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黑太子 > 第506章:朕还健在

明末黑太子 第506章:朕还健在

作者:牛笔老道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18 08:03:46 来源:笔趣阁

一边支持皇帝,另一边则支持太子,目前还没找到这种方案,就只能采用大家都较为认可的投票方式来决定结果。

只是让文官们始料不及的是太子居然把驻扎在京城周边的武将都给找来了,分明是有备而来,这在无形间就等于给太子加了不少的筹码。

但新规定就是如此,除特殊情况外,文臣武将达到正三品即可上殿,参将刚好是朝廷规定的正三品武官。

大明虽然比不了重文轻武的赵宋,可也差不到哪去,同品级的武官在地方照样得听文官的使唤,在京城这里,同品级的文武之间的权力相差极为悬殊。

可在今晚,由于某太子的照顾,总兵、副将、参将一下子也有了参与朝会的权力了,而且还能投出自己宝贵的一票,这是让不修边幅的武夫们感到非常愉悦的事情。

通常情况下只有勇卫营的黄得功可以上殿,但也就是听个乐呵,看个热闹,不会掺和任何政事,忽然多了一群同僚,倒是让他感到有点突兀了。

某太子全当这些人是自己的啦啦队,给你们开足额粮饷,要是不打仗的话,那就只能有眼下这点用处了,谁特么敢画叉,回去就等着吃猪食吧!

“圈!”

“圈!”

“圈!”

“圈……”

果不其然,光禄寺卿陈纯德连续念出了一堆“圈”,这就是已经念到了武将那边的投票,也只有他们会画一堆“圈”。

武将们都有自己的考虑,一方面是出于感谢太子爷的照顾,现在所有部曲都已经没有欠饷情况了,士卒们终于可以吃到顿顿饱饭了。

虽然改由兵部到现场将饷银发放到士卒手里,让将领们失去了吃空饷的机会,但某太子也早已经打赏过一波了,总兵官都得到了五千两的红包。

但凡参加大同战役和收拾晋商的将领,都从代王和晋商身上捞到了足够多的油水,这会大家还都在消化食,一时半会饿不着。

另一方面,那些文官平素没少说武将们的坏话,动不动就要压缩军饷,你压缩不要紧,前线将士就得勒紧腰带饿肚子。

这下总算找到了一次反攻倒算的机会,武将们当然不会轻易放过,文官们支持的,就是他们反对的,反正是不记名投票,他们就可以大展拳脚了。

最重要的是,曾经在位的那位皇帝,多多少少被武将们所不喜,动不动就借口战事不利,要将他们下狱问斩。

君不见强如袁崇焕之辈,不也要依靠坚城才能与东虏一战么?凭什么要求他们就要出动出击呢?

祖宽、倪宠、陈国威三人就更窝火了,他们当初完全是替杨嗣昌背锅的,济楠失守,被东虏攻陷,关德州守军甚子事呢?

要不是皇帝对杨嗣昌那家伙偏听偏信,他们怎能被下狱呢?

他们无法犯上作乱,甚至挥刀弑君,但将这个可恶的皇帝赶到南都去还是可以的。

太子爷将他们从大牢里捞出来,还给他们官复原职,那他们自然而然就追随太子爷了。

“圈!”

“圈……”

光禄寺卿陈纯德居然还在念“圈”,连他自己都感到非常诧异了,也觉察出武将们已经决定抱团保太子了。

支持皇帝的文官们的心情则跌落到了谷底,倪元璐等人都没料到太子竟然在关键时刻请来了大量的“救兵”。

不然只是黄得功一人加上七位勋贵的话,他们根本就不足为惧,己方起码有五成胜算,这下只怕连三成都不到了。

“投票结果,支持陛下票数为二十一票,支持太子票数为七十四票!”

这个结果在某太子的意料之中,不过也被吓了一跳,因为看似相差悬殊,其实则暗藏玄机。

武将有五十五人,刨去黄得功还有五十四人,但这群人平时都是不参加朝会的,不算他们的话,其实投票的总人数只有四十一人而已。

再将支持甩锅爹的二十一拿过来一对比,会发现对面居然赢了,这是某太子万万没想到的事情。

说明朝廷里支持和同情甩锅爹的文官依然有很多,而站在自己这边的仅仅是心腹大臣、勋贵以及武将而已。

在支持自己的七十四票里,假设所有武将都投了赞成票,加上七只勋贵,文官里只有十二人画了圈,这里面还得加上自己的准老丈人。

所以实际情况是很复杂而微妙的,距离自己彻底襙纵朝会还相差很远呢,这次投票也让某太子重新认识到了当下的殿内形势。

“尔等意欲何为?朕还健在!朕之命运握在自己手中,旁人无须也无权为朕做主!”

