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穿越1618之大明镇国公 > 第505章 江南粮、江北银

穿越1618之大明镇国公 第505章 江南粮、江北银

作者:蛤蟆吞地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12:05 来源:笔趣阁

“陛下,镇国公若非不遵朝廷号令,有些话语确是有些道理的。”

**星夹了根咸萝卜放入口中,像是没感受到气氛压抑,默默咀嚼着干巴巴难以下咽的萝卜。

……

众人一阵沉默,朱由检重重吐出一口气息。

“朕想知道。”

“钱庄的银钱何时拨入朕的殿前新军。”

……

“各府县设了钱庄,赵阁老所言乃老成之言,将卫民报社打压了下去,仅一月间,钱庄存入三百六十八万七千四百二十六两银钱,难道钱庄还拿不出一百万两吗?”

……

见无人开口,**星心下一阵苦涩无奈,默默放下做工精美竹筷,抱拳一礼。

“陛下,今岁北直隶、陕甘、山西、山东、河南、荆襄、两淮都遭受旱灾,当以民生为重,尤其是陕甘还有民乱迹象发生之时。”

**星开口,朱国祚拱手劝解道:“是啊,陛下,百姓遭灾,朝廷当予以赈济灾民才是。”

朱由检低头沉默稍许,拿起放下了象牙筷子,吃了口米饭,又夹了些土豆丝,周氏不敢开口,见他面前的汤水没了,不着痕迹给他添了汤水,里面还多了个鸡腿,却引起双眉猛然一抬,并不是看着她,而是最末尾低头扒拉咸萝卜的袁崇焕。

“袁督师以为如何?”

听着皇帝“袁督师”而不是“袁尚书、阁老”三个字,正低头细嚼慢咽的施凤来、来宗道手臂一顿,随即像是什么都未听到,继续低头吃着饭食。

袁崇焕忙放下碗筷,一脸正色抱拳。

“陛下,臣以为两位阁老所言堪称国之良臣,但臣亦以为,天下灾祸不断之时,朝廷更应有定国之器!”

朱由检放下碗筷,一脸淡然。

“继续。”

“诺!”

听着军中才有“诺”字,**星眉头微微一抬。

袁崇焕向皇帝朱由检一拱手,说道:“京中有五军都督府,即前后左右中五军十二营,一军之中亦有前后左右中五军,中军为诸军之心,五军都督府为天下诸卫之心,然京营五军十二营久疏于营练,已不足以镇国为天下之心,故而方有神宗、光宗、熹宗三皇以练幼军、殿前新军,欲以强军为天下之心,用以镇守天下。”

“回陛下,熹宗陛下之时,臣曾为巡阅使巡阅天下各卫所,我大明各卫所皆已不堪以用,天灾频频之下,大明朝必须要有一支强军以镇天下妖邪!”

**星、朱国祚、杨涟相视眉头紧皱,杨涟放下碗筷,刚要抬起双臂抱拳,施凤来抢先点头。

“陛下,臣以为……袁阁老所言有理,先帝当年立幼军以镇京师,又起殿前新军以镇北地鞑靼、建州贼,今日镇国公领幼军镇于外,无论有无灾祸之事,臣都以为……京中是需要另有一军,用以镇安天下的。”

施凤来转头看向**星,拱手笑道:“赵阁老老成持重,施某觉得京中有一支强军镇守天下较为稳妥些,如家中财货万千,家中就该有些健仆手持棍棒才够安心些,赵阁老以为如何?”

**星低眉沉默良久,没有看向朱由检,没有理会站着的袁崇焕,反而向施凤来微微拱手。

“施阁老所言有些道理,外有匪类相胁,家中就需要有健仆、家丁,就需要有些高强大院,只是……此时,院墙外并无什么匪类,只是些遭了灾的良善百姓,设些粥棚赈济一二,温言相劝一番,百姓皆言其家良善,又怎有施阁老所忧之事?”

施凤来捋须一笑,说道:“良善百姓是不错,可每年还是有不少良善之家惨遭打砸之事,况且我家金银无数,库中粮谷堆积,自古亦有心之善恶之争。”

见杨涟欲要开口辩驳,施凤来面色一冷。

“我家金银无数、粮谷堆积,本就准备赈济无数百姓之用,用以帮助所有百姓都能度过难关。”

“可是呢,所有金银、粮谷也就这么多,每个人都拿一些,所有人可活,若因一小撮之恶民,想要比他人得了更多,抢了我家金银、粮谷,有些人得了多了,就会有人少了,就会有人因粮食少了而饿死无数。”

“我家本意是救了所有人,就因我家没有健仆、家丁,就有无数人因此饿死……赵阁老,这合适么?”

