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何日请长缨 > 第四百五十六章 我难道不像一个问题少年吗

“中国的技术当然不如国外。”肖文珺断然地说,说罢,她又换了个说法,“应当这样说吧,和十几年前相比,我们现在和国外的差距,已经很小了,大多数领域的差距都缩小到了代际之内,这已经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就机床来说,中低端机床方面,咱们国产的并不比国外的差,如果是同样价格来对比,我们的机床甚至比国外的更好。现在懂行的企业都愿意买国产机床,花钱少,性能和质量相差不多,售后服务还更方便。

“高端机床方面,我们和国外的差距还比较明显,尤其是高精度机床,很多型号我们还是空白。不过,也有一些型号我们已经做得比国外好了。”

“嗯嗯,肖教授总结得好。”唐子风拍了一记马屁,接着又问道:“那么,以肖教授的看法,国产的高端机床大约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达到和国外并驾齐驱的程度呢?”

“看你怎么定义这个并驾齐驱了。”肖文珺说,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她是很讲究逻辑缜密的,不像唐子风那样没个正形。

唐子风说:“我想应当是三个层次吧。第一个层次是能够实现进口替代,国外卡不住我们的脖子;第二个层次是具有竞争力,和国外产品各有千秋;第三个层次就是全面碾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肖文珺撇了撇嘴,唐子风说的最后一个层次,实在有些狂妄了,让她不能不表示一下鄙视。不过,类似这样的话,唐子风在她面前已经说过不止几十次了,她多多少少也受了一些影响,思考问题的时候难免要拿第三个层次来作为目标。

“第一个层次,我估计有五年时间应当足够了。”肖文珺回答道,“前一段时间,我们做过一个研究,发现咱们国家在很多高端机床型号上都处于突破的边缘,用五年时间达到能够替代进口的水平,应当问题不大。”

“晓惠也向我汇报过这个情况? 她说在04项目组研制的几种机床,都卡在几个着急节点上? 一旦突破? 后面就没什么障碍了。”唐子风说。

肖文珺点点头,接着说道:“你说的第二个层次? 我估计需要有十五年吧,到2020年前后,咱们在一些型号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另外一些型号上略逊一筹? 形成各有千秋的格局,希望很大。再至于说第三个层次? 这是你们文科生去想的问题,我可回答不上来。”

说到最后,肖文珺笑了起来。他们这个家,是典型的文理合璧的家庭? 唐子风是个很纯的文科生? 思维方式与肖文珺完全不同。

肖文珺一开始对于文科生是很看不上的? 觉得文科生不外乎就是能空口说白话,没啥真正本事。与唐子风接触久了,肖文珺逐渐发现文科生的思维方式也是有其可取之处的? 至少在分析社会问题的时候,唐子风就比她这个纯粹的理科生看得更透彻。

比如唐子风说的第三个层次,也就是有朝一日中国的机床技术能够发展到碾压西方国家的水平,以肖文珺的看法,应当是不切实际的。想想看,西方国家有几百年的技术积累,西方机床巨头手里有大量的专利,肖文珺他们随便用一个公式,都是以西方人的名字命名的,中国要想取西方而代之,甚至达到碾压的程度,怎么可能呢?

的确,中国这些年的发展是很快,但人家西方人就不发展吗?你发展得快,是因为人家已经替你探过路了,你只需要跟着走就行。等你追到前沿的时候,前面没有现成的路了,大家遇到的困难是一样的,凭什么你能够做得比别人更好呢?

但过去十年的经历,让肖文珺觉得唐子风的预言似乎也是有道理的。十年前,肖文珺根本无法想象中国今天会有如此的成就。

以肖文珺研究的领域而言,十年前,她的导师们还在苦哈哈地研读国外的文献,国外学者所做的那些研究,对于国内学者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在那个时候,国际顶尖的学术刊物上极少会出现来自于中国的文章,国内学者到国外去参加学术会议,也只有坐在下面旁听的资格,极少能够获得发言的机会。

但短短十年时间,情况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般的变化。现在别说肖文珺自己,就是她带的博士生,在国外顶尖刊物上发表文章都已经不算是什么稀罕事情了。一些影响力很大的学术会议,也开始选择在中国举办,中国学者站在讲台上夸夸其谈,一帮老外坐在下面听得全神贯注,这也是很寻常的场景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以肖文珺的知识结构,是很难做出解释的。中国的科学家很努力,这不假,但国外的科学家也很努力啊,为什么中国的成果就会不断增加呢?

