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穿越1618之大明镇国公 > 第504章 北地的动静

穿越1618之大明镇国公 第504章 北地的动静

作者:蛤蟆吞地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12:05 来源:笔趣阁

乌仁图雅年岁与小喜儿相当,小聪明一沓一沓的,格根塔娜比儿子慈爝年长一岁,还是个啥都不懂的女娃,唯独七岁的吉雅较为特殊。

乌仁图雅、格根塔娜都是嫡女,都是正儿八经的林丹汗、卜失兔哈屯所生,而吉雅却是素囊毫不在意的女奴所生,在大明人看来,吉雅只是个庶女,别说刘卫民如今的权势,就是大家族的嫡子,那也绝无可能去娶一个一文不名的庶女,更何况慈爝的身份不同,是大明熹宗皇长子,很可能是未来的大明朝皇帝,刘卫民早早为他选了媳妇,这几位将来必然是皇后贵妃一级。

两宫娘娘,包括老刘家一群女人,对小心思颇多的乌仁图雅私下里颇有些不满,刘卫民却不怎么在意,一个九岁娃娃而已,有些小心眼,也只不过她还没明白将来会是如何的尊贵,一个草原,哪怕是草原林丹汗也抵不上她一根手指尊贵,更别说留在草原要作为筹码嫁个小头领了。

小聪明多些,意味着足够聪明,只要教育好了,知道坚持大是大非,他相信,未来草原就算真的反叛,哪怕是她的亲生父亲,她也会毫不犹豫站在大明帝国的一方,至于将来会不会是儿子与她天天打的血头血脸,相比将草原成为帝国的一个“道”级存在,也就算不得了什么。

刘卫民待孩子们很宽厚,从无打骂,几个娃娃也不怎么怕他,甚至极为亲近于他,就是乌仁图雅也本能的想要与他亲近,见两个小姐妹全抱着他脖子“反叛”了,也不敢抬头看向并不严厉,甚至有些好笑的面孔,却被大手狠狠揉了两下脑袋。

乌仁图雅要回草原,该炫耀的一定要炫耀,锦衣绸缎、锅碗瓢勺、油盐酱醋茶、反正库里东西任由二儿媳去挑去选,珊瑚、珍珠、宝石……杂七杂八的弄了十三辆马车,仅金灿灿铜钱就装了满登登三大车。

二儿媳拿了多少,照例给三儿媳、四儿媳准备一份,当然了,他也没亏了五儿媳,给皇太极的闺女马喀塔照例准备了一份。

一碗水端平,家中私库里少了东西,小喜儿也没了待在小朝廷学着打理政务,一连小半个月天天在他身边转悠,心下好笑,最后给了她一本账册,看了后,也不转悠了,整日牵着小白,拖着儿子在小朝廷、总管府两下里跑。

一年又一年,不知不觉就已经天启七年了,春去秋来,关外四季明显,冬日足足占用了六个月时间,春夏秋仅六个月,关外又到了收获季节,军卒们至始至终都未有一丝停歇,冬日里伐木,春暖花开立即投入耕种,耕种结束,转而又不得不拿着铁锹,将砍伐了树木的树根一个个清除。

刚刚清理讨厌的树根,又不得不扛着镰刀抢收庄稼,关外就这样的特点,无论种什么庄稼,都要动作快些,否则就算是白种了。

军卒,尤其是成建制的军卒,效率都远不是零散百姓可以相比的,该整出打谷场的整打谷场,该扛着镰刀收割的收割麦子、水稻。

原辽东军,自山海关至广宁,共计军民十万,仅幼军五个协、骑协、炮协、辎重协就有近七万人,再加上自京城跟随前来的杂七杂八人员,也有十万人,去岁冬日自大板升城带回四五万老弱,以及残存的女真人,自山海关至北地雪原,共计三十五万人。

沈辽夺回后,山海关十万军民进行分流安置,广宁还好一些,算是地域较为开阔,锦州至山海关却差了许多,跟个肠子似的,西侧是山岭,东侧是海边沙碱地,可以耕种的田地并不是很多。

按照祖例,海州卫之南,三岔河以南至山海关下,皆为广宁卫辖地,一共也就八十来个所级戍堡,约屯兵八千,这是在西面朵颜三卫威胁下屯兵之数。

山海关本管不到广宁卫,只是长城驻防军卒,是蓟州镇至海边一段长城防线,若非因建州贼,山海关只是九边边缘的军镇,远不如蓟州镇更为重要,边关九镇,最重要的是宣府三卫,是大同、榆林、延、宁夏诸镇,这里承担着鞑靼最大的压力,而山海关前面有开原、铁岭、抚顺、沈辽、广宁诸多军镇抵挡,山海关居于大明朝防御鞑靼左翼三部和女真诸部之后,战略重要性远远算不得什么,驻防的军卒仅三五千人,若一定说山海关如何的重要,也只能说潜在战略重要性,是前沿阵地丢失后的重要性。

山海关前后都是比较贫穷之地,田地少,养活不了多少卫所军卒,一者避免朝廷始终以北地总管府为敌,二者此地本就田少难养军卒,三者大明朝需要与草原缓和关系,已经不是草原诸部想着找他刘大驸马麻烦,而是他会不会找这些人麻烦,来自草原压力骤减,也为了减少双方摩擦,营造一个较为平和的氛围,山海关、广宁卫仅存留万人,余者一律迁入沈辽更加肥沃田地。

