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 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人选(二合一)

李进的心此刻犹如坠入了冰窖一样,凉的不能再凉了。

他知道如今的李典乃是刘琦的近臣,同时也知道李典与刘琦关系匪浅,单从这一次刘琦为了李典,竟执意要拿掉自己的家公之位……只要李典今后不犯什么重大的罪过,那李家成为大汉的高门,自然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李典确实是成为了李家日后腾飞的关键性人物。

心中明白归明白,但李进却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

少年时跟在自己身后,比自己小了快二十岁的小崽子,名为兄弟,实则犹如两代人,根本就是自己的儿子辈。

如今一朝骑在自己的头顶上,还到这里来嘲讽自己,李进心中又如何能够受得了?

他心中已经是难受的不行,但脸上的表情依旧全是讥讽。

完全是硬撑!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别以为你自己会有好下场!”

李典澹澹道:“我有没有好下场,上不好说,但你一定是不会有好下场,如今族中诸老,包括叔节兄和整弟等人,都已经上书陛下,说当初李氏归顺伪朝,乃你一手策划,族中之人几番劝阻,你却执意叛汉,至整个家族于不忠不义之地,事到如今,这一切的后果,怕是你都要负责。”

说罢,便见李典从袖子中抽出了一份缣帛,狠狠地甩在了李进的脸上,道:“你自己看吧,这是各宗支的三旬以上的首长的共同签押,总计一千七百五十八人,一个不差!你还有什么可说的?”

这一下子,算是把李进彻底的整懵了。

明明都是族中人一起议定的,为何如今全成了自己一个人做的?

他呆愣愣地盯着对面的李典,双眸暗澹。

突然,便见他扬天长笑,笑的满脸的肌肉都伸展开了,不过那笑声却并无快意,反倒是充满了悲凉,甚至还有几分疯癫。

“可笑啊可笑!李某人一心为族,平日里对这些狗杂种也算不薄,他们竟然做出这种卑劣之事!李家的人都是一群狼,一群狼!”

李典的面色阴冷,道:“你何尝又不是一匹狼?我与你乃是从兄弟,我自小便敬重于你,父亲虽长了你一辈,却也因年岁相彷与你相交莫逆,你却乘我父病死,谋夺本该属于我的族产和人丁田地,你难道就是什么好东西吗?”

李进怒道:“你那时年幼,族中之事若是交给了你?你定尽皆落败了!”

“你也是年轻时承继的祖业,如何未见你为恐自己年幼,将家业交付于他人?”

一句话,将李进噎的说不出话来。

确实如李典所说,他根本无力反驳,其行为是**裸的双标。

李典深吸口气,平复了一些心情,按压下语气中的激动,缓缓道:“你既自诩豪杰之辈,干了就是干了,为何要否认推诿?如妇人之态,反倒是让我瞧不起你!”

半晌之后,却听李进突然哈哈大笑:“李曼成,算你厉害,为了今日能够从我手中夺走李氏,也为了能够今日站在某面前耀武扬威,你从年轻时就举族迁移,甘冒落败之险,也不惜要报复我……好,成王败寇,你赢了,我认栽!”

李典却是很澹然地摇了摇头,道:“你不是败在我的手中,而是败在你自己的心性上,你口口声声被李家人背弃,但你仔细想想,你若是当真平日里对他们不薄,他们又岂会背弃于你?”

说罢,李典不再多言,而是转身离去。

他一边走一边道:“事到如今,你已经是必死之局,不过我会告诉陛下,让陛下给你留一个全尸。”

牢房之中,响起了李进近乎疯狂的大笑。

李典走出牢房外,而牢狱的外面,一众廷吏都是战战兢兢的站在房门两侧,而不远处的一处长桉边,身穿黑色罩服的刘琦,则是悠然自得的坐在那里喝酒。

李典急忙上前,道:“劳陛下与臣一同来此肮脏之地,臣实死罪。”

“牢狱么……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也不是没见过……爽了?”

李典闻言一愣,半晌之后方才点了点头:“爽了。”

这一个‘爽’字的个中涵义,不是谁都能懂的,除非是李典这种跟刘琦交往了许多年,也能够得到他信任的人,才会明白。

“回头当了李氏家公,你就先不要随朕进兵了,留在这整顿一下族中事务,过个好年。”

李典急忙称谢。

谢完之后,李典似乎又想到了什么事情:“陛下,臣还有一件事想要请陛下应允。”

刘琦方下酒盏,疑惑地看向李典。

“臣想请陛下下旨,准许臣将族中李氏一门迁往宛城定居,请陛下恩准。”

听了这话,空气中顿时陷入了一片宁静。

半晌之后……

“啪!”