针对这样一些问题,当她去参加唐子风、王梓杰、梁子乐等人的聚会时,却发现这些文科生对此毫不惊讶。

“社会需求才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原动力,一旦社会有了某种需求,这种需求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科技的发展。”

这是王梓杰的话,不过据说是引用了某位伟人的原话。

中国是目前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很快就会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增加值最高的国家。作为世界工厂,中国有着全球最多的机床需求,而这种需求将会推动机床研究的高速发展。

这就是文科生们的结论。

当然,这只是唐子风身边的那群文科生的结论。齐木登也算一个文科生,他的结论就是恰恰相反的,而这种相反的结论,在时下也颇有一些市场。

肖文珺带着这样的结论去做过文献研究,然后惊异地发现在过去一些年中,西方老牌工业国家的机床研究正在日渐衰退,而中国的研究却呈现出了井喷式增长的态势。在许多细分领域里,西方国家已经有多年没有新的进展了,反而是中国学者在对这些领域进行精耕细作,成果迭出。

刚才在老森机床技术服务中心,弗格森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声称自己能够在高滩园区找到各种技术灵感,这些灵感是从生产实践中产生出来的,离开了生产实践,再天才的学者也无法产生创新。

或许,唐子风说的第三个层次,也就是中国机床全面碾压西方的情况,的确是有可能达到的,虽然肖文珺无法估计出这一天将会在什么时候到来。

“我打算回去向领导汇报一下,以我们清华机械系的名义,在高滩园区开办一家机床技术服务中心,和弗格森他们一样,专门承接园区企业委托的研发课题。对了,我们还可以出售我们在学校里研发出来的技术,用企业的钱来支持我们后续的研发。”

肖文珺把话头引回了正题,对唐子风说道。

“我完全赞成。”唐子风说,“其实你们早就该这样做了,科研需要和实践相结合,这是最朴素的道理了。”

“你怎么不早说?”肖文珺呛道。

唐子风笑道:“那时候你不是还怀着孩子吗?我怕我一说出来,你就不管不顾地跑到临河来了。我倒是不担心啥,可是我爸我妈,还有你爸你妈,能放得过我吗?”

“自私!”肖文珺斥了一句,却也知道唐子风说得没错,此前她肚子里怀着孩子,如果真的跑到临河来办什么技术服务中心,两边的老人肯定是不会答应的。现在孩子已经会走路了,她再到临河来,问题就不大了。

“如果知道你们要来,临河市政府估计得乐疯了。你们尽管狮子大开口,要求临河市给你们免房租、免税收之类的,一律都没问题。你们手里拿着的可是一块金字招牌,临河市在国内的知名度都会因为你们入驻而提高好几个百分点。”

唐子风笑呵呵地给肖文珺出着主意,并且毫不犹豫地把临河市给卖了。

当然,他也知道,临河市政府是非常愿意被他出卖的,如果能够吸引到清华大学来高滩园区建一个生产服务中心,哪怕只是挂一个招牌的空壳子中心,临河市政府也愿意花高昂的代价。

肖文珺却不领情,她说道:“房租、税收之类,免不免对于我们来说意义都不大,我们也不会在乎这点钱。最重要的,还是要尽快地开展业务。我不希望我们的服务中心建立之后,每天就是帮你们园区企业解决点鸡毛蒜皮的小问题,最好能够有一些比较重大的技术问题,经济效益和理论价值都特别重大得那种。”

“这个包在我身上。”唐子风把胸脯拍得山响,“我们临河别的没有,说起重大的机床技术问题,要多少有多少,就怕你们吃不下去。”

“是吗?我怎么没看出来?”

“你看你老公的脸,我难道不像一个问题少年吗?”

“你确信自己是少年,而不是童年?”

“问题童年也有啊,苏化已经在临河等了你七八天了,他那些问题如果解决了,足够你们师生发20篇论文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