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 > 第三章:御驾亲征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 第三章:御驾亲征

作者:几字微言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5:02:42 来源:笔趣阁

御驾亲征,这四个字里透着的力量让人迷醉。

对于除去开国年间外,大明但凡每一次御驾亲征,都意味着连篇累牍的非议。除开明太祖,明成祖这两位马上打下天下的主儿,后来的御驾亲征几乎没一个有善果的。

比如英宗皇帝五十万大军远征瓦剌,结果土木堡之变惨败而归,皇帝被掳,成为大明兴衰转折点。明武宗荒唐出宫,嬉戏玩乐与边关大战蒙古小王子,纵然取得应州大捷,一样被文官竭力压制。于是后世传扬,颇多以**无道之昏君形象。

再联想朱慈烺初起之时就是出宫隐姓埋名造就的功业,也无怪黄道周提起此事就不由感觉悲观了。

“阁老……不看好圣上御驾亲征?”王铎凝眉沉思:“纵然是大敌如瘟疫,圣上一样旬月之间克复。为何阁老……”

谈起公事,王铎悄然间转换了称呼。内心之中,王铎更是迅速评估起了朝中的舆情变幻。要知道,黄道周毕竟可是新内阁的人啊。

黄道周站起身,背着双手,道:“这非是看好不看好的问题。瘟疫之难,那是因为已经逼近京畿,退无可退了。但御驾亲征,却绝非必要之举。圣上端坐皇位,遥控文武便可,何必御驾亲征呢?”

王铎眯起了眼睛:“还请阁老赐教。毕竟今上乃雄主,一路扫平强敌,创立新制,无不是雄才大略之人。”

黄道周继续道:“正是因为吾皇是雄才大略的中兴之主,这才更不能草率啊。沙场之上,刀剑无眼。胜败之中,难以庙算。对付一区区民贼,何须圣上御驾亲征?尤其而今东面尚有吴三桂等反叛之徒虎视眈眈,建奴虽败,犹有余力。强如英宗,嬉如武宗,都是前车之鉴!”

王铎缓缓点头:“阁老所言,的确有理。然则……”

“嗯?”黄道周转过身,看着王铎。

王铎有些担忧道:“以圣上之心性,这些理由不会说服圣上的。”

黄道周道:“所以,如此正理,我必须说服众大臣。不能退缩,不能畏首畏尾。为天下计,必须为圣上安危着想!圣上安危无误,我大明社稷中兴之路才有望!”

王铎闻言,也跟着站了起来,左右踱着步子,想着朱慈烺打下的一系列胜利,顿时道:“如此,言之有理!阁老,如此国家大事,我晓得了。明日朝会,必面圣道个明白!”

“好!”黄道周顿时点头:“既然如此,那我就去寻下一家了……”

……

内阁群辅、范府。

“你我同在内阁,此次我也就不多废话了。圣上御驾亲征,吾等不能不顾。”黄道周道:“圣上可以不顾危险,但我等身为人臣,却要为圣上着想……”

“阁部不看好圣上此次出征?”范景文轻叹一声:“吾等,是要力劝圣上三司。”

……

方岳贡、吴甡……

黄道周一腔正气,一个个走去,到了深夜,这才终于拖着疲倦的身躯回了家里。眼见一个个大臣都认为要保守行事,不能让皇帝置身险恶之地,他终于放松了一点,认为自己并没有辜负这位新皇的信重&

京师,紫禁城,乾清宫。

西元1644年,大明二七六年四月六日。

紫禁城内的大明文武高官们满满当当地齐聚此地。

南京内阁首席大臣李邦华、财政与经济大臣傅淑训、教育与文化大臣黄道周、廉政大臣史可法、国防大臣高名衡、教育总署署长朱之瑜、关税总署署长常志朗。

另外单独出列的则是内阁首辅黄景昉、次辅吴甡以及群辅范景文、方岳贡。除此外就是六部九卿等职官了。礼部尚书王铎、刑部尚书张忻、吏部尚书李遇知、进京述职一直没走的漕运总督兼兵部侍郎张国维。至于六部其余几个,便是傅淑训兼任了户部尚书,范景文兼任了工部尚书,史可法兼任了都察院左都御史以及高名衡兼任了兵部尚书。

