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我的大宋新帝国 > 第七十二章 教派

我的大宋新帝国 第七十二章 教派

作者:摇摇-欲坠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31:11 来源:笔趣阁

毛躁的是裴格安,不是自己,但这件事赵德昭当然不会说出来。

如果告诉下毒是裴格安自作主张,那么赵匡胤绝对不会容许一个敢对赵家人下手的人活在世上。

他能容忍赵德昭,不代表能容许一个外人。

“爹爹,虽然我们不能主动下手,但是中书令府,还有开封府的那些属于三叔的官员,都要密切监控起来。不能让三叔浑说,更不能让这件事为外人所知。”

“此事好办。”赵匡胤倒是并不把这件事当做威胁。“明日我亲自去中书令府,跟你三叔说,你会直接去汉京,至于那个俞皓,我直接调去汉京。”

赵匡胤乾坤独断,即便是赵光义也不能反驳。而这件事不明说,却不让赵德昭去中书令府,也是告诉赵光义,你的阴谋我已经知道了,绝对不会让你得逞。

赵匡胤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狠厉。“他现在也有了妻儿,若不知悔改,就会牵连妻儿一起同死,他知道该如何选择的。”

这是要撕破脸皮了吗?

赵德昭也忍不住叹了口气,身为皇室,一举一动都会被放大来看。

不能明着下手,这种将事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选择,也算是个明智选择了。

见赵德昭沉默不语,赵匡胤反倒是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这也是逼不得已,总不能让我们在史书上留下污点。为了我赵家的江山永续,一切都是值得的。

走吧,既然回来了,就去跟陈抟多学一点。这老道活了九十五岁,还是有不少可学之处的。”

中书令府,独坐书房的赵光义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巨大的怀疑。

他从赵德昭进门,一直到离开,都表现的那么自然,毫无心机。

不管是从语气,还是从表情,动作,根本没有发现有任何值得怀疑的地方。

一个十五岁的年轻人,有那么老谋深算吗?

陈从信进门,看到低头不语的赵光义,轻声喊道:“中书令。”

赵光义抬起头来,有些迷茫地说道:“不像,一点也不像。”

“什么不像?”

“他不像下毒之人,也不像指使之人,如果他跟这件事有任何关系,都不应该会表现的如此自在。”

陈从信,字思齐,永城。他为人谦虚恭谨,心计精敏,特别擅长记账。

赵光义对他信任无比,除了把钱财交给他打理,府内大小事务都委托给他。

听了赵光义的话,陈从信回忆了一番刚才与赵德昭碰面时候的感受,说道:“臣今年五十四,这大半生见过的英雄人物不知有多少,可是面对二哥儿,刚才却有一种被看透的心悸。

若说他是毫无心机之人,臣是绝对不信的。可若说他心思深沉,以往的表现也太让人疑惑了。

中书令,属下有一言,不知当不当讲……”

“直说无妨。”

“没有怀疑,就是最大的怀疑。”

赵光义浑身一震,身子一下子坐直,却又牵动了心脏,捂着胸口靠在案几上急喘了起来。

陈从信想要喊人,被赵光义连忙阻止。“无碍……缓缓就好了……”

陈从信拿起了桌上的水壶,给银杏叶茶杯里面又加上了一点热水,递给了赵光义。

赵光义摆了摆手,忍不住呵呵笑了起来。“这个小崽子,瞒过了我们所有人啊!……若说他毫无锋芒,又怎能一刀砍下了以武力著称的王三铁!只有在我面前,他才表现的这么人畜无害。”

陈从信道:“王三铁乃都指挥使,一方大将,他被杀固然是自己作死,但文武大臣都拥护皇子,这就值得怀疑。

官家发配皇子去襄阳,怕也不是真的发配,而是另有所图。

如今五百铁匠,五百木匠都已经去了襄阳,根据眼线所报,如今襄阳大兴土木,这可不是一个节度使应有的阵仗……”

陈从信不像程羽,贾琰他们,那两位虽然是赵光义的心腹,但也是朝中大臣。

他曾经从军,也就是个从事,负责后勤,后退出军中,成为了赵光义的家臣。

他没有退路,也不敢有退路,跟着赵光义一条路走到黑,还有指望,

他若是叛赵光义,赵匡胤第一个就要杀他。

一个不知道忠心的属下,也会让所有人瞧不起,千夫所指。

赵光义的目光落在了墙上挂着的一把镔铁刀,忍不住呢喃:“究竟为什么?”