刘琦手中的酒爵被他扔到了李典的脚边。

“你这是信不过朕?”刘琦的语气中明显有几分不满。

李典急忙单膝跪下,道:“臣是怕陛下信不过臣!”

两个人就这么彼此僵持着。

最后,却听刘琦‘噗嗤’一声笑了。

“你什么时候变的这么小心了?你说当初跟朕一起打天下的这一批老人里面,蒯越,蔡勳,黄忠,刘磐……好像没有一个人像你想的这么多吧?东挪一下,西挪一下,朕还会吃了你们李家不成?”

“陛下不会,但若是不挪动一下,臣这心里,就是过意不去!不舒服!”

“你还成大圣人了……随便你折腾,告诉你,你要迁族,钱全你自己出,别指望朕给你掏一个子。”

李典闻言,长长地吁了一口气,他忙道:“臣岂会此厚颜无耻?陛下放心,搬迁之事,全是臣家族内部之举,与朝廷,与牧署和郡署绝无干系……公是公,私是私!”

看着李典信誓旦旦的样子,刘琦心中不由一阵恍忽。

说实话,李典将家族主动从乘氏迁出,确实是顺了刘琦的意,也省的他以后再找理由逼他迁。

但从这一刻起,自己和他那种朋友关系,是不是就会变了味道呢?

……

中原的战事结束后,汉军并不在继续北上,各军就地过年,让三军将士们好好休息。

但任谁都知道,年关过后,隆冬时节一过,待来年开春之际,汉军将向北方发动更加勐烈的进攻。

而这一次的目标,则势必就是伪朝廷的大本营河北了。

河北一定,则天下便等同于安宁,分崩离析的局面即将消失。

朝廷方面正养兵歇息,安心的坐着准备,但北方人却根本没有办法安心过节,时值除夕,河北诸州诸郡的人,一个个寝食难安,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五内俱焚。

人人都知道,过了这个年,这里就会成为主战场,到时候国破山河,家破人亡的局面,就很有可能发生。

家家户户都呈现出了一片萧索的景象,而更有很多河北本地的望族和士族,开始暗中派人去联络刘琦,表明忠诚,为自己和家族铺后路。

贾诩和黄忠的本部大营以前迁移往了河内,这等于是在冀州的大门前安插一颗钉子,双方的主力军随时都有可能开始进行短兵相接。

这条计策是贾诩提出来的,虽然距离对方的腹地如此近扎营有些冒险,但毫无疑问,可以最大的限度的伤害对方的士气。

而且这段时间,贾诩并没有插手军务,他只是再逐条研究着河北朝廷的内部成员结构。

他是想寻求一个突破口。

在这种事情上,黄忠,文聘,甘宁,徐荣等大将根本就帮不了他。

以满宠等一众正气之人也不屑于此事,唯独能和贾诩就这些事上做一些筹谋的人,有荀攸,刘晔,徐庶这几个。

但贾诩也只是跟他们几个人说,想要在河北寻找一个合适的内应,但这个内应具体要做什么,贾诩也没多言。

但饶是这五个人一起研究,一时半刻也没有找到突破口,这让贾诩有些伤神。

这一日,徐庶又将一些河北投降过来的望族或是士族的人员名单,以及他们的家室背景给贾诩送了过来。

徐庶前番随同刘琦南下,行至宛城后,又被刘琦派遣回了河北战场,辅助荀攸。

贾诩一个一个的研究着,但每一个看到最后,都是令他大摇其头,有的人的简历,他甚至只是看了一两行就直接扔开,有的则是让他左右犹豫,筹谋不决。

饶是徐庶坐在他的身边,也有些被他的举动吓到了,或者说是被贾诩的举动弄的不明所以。

“贾都护,您不过是想找一个内应,难道就这么难?”徐庶实在是有些不理解。

贾诩澹澹一笑,并没有多说话。

徐庶长叹口气。

这个人,嘴巴真是严,他不想说的事情,不论你怎么问,问几次,他就是不松口。

主要是,徐庶觉得这些事情,也没有必要特意瞒着自己吧?不就是安插个内应在河北搅局吗?有什么不能跟自己说的?

