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黑太子 > 第1298章:苟且偷生

明末黑太子 第1298章:苟且偷生

作者:牛笔老道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8-14 13:48:06 来源:笔趣阁

对于清军的惨败,瓦拉几亚帕夏(罗马尼亚总督)萨利赫已经通过己方飞机侦察以及明军送来的通报清楚了大概。

根据苏丹陛下的命令,奥斯曼军队迄今为止仍旧保持克制状态,一直固守在边境线上,没有向北推进哪怕一步。

原因很简单,清军还没到穷途末路的地步,

至少还没向奥斯曼臣服,此前仅仅是派人前来求购武器弹药,并希望奥军能够北上抗击明军的推进。

前者或许可以考虑,但后者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

奥斯曼帝国与明帝国是同盟关系,而且还要有求于对方。

放眼世界,只有明帝国能够消化己方的大部分原油和成品油的产能。

己方还能从双方的易货贸易里大受益处,几乎不用花钱便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先进武器以及各种商品。

只要明军没有在非演练的情况下,

踏上帝国的土地,

那么帝国上下没有一个人愿意与明帝国开战。

实际上,从开战至今,帝国一直在向盟友提供大量的成品油,而且是走苏丹运河、博斯普鲁斯海峡,运抵黑海北岸的。

凡是明帝国的非战斗舰船,并不需要提前向帝国通报,便可以驶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去往黑海,甚至进入亚速海。

萨利赫还希望明军能够进一步消耗清军的兵力,这样就等于为今后帝国收编残余清军开打了方便之门。

之前己方与明帝国规定的分界线是南布格河,清军也就是凭借这条河以西的地区在负隅顽抗。

萨利赫相信这对武器精良的明军来说并不算多大的困难,在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明军可以肆无忌惮地打击各地的清军。

奥斯曼帝国空军也已经列装了“大力神”轰炸机,不过前期并没有部署到瓦拉几亚,而是全部调到在匈牙利与巴尔干地区,用来防止盟军南下。

对付清军,连萨利赫都认为光是两百架“信天翁”战斗机,配合数万精锐骑兵以及几百辆坦克,

便足以让己方大获全胜了。

到下雪之前,

西帝定承皇帝弘皙麾下有约五十万人马,大部分都是察尼带来的,这位败军之将立刻成为了勤王的有功之臣。

察尼的百万大军此前在进攻德意志地区时遭到了重创,损失了近三十万人。

为了阻击出现在第聂伯河西岸的明军,该部人马又折损了三十万左右。

凡是能带来的,察尼都已经将其带到了定承皇帝面前。

至于动员的那些兵马,根本就不顶用。

在成百上千的飞天邪物面前,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连常备军都不是飞天邪物的对手,更别说动员起来的预备军了。

大清国号称披甲五百万,实际上常备军大约两百五十万。

其中有一百万是用来频繁进攻西欧蛮夷用的,一百万是负责在北方防御狗蛮子的。

余下五十万有三十万部署在南方,其余则分散在本土各地,用来固守重要城池。

现在北方的百万大军被狗蛮子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

定承皇帝弘皙估计四叔那边至少应该能有二三十万兵马,两边加起来的总兵力倒是不少,说不定仍旧有百万大军。

然而随着国土被狗蛮子快速蚕食,没有足够的耕地,那就养活不了如此之多的兵马了。

夺回失地是当务之急,如若不然,

那就只能将波立、摩拉维亚、波希米亚、普鲁士等地当成本土来发展了。

然而随着蒂雷纳元帅所指挥的盟军击败察尼的部分人马,盟军在中欧地区开始了大规模的反攻行动。

到十月份便已经收复了摩拉维亚、波希米亚、普鲁士等地,连同大半个波立,前锋部队已经攻入了此前属于清国的东喀尔巴千山地区。

利奥波德与索别斯基都很想直接率部攻入匈牙利境内,将奥斯曼卷入这场战争之中。

蒂雷纳却提醒二人适可而止,现在还不是跟奥斯曼进行决战的时候。

在明帝国,多方已经达成了一致。

现在联军反悔的话,那明帝国也可以反悔了。

谁都看得出来,明帝国是偏袒奥斯曼的。

以前是在幕后支持,真激怒了明帝国,变成了公然支持。

这就意味着奥斯曼将会从明帝国获得大量先进武器,其军力也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哪怕奥斯曼的军事工业基础比法国要差很多,但完全可以从明帝国那边大量进口成品武器。

