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 第五百三十一章 蒙学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第五百三十一章 蒙学

作者:臊眉耷目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2 08:54:23 来源:笔趣阁

典韦领了刘琦的命令,急匆匆地走了。

刘琦收拾了一下仪容,派人套好了施轓车,在骑侍的护卫下,向着州牧府缓缓而去。

来到了州牧府后,太史慈还并未赶来,刘琦便先行进府去见刘表。

刘表最近因为忙着将古文经纳入到荆州官学体系中的事,也没怎么见刘琦,今日见了他,刘琦看到的,是他的父亲因为疲劳而顶着两个黑眼圈,脸色略略有些苍白蜡黄,看得出来,刘表最近不是假忙。

他是真的真的在用心血去构建他心目中的理想之乡。

一块可以供天下学子修身养性,钻研学术的乐土。

如今,随着古文经学被纳入到荆州官学的范畴,刘表离他想要的目标,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此刻的他,虽然疲惫但却非常的幸福。

刘琦向着刘表施了一礼,然后坐在了刘表的对面,静听吩咐。

“伯瑜,可知为父今日找你来所谓何事?”刘表虽然疲惫,但精神头尚好,一脸的笑意可见他现在心情非常之好。

“孩儿兵权已交,父亲找我,想来是想给我布置些事情做吧?”刘琦很轻易的就猜到了刘表的心思。

“唉,你这孩子,真是聪敏,我像你这般大时,可不似你反应这般快。”刘表感慨地叹道。

“父亲谬赞了,父亲想要孩儿做些什么?”刘琦微笑着问道。

刘表却摇了摇头,道:“不是为父想让你做些什么,而是你想做些什么?”

刘琦闻言不由一愣。

看刘表这意思,自己好像还有自主的权力呢?可以任意选事做?

当着刘琦的面,刘表也并不怎么拘束,而是向着一旁的木撑上一靠,语重心长地道:“为父今年,五十有二了,早已过了天命之年,这今后的日子,为父是过一日,赚一日……大汉朝日后的中兴,为父恐未必能够看到。”

刘琦言道:“父亲这话说的,委实有些泄气,父亲正值春秋鼎盛之年,如何要妄自菲薄?大好的日子还在后面呢。”

刘表笑着摆了摆手,道:“无所谓,人固有一死,没什么可避讳的,只是为父若有朝一日亡故,山阳刘氏还得要靠你一力承担起来才是……还是那句话,论及用兵,在族中已无人可出你之右,但论及治政和治学呢?你行么?”

说到这,刘表长叹口气,道:“你我父子好歹也都是出身于经门,为父可不想看你变成了一个只懂得征伐的武夫。”

刘琦点头道:“父亲教导的是,孩儿这段时间,也一直在想,若是不带兵,在这荆州之地,孩儿应该去做些什么。”

顿了顿,却听刘琦道:“父亲治政有道,治学亦有道,远非孩儿所能及,孩儿此番想像父亲一样,在荆州治学,以扬我刘氏贤学之名。”

刘表似乎没有想到刘琦居然想要跟他一样在荆州治学,心下顿时大喜过望。

虽然刘琦做出的功绩很多,但又有哪个爹不希望儿子能够跟自己同脾气呢?

刘表满意地点了点头,道:“你有此心,也是最好不过,如今南郡之地的官学,虽然已经被为父加入了古文经,但荆州其余诸郡中的官学,还需有人将古文经推入,并实地验看,以免有人心怀不满,暗地不尊吾令……伯瑜,你可明白为父的意思?”

刘琦对于刘表的意思,自然是明白。

“父亲放心,孩儿前往荆州以及江夏诸地,一定将官学之事尽皆落实,定让古文经彻底进入我荆州官学之中。”

刘表满意地点了点头,道:“如此最好。”

“另外,针对治学之事,孩儿还有一事,想请父亲定夺。”

“何事?”

