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我的大宋新帝国 > 第一零八章 起步

我的大宋新帝国 第一零八章 起步

作者:摇摇-欲坠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5-04-01 03:25:02 来源:笔趣阁

在开封府,各国的眼线要比汉京府更多,级别也更高。

契丹人的辽朝,党项人的定难军,南唐,吴越,南汉,他们在开封府都有明面上的使节,暗地里的眼线。

宋朝安排的这次爆炸效果,被他们的信使日夜兼程传了回去。

宋朝有了一种最新式的武器,而这种武器,是由火药制造,威力惊人。

大部分朝廷比宋朝建国更早,像定难军,他们虽然没有建国,但是从唐朝平定黄巢,党项人的李氏政权就已经在夏州成为地方一霸。

他们同时臣服宋朝和辽朝,但是两朝过渡地段的独立政权。

北汉也是如此,他们占据山西中部和北部,在两朝之间左右摇摆。

辽朝比宋朝建国更早,拥有北方的大部分地区统治权。在获得燕云十六州之后,更是对中原虎视眈眈。

不过自耶律察割发动政变(951年),这十几年间,辽朝一直动荡不堪。

辽穆宗性好杀戮,不得人心,经常因为打猎,一两个月都不管朝政。

而朝中大臣争权夺利,内政混乱。

加上前几年柴荣差点打下幽州,让辽朝恐惧不已,但宋朝初立,对辽朝的强大同样也有忌惮,这几年,两朝之间处于暂时的和平阶段。

至于南方,不管是南唐,吴越,还是南汉,大理,宋朝却是占据了绝对的心理优势。

后周世宗时期,柴荣三次攻打南唐,夺取了南唐江北四州,至此南唐失去了长江以北的国土。

在宋朝的咄咄逼人之下,南唐只能与辽朝结盟,共同应对宋朝。

如今各朝之间虽然彼此对立,却也有着密切的经贸往来。

比如江南缺盐,而江北却是产盐区,南唐就只能从宋朝买盐。

民间的贸易往来,各朝之间相互派驻的使节,眼线,遍及各个角落。

宋朝的变化,是所有国家都密切关注的。

赵德昭并不是没有想到这一点,他给赵匡胤的信中,就详细阐述了打草惊蛇策略。

宋朝四面都是敌人,但是目前需要一个休养生息的阶段,故意暴露一定的实力,就能让其他国家心生忌惮。

在没有彻底掌握火药的生产之前,他们就不敢对宋朝有行动。

而火药的生产,硫磺和木炭是常物,硝石却难寻。

在很长一个阶段,古人并不知道有天然硝石矿,大部分硝石,都来自于煮土来获得。

也就是圈定一块区域,让人们都过去方便,尿液融入土里面之后,将所有的土进行蒸煮。

依靠繁琐的蒸煮提炼,才能得到少量的硝石末。

在天然硝石矿被发现之前,以后的几百年,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是采用这种办法获得硝石。

所以,赵德昭并不怕其他人能获得的火药更多,对宋朝有威胁。

只需要几年的时间,他就能够生产出大量的火枪,那个时候,即便对方有火药也无济于事。

火药只是推进剂,缺少利用的手段,即便有再多的火药也是白搭。

就好比后世的美国刚有原子弹的时候,虽然原子弹很牛,可是他们没有飞机能把原子弹送到苏联人的头上,也只能作为威慑武器。

给他们再多的火药,他们不能把炮弹送到宋军的阵营,又有什么用呢?

故意引诱其他国家将注意力放在巨型炸弹上,等宋朝的火枪造出来,他们才知道,原来自己的研究方向错了。

将他们有限的火药耗费在错误的方向,消耗他们的资源,比隐瞒着火药的存在更加有效。

没有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一味模仿,会走更多的弯路。

所以赵匡胤看到赵德昭的信,才会由衷地说他长大了。

汉京府,江滨工坊。

从送走了各地的官员之后,赵德昭用了两天的时间拜访当地世家,然后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这里。

