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我的大宋新帝国 > 第三十一章 文名(新的一周求票票,求收藏)

宋朝之前,汉字横竖一致,除了草书,所有笔画以收脚为主。

这就造成了后世许多孩子看唐朝之前的书法家的字,觉得不过如此。

而到了宋朝后,为了适应印刷术的发展,大批量印书,出现了宋体。

宋体是为适应印刷术而出现的一种汉字字体,刻匠们加粗仿宋体的竖线和笔画的端点以抵抗刻版磨损。

字体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即字脚或衬线),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端,属于衬线字体。

这也让后世的书法风格多了许多装饰,或者说个人特征的灵魂,并从此流传开来。

赵德昭的字就属于这种风格,相比宋徽宗少了楷书的瘦金体风格与工整,多了一丝属于自己的杀伐气势。

一个才十四岁的“孩子”,如今竟然就已经博采众长,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字体。

这不是天才,谁是天才!

正因为要扬名,赵德昭才不会在乎许世知道他以前的字体,直接把现在的字体大明大白地亮出来。

因为有这样一个名声,与许世一个人的怀疑,绝对是收获大于风险。

即便是许世怀疑,也不会揭露,反而会帮赵德昭掩饰,因为教出赵德昭这个书法大家,也是他的功劳。

而在赵光义这边,赵德昭其实一点也不担心。

因为这个时候的赵光义重视的是军权,只要不问他夺权,他还能容忍一个精明的侄儿。

关键是,上面还有一个赵匡胤。

所以赵德昭既要韬光养晦,不能让赵光义忌惮,也要适当证明自己。

一个无能的皇子,是不值得大臣们追随的。

历史上,赵光义能等到十一年后,南方完全平定才动手,这就给赵德昭了一个借鉴。

只要他没有聚起大势,他是不敢真正拿自己怎么样的。

而对才十四岁的赵德昭来说,军权现在自己是不指望的,那么,在不引起他戒心的时候,让自己更加名正言顺,更加重要。

一个名正言顺,是整个华夏在封建时代最有力的舆论宣传。

一个对弟弟妹妹仁爱的皇子,还能勇猛无敌上阵杀敌,还能自创字体文采出众,这个名气还是很管用的。

赵德昭一张张考卷写下来,原本研墨伺候的佟亮已经被司天监的王钺挤到一边,这位五代时期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已经被赵德昭的字体迷的面红耳赤,不能自抑。

赵德昭怀疑他可能等阅卷之后的第一时间,就会把自己的考卷据为己有。

他今年才二十六岁,论资历当然比不上其他人,但他老爹牛批,在宋朝的官场,人人都要给他几分面子。

他父亲王朴是后周时期最全才的大臣之一,甚至可以把之一去掉。

王朴自幼聪慧警敏、好学擅文。后汉乾祐三年(950年),王朴中状元,担任校书郎。

但是对后汉不满,辞官回家,到了后周又被柴荣重用。

此人文武双全,柴荣担任晋王时期的所有政务,几乎都是他处理的。

柴荣当上皇帝之后,屡次征伐,采用的平边策也都是王朴的谋划。

他的《平边策》运用战略上进攻先近后远、先易后难,战术上进攻避实就虚,扰敌令其疲惫的方法而扩展后周版图。

包括现在的赵匡胤对外战略,也是遵循他的平边策,宋朝统一南方,有他很大一部分功劳。

而且柴荣出征,每次留守大本营,掌管开封府一应大权的,也都是王朴。

王朴除了文武双全,还精通数学,天文,建筑,音律。

开封府建设规划,皇宫建设规划,后周时期的显德钦天历,宋朝时期的音律都出自他手。

可惜的是他猝死离世,只活了五十四岁。

赵匡胤每次提到他,都说王朴如果活着,他不可能当上皇帝。

这是一个被誉为智谋堪比孔明,五代十国第一人的大牛。

王钺当然比不上他老爹,只精通数学和历法,在钦天监任职。

不过现在开封府的人都还记得王朴的功劳,文武大臣们对他的后人也都格外礼遇。

他如果想要抢赵德昭的考卷,其他人还真不好意思跟他抢。

王溥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围在赵德昭的面前,但是属于他的那一份历史考卷,他比谁捏的都紧。

同时他的心里也不无疑惑。

赵德昭在所有人眼里都是一个没有心计的直人,包括他,一开始都只是将赵德昭当做一个刚蒙学的稚子。

可是现在赵德昭表现出来的实力,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今日为了探底,他出的题目数目众多,足有百题,涉及历史上各个时代。

