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1625冰封帝国 > 第二十三章 暴风骤雨之一:土地啊土地(1)

东晓四年六月份,尼堪击败李自成后专门正对黄河以北三省的土地重新丈量、分配一事召集政务院总理孙秀节、户部尚书李开富、户部郎中王章进行了讨论。

之所以要讨论,因为进入关内后,土地状况就与关外大大不同了,在以前的林中,几乎没有人耕种,土地都是国有的,适宜耕种的地方,迁入移民后每户可以分配高达五十亩的上好土地。

而满清占据的辽东,基本上没有自耕农一说,除了主子便是农奴,故此重新分配也没有什么难事。

但关内就不一样了,账面上的土地与实际情形存在巨大的差异,这里面,士人优免、皇亲国戚的封地、达官贵人、豪商巨贾霸占数量巨大。

以山西为例,此地虽然被大顺军短暂占据过,不过彼等也只不过对豪强劣绅进行了追赃助饷,部分烧毁了田契,并没有施行重新丈量、分配田地之事,何况,以大顺军当时的水平,通过暴力手段进行追赃助饷尚可,要让彼等在田地上做文章,还是一篇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好文章,不用说也是做不到的。

不过当大夏国占据三省就不能这么来了。

“陛下,按照户部账册,以山西省为例,需要缴纳赋税的田亩只有六百三十万亩,不过以微臣估计,大同的代王、太原的晋王以及从这两支分出来的郡王、国公、辅国将军等,士绅优免的,被豪强劣绅霸占的,抛荒的,估计又有此数……”

李开富正在汇报。

“估计总数有多少?”

“恐怕至少有两千万亩”

尼堪此时的嘴角不禁露出了一丝讥笑,作为一个穿越者,还是曾动过写作穿越小说心思的穿越者,不用说私下也是做过一些功夫的。

他让李开富举例山西,因为他在后世时曾经对山西做过一番研究。

顺治年间,山西的耕地数量高达四千万亩,到乾隆年间达到巅峰,为五千万亩,后世的现代中国,由于产量大幅提升,加上城镇的发展,耕地数量又收缩到四千五百万亩左右。

别的不说,顺治年间与此时相差并不远,为何田亩数量相差如此之大?何况,这应该纳税的六百多万亩还是张居正当时重新清丈过纳入的,千古一相的张居正在位时尚且如此,遑论其它时间了。

以他的估计,此时山西省的耕地数目木至少有四千万亩——因为士绅一体纳粮直到一百多年后雍正年间才实现,实际上也只是部分实现。

“你觉得可能吗?”

尼堪毫不客气地打断了他,作为一个出身贫寒的户部尚书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说像孙秀节这种人了,尼堪内心不禁泛起了一些无奈。

“按照户部报上来的数目,山西省眼下有六百万左右的丁口,按照六百万纳税田亩来计算,人均一亩,一人一年大概需要三到四石粮食,按照一亩耕地均产粮食两石计,那就需要两亩地,一亩地,不用说大部分人都饿死了,何况大部分田地都在少数人手里,饿死的时间就更早了”

看到孙秀节、李开富、王章三人都是瞠目结舌的模样,尼堪浑没有理会,继续想道:“从汉代开始,中国之地的耕地从来是足够的,若是按照人均数量,大多数情形下都会达到十五亩以上,如今明末的丁口较多,至少也能达到十亩”

于是接着说道:“以朕估计,山西最少有耕地四千万亩,按照六百万丁口计,这是最多的,实际上数目肯定会低于此,那就是人均近七亩”

“这样,黄河以北三省都按照人均五亩授田,无论男女老幼,都按照此数来授,若是五口之家,那便是二十五亩,一年自己需要二十石,二十五亩怎么着也有五十石的粮获,这便剩下三十石”

“考虑到天灾,这三省的田赋按照两成来收取,这便是十石,剩下的二十石除了留作粮种,备荒,也不会剩多少了,就这样吧,除此之外,每户多授一亩菜田,一亩麻田”

说到这里,尼堪心想:“四千万亩土地,真正需要纳税的只有六百多万亩,大部分田地却游离在政权之外,真正滑天下之大稽,明朝灭亡还真是必然的”

李开富说道:“陛下,这……,还是重新清丈之后在确定详细的授田法子吧”

尼堪挥挥手,“来不及了,听朕的没错,四千万亩,只多不少,就这样办,这些土地掌握在大夏国手里,一时半会儿肯定跑不掉,不用多少年,丁口又会大增,这多余的土地就握在官府手里,等丁口增加后在酌情分配”

“若是又过了几十年,丁口已经增加到无法授田时,咱大夏国还有北境广袤适宜耕种的土地,还有海外瀛洲!”