此前任职兵部尚书的是陈新甲,此人在建奴入寇京畿的时候分守通州身受重伤。朱慈烺给了个体面的职司让他去了新开的枢密院任职枢密副使,不过陈新甲倒是知趣,领了职司十分低调,一直托病不出,偶尔开口,亦是对李邦华、倪元璐为首的枢密院工作十分配合。

除了这些核心文官,还有的就是皇家近卫军团的将官了。

军团长当然是朱慈烺,倪元璐兼任了军团枢密处的首席军师。朱慈烺思来想去,终究是觉得军机处是满清的东西,换了个枢密处的称呼。

除此外来的武将里还有第一团朗将虎大威、第二团郎将陈永福、第三团朗将傅如圭。以及各部校尉如徐彦琦、猛如虎、刘胜、虎子臣、柳泉、徐鸿、刘振以及一些非战斗军官如胡波、徐鸿。最是让人惊讶的是,这里头竟然还有一个女子:红娘子。

红娘子身着戎装,英武不凡,站立大殿之上,引起无数议论,惹得列班御史不断出言弹压。

很快,众人就无心议论了。

伴随着众人陆续的进入,朱慈烺做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决定:“给诸位大臣落座。”

朱慈烺话音刚落,一个个椅子被搬了出来。配合着椅子的,是一个个书桌。

一个个太监搬着椅子与书桌入内,众人的议论焦点徒然变换了个个儿。

君前议事竟然有座位了!

要知道,官家这碗饭自大有国家起待遇就越来越不好了。不说先秦时期那种士卿时代,就说有皇帝之后。秦汉那会儿君臣之间还是跪坐着议事,毕竟那会儿没椅子,大家虽然是跪姿,但好歹还是坐姿。

有了胡床,也就是椅子后,隋唐时期大臣也就是正经都是坐着了。

可惜,好日子没多久。到了宋太祖赵匡胤的时候,忽然间就将群臣的椅子撤了,全体大臣议事都得站着。宋朝的乌纱帽之所以弄那么长,据传也是有为了防止私聊的缘故。

再往后,到了元朝的时候,大臣们与皇帝议事连站着的权利都没有了,直接就得跪着。这还不是跪坐,而是跪拜的跪,脊梁就这么又弯了下来。

大臣们尽皆都是些饱读诗书,熟读史册的。这些变化自然胸中了然,可万万没想到,这一位新皇登基,竟然给了一干大臣们发了椅子,能坐下来了!

顿时,一阵嗡嗡闹闹的议论出来。

还是黄景昉反应得快,当即引领群臣,山呼万岁:“臣等叩谢天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邦华紧随其后:“臣等叩谢天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臣等叩谢天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

文武群臣山呼万岁,这一次,每一个人都感觉自己这空洞的口号是前所未有的坚定。

人群里,黄道周感受着好不容易有的椅子,心怀熨贴,前所未有的坚定起了自己的信念:“这一次,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吾皇深陷险地!”

……

一番嘈杂的声音响起,群臣们文武纷纷落座。朱慈烺端坐上首,在龙椅上看着群臣,忽然间有些想笑。

朱慈烺对家具的审美是颇为“超前”的,这一回的椅子更是特地打造的。为此,朱慈烺就照着记忆之中中学生的座椅弄了一套。

如此一来,堂堂帝国中心,君臣议事的乾清宫内,一个个大臣们纷纷坐着后世中学生坐的椅子上。也不知是谁开了个头,双手放在桌子上,甚至还有几个把玩起了纸笔。

笔是鹅毛笔,纸是一本记事本。

这是朱慈烺的小礼物。

私底下的小动作知道侍班御史喊上了几个给事中同僚一起上来这才将殿内的气氛重归严肃。

唯有朱慈烺压抑着内心的笑容,觉得这仿佛是一堂考试。

仔细一想,朱慈烺的这个想法并没有错误。

这的确是一堂考试,朱慈烺既是考官,又是被历史所检验的考生。作为皇帝,朱慈烺直面的敌人已经渐渐减少。但作为一个立志要改变这个帝国,中兴这个文明的国家领袖,朱慈烺的敌人又太多,多到他们难以用直接的指向去挑明。

