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将门 > 第463章 崔家的秘密

大宋将门 第463章 崔家的秘密

作者:青史尽成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2 00:10:33 来源:笔趣阁

被当面戳穿谎言,大宋的人都会感到惭愧,或者恼怒,只是没藏黒木一点情绪都没有,他淡淡一笑,“司马大人,做生意吗!总要两方都得利才行。”

“是吗?”

光光冷笑了一声,“拿你们遍地都是的盐,来换大宋的粮食、丝绸、瓷器、茶叶,你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我给你的东西可有一样劣质的?可有一丝一毫抬高物价?”

作为王宁安调教出来的学生,司马光还是很清醒的,如果官方贸易像以往那样,以次充好,坑蒙拐骗,谁都不是傻子,你想赚得更多,只会让走私更加猖獗,到头来,还是得不偿失。

因此不论是和大辽贸易,还是和契丹贸易,商品都是没有问题的,要想赚钱,从别的地方下手。

这一点光光可以理直气壮!

没藏黒木坦然道:“司马大人,你们的确守信用,和以往不一样。但是我听说贵国的盐价已经超过了30文,还在狂涨之中,我们的盐至少应该和贵国的市价一样,你以为呢?”

光光上下看了看没藏黒木,突然哈哈大笑。

“没藏使者,你们国内除了青盐,还有什么?你们在国内,一斤青盐能卖得上5文钱吗?你们可以不吃粮食,啃着青盐过日子吗?如果不能,你们必须接受大宋的价格,没有商量!”

没藏也怒了,他同样不甘示弱道:“但愿过些日子,司马大人还能这么说!”

……

打发走了没藏黒木,司马光后背都是冷汗,他急匆匆去找王宁安商量对策。

西夏的情况很明白了,他们已经知道了大宋的食盐危机,而且想趁机敲上一笔!如果接受了,西夏人只会狮子大开口,没完没了。

而且提到食盐收购价,就没法继续平抑盐价,就别想掌握西北食盐的定价权,更别想铲除庞大的西北盐商势力……

“不向西夏妥协,这是对的,不过不用这么激烈,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王宁安笑呵呵道:“崔家又打出了一张好牌啊!”

老师云淡风轻,光光也为之一振,“先生,您的意思是西夏的线还不能断了?”

“不是不能断,是让别人以为我们不敢断……你明白吗?”

“明白,先生的意思是示敌以弱?”

“嗯!”

王宁安从座位上站起来,背着手道:“真是想不到,崔家居然能联络上西夏,可见他们手眼通天,实力不俗啊!”

“先生,既然他们和西夏勾结,朝廷能不能出兵,一举把他们铲平了?”

“哪有那么简单!”

王宁安无奈笑了笑,“我已经让人调查,结果除了一个叫崔西枫的家伙之外,崔家的核心成员,一个不知道,不但住处不知道,连名字也不知道,崔家就像是鬼一样,无所不在,又没人能找到他们,你说怪不怪?”

光光倒吸口气,“先生,听说唐末的时候,崔家被黄巢杀得很惨,从此之后,他们就一改作风,变得格外低调了。神龙见首不见尾。”

世家大族各自有传承的绝招,在汉唐的时候,他们拥有庞大的土地,人丁兴旺,又有良好的家族教育,历代要想治理好地方,就不得不依靠世家子弟,渐渐的,他们盘根错节,形成了一张绵密的大网,强如李世民,面对这些人,也是徒呼奈何。

唯有异类武则天,才敢放手收拾世家,斗来斗去,也只能说是两败俱伤。

这是汉唐世家的存在方式,如今情况变了。

崔家苟延残喘,躲过了五代的乱局,又经历了百年承平,他们存在方式和以往已经不同了。

明面上,王宁安查不到崔家的田,也查不到崔家的产业,当然不是没有,而是他们巧妙隐藏起来。

这种事情王宁安也在做。

现在王家有多少产业,连王宁安自己都不清楚,要说知道内情的,怕是只有白氏一个。

王家是通过复杂的持股合作,躲避外人的耳目。

比如最初的海丰酒楼,王宁安给了向好一半的股份,又把经营权交给了他们,这样在官府那里,只能查到向好,至于合伙人,除非把向好抓去,严刑拷问才行。

崔家也多半借助别人的旗号,把家族产业分散,靠着牢牢掌握金流,维护庞大的世家。

那这样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处处隐藏在后面,他们在民间没有存在感,无法号召百姓,相比之前的世家,动辄几十万佃户,成千上万的家丁,声势差了很多。

他们又是靠着什么保护自己呢?