万人,自三岔河以南至山海关下,如此之多田地,除广宁卫李家原本田地外,所有田地全部划分为军屯田地,所属卫所军卒一月一换防休整。

一方面大量田地划为军屯田地,用于专门奉养军卒,另一方面又在沈辽等地为他们分配民田养家,军卒们因此获得巨大利益。

军屯田,除了与朝廷三升赋税外,除去专门为驻守边关驻地提供口粮、衣甲外,剩余的全部作为俸禄发放,原本因田地稀少而不足,如今田地几十倍、几百倍增加,人人所得俸禄兵响皆超过原本朝廷给予,身后还有可以养家的民田,混乱的山海关军心得以稳定。

分流的军卒皆屯于北地,但又有些区别,一些年老体弱的,依然保留卫所军籍,由守边军卒转而为各城衙役、巡卒,有些卫所被刘卫民直接砍掉,包括广宁卫下辖卫所也是如此。

战争模式改变了,骑马持刀之人不拿下手持利器的重地要道,根本不敢轻易越境,反而害怕刘卫民跑去草原祸害。

九成人丁集中在沈辽开阔肥沃之地,仅帮老弱百姓十日收割,立即转而急行向北,乌龙府才是真正收获之地,大片大片种下的麦谷、稻田却无几人收割,这里才是刘卫民真正的私人田地,也是幼军口粮之地。

小朝廷最是忙碌,一边收割麦谷,一边还要选调军卒参与阅兵,幼军不需要太多时间整训,整训是幼军日常必须要做的,卫所军卒就麻烦了许多。

刘卫山、刘卫海、毛文龙、刘忠国、邢烈……一干将领得知刘卫民要选派卫所军卒阅兵,全都不约而同闭门军议,五人决定亲领一千精锐卒入辽阳整训,为帝国大皇子壮威。

也不知远在河套的猛如虎和马林是如何得知阅兵的,猛如虎、马林竟然也各领千骑也日夜赶来辽阳城,至于登莱水师则选了三千精锐水卒。

北方动作频繁引起了朱由检注意,不得不暂时放下“二十税一印钞费用”恼怒,转而密切关注北方异动,随着小朝廷送来的威胁信件后,这才知晓是怎么一回事,更是在大朝上指着北方暴怒大骂。

朝廷死气沉沉,听了皇帝大骂数日,北方传来的异动让所有人担心不断。

五月十五日,大朝直至午时三刻才结束,饥肠辘辘的**星、朱国祚、杨涟、施凤来、来宗道、袁崇焕等一干阁老,还没等他们回去填饱肚子,又被皇帝朱由检留了下来。

还算不错,朱由检并未真的饿昏倒了朝廷阁老,看着长长桌案上稀疏简单饭食,就是刘卫民也不得不佩服这个二舅哥的简朴。

阴着脸的二舅哥对外在之物要求差了许多,甚至可用“吝啬”来形容,都到了五六月份,刘卫民掌着净军时,净军菜园子是整个大明朝菜蔬种类最多的地方,又是菜蔬生长最旺盛之时,仅仅只是因为节省一些盐巴,仅仅只是因为冬日腌制的咸萝卜没吃完,又将腌萝卜拿了出来,而且每一个阁老面前摆放一大碟,菜园子里的珍贵菜蔬却不舍得食用,反而转手承包给了周皇后周氏的父亲周奎。

看着一碗米饭、一碟咸萝卜、一碟土豆丝、一碟拍黄瓜,几人一脸淡然,除了袁崇焕咯嘣咯嘣啃着咸萝卜,其余几人只是细嚼慢咽吃着米粒,夹食着土豆丝、拍黄瓜,至于心下究竟如何想,那就无人知晓了。

皇帝的宴请很是沉闷,朱由检抬眼见一干阁臣除了袁崇焕外,无人碰触咸萝卜,眉头微低。

“刘三早先年说过男女之秘,言多吃些菜蔬,少食用些油荤,生子才能多一些,刘大生了两子,刘二生两子,刘四生一子,刘三多年未生,今日一生就是一子,诸位还是多食些菜蔬为好。”

“当年京中发生时疫,永宁差点病逝,刘三用软管为永宁灌食,就说过盐巴、糖水。说人少不了盐巴,说什么电解质什么的,诸位就算不喜咸菜,也当少食些,都是朝廷肱骨栋梁之臣,莫要不食盐巴而身体有恙。”

在一旁伺候的周氏、田氏、袁氏相视一眼,也不敢乱言,忙去夹食干巴巴的咸萝卜,施凤来、来宗道两人以往只是在翰林院修书,袁崇焕对这些事情也不怎么了解,朱由检不说,三女也不是很清楚“刘三”原话,但**星、朱国祚、杨涟对此却是一清二楚。

杨涟拱手道:“陛下说的是,人不能不食盐巴,至于因何,老臣也不是很清楚明了,刘……刘三所言……”

朱由检眉头骤然一抬,杨涟话语硬生生顿住。

朱由检将眉头低下,夹了根咸萝卜缓缓咀嚼,轻声低喃。

“刘三,朕可说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