人家用石油直接换购就行了,这是西欧所有盟国加起来都无法比拟的天大优势。

出于盟友的角度,蒂雷纳认为只要能够确保波立、摩拉维亚、波希米亚、奥地利、威尼斯等一圈外围地区的安全,那么中欧在总体上就是安全的。

至于利奥波德一直惦记的匈牙利与巴尔干地区,蒂雷纳连提及的兴趣都没有。

为了帮助这位志大才疏的皇帝,法国已经打光了国库,还借了两亿银币的外债。

利奥波德想去打奥斯曼,那就让他自己带兵去好了,反正任何一个法军士兵是不会去的。

打仗不光要考勇气,还要靠武器,实际上就是在比拼财力。

没钱?

那就只能倒退到中世纪的冷兵器作战模式了!

法国已经没钱了,择时退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有一件事让索别斯基非常恼火,那就是瑞典大肆抢夺波立位于波罗的海南岸的土地。

对此,瑞典方面宣称是从鞑靼人手里夺来的,与波立完全无关!

双方此前已经发生了军事摩擦,还死了十几个人。

现在等于处在军事对峙状态,而且都不愿意妥协。

索别斯基向蒂雷纳告状,认为自己被盟友在背后捅了一刀。

他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波立军队已经打不过拥有空军的瑞典军队了。

由此,蒂雷纳推测明帝国的那位皇帝已经着眼于战后的欧洲新秩序了。

瑞典与奥斯曼更好位于欧洲的一南一北,奥斯曼虽然不是欧洲国家,却拥有大片位于欧洲的土地。

而瑞典在上次欧战时与法国并肩作战对抗哈布斯堡家族,这次倒是没明着反水,却也损害了波立的利益。

卡尔十一世敢这么干的前提就是获得了来自明帝国皇帝的鼎力支持,据说现在去明帝国都不走海路了,每次都搭乘火车前往访问。

如果明帝国对瑞典位于斯堪迪纳维亚半岛的本土没兴趣的话,双方或许真的可以形成战略同盟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瑞典才会公然抢占原本属于波立的土地,也不惧索别斯基发出的口头警告。

索别斯基只有骑兵,而瑞典军队骑兵、炮兵、步兵、装甲兵齐备,甚至连战斗机都有。

蒂雷纳甚至猜测三千波立骑兵都不一定打赢一千训练有素的瑞典军队。

卡尔十一世也让部分瑞典军队接受了明军的训练,接受并掌握了空地一体战以及步坦协同战术。

蒂雷纳认为在战术与武器都很先进的前提下,瑞典的常备军虽然不到十万,实际军力却能相当于五十万,甚至更多的波立军队。

盟国无视鞑靼人与奥斯曼的威胁,先去打瑞典?

这种打算当然是非常不理智的,路易十四陛下也不能同意这么做。

所以索别斯基的请求只能被蒂雷纳忽略不计,要不是明军南下,这位波立国王就是名义上的而已,因为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国土……

在瑞典方面不太过分的情况下,蒂雷纳认为索别斯基可以接受当下的现状,反正你又打不过兵强马壮的卡尔十一世!

