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穿越1618之大明镇国公 > 第484章 当家难

穿越1618之大明镇国公 第484章 当家难

作者:蛤蟆吞地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12:05 来源:笔趣阁

最终还是放弃了为儿子大造声势想法念头,准备以宁德驸马府、北地大总管仪同三司名义立起小朝廷。

朱徽妍需要与两宫娘娘们商议,说服郑贵妃皇奶奶暂时放弃福王前来,这些事情只能由她去说。

刘英儿房里果然多点了几根红蜡烛,红盖头、大红喜子,甚至半夜开大席吹吹打打的,整的很是不伦不类,也就怪了,不伦不类吧,偏偏他还就心安,夜里也没再次逃了没影……

迎娶正妻与纳娶小妾不同,纳妾用个轿子将人抬进府邸就算完事,这个时代还算是好的,小妾虽地位差了些,还达不到唐宋之时随意送人地步。

正月刘大驸马纳妾,洞房花烛夜,京城,皇宫却显得冷冷清清。

数年来,自打刘家寨参与了烟花生意后,大年夜总是要点燃大半夜的烟花,今年因为节俭,用不了多少银钱的二踢脚也只是点燃了十来个,名头不错,说是与皇帝年岁相合,喜庆。

大年初一,本应是驸马府拉着银钱,满皇宫撒红包雨,如今什么都没了,朱由检倒也没怎么太过小气,依然是依照他的年岁,每人发放了十六枚铜钱,散了百万文钱。

依照惯例,官衙锁闭过年,大年初七,朱由检还在挑灯批奏,一旁还放着十几口大木箱,每一口木箱中都塞满了各地送来的折子奏折,是之前没能批奏完积攒下来的。

“若是累了,大伴自个去休息吧,朕还有些奏折没批。”

朱由检远比熹宗大舅哥勤政,十个刘卫民、朱由校俩兄弟绑在一起都比不过他,趁着沾着墨汁之际,扫了眼不住打着瞌睡摆子的王承恩,不冷不淡随口说了句。

几个时辰没有动静声响,陡然一声吓了王承恩一跳,抬头见皇帝依然低头批奏奏折,又扫了眼地上扔的到处的奏折,忙上前欲要拾起地上的散落。

“老奴不累,陛……陛下,此时……此时已经很晚了,龙体要紧啊!”

“点验一下,看看都是哪些府县的,一份罚俸禄五两银子。”

朱由检眼角余光见王承恩低身拾起地上奏折,随意说着,王承恩一愣,弓着的腰骨也不由一顿。

“陛下……一份罚俸五两银子?”

朱由检依然低头翻阅,嘴里冷哼不满。

“废话一大堆,除了向朕哭穷,向朕讨要银钱、减免赋税,无一人与朕言增加多少财赋,无一府一县与衮州二十四县一般……”

朱由检将手里唐县学治奏折丢到一边,眉头紧皱看向低眉的王承恩,正要开口……

“陛下,娘娘求见。”

一青衣小宦官推门走入房内,远远跪在门口。

“准。”

小青衣宦官叩头一礼,默默倒退出房门,头戴凤冠的皇后周氏提着个食盒走入门内。

“陛下,臣妾做了些吃食,陛下也莫要太过劳累。”

朱由检只是微微点头,没有看向周氏从食盒里拿出的饭菜,而是看向王承恩,眉头微皱。

“大伴,你以为衮州二十四县如何?”

王承恩低头一阵沉默,周氏却抬头开口。

“陛下,臣妾以为二十四县挺好的,听说百姓日子好过了不少,刘……”

说到“刘”字时,周氏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忙闭嘴不再言语,朱由检第一次在她面前听到“刘”字没有大怒,若有所思看着她。

“皇后以为……二十四县好在何处?”

周氏一愣,有些疑惑不解……

“陛下,百姓日子好过了,难道这不好么?”

朱由检眉头更加紧皱,转而看向低头弓身的王承恩。

“大伴以为呢?”

