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 第一百四十八章 帐内议和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第一百四十八章 帐内议和

作者:臊眉耷目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2 08:54:23 来源:笔趣阁

“敢问公高姓大名?”刘琦缓步上前,抱拳执礼,一脸和善的向贾诩做询。

这幅谦恭和善的态度,反倒是让贾诩的心中多少有些不自在。

对于刘琦这种出身于东州的士人,贾诩一向都是抱着较为疏远的态度,因为这些年的经历,让他不愿与东州士人做深交。

实际上他也没法深交。

贾诩目下身在西凉军一系,供中郎将牛辅驱使,但他在凉州一系中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

这要从董卓麾下的一系列的军吏的人员成分来看。

董卓本人是靠着边境军功一路升迁上来的,所以他能够聚拢在身边的人大多为凉州豪强阶级……一群有地,有钱,有粮,有私士,却唯独没有经学世家那般可以走仕途路线渠道之人。

在出身于武威郡正统儒学名门的贾诩眼中,这些人皆属寒门,是没有资格与自己这个举孝廉入三署郎的士子同室为僚的。

贾诩因为自己士人的身份,不是很瞧得起凉州诸豪,可他的士人身份却也有其尴尬之处。

他虽出身武威经学之家,但却因为地域问题,在郎署时,一直不能迟迟被派向地方任实职,只能在郎署蹉跎岁月。

凉州寡于学术的地域观念,一直存在于东汉士人的思想中。

像贾诩这样在凉州出身的士子,在两千名名三署郎官中,基本都是被边缘化的,要靠边站。

这跟才华无关,是纯粹的地域歧视,是全人类从古至今都不曾解决的大问题。

而当贾诩在京中蹉跎数载,人过中壮,终于迎来了从郎署下放的机会时,老天爷又给了他一个重重的耳刮。

——因病辞仕。

这就是天数。

贾诩这样的人,和曹操,钟繇那样出身的士人不同,他们辞官后,依旧可以因为官宦背景和族中名望而重新被雒阳诸府征召,像他这样的边塞儒门士子,靠察举入雒的,这辈子的机会也就是这一次。

错过就不会再有了。

最终,历经人生冷暖,已是四十不惑的贾诩,做出了一个有悖于他儒门士子身份的决定。

他决定搭上董卓这艘破船。

凭良心说,董卓对他还是不错的,在入京居太尉职后,董卓便命贾诩做他的太尉掾属,作为他在雒阳开府的佐治官吏,很明显是想将贾诩引之为心腹。

可贾诩显然是对董卓有所保留的,他每日只是谨慎的处理分内之事,多余的话或是不该说的言论,他一个字也多不说。

三缄其口,有盈亏,有枯荣。

即便是董卓要问其策,他也尽量是通过牛辅或是李傕的言路,从旁向董卓谏言。

董卓是明白人,他看出了贾诩对他有所保留,便将他下放到了牛辅军中任武职。

逐渐的,这个人也就慢慢淡出了董卓的视野。

……

眼下,李傕、蔡邕之辈,在刘琦的眼中竟都不算是大问题了。

他感觉自己心跳的速度竟微微有些急速。

从打穿越到了这个时代,历经多年,刘琦也算见过不少在历史上留下过姓名的人物,但能够触动他心弦的,好像还唯有今日这‘文和’二字——乱天下者矗立其前。

在刘琦知道的汉末诸人中,有一个善用毒计,奇谋百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大(墙)智(头)者(草)。

一辈子都在看风向,有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将他惊的像是兔子一样乱窜。

或者可以形容是惊的像是一条毒蛇,一旦受惊了,就会咬上一口,再寻机逃窜。

阴柔,善保,反手可遮天。

……

“贾诩见过公子。”中年文士似是很不想报出自己的姓名,但刘琦已经将注意力从旁边的人引到了他身上,他自然也是无可奈何。

谁叫自己碰上了李傕,关键时刻不但不替自己挡,居然还让自己主动往上靠,自报家门。

刘琦面色深沉的看着他,心中略有所悟——果然是他。

“敢问贾公在朝中现居何职?”

贾诩恭敬地道:“昔为三署郎,相国入京后充太尉府掾属,现为牛中郎治下讨虏校尉,不堪其职。”

“哦,那贾公此来随李都护议和,分担何职?”

贾诩没啃声。

李傕颇为豪迈的替贾诩言道:“文和只是以伴将之身随某而来,并无责事,稍后我等公议,他只需在帐内旁听便是了。”

刘琦淡淡一笑,差不多明白了。

这是给李傕作旁听的参谋来了。

虽然议和的事对两方而言是板上钉钉,但有此等人物在,自己还需多加提防才是。

刘琦没再向贾诩询问更多,只是以礼相待,邀请雒阳诸使入帐详谈。

进了帐内,诸人分席而坐,侍从们摆殇置爵后,刘琦遂请令上酒。

蔡邕言道:“大事未议,现自饮酒,恐会误事。”

听了蔡邕的话,已经准备命人将酒斟在爵中的李傕,脸上露出了悻悻之情。

很显然,他是觉得蔡邕这人真的是非常扫兴,但又不好意思当面指责于他。

毕竟蔡邕是董卓少有的士人心腹,在相国心中地位颇高,李傕也不便惹翻了他。

却听刘琦道:“酒宴之中,成却大事,倒也是不失为一件传世佳话,况吾等护君上雒,只为天子家国,旁事不问,雒阳城中,只要天子无恙,那在我荆楚,益州人心中,便等同无事了。”

很客气的场面话,既解了蔡邕之问,又遂了李傕的愿望。

刘琦看向李傕:“都护觉得如何?”

