的人口规模和条件,不可能分门别类设置各类学校,只能建立综合学校。

在巴博勒港的大秦军官学校,设有步军、骑兵、辎重、工兵、参谋、侦查等专业,学期三年,都是从五年制学堂毕业的少年中遴选的。

时至今日,大秦国以他赫赫的武功威震天下,军人的地位也非常之高,巴博勒的军官学校甫一成立,报名者就趋之若鹜,最后满打满算招满了一千人,其中陆军七百,海军三百。

这些人毕业后会立即分到各个秦军正规营担任队正(连长)以上职务,孙秀荣虽然是后世穿越而来,不过还是沿用了大唐军制/官制,对于达到一定等级以上文武官员都实行了丰厚的薪饷制,他们不但有足以傲视这个世界的薪俸,家眷还有田产、房产可授,转业后最低也能下到乡里担任村正、乡长,最多的是去各城担任衙役、中下级吏员,响应者自然趋之若鹜。

巴博勒港学校的尚未毕业,三大营的工兵军官显然都是从原来的康城军官学校毕业的,他们接受过一整套关于工事、建筑、港口、桥梁知识的培训,当然了,都是以孙秀荣脑海里残留的前世大夏国知识为基础,杂以当世工匠的一些心得糅合而成。

这一段四五里长的河面之所以形成,是因为到了下游两岸的地势突然加高,导致河面又开始收窄,进而让这一段河面处于半静水的状态,极利于建设港口。

话说当孙秀荣第一眼见到顿河两岸的水曲柳和栎树后不禁眼睛大亮——在上一世大夏国时(十七世纪,眼下是八世纪),由于哥萨克已经大量进驻,加上蒙古人在这里大量砍伐,两岸除了野草和芦苇便别无他物了,但现在是一千年以前,情形自然大不相同。

所谓修建港口,实际上也很简单,作为孙秀荣的亲卫三大营,就算带着一百艘马船也不可能随时携带大量的水泥,于是,还是老办法——将岸边高大挺直的水曲柳砍下,都选择十米左右通体笔直的。

由于长成后的水曲柳一般都在三十米左右,于是,选择一段十米左右直径均匀的木材还是很容易的,然后将其一端削尖,再利用每十艘就有一艘上面设置有吊杆装置的特种马船,将两艘这样的马船并在一起,让其共同吊起打桩锤。

打桩锤将一根根水曲柳打入河道,每一根大约深入河道一丈左右,于是,就会在岸边形成一处深度约七米的、以栈桥形式呈现的简易码头,木桩之间再用横木连接以保持其稳固性。

水曲柳,前轮船时代最好的船材之一,极耐温差和腐蚀,栎树(橡树),功效与水曲柳相仿。

水曲柳、栎树、柚木,前轮船时代最好的三种船材,这里就有两种,怎能不让孙秀荣心花怒放?

眼下还是夏季,水下、水上配合,又有特种作业马船,简易码头也花了三日才最终建好,这几日所有的船只都下了锚在这处半静水河面静泊。

三日后,岸上也砍伐、整理出来一处长约五里,宽约三里的营地,博格达营、博格拉营、阿斯兰营以此排列,而孙秀荣的亲卫营则位居其中。

跟随船队过来的还有一支分舰队,首领正是李思慕,这几日,舰队也没有闲着,他们驶入亚速海后,分别向海洋南北两侧各探出了两百里左右。

实际上,作为亚速海真正的霸主,陶鲁斯半岛的哥特人此时在后世马里乌波尔、叶伊斯克都设有港口和船队,不过自从见到大秦人的庞大船队后,这两处的船队都慌忙撤到了刻赤港。

抵达亚速海北岸,威压哥特人,显然是孙秀荣的目标之一,此时的陶鲁斯半岛,是被维京人、匈人驱赶出去的哥特人最大的聚集地,加上一些依附于哥特人的游牧部族,丁口接近百万,农牧两旺,若是光靠武力夺取,还是要花费很大一番功夫才行的。

另外,亚速海北岸又紧邻着北高加索,又时刻震慑着那里的科萨人,随时可以支援正在围困科萨城(斯塔夫罗波尔)的白孝德、塔曼港的元丰。

当然了,孙秀荣最重要的目的却不是这个。

又过了两日,从西边来了一队骑兵,约莫三百人,都披挂整齐,清一色的黄褐色皮肤的高头大马,正是马扎儿人!

抵近这处被孙秀荣新近命名为天津港的地方时,这队骑兵的首领,马扎儿人的大酋思迪摩也有些忐忑。

在眼下东欧几大游牧部族中,马扎儿人是号称匈奴人后裔最集中的一支,这样的部落想要在欧洲立足显然是不容易的,因为阿提拉的匈人帝国带给欧洲人的影响实在太深远了。

但马扎儿人在匈人帝国化解后不仅站稳了脚跟,还占据了此时最为优质的第聂伯河、顿河下游草场,显示了他们的独到之处。

这个独到之处就是他们已经从原来完全的游牧、渔猎部族渐渐向游牧、定居农业转变了。

而这个转变的前提是顿河、第聂伯河下游肥沃的土地,如果还是在他们以前的土地乌拉尔山地区,想要一下转变到定居农业显然是不容易的,跟印第安人一样烧一路走一路的方式明显不如单纯的游牧。

但这里的黑土地实在太过肥沃,而雨水条件也适中(300-500毫米),既不会由于降水太多而导致内涝,也不会因为降水少导致干旱。

(笔者按:尼罗河文明、黄河文明、波斯文明大抵如此)

只要不是傻子,将顿河、第聂伯河多如牛毛的支流稍稍疏浚让其满足灌溉即可。

有了定居农业,便有了安心打造兵器、制作衣物、种植粮食之人,加上原本就有的强大骑兵,自然就能稳住现有的地盘。

当然了,在后世,当大辽兴起后,将原本在哈萨克草原的游牧部族再次向西压迫,连锁反应下导致俄南草原的佩彻涅格人西进,进而导致马扎儿人也被迫西迁,最终抵达后世匈牙利一带,成为匈牙利人的祖先。

一路上,思迪摩想的是:“我已经将第聂伯河西岸的广袤土地让给了大秦国,眼下他们的国王亲自来到了这里,难道想要将我部彻底吞并?”

此时的马扎儿人还是信仰原始的萨满教(乌拉尔萨满教),他们全体皈依基督教还要等上一百年,这也是思迪摩在得知大秦国进攻科萨汗国时只是略微犹豫就决定向大秦国臣服的主要原因。

因为,从此时遍布黑海北岸的犹太商人嘴里他也得知了一件事——“大秦国的国王是一位极为高明的萨满巫师,与当下所有信仰长生天的部族相比,只有他有一整套信仰此教的典范、仪式,还要文字内容”

“这还不算,这位伟大的国王还结合东方的佛教、道教以及遍布幽暗森林里的萨满教、多神教自创了天道教,据他自己所说,所谓天道教,那就是一种极为尊崇天地自然的宗教,一种与人世间万事万物深度融合的宗教”

对于这一点,原本对于科萨汗国还十分尊崇的思迪摩在汗国全体皈依犹太教后便更是向往了。

不过,他马扎儿人此时在第聂伯河、顿河中下游还有两三万帐丁口,也不是能随意拨弄的部族,既然孙秀荣召唤他,显然又有大事相商。

“会是什么事呢”

年过四十,面相英俊,头上插着此地盛产的金雕羽毛,身上穿着一套出自大秦国服饰丝绵套装的思迪摩看着眼前那片被大秦人在几日里开辟出来的营地以及在他看来“庞大”的港口,不无踌躇地想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