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盛唐剑圣 > 第五十八章 边塞风骨 开创时代

盛唐剑圣 第五十八章 边塞风骨 开创时代

作者:无言不信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2 11:55:56 来源:笔趣阁

凉州国会图书馆。

作为历史上第一座公开的图书馆,裴旻的目的就是将之打造成唐王朝最大的图书馆。

只有如此,才能向河西宣扬唐王朝的文化,让河西着充斥着东方与西方各种文化汇聚的地方,以东方文化为上。

草圣张旭的号召力无疑的惊人的。

自张旭成为国会图书馆第一人馆长以后,图书馆的名望大震。

兼之裴旻从长安昭文馆、丽正修书院讨要来的各种古籍,让河西的读书人蜂拥而往。

图书馆并非落座于姑臧城中,而是城北的一块交通便利的平地。

原先是一座因战火废弃的寺庙,裴旻直接在寺庙的基础上建造了图书馆,占地面积比后来世界第一的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还要大。

图书馆与姑臧城有一段距离,裴旻、王维一大早便策马而行。

裴旻今日特地换了一身儒生服,浅紫色的襕衫配上青黑色的幞头,腰间配上一把长剑,手上还拿着一柄折扇,配上神骏的辛巴,浑然就是一个浊世佳公子。

王维则是一身白衣,那千娇百媚的相貌,简直就如西贝货一样。

裴旻、王维前后走着,一个帅气,一个漂亮,回头率是居高不下。

裴旻走在途中,笑着向身旁的秘书问道:“你说,这些人回头主要是看我,还是看你?”

王维轻声道:“裴帅英姿风采,世间罕见,自然是看裴帅的。”

“嘿嘿!”裴旻古怪一笑,说道:“那可不见得哦!”

一路聊着天,一边向图书馆行去。

话题围绕着孟浩然来说。

王维话语中毫不吝啬的对孟浩然的欣赏,哪怕是李白,都没有得到王维如此赞誉。

裴旻自然知道原因,孟浩然是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历史上称呼他们为王孟。

性格相惜是理所当然的。

一路行去,裴旻见途中往来的读书人络绎不绝,显然自己对于河西文教的推广有了奇效,颇为自得。

来到图书馆,顺着长长的阶梯而上,走进了正殿。

宽敞巨大的图书馆里摆放着近百个书架,每一个书架里整整齐齐的摆列着各式各样的书籍。

图书馆里有五百余学者,他们或是四处寻书,或是在书架前顿步观看,更有的在四周的座椅上安静的看书。

五百余人并无无多余的声音,体现了图书馆里良好的学习环境。

裴旻也未入内惊扰,而是绕了一圈,从后门进入找到了张旭。

张旭正在伏案书写,旁边一如既往的放着一个大酒壶。

只是颇为怪异,裴旻居然没有闻到应该闻到的酒味。

“老哥哥!”

裴旻没有大叫,轻轻的叫了一声,大步上前。

张旭听到叫唤,抬头见裴旻来了,也是一脸的大喜,赶忙来迎。

裴旻拉着张旭的双手,道:“弟事物繁忙,没有来得及过问老哥哥是否顺心就出征了!”

张旭道:“没有比这个馆长跟适合我的职位了。”

“那就好!”裴旻说道:“刚得空闲,找老哥哥喝酒来了!”

他边说着,走到案几前,将桌上的酒壶接过,直往嘴里倒。

张旭正想制止,却慢了一步。

酒壶里的液体已经奔流而出。

裴旻将液体灌入腹中,眼睛瞪的老大,强行将嘴里剩余的液体咽下,道:“怎么是水?”

张旭说道:“这图书馆是学者向学求学的地方,尤为神圣。某再好酒,也不敢在这里饮酒,打扰外殿那些向学的学生。”

“走,去我屋子里喝!”他说着也是迫不及待的拉着裴旻去他的卧房了。

裴旻口中不言,但对于自己这位老哥哥更加的敬重了。

一入张旭的卧房,裴旻就闻道了那理所应当的味道。

张旭迫不及待的给裴旻满上,也没有什么好的伙食,就是剩下的一些花生。

两人对坐而食,好不自在。

裴旻问起了图书馆的情况。

张旭开为开口,已经对着裴旻竖起了大拇指道:“无怪贤弟有这般成就,就凭你这远见,老哥哥不服都不行。来,先喝三盅,才能表达我现在的心情。”

裴旻莫名其妙的对饮了三盅。

张旭方才道:“在一文化杂乱之地,推广我朝文化,实非易事。但是贤弟却做到了,而且不过短短几年,整个大唐都知河西文风盛行,卓然一时。河西向学之人,与日俱增,某在长安的老友都有心来河西凑热闹。若无贤弟,哪有河西今日?”

裴旻细问缘由,瞬间明白了。

他的收藏怪癖,在这一刻取得的奇效。

一切都源于诗会!

在裴旻的安排下王昌龄、王之涣不定时的举办诗文赋会,张旭、张九龄、王翰、王维、高适这些文采斐然的人物,经常捧场,令得河西诗会的水平大幅度提高,不少传世的名作诞生。

其中王昌龄做出了《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翰也做了一首《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之涣不甘示弱,再次来了一首《凉州词》: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相比他之前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哀思,这一首借异族首领求和亲的失望而回反映了唐朝的强大,充满了民族自豪感。

张九龄、王维、高适又有那一个是等闲之辈?

在这种氛围的刺激下,也是佳作连篇。

这一下好了!

原本出一传世之篇,就能让士林称道好一阵子。

结果河西一地,文化相对低下的地方,二三年里呈现了井喷之势,千古佳作层出不穷。

先有裴旻的《三字经》、《劝学》、《出塞》,再有张旭、张九龄、王昌龄、王之涣、王翰、王维、高适之留的诗句。

这天下十佳作,七出河西。

周边陇右甚至长安的诗人,都不辞劳苦的原来参加河西诗会。

士林中好事者更是将这种迹象称之为“边塞风骨”。

而领衔边塞风骨的正是一代文宗,裴旻,裴静远。

张旭笑道:“当年曹操、曹丕、曹植,这三曹与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上演了一出令人魂牵梦绕的建安风骨,今日托贤弟的福,在你的带领下,我们在河西这边塞之地,开创了一个时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