镔铁刀在赵德昭的农庄重见天日,在裴甲前往襄阳之前,就打造了近百把。

赵光义身为皇弟,自然早早就得到了一把。

现在看到这把刀,他又疑惑,为什么这种炼制方法,会被赵德昭掌握。

还有那《长生练气诀》,还有那《人参固本丸》,难道他的身后,有一方大势力在支持吗?

可如果有,又是谁呢?

集英殿偏殿,上首坐着赵匡胤,左右两边赵德昭和陈抟相对而坐。

他们一人一张罗汉床,床上还放了一张案几,上面摆满了酒菜。

陈抟的案几上摆放的全是素菜,不过宫中御厨所做的素菜,也要比他自己天天倒弄的猪食要好吃的多。

已经九十五岁的陈抟已经没有口腹之欲,却也忍不住多吃了几口。

不过这个时候,他已经半天没有动一下,云淡风轻的表情化作了凝重。

而赵匡胤更是不堪,张大了嘴巴,望着赵德昭,感觉这根本不是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儿子绝对不应该这么厉害。

在他的对面,赵德昭正襟危坐,正朗声说道:“综述儒释道三派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佛家是好的,佛教是错的,道家是好的,道教是错的,儒家是好的,儒教是错的。

佛家让人为善,以来生,轮回之说引人向善,但佛教不事生产,浪费粮食养一帮废人,占据天下财富,罪不可赦。

道家重(zhong)生,活在当世,更值得提倡,但道教在民间根深蒂固,更易被有心人利用,当做造反的武器。

至于儒家,前面我说了汉代独尊儒家的原因,儒家学术与帝王之术结合起来,就成为了帝王统治天下的根基。

但是,儒家善于改变,汉代的儒学,与唐代的儒学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他能根据时代变迁,做出最符合自己利益的改变。

更主要的是,唐代的历史已经告诉了我们,科举固然能打破门阀对知识的垄断,对阶级的垄断,但是儒家学子们联合起来,就能创造出一个不弱于佛家和道家的更强力教派。

他们垄断学术,排除异己,成为不可不防的学术教派。

所以,我们要从一开始就分清楚,这三个教派的根基,思想,那些可用,那些不可用。

我华夏历史渊源流长,根深蒂固,佛教传到华夏的数百年间,实际上跟当初的佛教也完全不同,因为已经被我们同化。

据我所知,佛家的发源地迦毗罗卫国早已灭国,山南地带已经都是印度教的天下,当地的佛教小乘教徒背井离乡,藏入山林。

我华夏佛教近乎都是大乘教徒,这也是根据我华夏的国情做出的改变。

但即便是改变,也是在愚民,也是在浪费国力,必须要禁。

道家和道教,我们要分开来看,汉代的经验告诉我们,道家思想作为个人追求,是值得推崇的,但是作为治理国家的思想,却不中用。

道家注重个人思想的追求,缺少将所有人联合在一起,形成向心力的手段……”

赵匡胤忍不住问道:“何为向心力?”

向心力分物理现象和社会现象,赵德昭用社会现象简单介绍说:“就是一个群体,以某个人,某个思想为中心,然后团结一心,共同为了一个目标努力。

比如以朝廷,以爹爹为中心,为大宋肃清外敌,抵御北方,有了目标,所有人才知道该怎么做。”

赵匡胤点了点头。“你继续。”

“道家体系太多,这是大问题。每个体系都有自己的诉求,这造成了道家变成了众多谁也不服谁的教派。

天下不能缺少教派,百姓的心中没有了寄托,就会出大问题。但是如何引导百姓的信仰,是需要真正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和改善的。”

陈抟这个时候忍不住说道:“皇子是想让老道来做这件事?”

赵德昭点了点头道:“天下道教徒遍布各地,不能齐心,跟佛教比起来,缺少手段。

大部分道徒习惯性地只管自己,不受外界干扰,被佛教逼到死角之后,就喜欢掀桌子。这只会让道教越来越危险,越来越难以控制。”

佛教和道教,如果不论掀桌子的能力,佛教比道教强太多了。

别的不说,光是佛教净土宗搞出一个白莲教,就把华夏祸害了一千年。

而且如今这个时代跟现代社会不一样,那个时代人人都有自我认知,对世界,对人生,都有自己的定位。

可是现在呢?大部分人一辈子都难得出门两百里,大部分人不识字,日出而劳,日落而歇。

他们没有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对鬼神都十分信仰。

如果没有教派,没有寄托,他们会更无序。

既然必须要有教派,那么哪个教派该扶持,就是皇帝说了算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