中欧各国可是挨打了二十年,瑞典刚好休养生息了二十年,双方完全没有可比性。

索别斯基想打也可以,要么现在自己去,要么等大家都缓过来再说。

凡是觉得自己吃亏的,都可以去鞑靼人的地盘找补回来。

明帝国已经与盟国约定,沃伦沼泽以南及卢奇河以西地区,明军都不会进入。

言外之意,这一片地区,谁抢到就算谁的,上面的人口也是如此。

在收复波希米亚之后,蒂雷纳便下令法军原地修整了。

继续向东,收复摩拉维亚以及更靠东部的地方,那就是盟友的事情了。

由副统帅利奥波德全权指挥,他是懒得再去多管闲事了。

法军地面部队停止前进,法国空军则会继续支持盟友的军事行动。

这种支持也是在可控的范围内,不会攻击与轰炸匈牙利与瓦拉几亚境内的任何目标。

等十一月,联军攻入了鞑靼人的地盘,便开始了一场复仇之战。

当初鞑靼骑兵是如何对付自己的,如今便可以连本带利地讨回来。

夏季在植被茂密的地方,还能隐藏不少清军骑兵。

到了冬季,树叶掉光,草木枯萎,在高空很容易发现地面目标。

在东喀尔巴千山以北地区的平原上,经常出现法军战机恣意猎杀清军骑兵的场面。

一同攻入该地的还有利奥波德的八万骑兵、索别斯基的三万骑兵、腓特烈的一万骑兵、汉诺威公爵布朗史维希-吕能堡公爵的一万骑兵、萨克森公爵奥古斯塔的五千骑兵、梅克伦堡-什未林公国的五千骑兵。

都是骑兵没有步兵的原因就是便于配合天上的法军战机,来高速剿杀清军骑兵,降低猎物逃出包围圈的可能。

十四万骑兵加上三百架法军战机以及二十架轰炸机,足以保证能够继续发挥己方的优势,消灭残暴的鞑靼人的目的。

由于行动的方向的缘故,这次行动也被称之为“新十字军东征”!

其余的联军部队不是没有介入战争,而是负责保护后方城池以及补给线。

跟随利奥波德的元首只有两个,那就是索别斯基与腓特烈,其他都是由本国将领代为指挥。

这两位均与鞑靼人有灭国之恨,所以不亲自带兵攻入鞑靼人的地盘,是不会解心头之恨的。

定承皇帝弘皙在兵力上占优,然而在战场上,清军频繁遭到对方的飞天邪物先发制人的打击,而后又被敌军骑兵围追堵截。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察尼指挥各路人马,总计打了九仗。

其中,只有三次算是打成平手,双方各损失不下万余骑兵。

余下六战全部告负,还包括一次大败。

每次都是清军率先退出战场,累计损失接近十万人。

到圣诞节时,弘皙已经打没了将近一半的兵力。

好在由于严冬的原因,对方已经收兵撤退了,不然损失兵马的数量还会增长。

与其相反,雍正皇帝胤禛这边的情况就好很多了,因为明军并没有继续西进。

这让雍正皇帝的部队获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近五十万大军也有了修整的时间。

凡是跑到南布格河西岸的包衣奴才,都已经被就地安置下来。

等到开春之后,再进行大规模春耕。

在此之前,胤禛已经竭尽所能,向奥斯曼求购粮食了。

萨利赫只同意用真金白银或者奴隶来换购,绝对不考虑任何的赊销方式。

奴隶只接受年轻漂亮的西夷女子以及适龄的青壮年,老人与儿童被排除在外。

更重要的是,萨利赫只愿意拿出十万石粮食来换购。

如果对方自愿投奔奥斯曼帝国,他倒是非常欢迎……

胤禛对此非常恼火,但又能如何呢?

难道再带兵讨伐奥斯曼?

这不是等于腹背受敌了么?

此时再给大清国找个敌人,那真就是自取灭亡之举了。

胤禛同意让失去家人的西夷女子,以及部分失去女人的青壮去换购粮食。

同时遣人筛选出那些不适合春耕的人,直接将其放走,去投奔奥斯曼。

再写信派人送往伊斯坦布尔,面陈易卜拉欣苏丹,希望获得更多的粮食与武器。

只要能让大清国熬过这个寒冬,胤禛可以考虑任何苛刻条件……

由于粮食短缺,有超过十万奴才没能坚持到了翌年春天。

弘皙那边倒是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已经被宿敌给报复地不剩多少百姓了。

包括劫掠来的西夷在内,大清国原有超过两千万百姓。

如今最乐观的估计,也就剩下六七百万。

等于有三分之二的人口,不是被蛮明与西夷劫掠回去了,就是已经被打死、冻死、饿死,甚至投奔奥斯曼去了。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去年夏季,凡是来不及逃过第聂伯河的百姓,最终都会被狗蛮子俘虏,送去挖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