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 第四百九十一章 传世美名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第四百九十一章 传世美名

作者:臊眉耷目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2 08:54:23 来源:笔趣阁

凉亭之内,蔡琰让人预备了煮熟的热水,亲自为刘琦浸泡她托人从荆州带到汉中的香茗。

泡茶这种新兴风俗经过南阳郡樊氏商铺和蔡家人的推波助澜,已经开始逐渐风靡南方,成为江南士子们一路追捧的浸茶之道。

而汉朝原先的用青盐煮茶技法,已经逐渐被江南饮茶之人抛诸于脑后,不再是主流了。

而且刘琦在荆州,所宣扬的茶道,正好是这个时代士人所憧憬的最高精神,那种至少无上的高洁精神。

但是在这个时代生存的士人,哪个又能被称之为真正的高洁?

有人就会有**,不论是什么样的**,不论是物质之欲还是精神之欲,只要沾染了就不能称之为洁。

或许从古至今,这天下就没有一个真正的高洁之人。

但不高洁,却并不代表士人不向往,正因为天下的士人做不到真正的高洁,所以他们才更加追捧那种意境。

经过了荆州探子在地方的宣扬,泡茶便是天下最为儒雅之事,饮茶宜乎淡雅,茶叶之物,得天地灵气而生,用心饮之,能使人清醒而宁静,乐不思乱,茶以其淡使人荡心涤肺、洗脱尘俗。

于是乎,荆州的浸泡茶叶开始在长江两岸盛行。

在荆州盛产的多种浸泡茶叶,最广为人知的则是银针茶、长沙的银峰、武陵的毛尖、松针茶和野针王。

荆楚茶叶风靡大江南北,为士人追捧,由于这当中有炒作和推手的存在,甚至使得有士人不惜掷百金求购,却不得一捧。

但是对于天下士人来说,这弥足珍贵的名品,刘琦却可信手拈来。

因为这本来就是他的杰作,而他刘琦也是背后的炒作推手。

樊钕做的确实不错,能够将浸茶之道在短短时间做到这般声势,着实令人难以想象。

看来那大胸女子,确实是个做买卖的材料。

蔡琰用热水浸泡茶叶,然后将陶瓷器皿放在木制的茶台之上,为刘琦斟水。

连蔡琰这样的淑女都沉溺于茶道之乐,不可自拔,可想茶道目前对于东汉士人的吸引力有多强。

刘琦端起陶盏,轻轻的泯了一口,闭目回味良久后,方道:“这水稍嫌不够热,下回需再烧沸些,浸泡起来才更有滋味……还有,饮茶之时不一定只是饮茶,可配上干果酥点,慢享光阴,才会让人感觉到更多的韵味……这天下的人和事都太急了,喝点茶,过几个慢节奏的时辰,可提神醒智,大大有助于人恢复精力。”

蔡琰认真地听取着刘琦的意见,一句也不曾反驳,将他的每一句话记在心里。

“酒壮英雄胆,茶涤士人魂,伯瑜你常年行走在军中,这酒喝的太多了不甚好,还是多喝些茶洗涤肺腑才是。”

刘琦微笑着点头:“昭姬的关爱,我铭记于心……对了,你好像还是第一次唤我伯瑜?”

蔡琰脸色发烫:“你不喜欢?”

刘琦哈哈大笑:“喜欢的紧呢。”

他又喝了一口茶后,方道:“昭姬,你适才说,让我将《汉书》献给朝廷,此为何意?”

蔡琰用方壶,又将刘琦的盏倒满,并给自己倒了一盏,她端起茶盏,轻轻的泯了一口之后,方口吐幽兰道:“《汉书》若成,抄录数份,分别放于荆州各郡的学宫中,以为镇学之典藏,必能招天下士人蜂蛹而至荆楚,对于这一点,蔡琰丝毫不疑,只是此举又会令朝廷怎么看,陛下如何想?又会令河北的袁绍和淮南的袁术等人又会如何?”

刘琦闻言沉默了。

蔡琰的话令他想起了后世时的一句话:枪打出头鸟。

蔡琰继续说道:“而且就算是天下士人皆来了荆楚,又能如何?他们是真心仰慕山阳刘氏的声名而来的么?不是,吸引他们的,不过是一套《汉史》、一套典籍,这难道是伯瑜你想要的么?”

刘琦定定地望着蔡琰,目光深邃。

这眼神让蔡琰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忐忑。

难道……是自己对他说教的太过了么?

蔡琰的心中有些后悔,既是好不容易盼到他回来了,为何还要跟他说这些事情,空惹他不快?

早知如此,倒不如谈一些他们俩人之间的事好了。

“伯瑜,其实适才琰儿说的,不过都是一家之见,你若是不愿听,其实也并无所谓……”

“为什么不愿意听?”刘琦突然将身子向前靠了靠,认真道:“昭姬你适才之言,大有道理,极合朝堂之道,我一时兴起,没有考虑周全,多谢你的提醒……你说的很有道理。”

说到这,却见刘琦隔着茶台握住了蔡琰的软如无骨的左手,认真道:“今后,若我再有疏忽或是狂妄自大,你都要像是今天这样,在我身边好好的提醒我才是。”

这一句话极有分量,让蔡琰的心中感到说不出的温暖。

她此刻感觉到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信任。

“琰儿才薄,但也一定尽力。”蔡琰红着脸,向刘琦做出了保证。

“你接着适才的话说,献书建兰台的事。”刘琦转移话题道。

蔡琰这一次有自信多了,认真道:“董卓迁都前,虽未大肆破坏雒阳,但却拆了太学,兰台,令京中珍藏经学典籍的要所皆毁于一旦,天下士子无不心寒,如今陛下返都雒阳,伯瑜你若是能在这个时候,将《汉书》成稿献于朝廷,并请陛下重建兰台、东观,并将琰儿带到荆楚的典籍抄录副本呈于京师,那……”

刘琦接茬道:“那我山阳刘氏便会流芳千古,献汉记、典藏于京,必成为当时佳话,为天下士人津津乐道,天下士子虽不因为《汉记》来我荆楚,但却可因《汉记》而赞誉我父子之盛名,从此之后,我父子之名便可在天下士人中脱颖而出,贤名之盛便无人可以撼动了……昭姬,你是这个意思么?”

蔡琰闻言笑了。

她心中感觉刘琦和她真是合拍,什么事都能想到一块去。

“声名若是够了,伯瑜你便是要当天下士人的领袖,又有谁能驳之呢?”

刘琦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不错!眼下朝廷初立,但无人有能力可以在短时间内在京中重立兰台和东观等藏书之地,因为那不是简简单单的建房子就可以的,而是需要真材实料的典籍放于其中。

眼下,谁能办成这件事,谁在天下士林之中,便可享有传世的美名了。

前番在关中,其实他的杀伐有些过甚,如今正好借此机会,给自己这正一正名声。

“得贤内助,真吾之幸事也。”

蔡琰听了刘琦的夸赞,亦是满面欢喜。

特别是‘贤内助’这个词,她还是第一次听说。

蔡琰此刻的成就感,竟然比完成了汉记还要浓厚。

刘琦握着蔡琰的手,温柔地看着她……但突然间他似是想起一事。

“昭姬,前番长安大乱,我派人打探蔡中郎的下落,却并无音讯,如今我与你相见,你只字不提蔡中郎,难道你知道他眼下安好?”

蔡琰微笑道:“放心吧,严君早在长安之乱前,就被董卓遣返归乡了,自然是一切都好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