就在文官们慨叹太子好手段之时,他们的主人来了,从前方陡然发出了一段凌厉之音,内容让文官们大为欣喜,这意味着皇帝已经醒了,而且来到了皇极殿。

某太子与漂亮亲妈和两位姨娘转身一看,只见崇祯皇帝身着一件打了补丁的龙袍,大步流星地走到了近前,表情充满了怒意,貌似对殿内发生的事情非常不悦。

对某太子来说,这位任性皇帝越来越像打不死的“小强”了,被电了一下,不说躺在乾清宫里好好休息,刚多一会儿,这就急急忙忙地折腾过来了。

“逆子!这便是你干的好事?”

前朝有王承恩的眼线,见到这里情况不妙,便立刻跑去乾清宫报信了,王承恩见到皇帝已然醒来,便报告了情况,崇祯觉得此事刻不容缓,立刻前来阻止。

其实崇祯已经来了一会儿了,他就躲在后面听投票的结果,没想到自己得票如此之少,令他很少失望,没办法,既然投票不利于自己,那就只能亲自出马了。

见到这个已经振翅欲飞的儿子,想到之前还电击自己,尤其是他那一副满不在乎的模样,崇祯立刻被气得无比愤怒,连龙椅都没坐,就站在龙椅旁边,厉声质问这个逆子。

“父皇,此事非儿臣所愿。父皇在治下,朝廷拖欠军饷,导致西北王师穷困潦倒,不得已而哗变。又接连压榨百姓,不顾天灾频繁,屡征三饷,导致百姓贫苦不堪,流离失所。反而对贪得无厌的宗室恭敬有加,更是不敢得罪偷逃税款的商贾。太祖皇爷爷说父皇外强中干,欺软怕硬,不辨是非,薄情寡恩。我大明开朝已然两百余年,仙界军师刘伯温说在父皇治下,五年之后便会亡国,看来一点都没错。宋高宗赵构名声再坏,还知道留两个名将来保全江山社稷。而我大明的中兴四将,袁崇焕、毛文龙、卢象升、孙传庭,三个惨死,一个被父皇下狱,任由父皇恣意妄为,我大明还有救么?五年之后亡国不是必然之事么?儿臣如此行事就是为了挽救已经摇摇欲坠的大明社稷,在父皇看来反而成了大逆不道,是不是杨嗣昌奉父皇之命来迫害卢象升和孙传庭,倒是成了美谈了呢?”

既然从后邸怼到了前朝,投票也被你看到了,那就没啥顾忌的了,直接开怼就行了,这个状态才是你想要体验到的“奢华享受”。

这家伙是野生动物吧?生命力如此顽强,不给他怼趴下的话,估计自己还得大难临头,所以必须“火力全开”才行!

群臣听了太子爷的言辞,已经惊诧到合不拢嘴了,上到首辅,下到内侍,全都呆立在原地,脑子里就只有一件事,泱泱大明,五年就亡了?

此话出自太子之口,还是转述仙界军师刘伯温所言,大家多半是愿意相信的,却不愿意接受这个结果。

考虑到大明的“中兴四将”的确被三死一下狱,而皇帝也如太子所言的这般不堪大任,照此推断,大明的前景就很不乐观了。

大明五年之内必亡!

让群臣都感到不寒而栗!

这可怎还得了啊???

太子言辞犀利,不过所说的多半都属实。

照皇帝这个治国之法来治理下去,还真有这个可能!

把大明的良将都给宰了,宋高宗赵构都不曾干过这等蠢事。

面前这位皇帝不但干了,而且干的还乐此不疲,还打算继续这么干下去。

联想到岳飞,再想到被皇帝下狱的孙传庭,很多人,特别是武将都为此感到心寒不已。

“你……逆子!休得胡言乱语来污蔑朕!朕之节俭,苍天可证!朕之勤政,日月可见!绝非逆子用三言两语的可笑言论便可蛊惑众人的!朕意已决,从今日开始,便废黜你太子之位,改立五皇子为太子。往后将你这逆子关在一处冷宫,终身不得出去!这皇位,你这逆子休想染指!”