**星微微点头,笑道:“施阁老所言甚是,所有……人不死才是真的稳妥!”

施凤来眉头没由来的一皱,正待开口,**星转而向眉头舒展的朱由检一拱手。

“臣以为施阁老、袁阁老所言甚是有理,陛下言百万两银钱,臣无意见,臣会督促高大人,尽快将银钱贷给朝廷。”

正待朱由检微笑点头,**星又抱拳说道:“臣很是赞同施阁老所言救民之言,以为北直隶、陕甘、山西、河南、山东、荆襄、两淮官吏所奏天旱之灾,百姓无食也应予以救助。”

朱国祚、杨涟两起身抱拳施礼。

“臣等以为赵阁老之言大善,陛下当予以救助万民。”

朱由检双眼登时红了,不数息,鼻息粗重如牛,仅京城十万无居所百姓就需花费五十万两贷款,钱庄还没点炮竹营业呢,前前后后欠了大明钱庄一百三十万两,等到强令钱庄副使王承恩、万炜拿出百万两先将殿前新军搭建起来时,钱庄督理大臣高攀龙勉强同意了,四十五个钱庄执事却拒绝出纳银钱!

恼怒的朱由检将御书房砸了一遍,北方该死的“刘三”又闹了幺蛾子,生了个小子要召集海外诸国使臣庆贺,要逼迫着他低头册立皇太子,打脸不够,还要跑回京城弄个什么该死的阅兵大典。

混账!

混账透顶!

该死的刘三要拿出压箱底的军卒显摆,自个身为大明朝至尊圣人难不成要摆出一群叫花子吗?

心下大怒,江南富庶不假,但主要的赋税却非金银,而是禄米,是江米,是绸缎织锦,是布匹,真正给大明朝提供金银税奉的是江北之地。

大明朝官员俸禄以禄米、银钱发放,地方官吏的俸禄,由户部批复,直接从地方官仓发放,因大明朝的兵制是卫所制,是自给自足兵制,若非调卫所兵卒打仗,朝廷是无需额外支付银钱的,所以户部库仓中银钱、米粮主要提供给京中官员、勋贵们俸禄和赈济灾民、修筑河堤以及乱七八糟的烂事使用的。

京城每年需米粮四百万石粮,江北之地多是旱田,就算地方产了些稻谷,也要优先供给地方官吏禄米,故而京城所需四百万石米粮皆出自江南,至少七八成都是江南之米。

江南善织,织工最佳者皆出自江南之地,京城布匹、丝绸也来自江南,不仅善织,工业最发达的还是在江南,油盐酱醋茶、瓷器、玳瑁、珠石……亦是七成出自江南,这些东西北地很难提供,可以提供的是麻油、豆油、石炭、木炭、麻绳、牛羊……都是些技术含量差,或是不值钱玩意。

江南也不是不上交税银,最大个的税银是盐税,是缴纳实物满足朝廷基本需求后,不足者需要缴纳的实银税赋,是税监扒拉出来的商税。

大明朝在四川、广州、楚雄、姚安、安宁、大理、察罕脑儿、辽东都有设盐课提举司,设两淮、两浙、长卢、山东、福建、河东都转运盐使司。河东、川蜀盐巴都是用炭火煮盐,产量少、耗费大、价格高,依托海边晒盐就是反着来的,纲盐是指划片专卖,陕甘、山西道路难行,用鞭子抽江南盐耗子,让他偷偷私卖都不去。淮扬富裕,四川盐巴可顺江而下,对两浙威胁最大,浙盐与川盐相互间厮杀不断,你偷卖到我这里,我也偷卖到你那里,但浙盐是海盐,成本要低一些,故而稍占优势,但也奈何不得川盐。

关键是淮盐和长芦盐两者厮杀最惨烈,因运河缘故,淮盐可以轻轻松松跑到山东、河南、河北,利用自身雄厚财力,轻轻松松将盐价打压到了最低,轻轻松松击败了山东、长芦盐场,瓜分北方最为富裕的山东、河南、河北盐巴份额,这也是天下诸盐淮盐最强的缘故。

朝廷不傻,可又没法子,与宝钞一般无二,大明朝欠了百十年的盐引没还完,年年发盐引,因盐耗子盗盐私卖,盐场正儿八经的在册盐巴无法弥补发放的盐引缺额,年年欠,年年欠,谁也不知道究竟欠了多少,只能整出个纲盐来,朝廷不管盐商怎么卖盐,只要一百二十万两税盐。

江南盐巴把其他盐巴挤兑的没法活,税银自然由江南盐商承担,哪怕长芦纲盐拿到纲引,也得转手卖给江南。

所以,江南真正拿出的实银税银,大概就是盐税、五十税一商税,其余的多是以实物缴纳,还不够的才以实银缴纳,而江北则多以实银缴纳税银,实物缴纳反而要少得多,没法子,江北能拿出让朝廷满意的货物很少。

现在好了,**星、朱国祚、杨涟要给江北各处遭灾百姓,要给好几百个上奏州县减负。

咋减?

免税,贷款赈灾。

免江北的税,不是少了实物,而是实实在在少了实银,如今整个天下都在紧张收粮食呢,就算老百姓卖粮食缴纳实银也还要等到六月以后,大明钱庄没开业时,自个就借了一百多万两,如今又要借一百万两组建殿前新军,就等着江北银钱入库还账呢,结果**星、朱国祚、杨涟告诉他,不仅没了银钱还账,还要再借百万两银子赈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