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将门 > 第462章 连西夏也被买通了

大宋将门 第462章 连西夏也被买通了

作者:青史尽成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2 00:10:33 来源:笔趣阁

作为一个优秀的猎手,必须审时度势,用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获。

一路走来,每一次对战之前,王宁安都仔细盘算过,至少有几套的腹案,把握足够,才会下手,这一次他更加小心。

崔家号称千年世家,有隐藏了这么多年,究竟有多少势力,是深不可测,还是虚张声势,必须看清楚。

而且西北不同别的地方,还有一个西夏虎视眈眈,如果闹得不好,给西夏趁虚而入的机会,那可就成了千古罪人。

王宁安在睡醒之后,反复权衡,他把整体大局盘算清楚,然后立刻去面见赵祯。

从赵祯那里回来,王宁安又把文彦博找了过来。

“文相公,你或许得到了风声吧?”、

“什么风声?老夫不知道。”

“哈哈哈,文相公,你我之间,用得着装糊涂吗!”

文彦博不好意思笑了笑,“老夫也是没想到,居然他们会掺和进来。”

“是没想到,还是有意隐瞒?想要驱虎吞狼,看我栽一个跟头?”王宁安饶有兴趣问道。

“可别胡说!”文彦博连忙摆手,“王大人,你不要把老夫想得那么坏!崔家我的确知道一些事情,但一鳞半爪,我也万万料不到,他们居然还有这么庞大的力量。”

文彦博生怕王宁安误会,弄得他里外不是人,连忙把知道的情况说了一遍。

从两汉以后,直到唐代,近千年的时间,一股庞大的力量主导着天下大势,那就是世家大族!

和后世所认为的大家族完全不同,汉唐时期的豪门大族,俨然就是一个个的小朝廷,自成一系,实力雄厚,连皇帝的账都不买!

大族的崛起要多亏了汉代的察举制度,这项制度是由地方长官推荐有才能,品行端正的人,经中枢考核录用。

最初的时候,的确选拔出一批德才兼备的人选。

可是渐渐的,察举制就沦为了一些大族的专利,人才全都出自大族,通常几个大姓,就垄断了朝廷的官职。

当然,这种情况出现也和教育资源把持在大家族手里有关,经过复杂的过程,等到唐代初年,就形成了七宗五姓的关陇门阀集团。

这帮人权势滔天,气焰不可一世,甚至看不起李唐皇室,由此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斗。

一代大帝李世民修氏族志,强行将李家排到了第一位,七宗五姓沦落到第三等,可这招并没有产生效果,豪门大族在民间的影响力更加庞大,根深蒂固。

直到李世民的儿媳妇武则天登基之后,才拿出了对付豪门的策略。

那就是科举!

扩大科举人数,提高进士科地位,引进寒门的力量,去平衡大族。

而此时又有一些客观条件帮忙。

比如造纸术成熟,比如雕版印刷广泛应用,还有盛唐经济繁荣,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知识传播,读书人增加,文化变得廉价。

豪门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受到了严重冲击。

到了安史之乱以后,寒门士人和豪门大族掀起了旷日持久的牛李党争,严重损耗了大唐的元气,直到黄巢起义,疯狂杀戮,许多豪门大族被屠戮一空,他们引以为傲的家谱传承也被付之一炬!

接着五代十国,战乱不断,世家大族连连受到重创,这些庞然大物才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到了大宋,文教兴旺,科举录取人数更多,比世家大族更有代表性的士绅集团取而代之,眼下在朝廷还有些影响力的豪门,只有河东柳氏,还有琅琊王氏的一脉,至于其他家族,全都销声匿迹。

“唉,要说起来,老夫也是耳闻。当年黄巢作乱,杀得世家大族血流成河,当时崔家暗中和黄巢有勾结,故此保住了大部分族人,只是损失了一些财产。

黄巢失败之后,大唐灭亡,进入五代十国,战乱纷争,崔家的人改姓更名,混入了官场,他们恪守教训,不再趾高气扬,而是收敛锋芒,小心维系,故此没有什么崔家的人展露头角,但是他们不但守住了庞大的财富,还把手伸到了整个西北。

太祖皇帝立国以来,曾想过迁都洛阳,或者长安,当时太宗反对,还有就是担心关陇集团重新崛起,故此就迟疑了。真是想不到,崔家过了这么多年,终于还是按捺不住,跳了出来。”

文彦博把他知道的事情都说了一遍,除了让王宁安知道崔家的情况之外,他们有多少力量,是一无所知。

“我说王大人,崔家能传承千年,必有过人之处,又处心积虑,突然发难,老夫以为不可小觑啊!老百姓常说强龙不压地头蛇,王大人,你看是不是……”

“那银行的事情你不想做了?”王宁安轻飘飘道:“崔家传承千年,你们文家就不想?别的不敢说,拿到了银行股份,你们至少一两百年的兴旺是能确定的,文相公,你就忍心拒绝?”