崇祯在路上就想好了对逆子的惩处办法,杀了他难免会寒了天下人心,但必须有所约束,否则必然还会节外生枝,惹出更大的乱子。

“陛下!”

听到长子被废黜了太子之位,吓得周皇后目瞪口呆,缓过神来之后,才轻唤皇帝,切莫如此武断行事。

“……”

田贵妃心里不由一喜,还泛起了一丝小激动,但很快便被担忧所替代。这太子可不是说废就能废的,现在可是谁手里有兵权,谁就说了算,说不定太子会发动兵变。

“依我大明祖制,后妃不得上朝,尔等还不速速退下?更待何时?”

崇祯冷眼看着自己的皇后,然后抛出了祖制用以驱赶三位后妃,没了这三个女人,他才能心无旁骛地继续收拾眼前这个逆子。

“母后、姨娘勿动,当下情况已然无比明朗。父皇不顾百姓之苦,不管边将之困,不解朝臣之难,一意孤行,武断专横,已然与天下离心离德。儿臣如此行事,不过是与忠臣良将供治天下,合情合理,无可厚非。父皇不顾时局,不辨是非,仅凭意气用事,便废黜了儿臣太子之位,乃是失德失信之举,儿臣自然不会遵命,还请父皇尽快移驾南都为妙!”

想把本宫赶走?

抱歉!

本宫就是不走!

你是放狗咬我,还是用刀砍我啊???

想废黜本宫的太子头衔?

抱歉!

本宫就是不答应!

这事本宫既不接受,也会不承认!

你说一句,老子有十句等着你!

“你……逆子!想将朕赶走?朕偏偏不走!此地乃朕之大殿,朕要看看谁能将朕赶走!逆子!你已然不是太子!给朕速速退下!往后不得擅自迈出屋内一步!”

崇祯才不会听一个十岁孩童的话,他就是大明帝国的皇帝,这个皇位是从兄长那里继承过来的,是名正言顺的。

只要他不愿意,谁也不能分走他手中的权力,哪怕一丝一毫也不行!

这个逆子真是越来越可恨,要不是在朝堂之上,听到如此犀利之言,崇祯又得对其动刀了。

“父皇,你还看不出来么?殿内的绝大部分人都已经不欢迎你了,你还赖在这里不走干嘛呀?”

你不走?

行!

我也不走!

看看最后谁能把谁给撵走!

“逆子!给朕住口!朕倒要看看谁敢开口!”

处于暴怒状态下的崇祯气呼呼地一屁股坐在了龙椅上,放了一句狠话之后,便直勾勾地瞅着群臣,他想要知道谁有这个胆子。

某太子瞧见甩锅爹已经犹如猛虎下山一般怒气冲冲,便为其准备了一堆“武松”,可以好好陪这只爹玩一玩,于是向自己的准老丈人一使眼色。

“……???”

薛国观顿时惊呆了,太子这时候让自己出马不是等于撞南墙么?这也太为难自己了吧?这女婿实在是不会关照自己这个岳丈啊!

可是出于无奈,而且薛国观不单想要长期做首辅,还想永久地成为国仗,一咬后槽牙,便率先出列进言:“陛下,臣以为殿下所言移驾南都之策未尝不可,以免步了赵宋之后尘!”

当年赵宋南迁,才苟延了一百多年,如今大明的皇室都在京城,一旦京城被东虏攻破,那就等于是被敌人一网打尽了,还谈甚子江山社稷?

“首辅!你……一派胡言!荒唐可笑!今流寇平定,东虏北退,我大明时局业已转危为安,只要君臣齐心协力,定能实现中兴!”

崇祯认为今年是自己治下最好的时候,“内忧”已经被解除,如今朝廷有了银子,便可以专心对付东虏了,故而完全不认可首辅的进言内容。

“陛下,洪承畴与孙传庭正率十余万大军在湖广地区进剿数万流寇,远未到平定之地步!”

礼部尚书冯铨是第二个发言的,因为某太子也给他提个醒,冯铨只得自认倒霉,继首辅之后去死磕皇帝,刚才还不如低头呢,这会儿只能强撑着往上冲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