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我的大宋新帝国 > 第七十三章 学术与应用

我的大宋新帝国 第七十三章 学术与应用

作者:摇摇-欲坠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31:11 来源:笔趣阁

陈抟忍不住问道:“皇子,这些学说老道都不太清楚,你又从何得知?”

赵德昭笑着摇了摇头。“道长,我想请你跟我去一趟襄阳,当初整理了一些道教的资料,刚运到襄阳去。届时等你看完,我们再来探讨。”

“自然要去观摩一番。”陈抟点了点头,又问:“道教该如何改变?”

陈抟可以说是这个时代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的名气仅次于已经被仙化的吕洞宾,所以自然很清楚赵德昭为什么跟他说这些。

赵德昭就是想要借他的手来重新梳理道教,让道教变的更具有凝聚力。

陈抟会拒绝吗?当然不会。这可是名垂千古的幸事。

赵德昭沉吟了一下说道:“思想的归心学,学术的归显学。将道家学术思想分门别类,祖师归于一人,教化天下。”

陈抟沉吟了一会儿,问道:“儒家也是如此对待?”

赵德昭扭头看了一眼赵匡胤,他这个时候也凝神倾听,十分郑重。

儒释道三家,在元明时期三教归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但是元代之前,除了儒家自成一派,儒教和道教打的脑浆都出来了,可以说势不两立。

汉代独尊儒术之后,儒学作为显学,就成为了治理国家的学术。

一开始的儒学实际上也不完善,不过他们的拿来主义玩的花。

不管是道家的学术,法家的学术,只要对他们有利,他们就拿过来,说这是儒家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周礼。

周礼原本是周朝时期制定出来的国家礼仪,规范了不同等级的人之间的礼仪方式。

但是汉朝儒家就写了一本《周礼》,将这变成了儒家的功劳。

整个儒家的发展历史,就是一个强取豪夺,丰富自己的历史。

除了死对头墨家。

但是这个世界的本质实际上还是要回归物质,墨家的工具利用,实际上才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

垄断了学术的儒家其实有很多可取之处,比如华夏大一统论,凝聚了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还让所有人具有同一种情感与认同。

但是他们的固步自封,愚民政策,不求改变,让他们在后世得到了众多的唾骂。

赵德昭沉吟了一下说道:“儒家作为显学,需要更细致的分类。我们要把思想与学术分开,但是这还不够,更要把学术与应用分开,还有更主要的要把文学与儒学分开。”

这一次,赵匡胤和陈抟都有些听不懂了。

赵德昭继续解释道:“儒家思想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要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大一统论这样的思想精华需要保留,可是奇技淫巧之类的思想就不能保留。

儒学在个人修养,思想净化方面的作用要保留,但是他们通过与统治者勾结,排除异己的应用要去除。

礼部需要儒家,户部却需要的算学,刑部需要的是法家,都用儒家的方式来管理,只会一团糟。

朝廷取士更要慎重,只会一些四书五经就能当官,这岂不是笑话?

儒家学子知道如何耕种吗?他们知道如何修水渠吗?他们知道如何断案吗?知道如何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吗?不能!

所以,学术的归学术,应用的方面,必须要细致。朝廷用人,必须要取其能用!”

赵匡胤忍不住又问:“何以取士?文学与儒学分开是何意?”

都说赵匡胤重文轻武,其实真实的赵匡胤既不重文,也不重武。

重文轻武的发展,一方面跟五代十国的社会环境有关系,另一方面是赵光义真正发扬光大的。

东华门唱名方为好男儿,这一句话可以说是道尽了南北两宋三百多年的武将委屈。

赵德昭道:“仓颉造字,仓颉是儒家吗?学识字的,就一定是儒家吗?儒家之所以成势,主要是因为他们让学子只能学儒家经义。

但,即便是这样,读书识字之人,也不一定是儒家。可是儒家霸道地认为,所有读书人,都必须是儒家,否则就要打倒,遭受排挤。

所以,朝廷要把读书识字与儒家分开,这就断了他们的根基。而且朝廷取士,要在有基础之后,做到专业化,这是必须的一步。

只会四书五经,不懂农科,就不能为主官,地方官,不懂算学,就不能为户部官员,不懂律法,就不能为刑部,大理寺官员。不懂奇技淫巧,就不能为工部官员。

让那些只会唱曲吟诗,只会四书五经的儒家学士为官,就是最大的错误。

当然,如今识字的人太少,不识字,连朝廷公文都看不懂,这是实际困难。

不过,可以增大进士科选士任官标准,降低恩科选士标准,这样一来,人人就不会去挤进士科这个独木桥了。”

