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重生之重新活一次 > 第477章 海研所

重生之重新活一次 第477章 海研所

作者:海里全是水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12:29 来源:笔趣阁

“是的,是一家瑞士的银行,名字是‘斯科尔银行’。这将是最近公司的核心工作,一定要保证收购工作顺利进行。

这件工作你和吴大伟一起处理吧,让他尽快去瑞士,先对斯科尔银行进行全面调查。”

孙大海回到房间,立刻给乔宏伟打了电话。收购一家银行的准备工作非常繁琐,完成收购耗时一年以上,是非常常见的。

只不过孙大海非常重视这次收购,他希望能尽快进行,以免出现意外情况。

“什么,吴大伟现在就在欧洲?那太好了,你马上联系他,让他尽快到位于苏黎世的斯科尔银行总部,与银行经理哈瓦特·史密斯先生建立联系。我这就把地址、电话都给你传真过去。”

孙大海把戴维德写给他的联系方式交给高屹,让她马上到宾馆大厅的商务中心去发传真。

随后,他又给老威廉和欧阳慧慧打了电话,告诉他俩岛城这有块地皮,可以自建店铺,要他们尽快派人过来处理。

所有电话打完,都快到晚上十一点了。孙大海长叹一声,没事的时候闲得无聊,一有事就是成堆的一起来,这日子还能过吗?

孙大海昧着良心在房间里自怨自艾,然而他也不想想有多少人都被他的电话给带动起来了。孙大海抵达岛城的第二天,稀里糊涂的就多出来好几个项目。

……

第二天一大早,孙大海带大家去赶海。这是孙圆圆昨天睡觉前提出的要求。孙圆圆很懂事,见到孙大海很忙,就一直没有烦他,这还是孙大海主动去问,孙圆圆才说的心愿。

孙大海也很自责,带着弟弟妹妹出来,自己却没有时间陪他俩玩。还好有高屹他们替自己照顾他俩,不过自己也要用点心,不然弟弟妹妹心里会埋怨自己的。

知错就改的孙大海,带着大家赶完海,吃午饭时与赶来陪他们的李小龙商量,借招商办的中巴,去崂山玩几天。

这个要求很简单,李小龙饭后打电话,不仅要来了中巴车,还为他们安排了一名家就住在崂山的工作人员,给他们当导游。

当天下午,在午休结束之后,孙大海一行离开八大关宾馆,前往崂山。走之前,孙大海特意到前台给戴维德留言,告诉他两天之内就有人会来和他谈房产的事,请他留意。自己带弟弟妹妹去外面玩了,几天后就回来。

孙大海没有食言。四天之后,孙大海他们回到了八大关宾馆。看得出,大家玩得非常开心,回房间的路上,还在叽叽喳喳地讨论一路上发生的趣事。

孙大海回到房间,正在收拾东西时,房门被敲响。巴特尔把门打开,乌泱泱进来一群人,为首的正是黄菲菲。

黄菲菲是昨天到的,孙大海在崂山时已经知道了。她是应邀前来参观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顺便与他们讨论深度合作事宜。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在几天前街道接到食为天的电话,知道食为天准备与他们合作,在岛城建立一座海水养殖基地。

食为天与农大和农科院深度合作,实现双赢的事,在科学界已经成为了一个榜样。无论是正式的会议上,还是私下闲聊,食为天经常被提及。

现在,国家逐渐将科研经费集中到重点项目上,而不再像从前一样,雨露均沾,谁也饿不死,但谁也吃不饱。

许多科研机构的领导都很头疼,课题自定,经费自筹,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这让还处于计划经济体制思维方式的研究机构,都觉得很是茫然。

就在这个时候,食为天的事迹为大家指明了方向。原来没有了国家下拨的科研经费,依靠与企业的合作,科研机构也可以过得如此轻松惬意。

只可惜,目前国内像食为天这样的企业真是太少了。

在现今华夏的经济结构中,国企占绝大多数。但国企大都不重视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一旦发现适合自己的科研成果,就会通过行政手段直接索取,有时候甚至拿来就用。

这是国家多年来执行计划经济所形成的弊端,并不是一下子就成扭转的。可科研机构从国家得到的经费逐年减少,这就逼着领导们改变思想,面向市场主动出击,而不是继续躲在象牙塔中,闭门造车做着所谓的课题研究。

海研所的刘所长,是位著名的海洋生物学家,在学术上取得过诸多研究成果。可是,他却在为钱的事情发愁。

科研经费的减少,自然也波及到了海研所。所以许多原本就经费不足的项目,这下基本就停滞了下来。刘所长别说给员工发福利了,再这样下去,每月的工资都要成问题了。

几年前,他组织海研所里的精兵强将,成立了一个课题组。花了不少宝贵的外汇,连续三次从美利坚引进良种海湾扇贝进行研究。

经过全组人员几年来夜以继日地潜心研究,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终于在近期初步完成,建立了海湾扇贝工厂化育苗和全套的本地化人工养成技术。

可是,当刘所长兴冲冲地参加市里经济发展研讨会,向几家国营养殖场做宣传推广时,遇到的却是漠视和敷衍。

刘所长很是不解,他不甘心得到这样的结果。已经年过花甲的他,连续多日冒着酷暑,赶往几家国营养殖场,努力想做通他们的工作。

最后,一个相熟的养殖场领导看不过去,私底下告诉他,现在各养殖场的主要精力都在养殖对虾。对虾不仅养殖技术成熟,而且市场需要量极大,可以说是供不应求。

更为关键的是,对虾是可以出口创汇的,这对各家养殖场的领导,有着致命的诱惑。要知道在这个年代,整个国家从上到下,对外汇的渴望几乎是无止境的。

许多单位甚至宁可亏本,也要完成出口创汇任务。因为这才是上级领导考察他们工作业绩时最看重的。

至于亏损,国营企业并不担心。出口退税加上各级政府对出口的奖励,就足够弥补亏空的。实在不成,企业还可以找上级单位要拨款,或者银行贷款(可以一直拖欠的那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