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 第五百四十一章 刘琦下派去了地方

蔡邕站在襄阳学宫的院落之中,看着里面的一派繁荣盛景,不由动容。

如今也算是赫赫有名的襄阳学宫,今日其盛景算是全都落入了蔡邕的眼眸之中。

虽然占地不小,却不像是想象中的一般宏伟庄严,不过却颇有韵味。

这没有高大的围墙,没有金字的匾额,没有镇门的瑞兽,有的只是低矮的围墙,普通的木门,朴素雕刻的木匾,字体遒劲有力。

而院落之中,一众学子坐于原路之中,各个手持简牍,安心攻读,他们的上首有学宫中的儒师在场间来回巡视着,观察着场内的情形。

场间的状态可谓是一派祥和。

蔡邕站在院落之外,看着院中的情形,不由感慨地长叹口气。

自打雒阳太学被废之后,他已经多少年没见过这样的场辉煌景了。

他呆愣楞地站在院门口半晌,然后长叹口气,喃喃道:“盛世学风,乃至于此。”

刘琦站在蔡邕身后,闻言不由向前靠了靠:“蔡中郎说什么?”

蔡邕闻言一愣,忙道:“没什么,没什么。”

刘琦微笑道:“严君公务繁忙,不能亲自引蔡中郎参观襄阳诸学,实是惭愧,故而只能让刘琦前来引中郎前往各处学宫参观,也请中郎多多指点,说些学宫建设的不足之处。”

蔡邕闻言急忙摆手道:“惭愧,惭愧……老夫如今不过是一白身之人,又岂好对襄阳学宫的建设指手画脚。”

刘琦笑道:“蔡中郎过谦了,公乃前辈,亦是当时名儒,昔日熹平石经已为公主持碑刻!中郎实乃天下士子心中所敬仰的人物,若是连蔡中郎都没有资格点评的话,那只怕这天下,就没有人有资格点评了。”

刘琦这话让蔡邕感觉十分受用,心中委实舒坦了不少。

对方既然这么捧自己,那蔡邕自然也不好意思拒绝,于是便答应了刘琦的邀请,与他一起参观襄阳各处的官学和私学。

如今的荆州学风,在大汉已是首屈一指,不论官学还是私学,都是学子遍地,学风鼎盛的景象。

此后的数日间,蔡邕在刘琦的引领下,在襄阳诸学中挨间视察,不论是走到官学还是私学之中,他老人家也都受到了那些学子的极力追捧,各家学子都纷纷请蔡邕为他们现场讲经,愿聆听教诲。

于是乎,蔡邕成了各家学堂的讲师,每走一处地方,便上前讲上一些,为学子传授一些自己的经验。

时间一长,他竟然是还有些上瘾了。

人上了岁数,特别是在经历了大风大浪之后,便会有所顿悟,就会懂得生活中,什么才是最弥足珍贵的。

能够在晚年,找到一样让自己感兴趣,且愿意投身到其中的事业,对于一个老人来说,是何等幸福之事。

而且在襄阳讲学的时候,蔡邕也与那些专攻古文经的学生进行了一些交流。

除了所学的经学文章有所不同之外,古文经的学子在对待经血的思路方面,确实要比墨守成规的今文经学子强出太多。

虽然不愿意承认,但蔡邕心中却不得不服气,因为这是事实。

特别是如今郑学已经在世间广为流传,古文经学子结合郑玄‘今古合一,去芜存菁’的概念,能提出很多让蔡邕也无法反驳的观点,他嘴上虽然不说,但心中已经开始逐渐认可了。

郑学的高深之处,就是将古今文的优点彼此相容,便是蔡邕这样的名士,面对郑学的观念,也只有退避三舍,暗自拜服。

逐渐的,蔡邕开始明白刘表为什么要将古文经纳入到今文经的体系之中了。

这不是刘表不遵从祖制,而是他为了发展出一个属于他山阳刘氏自己的学派,让自己的文名得意流传于后世所做的努力。

蔡邕虽不认可,但却已经能够理解了。

将襄阳城内的官学私学大概都调研了一番之后,刘琦遂将蔡邕请到了自己的府中,与他坦诚详谈。

“伯喈公,实话实说,其实这几日请公在襄阳诸学巡视,并非是严君的意思,而是刘琦的决定……先前骗了伯喈公,还请伯喈公不雅怪罪。”

蔡邕淡淡一笑,道:“其实这事老夫早先就已经猜到了,刘荆州虽然也是高明之士,但用这种方法挽留老夫于此地,他断然是想不出来的……也只有你能。”

刘琦闻言笑道:“伯喈公这话中之意,是答应留在荆州了。”

蔡邕沉吟片刻,道:“说实话,先前因为古文经入官学之事,老夫确实挺生你父子的气,故不愿留在此处……但这几日来,你一直带老夫参观襄阳诸学,学风之盛着实令老夫侧目,而且那些古文经士子行事论学也颇有见地,绝非死记硬背之士……这荆州,让你父子治理的确如人间乐土一般,老夫也算是服气了。”

说罢,却见蔡邕又道:“这几日来,昭姬也时常在老夫身边,说一些你和她之间的事……刘伯瑜,你若当真待吾女真心……老夫便也不做那碍事之人,自当成全你们便是,只是你不家中妇人不少,不可欺负了昭姬。”

刘琦拱手道:“这自然不会的……中郎,昭姬可曾跟你说过,刘某近几日便要与她一同往诸郡视察,一边巡查各地政务,一边将我刘氏新编的蒙学,在各县推广。”

蔡邕点了点头,道:“将蒙学纳入官学之中,也就只有你父子敢作此大动作……不过你那几套蒙学老夫连夜读了,确非凡品……当真是出自你手么?”

刘琦认真地道:“是。”

蔡邕感慨地叹息道:“俊杰出于少年,看起来,老夫是真的老了。”

刘琦笑着看向蔡邕道:“伯喈公当世名儒,如何言老?刘某此番下往各郡视察扬学,虽有昭姬相伴,但毕竟我二人年轻识浅,不及公久经风浪,且沉侵于儒术多年,今刘琦诚请伯喈公与我们同往,不知伯喈公意下如何?”

蔡邕捋着须子,沉思良久之后,突然笑了。

能够在晚年得到这么一个教学兴学的机会,倒也是不辜负平生之志。

“好,既如此,那老夫就随你走一趟。”

……

如此,刘琦便在刘表的吩咐下,带领包括蔡邕,蔡琰,徐福,崔钧,石韬等一众人开始行往各地视察,并着手兴办蒙学。

本已经荆州安泰无事,但刘琦走后不久,襄阳城就收到急报,说是鄱阳湖的孙坚,终于有所动作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