可别说西北大地,都是善男信女,遵守规矩,不敢胡来,没有足够的底牌,光是文彦博、庞籍这些人就能把崔家给吞了,根本等不到王宁安出手。

“崔家的确是太奇怪了,不弄清楚他们的底细,寝食难安啊!”

光光笑了,笑得很开心。

居然能看到师父发愁了,绝对是千载难逢的事情。

“行了,别幸灾乐祸了,你!”王宁安大声道:“立刻去向其余各路调集食盐,不惜血本,稳住盐价!”

“是!”

光光连忙答应,他心里已经有了盘算,

西北缺盐。除了从西夏弄盐之外,就只剩下内外两条办法,对外,是向河北两路,川峡四路,以及京畿路,山东路等处求援。

河北两路没有问题,那是王宁安的大本营,不用光光去安排,王德用,司马光等人已经调集了大批食盐,向西北运输,只是路途遥远,缓不济急。

再有就是川峡四路,也就是四川等地,生产井盐,数量也不少,但是如今成都府路的转运使叫王素,这位就是被王宁安弄出京城的。

多年过去,两个人也算是仇家,他能不能帮忙,就不好说了。

光光记得父亲和王素倒是有些交情,再有眼下的御史中丞张方平在巴蜀多年,门生故吏很多,请他帮忙,或许能解决一些问题。

光光是广撒网,能捞到鱼就算。

除此之外,其实西北也不是不产盐,就在永兴军路辖地,有一座运城,又叫运司城,神州大地,运城是唯一一座,因运盐而设置的城池。

运城有著名的盐池,当地生产食盐的方法和海水晒盐差不多,盐池的水呈青绿色,百姓在盐池旁挖好畦垄,引入盐池水蒸发。

如果赶上有风的天气,一夜过后,遍地是洁白的池盐。

光光的老家就在运城,他爹叫司马池,没准还是取自池盐的池呢!

他从小很熟悉运城的情况,要想解决西北缺盐的窘境,还要从盐池下手。

光光立刻下令,调集3000人马,前往运城,半月之内,押运30万石池盐,运送到西北各处。

为了确保快速完成任务,光光请求包拯下令,开放盐池之禁,准许普通百姓去引池水晒盐。

老包欣然应允,他也派出了精兵强将,配合光光,抓紧生产调运食盐。

……

“果然有些门道!”

崔西枫依旧很淡定,之前放着池盐不动,从西夏引进青盐,打压盐价,崔西枫就觉得这是个阴谋,或者说故意卖得破绽。

如果以为摆平了西夏,就能把盐价抬起来,一定会吃个大亏。

不过王宁安,你算错了,你太小觑我们崔家的力量了,西夏不过是一帮见钱眼开的土包子,随便给点好处,就能把他们买通。

而且西夏人想要的东西,王宁安你给不了,只有我们能给,他们会乖乖听从我们的摆布!

至于池盐吗,你更会后悔一辈子的!

走着瞧吧!

崔西枫信心十足。

……

就在西夏青盐中断之后,西北的盐价再也不可抑制,直接飙升到了40文,而且看疯涨的劲头儿,突破50文,60文,也指日可待。

甚至有人说,会达到100文的天价。

盐价持续上来,光光和包拯还在努力维持,各地还有廉价的食盐出售,可以用粮食兑换,但是数额却下降了。

最初一家能换3斤,现在降到了每家只能还8两,而且要相隔10天,才能再来换。

可即便如此,各地的换盐点也时常遭到挤兑,疯狂的百姓甚至会冲击,哄抢食盐。借着民间大乱,刘几、席汝言等人,仿佛打了强心剂,他们纷纷跳出来,上表弹劾。他们也学聪明了,竟然齐刷刷攻击西夏。

说西夏人反复无常,狼子野心,根本不可信,他们向大宋输入青盐,就是为了扰乱大宋的江山,居心叵测。

如今图穷匕见,西夏人撕毁了盟约,正好顺势废除盟约,一切恢复旧制,西北自然太平无事……

说了那么多,只怕最后一句,才是他们的真心话。

王宁安并不在乎些许浮言,如今的赵祯,不是那么容易忽悠的,真正的关键是解池的盐能不能如期到位?

“大人,怕是不成了。”

站在王宁安面前,是一个高大粗犷的西北大汉,他名叫种诊,他的哥哥就是种家军的当家人种鄂。

“王大人,运城上下,都是崔家的人,包括派去运城的士兵,其中不少也是崔家的人,他们会想尽办法破坏,绝对不让一粒盐从运城出来。”

王宁安很是惊讶,忍不住问道:“三将军,你怎么知道如此清楚?”

种诊深深吸口气,然后低声道:“因为……我们也是崔家的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