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十国千娇 > 第四百二十七章 池州的烽火讯息

十国千娇 第四百二十七章 池州的烽火讯息

作者:西风紧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32:44 来源:笔趣阁

不久后符金盏授郭绍天下兵马大元帅兵符,郭绍遂请旨在殿前司南侧建立了一个临时军府,号“江南前营幕府”,专门负责经营南唐战事。枢密使王朴代郭绍掌兵印、主持诸事,下有宰相李谷、太常寺卿左攸、开封府左厅推官黄炳廉、客省使昝居润,还有枢密院事二人,官吏数十。

诸人收集整理消息、制定方略,按部就班地开始准备对南唐国发动战争的事宜。

不料就在这时,郭绍忽然得到消息:李处耘攻占了池州!

郭绍正在幕府大堂里坐着,听到王朴的话着实愣了一下,赶紧转身在背后的图上确认,又转头看向王朴:“池州?我没有听错?”

王朴不是个习惯开玩笑的人,他的表情也很严肃:“枢密院刚收到的奏报就是池州,寿州正南的池州!奏报在我手里,郭都点检看看便知。”

王朴上前来,把手里的奏报递给郭绍。郭绍拿到东西,不忘回头再确认了一下方位。

这……常言说得好,计划赶不上变化,看到池州的位置确实会让人觉得很不可思议!

李处耘灭掉周行逢之后,主力原本在湖南洞庭湖一带;原本郭绍希望的是:李处耘部沿江东下,占领兵力比较薄弱的武昌节镇(南唐大将林仁肇;然后以武昌为据点,水陆顺江而下、前期目的是给予南唐国西面压力,对付以洪州(南昌)为中心的南唐军西南部主力。

武昌节镇在湖北,沿着长江过去是江西九江、鄱阳湖,池州在安徽,向东已经临近江苏了……从武昌到池州有不少重镇据点。

郭绍有点纳闷李处耘怎么动作那么快,忙展开奏报看了一番。

李处耘奏报,武平之战后他就派船队沿江东下巡航,本来只想打探一番南唐国动静;发现南唐军在江上尽力回避,并不阻拦。李处耘猜测金陵怕惹火烧身,并不愿意轻易与大周军冲突。

此时朝廷的嘉奖令到来,并受命李处耘临机决断之权。李处耘当时认为一旦进攻武昌就宣告进入战争状态,会打草惊蛇;而大周军的目标是金陵,东路若从武昌开始从大江南岸攻城拔寨,将面临无数的阻击,特别是湖口有南唐国重兵,恐难以东进。

于是李处耘临时采取大胆策略,下令水军船队数百艘先行,尝试渡过湖口(鄱阳湖入江口);果然没有被南唐军阻击。准备于江北的马步军遂急行跟进,从大江北岸追上水师。水军不久在池州西面烧毁了戒备不严的南唐军军寨,登岸后突袭池州,池州防备松懈一日破城。李处耘遂在夹江口凭借江心沙洲搭架浮桥,把主力调集过江,经营池州上下防务。

兵力不足不敢分兵进取,只占据池州快马传报以待援军。

郭绍看罢疾步来回踱步。王朴道:“李处耘的做法看似急进,实则极有大局思虑。

南唐国所凭据者,大江天堑;江南之战,重在水军。中原大军欲渡大江,先要在江上水战,水战不利,纵有百万铁骑也无计可施。中原水军欲入大江下游,有两条路:其一,从上游顺江而下;其二,沿江淮漕渠南下,从扬州瓜州渡入江。

除此之外,水师无法进入下游。也可在江边临时建造船只,但建造战船所需大量柞木、楠木需从陆路调运,靡费巨大;木料不适合,必被江南水军所败。

水陆从上游循江而下,难以急图,正如李处耘奏报所言,沿路重镇极多,单是湖口就难以突破。下游瓜州渡、京口,即南唐国润州(镇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唐国定全力经营,江上水军众多、南岸重镇林立,渡江万分困难。

今李处耘占据池州,东临下游最为重要的渡口采石,只要在此地立足,进取江南就有了豁口。老夫谏言,应立刻全力支持李处耘,重新调整全盘方略。”

郭绍想了好一会儿,说道:“李处耘部陆师主力是虎捷军左厢二万人,另有襄州周军水师、荆南缴获战船、蜀国缴获大小战船三百余艘。水上一时间是没法给予有力增援,攻陷池州后,南唐国肯定封锁湖口……趁池州浮桥未失,先调马步驰援,向池州囤积粮草,以防万一江上不利、李处耘于南岸孤立无援。”

“此法甚好。”王朴沉吟片刻,“目前淮南空虚,精兵齐聚东京,从何处调兵增援?”

