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1625冰封帝国 > 第十七章 瀚海新风 三 工坊,蒸蒸日上

1625冰封帝国 第十七章 瀚海新风 三 工坊,蒸蒸日上

作者:龙吟森森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49:09 来源:笔趣阁

时间很快来到了大明崇祯八年,也就是公元1635年。

大明山西、陕西的大旱还在继续,流入瀚海国的民众也越来越多,在将朝鲜的汉民安顿完毕之后,瀚海国麾下便有接近八万户农户了,按照每户五十亩土地计算,这便是四百万亩。

为了弥补瀚海国政府提供的窝棚、农具、牛羊、粮食、食盐、衣物等物,其中新加入的七万户这几年都是三成的税赋,按照平均一亩两石计算,这七万户便是两百万石出头。

尼堪的常备军加上水师,如今也是接近六万人的规模了,这常备军一年便要消耗四五十万石,加上工匠,每年五十万石需要分配出去。

这还不算,作为尼堪的常备军,如今军饷是用粮食、布匹、食盐等物发放的,算起来又是一笔不菲的支出,实际上折算起来每年需要消耗百万石的粮食。

就是这样,瀚海国每年还有百万石的结余。

但这只是暂时的,三年以后,尼堪准备将农户所有的粮税都定到两成,如今山南省、察哈尔的农户还得靠中央的补贴,原本定下的两成粮税确实不太够用,不过加上收购的,每年保持一百万石的储备粮还是不成问题的。

何况随着大批的农户抵达黑龙江、丰州一带,粮食的不断增长是肉眼可以看得见的。

有了这一百万石的储备粮以及几乎同等数量的草料,尼堪的心稍稍稳当了一些。

工坊方面,如今尼堪在赤塔、呼伦、伯力三地大兴作坊建设,由于三地附近都是煤铁、森林丰富之地,特别是呼伦,一个海拉尔盆地便有几乎用不尽的煤炭、铁矿、铜矿、铅矿资源,如今他在呼伦城安排了三千户工匠,由老孙头领着日以继夜地在进行各式兵器、火器、农具、厨具的制作。

呼伦城还有约莫两千上次被鞑子掳掠过来的没有配上对的女人,尼堪干脆在城里新办了一座被服厂,硝皮子、缝制衣服、皮靴、皮带,日常食宿都由户部提供,每年年底也会发放一些布匹、食盐、粮食,这些女人很快也安定了下来。

赤塔、伯力各有两千户工匠,还有一些将来会放到九原和上都,特别是九原,后世可是包头市,煤铁资源那也是杠杠的,将来准备作为专门的民用产品制作基地(可惜阴山经过历代牧民的砍伐,也是荒芜得很,木材在此地也不宽裕,只能用煤炼铁,打制兵器差一些)。

令尼堪稍显遗憾的的是,他一直念念不忘的利用水利锻造铁胚的大计一直没有实施起来,无论是赤塔、呼伦,还是伯力,虽然都靠着江河,不过却都是水流平缓的地方,他的资源有限,既想在合适的位置建设城池,又想有丰富的水利资源,这样的地方在漠北还真是不太好找。

何况你就是建好了,还有半年的封冻期你用不上,几条水利资源丰富的河流,叶尼塞河上游、鄂毕河上游、勒拿河上游如今都在老毛子的辖区里,尼堪也只能望河兴叹。

不过他也不是没有事做。

他的熔炼炉子的高度普遍在一丈以上,采取的也是大明最先进的灌钢法,也就是先将铁矿石融化后形成的铁胚进行反复锻打后变为熟铁备用,此时熟铁所含杂质很少,铁质柔软,拉成铁丝尚可,不过用在器具上不行。

再用铁矿石熔炼炉水,用陶管引导均匀地洒在熟铁上。

大家知道,生铁含碳量最高,又硬又脆,熟铁最低,延展性、韧性最好,但都不是打制器具的好料,不过两者融合起来便是钢料,根据当时融合的程度分别称为中、低、高三种钢料。

当然了,也有将第一炉的生铁水直接用木棍搅拌渗碳的,不过这个难以掌握火候,而两种铁料的融合无论怎样都是比生铁、熟铁好得多的铁料。

还有一点,那就是炉子的温度,此时尼堪用到了至少五人拉动的鼓风机,一般在十人左右,对于利用高温充分融化矿石以析出杂质居功至伟,此时欧洲或者很少用鼓风机,或者只有区区一两人。

另外,对于火铳、火炮、冷兵器、船钉的制作,尼堪还是坚持使用木炭冶炼,而对于铁锅、农具、厨具等则使用煤炭,饶是如此,由于使用了灌钢法,用煤炭冶炼出来的农具、厨具质量也远远高于其它地方。