陈抟和赵匡胤都听的目瞪口呆,不知道该接什么话。

唐朝科举,进士只是又了当官的资格,还要经过吏部的铨选,也就是专业考试才能当官。

而且,哪怕是状元,经过专业考试之后,也只是九品官。

而且唐朝三百年,进士科选士只有七千多人,平均一年三十六人。

可是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战乱之后,读书人锐减,到处官员差缺。

从赵匡胤时期开始,只要进士五甲以上便可直接封官。

但是赵匡胤认为官员宁缺毋滥,第一次科举,只选了十九人。

此后每年的进士科,也只有十人左右。

他当了十七年皇帝,总共选了两百官员。975年,他统计了十五年科举没有选上的读书人,一共106人,赐同进士出身。

根据统计,赵匡胤时期,进士出身的官员,总共不到三百五十人,平均每年二十个。

可是到了赵光义时期之后,为了拉拢人心,不断扩招,每年招收五百人以上,让进士烂大街了。

有些人不符合标准,也都被他赐同进士出身。而且升官速度之快,职位之高,都令人咂舌。

反正就看他的心意,提拔官员完全靠喜好,而不是制度考核。

所以一旦金榜题名,那么登官上任,迎娶白富美,在短时间内便可走向人生巅峰。

凡是读书人经过十年寒窗苦读,考取功名后,财富、地位双丰收,回报可谓极高。

与之相比的是,武人地位越来越低,抵到跟囚犯几乎处于同一等级……

当然,这个时空,他以后不可能再当皇帝了。

陈抟这个时候忍不住拍了一下手,笑道:“皇子一言惊醒梦中人。学文不等于学儒,一句话道尽了利害。皇子,可否将道家与道教之间的干系,再与老道细说一番。”

“道长不用急,过几日去了襄阳,再议不迟。”

在陈抟没有看到真理教教义的的时候,赵德昭不会跟他讨论太多,因为他根本没有那方面的认知。

就像跟一个瞎子说什么是红色,什么是黄色,根本解释不清。

只有让他亲眼看了,知道了在宗教和思想之外,还有科学,还有各种不同的研究方向能够研究这个世界,才能扭转他的思想。

赵匡胤说道:“二哥儿,不如不去襄阳了,留在开封府。”

赵德昭知道这是赵匡胤看出来了他的重要性,虽然父子俩在一起会有矛盾,但是他想留赵德昭在身边,能时刻听他分析大局。

可是,赵德昭不愿意当一个谋士,军师,他更喜欢快意恩仇。

“爹爹,最多三年,我能让大宋拥有天底下最厉害的武器,能够让我大宋的步兵,轻易对付一队骑兵,整个天下将尽归我大宋。那个时候,孩儿再回来也不晚……”

陈抟忍不住问道:“一个步兵能对付一队骑兵?天下岂有如此利器?”

这就是知见障了,因为根本不知道,没见过,所以根本想不到有什么武器这么厉害。

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一直是华夏农耕民族的克星。

只有在华夏强盛,整体国力远远超过游牧民族的时候,才能依托庞大的人口,财力压制游牧民族。

但是除了汉唐,其他朝代都做不到这一点。

一直到进入热兵器时代之后,热兵器是游牧民族的天然克星。

面临热武器,他们凶悍,快速转移的自身的优势就失去了,人口少,没有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劣势扩大,全世界所有的游牧民族全部衰落。

听了陈抟的问话,赵德昭看了一眼赵匡胤,他笑着点了点头。

他们不会怀疑陈抟会当汉奸,一个九十五岁的得道高人,连生死都不畏惧,怎么可能当奸细!

不过赵德昭还是说道:“道长,下面的话我希望你不会传出去。”

陈抟点了点头。赵德昭说道:“一种武器,可以将铅弹射出五百步,还能入木三分。如果人人装备了这种武器,还怕敌人骑马进攻吗?”

陈抟愕然,看了看赵德昭,又扭头看了看赵匡胤。“陛下,皇子去襄阳,就是为了造出这种利器?”

赵匡胤点了点头道:“襄阳有汉水,借助水力才能生产这种利器。”

陈抟立即大有兴趣地说道:“老道也想见识一番,若大宋有了这种利器,平定天下易如反掌。百姓也能安居乐业了……”

赵德昭继续下饵道:“道长,其实有许多技术,都是源自于道家之学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