但除了少数偏门的历史人物和事例,他都能分析的清清楚楚。

一个可能当上皇帝的女婿,一个具有培养价值的女婿,这样的能力……

相比之下,字迹的好坏反倒不是他重视的。

临近午时,今日的摸底考试才告一段落,王钺没有争赢他人,只拿到了天文地理数学方面的考卷。

这个时候,他只后悔自己出题少了。

不过,若是没有合适的理由,这个时候让赵德昭为他写字就是失礼,所以他急的有些团团转。

佟亮走了进来,躬身道:“二哥,午膳已准备妥当。”

赵德昭正身下床,然后长揖到底:“诸位大人,今后我学业就拜托诸位了。”

王溥他们见赵德昭下了罗汉床,就也都起身穿上了鞋子,正身回礼。“为皇子授业,乃臣之荣幸。”

“无须多礼,还请移步就餐。”

就在这个时候,大批的禁军进了东宫,赵德昭他们从大殿出来,正好瞧见皇帝仪仗,一个个都连忙迎下了台阶,候在一旁。

赵德昭虽然是皇子,但是拜师宴也少不了。

赵匡胤这个时候过来,显然是不是以皇帝的身份,而是以家长的身份来参加宴会。

大步行来的赵匡胤距离还有七八米,就朗声笑道:“诸位卿,小儿可还能入尔等之眼?”

王溥身为赵德昭的老丈人不好多夸,陪笑道:“恭喜官家,臣战战兢兢,不敢以师自居。”

尚书省右仆射侯升越长揖道:“皇子治学基础远超臣之预料,实乃大宋之福。”

礼部员外郎胡授躬身拜道:“陛下,皇子乃天命之人,天授其才。”

这话就有些吹捧的太过了,赵德昭听的都有些不好意思。

而王钺更是夸张,躬身拜道:“陛下,臣只求能誊抄一份皇子考卷,将原本赐给微臣。”

赵匡胤一听全部是好话,自己都有些不敢相信。

“以往二哥学业平平,许传家每次见我都愧疚不堪,今日为何却……”

王溥将赵德昭的考卷递给了赵匡胤,笑道:“官家请看……”

宋朝称皇帝官家,陛下都是正确的,所以称呼比较混乱。

基本上是经常能见到皇帝的,官家称呼的多,少见到皇上的,陛下用的多。

毕竟陛下比官家这个称呼更有尊敬的意味,还有一些少见皇帝的,还用天子,圣人称呼。

相反,没有称皇上的。

皇上在历朝历代都有大臣私下议论的时候称呼,用的都不多。

只有到了清朝,因为明清小说的皇上称呼的影响,是称呼皇上最多的。

众人移步到了大殿,几份考卷都递到了赵匡胤的面前。

赵匡胤识字,但是学问嘛就一般般,主要还是一个武皇帝。

不要说跟前世的朱棣相比,就是跟朱元璋这个一开始的不识字的放牛郎相比,也相差甚远。

但他自己的文采不高,却不代表欣赏水平不高,赵德昭这些考卷他还是能看出好歹的。

等他放下考卷,还未说话,王溥开口说道:“日新学问基础扎实,尚举一反三,认知颇有见地。此不仅是大宋之福,也是陛下之福。况且二哥不仅文采出众,这一手书法也有大家风范,若流传出去,必定震惊士林。”

赵匡胤笑道:“我儿还需博取名望吗?”

王溥道:“非也,不为名望,只为让天下士林知道,心有所依。”

听到这里,赵匡胤的笑容淡了下来,犹豫了一下问道:“若文臣士子归心,武将岂非离心?”

王溥坚持说道:“日新方才十四,不传文名,难道传武名就合适吗?”

这几句对话,除了王钺没有听明白,其他人都听出来了背后的含义。

赵德昭当然也听出来了,觉得自己以前有些小瞧了赵匡胤。

不管他这个人的能力如何,最起码他的情商足够高,考虑问题非常周全。

一个十四岁的皇子,也到了该逐渐让世人所知的阶段,但是该如何推出去,是很讲究技巧的。

一个明星都要立人设,更别说一个皇子了。

赵匡胤对立文名是有些抵触的,这个时代,文采再高也没一点用。

不会领军打仗,根本没有人敢跟你混。

他原本准备等两年,等赵德昭十六岁了,等他领军打一两场胜仗,再推出去。

现在王溥却想让他先宣扬文名,再宣扬武名,打造一个文武双全的皇子。

这个老丈人,现在已经开始一心一意为女婿谋划了。

不过这跟赵匡胤的计划差异不大,所以他点了点头说道:“且先看看开封府反应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