众人各安其座,内阁首辅黄景昉与李邦华各自开始开口议事。

黄景昉回忆着在保定府时的场景,道:“圣上,京师至保定的公路已然修缮完毕……”

李邦华道:“通过内阁大学士督师各处,京畿域内瘟疫渐渐平定,业已对今年免税免征免摊派之政完成督办……”

“圣上……”这时,杨文岳出列。

黄道周胸膛一挺,见此,王铎等朝中官员纷纷凝神看过去。

朱慈烺笑着颔首,看向杨文岳。

见此,杨文岳沉声道:“臣请吾皇御驾亲征,讨伐叛匪李自成!为此,枢密院、我军各部都已经整戈待发,随时准备出击!”

殿内,气氛徒然一变。

朱慈烺是皇帝,作为皇帝,那当然就不能单打独斗。朱慈烺要御驾亲征,可放出风声后却不代表朱慈烺会亲自撩起胳膊上前与群臣文武辩论。真到了那一地步,那才说明朱慈烺是成了孤家寡人,而不是富有四海,麾下文武无数的大明皇帝。

也正是如此,黄道周才会想着联络群臣。他们当然不至于将矛头对准皇帝,但将提议的大臣压下去,辩驳下去,就足以达到反对朱慈烺御驾亲征之举的目的。

这一次,代朱慈烺提出口号的就是杨文岳。而今大明枢密院枢密使杨文岳。

杨文岳刚一开口,殿内的礼部尚书王铎沉声道:“圣上!西府之举,臣不赞同!”

杨文岳顿时凝眉。

但他一样没有着急开口,王铎虽然为礼部尚书,但与杨文岳的身份可不对等。

倪元璐站了出来,作为副手,更作为此次计划的策划者,他挺胸而出,道:“敢问有何不妥?”

“因为,吾皇之重,重于泰山。吾皇之责,负起中兴我朝之使命。吾皇之能,更为天下臣民翘首期盼,无不是敬候吾皇解救,再造我大明盛世。如此,吾皇如此重要,以至于不能有一点轻忽,岂能置身于兵家险地?”王铎话语诚挚,发自肺腑。

被王铎这么诚恳的话一说,倪元璐顿时噎住了一下。人家不是找茬的,却是光明正大的理由,有理有据不支持朱慈烺御驾亲征。

内阁大学士方岳贡、范景文纷纷出列,道:“臣附议。”

“臣附议。”

……

倪元璐顿时感觉到了棘手,就当杨文岳与他齐齐沉默的时候,上首的朱慈烺开腔了:“这么说,几位爱卿以为,此次西征,为不安全之举?”

“诚然。”王铎躬身行礼。

“还有谁要说话?”朱慈烺扫视群臣,发现黄景昉面目仓皇心中了然,此事定有联络之人。

“圣上,臣要说。”黄道周颤颤巍巍地站了起来。

黄道周六十岁的高龄,在这个时代已经算得上长寿了。他目光炯炯地看着朱慈烺,道:“臣一路所见,此生所见,未曾有见我大明此老大帝国能有如此生机之变化。此间缘由,老臣明白,实乃仰赖圣上之举。御驾亲征之言,还请圣上驳回。”

朱慈烺大笑:“黄卿,王卿,两位爱卿一片拳拳维护之举,朕如何不知道?朕一身安危有如何重要,这一点无复赘言。”

黄道周想要开腔,朱慈烺一步一步走了下来,将黄道周扶着坐下,然后朝着众人看去,在大殿里背着手,用一种前所未有骄傲的语气道:“朕啊,其实更想让两位爱卿,让天下子民知晓。我大明,早已经不是那个国困民危,内外交困的大明了。我大明官兵,亦早不是那只晓得欺辱百姓,而不自爱奋战的官兵了。更重要的是,而今,端坐在诸位爱卿上首的那个人,更不是一个只晓得坐困愁城,以为在此咫尺方圆之间就决胜千里之无知小人了。趋利避忌,这是人之常情。但身为大明皇帝,担负起一个勇敢战士的责任,更是理所应当。此战,朕,去定了!”(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