刘琦言道:“孩儿有几件东西,想请父亲一观。”

对于刘琦献上的东西,刘表自然是不会拒绝的。

“吾儿有何物要于为父磋商?”

刘琦随即命人,将他出门前整备的那一小箱子简牍,抬到了刘表的面前,并亲自打开。

刘表略微疑惑地打开了那个箱子,取出上面的第一卷简牍,展开来看。

但见开头的一长条木犊,清晰的用隶书标写着几个字:

刘表诧然地看向了刘琦,指了指那卷简牍道:“你写的?”

刘琦一点也不害臊,肯定地向着刘表点了点头,道:“我写的。”

刘表低头认真地看了一会后,表情竟然越发的有些惊讶。

说实话,三字一句,六字一段,写的倒是蛮简单的,不过个中的道理却颇合孔圣人教育弟子之道。

“首孝悌,次谨信。”

……

“父母教,须敬听。”

……

“事虽小,勿擅为。”

“苟擅为,子道亏。”

刘表认认真真地读了好一会之后,方才抬头,深深地打量着刘琦。

“你写的这篇《弟子规》,似应于蒙学。”

刘琦闻言笑道:“父亲说的对,这上面的内容,对于普通的经学子弟而言,自然是熟知熟读,深谙个中之理……将经学中的忠孝内容,简化为蒙学普及,才是孩儿的真意。”

刘表闻言眯起了眼睛,遂将眼光扫向了自己面前那个木箱子。

“这里面的都是?”刘表指了指那木箱子,问刘琦道。

“是,都是孩儿所写的,是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等,稍后还请父亲阅览。”

刘表站起身,来到了那个木箱子前,开始一卷一卷的展开当中的简牍细读。

“似都可用于蒙学。”刘表大致翻阅了一边,道。

刘琦赞同道:“都是孩儿为了蒙学,而苦心编纂。”

刘表转头看向他,似乎是猜到了刘琦的心意。

“你想将蒙学,也列入荆州官学之中?”

刘琦拱手道:“父亲英明,孩儿正有此意。”

自从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汉朝政府选拔官员的方式,逐渐从以地方推荐为主。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经学教育成为汉代教育的主流,规模也日益庞大。

汉朝在雒阳设太学,在地方上设立地方官学。

到了中平年间,太学里的学生到了三万人。

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无法进入官学学习。

于是,有能力传授经学的儒者们纷纷开办私学,招收学生授业,私学的数量在郡国极盛,几乎和官学一字平肩。

正是“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可见当时各地的公私学校,数量之多。

公私学校虽然在郡国极多,但在汉朝的官学里,没有设立蒙学,也就是没有初级的入门教育。

也就是说,汉朝所有太学生的启蒙教育,都是在私学里完成的。

汉朝的蒙学就像今天的小学一样,承担起给学童们启蒙的任务。

“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小学就是指蒙学。

官学不办蒙学,而是将蒙学交由私学,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很多经学士子,如果没有进入太学以及举孝廉入仕,那么就会在乡闾开办私学,传授儒家经学,这也算是解决了一部分士人的就业岗位。

其二,就是学经的人数逐渐增多,太学生的教育对于政府来说都是一大块负担,何况还要主持蒙学?

其三、适合启蒙教育的书籍,像《六甲》《九九》《急就》《三仓》等典籍亦算在士人群体中普及,很多士人能够弄到(当然没有经学门路的普通人想得到这些典籍很难),故而对于普通的士人来说,用这些典籍来换取一份活计,总比让他们去经营农事或是商事要强的多。

其四,说实在的,还是士族群体对自身利益的维护,他们手中的经书,只是在各家相传,严格的维护着自己的地位和,私学招收的小学生,普遍也要看家室和传承,普通乡闾中的黔首想要认字读书?做梦去吧。

但是如今,刘琦却很显然想要以官方的角度,向蒙学伸手,将这个情况适当的进行扭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