郭绍道:“高彦俦的剑南军在寿州……”

“蜀国降兵?”王朴的脸色阴晴不定。

郭绍稍一犹豫,正色道:“我觉得高彦俦此人可靠,况且现在没有精锐的人马能就近增援。”

王朴不置可否。

就在这时,左攸、昝居润等人也来到了大堂,一众人把消息交流了一番。

郭绍拿了一张图,一声不吭地瞧着,脑海中仅靠李处耘的文字描述想象前线的光景。过得一会儿,他拿起笔在池州和九江之间的地方作了个记号,写上“皖口”二字。当下又在分类的卷宗里翻阅,果然查到了里面的记载,枢密院数月前就下令舒州节度使在皖水建造船只……属于那种用料不够规格,王朴口中“必败”的战船。

“咳咳……”郭绍发出一个声音。众人停止议论,纷纷转身过来。

郭绍道:“我认为先期增援不可拖延,可立刻下令剑南军左右二厢都指挥使高彦俦急行南下,听从西路军首领李处耘调遣;分别下令淮南诸镇节度使向池州调粮送兵。

李处耘抓住战机,将战事提前,虽有些仓促,但我们应该临机变通,立刻制定以李处耘部为中心的战略。

第二步,下令舒州节度使率皖水水军从皖口入长江,防备西面湖口南唐军东下,以为阻击和预警的作用。建议李处耘将剑南军调动至西面,作出从陆路攻打湖口的形势,以恐吓湖口守军。

下令襄州节度使为西面都部署,即可出兵至江陵府渡江,并令房、均、邓、唐、申、随、安、郢调兵调粮增援,攻打武昌节镇;若取武昌,则趋江州(九江),于西面威胁南唐军腹背。

此番部署是为了减轻李处耘在西面的压力。

第三步,韩通水师过淮河后,立刻从漕渠南下扬州,威胁东部南唐水军,寻机决战;进言太后下旨催促吴越国出兵进攻润州。此番为了减轻李处耘东面水上威胁。

第四步,调动侍卫司精兵南下后续增援池州;进言太后部署兵马防备北汉。然后我与前营幕府诸公率殿前司主力南下,临阵协调各路作战……目标:采石渡口!”

大堂内变得鸦雀无声,因为郭绍说的内容比较多,大伙儿都在回想思考。但是王朴和李谷看郭绍的目光又与以前不同了……毕竟郭绍是个武夫,能短时间内就理清局面十分稀奇。

牵一发动全身,一旦开战,沿江千里战线都要动荡,到处都可能发生战事影响全局。能从纷乱的形势下,抓住中心、关键、线索确实需要头脑。

郭绍虽是武夫,文章和字写得很烂,但他的思维并不僵化,毕竟在现代受过多年教育思维训练,想法还是有不少的。

曾经能够掌握大局、文治武功、经验丰富的强主已经不在了,郭绍是第一次主持这么大的战局;攻打蜀国是完全不同的经历,因为蜀国入境处道路狭窄、途径单一,难度在于攻险而不在部署。南唐国不同,水陆二维作战,战线广袤,情况比较复杂,更加考验决策者的部署。

郭绍无法断定自己的想法是不是中用,因为没有类似的经验。但是他这段时间已调整了心态……世上本没有路,走过了才有路,不尝试怎么能得出结果?

他见众人没有开口,又道:“咱们现在就着手开始办,王使君即可对高彦俦下调令。剩下的人,准备纸墨,咱们先制定出草稿。”

一时间大伙儿有了事做,不由自主地听从郭绍的安排,各自忙活起来。王朴一面差人安排使官快马,一面进衙署取印写调令。

郭绍的口气平和,但是目光有神,说话流利而快速,表现出了精力充沛头脑清楚的形象,官吏们此时已在不知不觉中信任他了。

“大略有一个关键目标,采石渡口;围绕一个中心突破口,李处耘部。然后分作四个步骤,第一步咱们幕府既获太后授兵权、已经决策实施了。”郭绍对左攸说道,“左少卿来书写总体作战纲领……别的人从前到后各自写步骤,我与你们分别叙述。先做出草稿,然后商议查漏补缺;完善后,明日一早便入朝呈报太后及中枢重臣,确定实施计划。”

王朴掌印,办好了事返回大堂,便在一旁查阅前段时间整理好的卷宗,一面思索郭绍提出的方略。

整个草稿并不算冗长,大伙儿反复推论,解散后各自细查。中午、晚膳都在殿前司吃了,郭绍和王朴等数人晚上也住在衙署的套房内,以节省来回的时间。

李处耘的干法,无疑一下子就把战争推入紧张的气氛中;大事往往在开头才是决定性的,因为随着形势发展,路会越来越窄、结果会越来越清晰,可控性就很小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