此时欧洲的火炮普遍是用铜制作的,而后来英国人大量使用铁炮也不是因为他们技术有多先进,只不过是大量使用木炭冶炼而已(欧洲木材缺乏,而英国此时还很多)。

而大明制作出来的火炮、火铳为何容易容易炸膛?那肯定是大量使用煤炭进行冶炼的结果,煤炭冶炼,温度虽高,不过含硫也是高企,制作出来的东西气孔多、易碎,自然容易炸膛。

在淬火时,尼堪又提出来在不同温度下用不同溶液淬火的办法(水、尿液、油),改变了以前那种简单用水来淬火的办法,实际上也就是恢复到了南北朝时二次淬火的水平。

其实,用鼓风机技术、木炭冶炼、生熟铁混合、二次淬火,这些都是中国早已有的技术,并且在当前远远领先于欧洲,不过以前多是经验,一旦因为木材缺乏不得不使用煤炭冶炼时就傻眼了,连有些好的做法也放弃了。

这就是明明宋明时代比唐朝更为先进,制作出来的兵器却还不如唐朝的原因。

作为后世过来的一个工科生,尼堪自然知晓这里面的弯弯绕绕,大的工艺脑海里也有,至于细节有老孙头和孙秀节两人以及大量的汉人工匠在,略一提点便清楚了。

更为关键的是,目前由于漠北地广人稀,有广袤的森林可以利用,就这一点就是大明无法无法比拟的。

后世俄罗斯有七百万平方公里的森林,还都是大木,放在这个时代简直是作弊,不过眼下他们的目光全盯在皮毛上。

当这些方法尼堪用当时通俗的语言说出来并让人记载下来后,相信今后应该不会失传了。

至于更高级的冶炼技术,尼堪不会,就算他明白,以当时的条件也做不到,相信今后的工匠在慢慢摸索中会发现的。

就是这些简单的技术,依然领先世界至少一百年以上。

其实,有了好的铁料乃至钢料,大规模的简易机床理念的提出以及使用(多半是手摇的半机械化工具),尼堪现在已经可以制作线膛枪和线膛炮了,不过他并没有这么做。

在赤塔、呼伦、伯力几座大的冶坊,尼堪还在千叮嘱万叮咛,让冶坊的“大工”继续将使用何种木材效果最好、矿石溶液的颜色、封炉的时间、生熟铁混合的工序和时间,用炒钢法(用木棒搅拌生铁溶液)的话需要的火候和时间、颜色如何观察,等等,进一步完善、细化。

等到一定程度,铁料不再是困扰瀚海国的大事后才开始考虑铸造加工工艺的事,反正无论如何,瀚海国的炼钢水平对于无论是大明、朝鲜、日本,还是欧洲,都是处于大幅领先的地位,并且在短时间里也看不到其它几家能快速赶上的迹象。

林中,真是用木炭炼钢的好地方啊。

火药的制作依旧放在依林卡,那里既有硫铁矿又有硝石,按照目前的用法,就算再过十年也没问题,何况鄂嫩大草原、卜库尔大草原还有众多的硝湖等着他去采掘。

同样的,按照天工开物记载的炼硝、炼硫的法子,尼堪也让人在继续摸索,不断地试验,比如一系列添加剂石灰、牛油、树叶的具体用途以及比例的问题,若是能达到一个最佳的工序和比例,那黑火药就会无限接近它的最大效能了。

1635年的二月一日,多西珲给他生下了一个大胖丫头,尼堪欣喜若狂,取名穆特丽,意思是有才之人,按照孙家的家谱,传、秀之下是“德”字,又起汉名孙德昭。

多西珲有些郁郁寡欢,听了尼堪起的名字说道:“一个丫头而已,取一个xx宜尔哈也就是了,穆特丽,她担当得起吗?”

在索伦语中,xx宜尔哈是xx花的意思,尼堪听了便安慰道:“我是想她能做一个与以前所有女人都不同的人,何况她是本汗第一个孩子,岂能不慎重”

等穆特丽三个月后,时间已经来到五月份,尼堪又出发了。

这次他带上了格根塔娜,原因很简单,经过他一个冬季的辛苦耕耘,阿茹娜、哈尔额敦都有了身孕,偏偏格根塔娜依旧没有动静,在阿茹娜、格根塔娜两人的“强烈”建议下,他只得带上了她。

他早早地出发了,当然还因为一事,自己的妹妹,跟着罗承志在海参崴的布耶楚克也生了一个儿子,他听说后就坐不住了,便计划从陆路赶着去看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