“老夫当然不忍心!”

文彦博恨得牙根儿痒痒的,王宁安这家伙画大饼的本事太强了,明明知道凶多吉少,还要跟着他一起玩命!连退出的机会都没有。

老夫这一世英名啊,算是毁于一旦了。

“王相公,你直说吧,要老夫怎么办?”

“这出大戏请文相公务必唱好,你现在要从各地调运食盐,竭尽全力,打压盐价,引诱崔家一点点亮出底牌,然后我会给他们致命一击,彻底铲除这个祸患!洛阳是未来的新都,在天子的眼皮子底下,不允许有这么牛逼的家族存在!”

王宁安杀气十足,文彦博眼珠稍微转了转,心里有数了,王宁安这个坏小子,他先去见了赵祯,肯定拿到了尚方宝剑。

没有一个皇帝能忍受恐怖的世家大族,就算没有食盐之争,赵祯也要打压崔家,这是皇权的本能。

罢了,站在皇帝一边,老夫就不会吃亏!

……

文彦博是个不要脸的,王宁安和他谈,是坚定老东西的心,接下来的日子,双方的较量不断升级。

缺盐蔓延整个西北,司马光和西夏又谈成了30万石青盐的生意,首批10万石率先运过来,延安府,秦州,华州等地,盐价立刻下降。

可是没持续多有,投放下来的食盐,就全都消失了。

有一只大手,在背后不停运作,有多少食盐,都能轻松吞下去,市面上始终维持着非常紧张的局面。

偏偏还没有商家停业。

要说起来,崔家出手之后,就比刘几他们高明多了。

直接关门,那朝廷就顺理成章,直接给封了,让你都没地方喊冤去。

现在半死不活最好,朝廷没有理由查封,店里的货源不够了,又能如何?要不朝廷就给送点盐过来,如果真的送来了,这些盐又会快速消失一空。

崔家精准地操纵着供应,在他们的主导之下,西北的盐价缓步上升,已经陆续升到了30文!

个别地方,还要更高,和之前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这些日子光光明显瘦了一大圈,要去和西夏人谈判,要去地方勘察,别提多忙活了,腮帮都缩进去了,看起来脑袋显得格外大。

盐这个东西和别的不一样,甚至和同为调味品的糖都不同。

菜没有盐不好吃,盐多了,更没法吃。

你能吃掉一包糖果,却没法一次吃掉一包盐!

盐的消费是非常稳定的,甚至能用来计算人口。

“光是从西夏输入的青盐,就有百万石之巨!”光光怒冲冲说道:“这里面有官盐,也有私盐,如果是正常使用,足够西北百姓用半年以上,结果这才三个月,各地盐价就恢复了昔日的局面,崔家真是好大的手笔!好大的力量!”

王宁安笑道:“他们的力量是不小,不过只要咱们的力量更大就行了,你那边可有把握,西夏的青盐还有多少?”

光光得意一笑,“先生,西夏的盐湖一大堆,咱们这边已经设立了榷场,每天都有上万牲口,驮着青盐过来。崔家就算有花不完的金山,也买不下这么多的青盐。以弟子看,他们是自作聪明,肯定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王宁安连连摇头,“不可大意,他们既然敢发难,就一定有十足的把握,你还是要小心谨慎。”

光光觉得先生有些过分担心了,但他并没有反驳,只要努力做好不就行了。

只是光光想不到,原本板上钉钉的事情,居然出现了变故!

而变故就出在了西夏人身上!

“大人,西夏方面送来了公文,说是暴雨突然,路途中断,要求暂停青盐半个月!”

“什么?”

光光悚然一惊,连忙拿了过来,仔细看了看,的确上面是这么说的。光光的脸色一下子难看起来,现在西北的盐价就指着西夏的青盐维持,如果青盐断绝了,那可就麻烦了。

光光更急于知道,这是意外,还是蓄谋已久的!

“黒木使者,你们一直希望大宋敞开国门,增设榷场,如今大宋已经做到了,你们为什么反复无常,不能按照约书作为?”

西夏的使者没藏黒木呲着大板牙,嘿嘿一笑,“司马大人,这不怪我们,老天爷下雨,谁有办法?”

“那我愿意出高价呢?”

“多高?”

“20文一斤,两贯钱一石!”

没藏黒木迟疑一下,他笑道:“司马大人,看在咱们的交情上,5贯钱一石,我卖给你一万石!”

司马光冷笑了一声,“所以说,你们还是有青盐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