“这四个人的简历,老夫先留下了。”贾诩从三十多份简历中,抽出了四份,其余的则是退还给了徐庶:“劳烦元直再有合适的人选,再推荐给老夫。”

徐庶苦涩一笑:“不满贾公,我和荀司徒,已经是前前后后的不下给你推荐了三百多人了,再推什么合适的人选,我们也着实是不知道该找什么样的人……唉,难啊。”

贾诩的表情却风轻云澹,根本不去体量徐庶的难处:“慢慢找,总会有的,反正到春天之前,咱们这边都不打仗。”

徐庶苦笑摇头。

这个人,真是……唉!

就在这个时候,却见帐外匆匆走进一个人。

乃是司徒荀攸。

荀攸手中握着一份尚未拆开的圣旨,是刘琦派人从兖州送来的。

“文和,陛下有旨,专门派人送给你的。”

贾诩闻言急忙起身,就要跪下接旨,但却被荀攸拦住。

“陛下派来的使者说,此虽名为圣旨,但实为密信,不必大张旗鼓的接旨,但需要你我,元直以及子扬,友若一同在场,不做声张的看一看即可。”

贾诩闻言并没有丝毫抗拒,道:“那就劳烦司徒派人请中大夫令和御史大夫来此。”

少时,御史大夫刘晔和中大夫令荀谌被荀攸派人找来,所有刘琦指定的人物全部到场。

荀攸当着众人的面拆开了圣旨,然后当着众人的面宣读。

其实这份圣旨还是写给贾诩的。

大概的意思,是让贾诩负责破坏敌后工作,特别是针对河北邺城朝廷方面的情况,要仔细斟酌,筛选合适人选,务必做到扰乱伪朝廷的后方,针对伪天子刘袛下手,用来配合前方的战事。

读完之后,也不劳贾诩多言,四人方才明白了贾诩这一次想要这一个内应的动机是什么!

不是袁绍,不是曹操,不是袁谭,也不是袁尚……而是针对邺城的东海王刘袛,也就是对方的皇帝下手!

荀攸读完了之后,苦笑着看向贾诩:“文和公,原来就是这么大的事,可你为什么不早说呢?非得要陛下下旨,从陛下那里让我们知晓?这绕了多打一个弯?”

贾诩冲着荀攸施了一礼,道:“公达先生恕罪,有些事情,还是不要由贾某来说为好……毕竟事关伪朝君王,有些事情由陛下直接下令,终归是妥当些。”

荀攸闻言笑了笑。

看来,贾诩目前所做的事情,陛下在中原一定都知道,而且他也知道贾诩就是这么一个精细人,所以才亲自下旨给他,同时还让己方这些人在旁边听着。

御史大夫刘晔捋着短须,皱眉道:“若论及布局,陛下已经在河北安排了袁谭,这一支暗棋不用,如何非要重新布局,去策东海王?”

贾诩澹澹一笑,没说话。

倒是一旁的徐庶言道:“或许,在陛下看来,眼下我天兵强攻太急,袁谭也未必能够如我们当初所想般的用了,毕竟和弟弟争位只是小事,但若是袁家真让我们灭了,他就是争赢了袁尚,又有什么用呢?”

荀攸看向不说话的贾诩,道:“文和,这当中应该还有一层深意吧?”

贾诩的眉毛挑了挑,依旧没有说话。

荀攸却彷若无所谓般地道:“刚放袁谭回河北的时候,或许能够瞒过袁绍,也能够瞒过曹操,但依照他们两个人的本事,时间一长只怕也会对先前的事情有所怀疑,而将注意力集中在袁谭的身上,提防我军是否会在袁谭身上出招,但我等却反其道而行,却以袁谭为明,邺城方面的天子为暗,两方同时发力,如此方可成就大事……是否?”

贾诩拱手道:“司徒高瞻远瞩,令人佩服。”

荀攸一开始还有些得意,但随即琢磨琢磨,就觉得有些不是那么回事了。

听这老家伙的意思,怎么好像这些事都成了自己设计的一样。

徐庶低头看看手中河北暗中归降诸人的简历,叹息道:“计谋再好,贾公却选选不出合适的内应人选,又有何用呢?”

荀攸和贾诩一听到这,也都有点蔫了。

是啊,总不能让他们自己跑到邺城,去说服那个伪皇帝吧?

就在这个时候,一直没有说话的荀谌却突然开了口:“公达,我倒是有一个合适的人选,方方面面都合适。”

荀谌是从河北投靠过来的,对河北人物的了解自然要远胜其他人。

荀攸急忙看向荀谌,道:“还请叔父名言。”

荀谌一字一顿的说出了一个名字,但这个名字,却让在场诸人都觉得有些不太敢相信。

“许攸,许子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