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重生之重新活一次 > 第971章 分校计划

重生之重新活一次 第971章 分校计划

作者:海里全是水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12:29 来源:笔趣阁

英才教育基金会如果不是挂着“香江”的幌子,外加上高层深谙他们的背景和目的,国家又怎么可能允许英才在首都搞试点,不仅建了学校,而且直接进行管理呢?

孙大海之前有计划在外地建一所英才分校,都已经派人做了初步的调研,就准备将分校建在岛城。

这里不仅有嘉颐国际岛城海滨高尔夫度假村项目,还有源爵酒业、九号火锅店、岁月静好、饕餮之家的分店,以及食为天的海珍品养殖基地。几百里外更是有食为天东山省大型综合项目基地,仅仅靠着附近自家企业的子弟,就能满足英才学校超过一半的生源需求。

不过,既然现在黄菲菲提意见了,孙大海决定借此机会将问题一并解决掉。

于是,孙大海让高屹在小本本上又记录了几条:首都英才学校东校区、岛城英才学校以及特区英才学校几项。

这些分校采用同样的建筑方案,由小型托儿所、3*3的育儿园、6*4的小学和6*4的中学为主体,外加生活区、一座标准田径场、一个室内游泳馆,以及一个综合项目馆组成。

这几乎就是现在英才学校的翻版,唯一出入的地方,就是将分散在中、小学和幼儿园内,各自为政的几块生活区域统一合并在一起。

经过这样的改动之后,可以预见到,今后的校区不仅整齐美观、协调统一,而且便于管理,能有效提高生活区内老师和同学们的生活质量。

一整套分校建设方案,总占地面积在百亩左右,正常情况下,地方政府都无权决定这么大面积的土地归属。

可谁让现在政务院高级领导出面了呢,孙大海要是不知道借机把这些事情都办了,那他也憋搞什么金融投机了。

岛城分校,是早已经做好计划的,今年下半年就将开始前期工作。

首都分校东校区,是孙大海最近才有的想法。这个校区准备建在新宿舍区附近,也就是水锥子公园南门外。

至于特区分校,则是控股公司行政部经理斯蒂文的建议。

随着架设未来系的高速发展,人员增加是十分迅猛。

在大本营香江,目前体系内的外籍员工和内地员工的人数几乎赶上了香江本地员工人数。

尤其是那些应聘了中级或以上的技术和管理型岗位的职工,大多都会拖家带口来到香江就职。

解决职工合理的个人需求,是斯蒂文和他的行政部所要负责的工作范围。其中安排职工子女入学,就是他日常需要处理的事务之一。

原来职工人数不多,有这种需求的职工人数更少。因此事情很容易解决。

华仁书院、华仁小学是香江比较知名,教学质量有保证的中、小学,它们都在英才教育基金的捐助名单上,解决三五个学生入学或转学,实在是小儿科。

即使某一学校需要接纳的入学人数较多,无非让英才教育基金适当调整下一年度对这所学校的捐助额度也就可以了。

但要是额外插队的学生人数太多,影响到人家学校正常的招生和教学,那也是很令人头疼的事情。

香江教育署有规定,中小学校开班最低标准为25人。实际每班的学生人数在三、四十人之间,公立学校比私立学校略多一些。

但香江地价太高,其它成本也居高不下,学校对每一寸空间都会精打细算,挖空心思的提高利用率,所以教室有限,很难增加班级数量。

因此,英才基金原来每年往学校里塞人一般不会超过三十人,而且岔开了年级,尽量保证每个班不超过两人,对学校、班级以及教师的压力并不大。

不过,从去年开始,三十人的心理界限被打破了。华仁小学和华仁中学,分别接收了英才学生二十余人,经过好一阵磋商和协调之后,才算安顿下来。

今年的情况与去年相仿,但斯蒂文敏锐地发现了一个问题,架设未来系的下一代越来越多了。

架设未来系是在1982年成立的。成立时公司除了个别技术和管理职位,大部分职工都是年轻人。

之后公司的发展也是这个模式,以招聘和培养年轻人为主,关键位置才会选择挖人。

经过七年的发展,当初的这些年轻人,已经有不少人都结婚生子。他们的子女大些的已经四五岁了,然后呈现金字塔结构,人数越往下就越多。

孙大海第一批操盘小组成员彭嘉怡就是这样,她和劳尔森的孩子今年已经五岁了。现在孩子被他们送进了一家私立幼稚园,明年就将面临着上小学。

斯蒂文看到了这个趋势,所以在今年年初举行的公司高层例会上提出了这个问题,并给出了自己设计的解决方案。

特区分校,就这样被正式提了出来。

香江的情况大家都心里有数,虽然建校用的土地与商业用地不同,但想要向政府申请的话,其难度不亚于耐心挣钱,然后直接购买商业地皮建学校。

严格地说,这是在拼各自的名望和身后的关系网,英才也好,架设未来系也罢,还是显得太稚嫩了些。

因此,将学校建在距离不远,且土地储备丰富,生活成本较低的特区,就成了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与会的高层,对这个方案大多持认可的态度。

当然,也有人提出,在国内建校虽然成本低,但各项审批并不比香江容易,而且其质量和权威性不如香江学校。因此建议请英才教育基金增加捐助的学校数量,以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提议并非不可行,只是无法从根本解决问题,只能算是权宜之策。

学校如果建在特区,其实对职工家庭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完全寄宿制可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而且,不足一小时的车程,甚至可以吸引到一部分中低收入的职工前往特区分校附近购房,以减轻他们在香江的生活压力。

经过讨论,最终乔宏伟拍板,采纳了斯蒂文提出的建立特区分校的方案。并随即派人前往特区,在罗湖口岸附近寻找适合建校的地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