李傕本就是豪放之人,让他一板一眼的坐在那里谈判一晌,实在是难为了他。

他自是应允:“那是自然,天子居于都城,自当无事!这酒,饮得!”

说罢,他哈哈大笑,遂命人将他的酒爵斟满。

随后,众人一边做食,一边听李傕道:“刘使君前番奏疏于雒,议迁都之政,为社稷计,请立两京朝堂,相国与诸位公卿连议多日,深然其策,今特遣某来此,以告诸君,尚书台当斟议此政呈批,以慰诸卿之心,并请诸公收兵回返各地,眼下四海多乱,民不果脯,大军常驻于雒,恐多有疏弊,还请自酌。”

刘琦举起手中就酒爵,道:“相国纳谏如流,我联盟中人,深以为敬。”

李傕亦道:“此言是也,相国还言,荆益宗亲中人,上雒颇多辛劳,实乃朝廷栋梁,君等有何求,可皆呈禀,相国自会为诸公解决诸事。”

这话说的客气隐晦,但实则已经是进入正题。

其所想表达的真意,实则是:把你们的要求提出来,然后赶紧滚。

刘琦冲着蒯越使了一个眼色。

蒯越会意,遂起身,将那份他早就准备好的求爵简牍取出,亲自送到了李傕的面前。

李傕接过,将那简牍展开,只听‘哗啦’一声,却见那简牍展开之后,却是出好大一溜的木犊,上面密密麻麻写着许多名字……

李傕瞅的发愣,他诧异的看向递他简牍的蒯越,疑道:“这么多人?”

蒯越执礼甚恭,道:“人数虽多,却皆为秉公筛选者,相国若能用之,则南境必成丰乐之土,日后荆州亦可为相国南边的屏障。”

李傕略有犹豫,不知当如何,他转头看向贾诩。

贾诩见李傕那么直接的看着他,心中颇感无奈。

能不能别这么直接的就看老夫?

弄的好像是老夫在替你谈判一样。

贾诩面无表情,淡道:“州牧郡守之事,皆国疆柱石之人。”

李傕闻言,似有迷茫。

这话中之意为何?

一旁的蔡邕明白了,道:“两千石的官职,你我无权做主,还需呈予相国,请相国定夺才是。”

李傕闻言这才恍然而悟。

他不满的斜了一眼贾诩。

有话直说,弄这些弯弯绕作甚?让我猜吗?

但贾诩打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直接说出任何事情。

提点归提点,但每一件事情的最终的定论,他会尽量不从自己的嘴中说出,这是贾诩一个小原则。

片叶不沾身。

李傕对刘琦言道:“公子条陈,待我转呈与相国,再行商议,如何?”

刘琦言道:“事关重大,将军之举自需稳妥。”

蒯越返回了自己的座位,转头和蔡勋对望了一眼。二人都彼此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在将这份简牍名录交给李傕之前,二人的心一直是悬着的,他们生怕刘琦反悔,或是从中作梗,出现什么差错。

直到今日,这份简牍从蒯越的手中彻底交到了李傕的手上,蒯越的心才算安定了下来。

大事成矣!

就在这个时候,却见贾龙也站起身,拍了拍手。

议帐之外,有两名侍卫抬进一个木箱子,将之搬到了李傕面前。

“此乃何物?”李傕不明所以地道。

贾龙遂道:“李都护,此乃贾某搜罗的刘焉谋反罪证,烦劳都护转呈与董相国,有劳相国亲阅,以定大计。”

“刘焉谋反?”李傕闻言一惊,他急忙起身,快步走到了木箱之前,开始翻阅那箱中的简牍,脸色忽红忽白,隐隐间似有异色。

少时,便见李傕将手中的简牍向着箱中一扔,道:“刘焉身为宗亲,竟敢如此僭越?殊为可恨,此事我当连夜禀明相国,请其定夺。”

贾诩听了李傕的话,暗松口气。

李傕这个人虽然有时候颇为粗犷,但关键时刻,还能听进去自己说的话。

贾诩深深的明白,己方几人名为使者,但骨子里不过是为了表达董卓向荆州人传递友好的信笺,情可以叙,事可以谈,唯独到了做决定的时候,一定要做模棱两之态可才是。

关键的事情,转呈回给相国,便足够了。

贾龙对李傕和蔡邕的行为颇感到不解,这两个人一文一武身为使者,怎么感觉他们两人什么事都定不下来一样?

临机专断之权呢?何在?

难道身为使者连一件事,一个许诺都做不了?

其实也并非如此。

蔡邕姑且不说,但李傕在离开雒阳的时候,董卓还是明里暗里的赠给了他一些确定诸事的权力范围,让他在保证双方友好的情况下,可以给予荆州人一些应得的承诺。

但这份权责,却在不知不觉中,被贾诩暗示李傕……给放弃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