在明朝的时候,他一开始不懂工业,只是用自己浅薄的见识,引导下属进行研究。

结果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才将初级工业布局完成,走了许多弯路。

特别是一开始不懂化工,许多计划都施展不开,花了几十年,才逐渐走上正轨。

可是现在,他已经有了经验,知道如何进行工业布局,避免了走弯路。

工业发展的基础是材料,其次才是工序与创新。

再好的想法,没有基础材料的基础,也都是空中楼阁。

历史上,电灯的设想提出了几十年,从金属灯丝到竹炭灯丝,又回到钨丝,就是材料工艺的进化路程。

现在最基础的工业化,需要大型水车的带动,普通的水车带不动车床,带不动压铸机。

而大型水车的运转,最基础的就是轴承,没有轴承的轮轴,自身就要耗费大量的动能,坚硬的铁轴,几天时间也就损坏了。

而轴承的加工,又需要坚固的轴承钢,以及完善的加工工艺。

如何进行有效地统筹,将所有的技术力量集中在这个方向,必须要由赵德昭来指导。

砂轮厂在明朝的时候,就是在技术跟不上的时候,才进行布局的。

但是这一世,砂轮厂是最先建设的工厂,除了各种材质,大小不一,颗粒粗细不一的铁砂砂轮,还有专门为磨枪管的细砂轮棒。

除了砂轮,还有高锰酸钾的化学材料,也是一开始就进行研发的。

赵德昭负责工序,裴格安负责进行化学试验,得到急需的材料。

一开始不能进行工业生产,有一个实验室,就能进行研究。

只需要几公斤的高锰酸钾,就能与硫化物产生氧气。

一个特制的双气小型高温炼钢炉,能通过上下吹氧,将炉温提高了两千度左右。

这个温度,就能彻底融化铁水和钢水,锰的熔点只有一千二百多度,铬的熔点也不用两千度,这个时候,就能获得锰钢合金,高碳轴承钢。

整整半个月的时间,赵德昭与裴格安两个人就在铁器坊这里,进行各种矿石的提炼,进行融合,得到合金钢。

十几桶各种动植物油,被两人进行各种淬火,退火工艺,研究最合适的配方消耗一空。

两个人的身上,都有一层浓郁的油脂味道。

不过,这些精力没有白费,两人用半个月的时间,造出了车床的刀具,钻头。

这个期间,耗费的钢材都以吨计。

随后,他们利用研发出来的冷轧热轧模具钢,进行圆柱体,空心圆柱体的直接浇铸。

这个过程中,虽然只能小规模试验,无法批量生产,但是,也得到了足以应对最低需求的材料。

刀具,钻头,板牙,铣刀,这些让其他人看不懂的产品,在赵德昭给出图纸,进行指导之后,大部分铁匠利用自己的手艺,采用腐蚀法,就能打造出来。

在这个基础上,赵德昭对水车的联动装置进行了优化,采用木制车床,铆钉固定,获取最初级的加工能力。

标准的铁制滑轨难以制造,可是加粗木制的滑轨,对任何木匠都不困难。

第一架木制车床,除了联动装置和主轴是铁制,床身大部分都是木头制成。

不过在使用上,动力比不上标准车床,更加工不了精密的设备,却也能进行初步加工。

轴承内外圈的表面处理,进行内外槽的打磨。

钢珠的加工最难,利用圆凹刀具,切割钢柱,就能获得标准的的圆珠,可是钢珠的表面处理,打磨,目前没有这个工艺。

这个时候,就只能利用淬火工艺,增加钢珠的耐磨性。

做出了钢珠,外面的固定支架相对而言就简单多了,只需要铁匠们打造出钢片,对钢珠进行位置固定就可以了。

这个时候,因为精密度不够,就要流出稍大的间隙,利用油脂的润滑来增强寿命。

做出了轴承,第一架大型水车就竖了起来,轮轴不需要承受太大的负荷,也不会消耗巨大的动能,那么动力自然就会通过联动装置衍伸到车床和磨床上。

利用木制车床进行简单的表面切割,打磨,然后进行淬火,就能生产出真正的钢制轨道和夹具。

有了钢制的轨道,递进台,夹具,刀具,加上水力传动,这个时候,才算做出了第一台车床。

钢制的车床,最大的优势就是稳定,误差小,可以标准化生产。

赵德昭在铁器坊忙碌了一个月,可不是一个人埋头苦干。

他的身边,带了一大批工匠,这些工匠根据其特长,考核,由刘小进行分配,负责不同的工种。

制造合金钢的,制作各种不同刀具的,钻头的,进行磨床加工的,车床加工的,铣床加工,热处理的都有。

每一个环节,都有最少两个工匠,还有一大帮学徒。

他们虽然不懂原理,却也能有样学样,造出合格的产品来。

其后的一个月,赵德昭一直在不停地进行这些工序,复制出更多的车床,磨床出来。

短短一个月,就造出了近五十台。

有了这些车床和磨床,轴承的生产也越来越精细,与此同时,标准件的生产,以及工业标准,也被赵德昭逐步推广开。

(工业的这些程序比较枯燥,但是又不能不写,直接就出产品。我会尽快用偶尔用几章就写完,然后训练新军。第一卷也快结束了,第二卷开始就会征略天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