见尼堪如此笃定,三人都有些忐忑,生怕田地不够闹出笑话,那王章本来是户科给事中,原本就是一个暴脾气,当即上前说道:“陛下为何如此笃定?!户部账册清清楚楚,给百姓多分土地自然是好,不过若是分到最后,一部分人分到了太多的田地,而另一部分人却无田地可分,该如何处置?还请陛下三思!”

尼堪说道:“朕既然这样说,手里头肯定是掌握了详细的情形,这一节你等就不用争了,大大方方下去指导分配即可”

孙秀节与李开富两人对望一眼,这次是孙秀节上前说道:“陛下,对于那些前朝王公的田地,已经无主的田地,官府自然可以大大方方收回来,不过对于那些手里头有田契的该如何办理?”

“你等的意见?”

“陛下,微臣等合计过,前次闯贼路过山西时大力进行了追赃助饷,还烧毁了大量的田契,不过各地方衙门依旧保有账册和底契,王公、诡寄的田地自然可以收回,不过那些通过自身致富收购的田地,若是一味夺取恐怕也有失民望,故此,臣等商议后决定以底价收购”

“低价?如何个低法?”

“陛下,原本在太平时期,一亩中等的田地怎么着也要一两银子,到了我等这里以三成的价格收回来也就是了,假如是一千万亩的话,也就是三百万两,何况,这些银两我等是不需要支付的,全部算到彼等的田赋上去,分十到二十年逐渐优免,如此一来,朝廷的税赋不会大幅减少,彼等也不会心怀怨念……”

尼堪一下陷入了沉思。

像这样的情形,不用说肯定也是有的,不过肯定没有孙秀节说的一千万亩这样夸张,但数量也会不少,若是一味强取豪夺肯定是不行的。

“好,凡是家里没有田契的,只能按照新的法子授田,有田契的,一律按照五钱银子的价格收购,之后再统一分配”

“陛下”,孙秀节赶紧出声了,若是按照五钱银子收购,那国库需要出多少银子啊,虽然前不久收缴了七千多万两,不过也不是这么个花法,“还是三钱吧,五钱实在太多了”

尼堪却摆摆手,“无妨,既然要施恩,那干脆就做到底,不过这优免的时间就要放长一些,按照三十年来计算吧,那样的话,朝廷的税收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若是有不愿意让官府购买的呢?”,王章又说话了。

“杀!”

高坐在台上的尼堪传来了一阵冷冷的声音。

“户部首先颁布一部‘大夏田亩制度’,申明国境内所有的土地都属于大夏国有,想要正常获取,必须与大夏国官府签订正式的契约,还要申明,彼等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哦,也就是彼等所说的所谓的田皮田骨,若是有紧急情况,官府有收回田地的权力”

“田地一经分授,不许私下买卖,只能卖给官府,授田后,连续抛荒三年的,无条件收回”

说到这里,尼堪暗忖:“还是不能将彼等完全限制死,今后若是当兵、做工匠、当官、做生意、碰到瘟疫,肯定会发生抛荒的情形,若是在三年里彼等在别的行当上失败了,又回到田地上,还是要承认彼等继续耕种的权利”

“地方官府在分配土地的过程中,遇到任何阻拦,必须强力弹压!”

“聚众闹事的,首恶处死,余者全部发配雅库茨克!”

这三人这才意识到眼前这人除了是新入主北京城的皇帝,还是北境之王,漠南漠北诸部共同推举的博格达汗,能达到今天的位置,那也是以数不清的人头落地为代价的。

“你等读书人首先要打心底拥护大夏国的田亩制度,否则的话趁早提出,赶紧走人了事,大夏国倡导的是以人为本,以百姓为本,做官的没有任何优免,想要土地,做出大贡献后,可以通过封爵到北境之地获取,那里,土地,多的是”

“若是知法犯法,阳奉阴违,为首的也要处死,全家发配雅库茨克!”

“收取田赋时,以有官府正式衙门所在乡为最小根基,农户将税收交到乡里即可,朕这里丑化要说到前头,我大夏只有田赋,只有商税,将来最多还有工矿税,只有兵役,没有其它一切杂役,各地的粮食除开按照备荒粮进行必要的储备外,一级级向府城、省城、京城押送,都由官府自己完成,无须劳动百姓,但凡发现有擅自强制百姓运送粮食等物的,轻者罢官、发配,重者处死!”

“朕这里,可不想听到加派二字!”

实际上,大明的税赋明面上还是很轻的,毁就毁在那似乎无穷尽的加派上!

“收取税收时,以往的那些踢斛淋尖那一套趁早收了!收税时以啬夫为首,游徼监督,乡长总管,县里相关人等要不时下去明察暗访,杜绝营私舞弊之事,哼,不妨告诉彼等,朕之灰衣卫也不是吃素的”

“户科给事中到了此事,也不能光在朝堂上慷慨陈词,也要下到乡下体察民情,此事由都察院统一安排”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