王承恩心下无奈,跪地深深叩首。

“回陛下,衮州二十四县是先皇时,以童生为吏治理,以衮州本地之人治理,老奴不敢置评先帝,只是……二十四县童生为吏确不符合我朝祖例,只因妖人为祸作乱衮州之时的临时处置,朝臣亦多有不满……”

朱由检抬眼,开口打断。

“大伴,朕只问你,衮州二十四县吏治若何,不问你是否以童生为吏,不问你是否是乡人治乡。”

王承恩重重叩首顿地。

“是,陛下教训的是,是老奴驽钝。”

“刘……宁德驸马自平定妖人为祸山东后,因耕种救民无吏可用,自此立童生为吏,至今尚无知州、知府,只有衮州公正乡老,以公正乡老为理事会代之知州、知府。老奴以为,衮州为圣人之地,乡人治乡亦无乱法乱制之徒,故而……二十四县……吏治尚佳。”

“回陛下,老奴以为,二十四县仅为我朝特例,不足以广而推之,陛下当小心处置。”

看着伏地王承恩,朱由检眉头紧皱,他曾在衮州吃过大亏,但也对二十四县治理之事颇为熟悉。

二十四县以童生为县令、吏员,也确实是不合规矩的“乡人治乡”,但二十四县不是以官吏、朝廷是否满意,而是以当地百姓是否满意为要,这与朝廷权威有极大的冲突,朱由检心下也是尤为不喜二十四县之事,但是……

默默将二十四县今年《报告》再次拿了出来,看着几年来财赋对比,心下一阵沉默。

“陛下,臣妾以为二十四县做的挺好的,送入府库的税银也比其他地方多些,何不……”

“多嘴!”

“朝堂事情……妇人不许胡言乱语。”

朱由检面色冷淡,周氏心下一阵不乐。

“陛下趁热赶紧吃吧,凉了易坏了肚子!”

周氏一脸不悦,丢下饭菜转身就走。

周氏本是苏州之人,父亲周奎以走南闯北算命为生,家境不是很好。

选秀,为皇帝选后、妃还好一些,为亲王选王妃、侧妃、侍妾,一般只有两种情况,要么日子艰难,被生活所迫,要么是攀龙附凤,而周氏周皇后、田氏田贵妃两家就属于此等情景,一者是眼头活泛走南闯北的算命神棍,一个是走南闯北商贾,反而会剪窗花的袁贵妃更加纯粹些,是地地道道的贫苦人家。

朱由检为信王选王妃时,刘卫民得知了消息也不愿插手,又不是自己儿子选妃选后,没必要介入其中。

大明王朝不愿后戚权重,所选女子皆身份低微,不愿女子执政影响了皇帝权威,但皇后人选也并不是随随便便选个貌美之人,琴棋书画啥的也算不得什么才华,勤俭持家、温良恭顺也不能说母仪天下。

在刘卫民看来,稳重、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精明头脑、坚韧良善品性才适合为主母,稍次些的就应像袁贵妃这般,身家清白的地地道道人家。

稳重、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具备独立的人格,不会人云亦云,能够独立深入思考问题,女强人一般的女子,不仅可以帮助男人处理政务,可以协助稳住局势,更可以培养独立、精明的下一代,如此之女当为首选。

次之就只能选贤妻良母,身后家族不会成为拖累,可以安分守己,至少背后是平静祥和的。

人与人不同,尽管一个女子品行真的很好,但身后亲族不行,也不适合为主母,哪怕此女真的温良恭俭让。

刘卫民给慈爝挑选的几个媳妇,有政治联姻缘故,更多的还是因为孩子们都很小,他可以自己打小时候进行教导,就算如此还是选择了小喜儿,一个看起来与郑贵妃性子差不多的女娃,更是让不足十岁女娃提前管着小朝廷内廷,以此增加历练、阅历,早早习惯政治之间的利益争斗。

小喜儿,一个不足十岁女娃,早早管着小朝廷“内宫”妇人,管着小朝廷银钱,两宫娘娘们、媳妇们,甚至小朝廷内阁、六部不是没有反对声,最多的担忧就是“阴盛阳衰”之事,他却对此不甚在意,只要品性好,儿子若没本事,媳妇当家也没啥不好的,至少不会败家这么快。

对大舅哥的“主母”选择,对不愿搭理的二舅哥“主母”选择,他都不甚满意,不是对“主母”本人不甚满意,而是对他们家庭环境选择上不甚满意,小户人家本身在大事上的政治眼界就不足,身后父辈、家族环境再牵扯进来……

国家不是一户人家,影响何止千万?身形稍瘦弱的周皇后,柳叶细眉,秀挺鼻梁、樱桃小唇,怎么看着都显得娇小瘦弱些,跟着四处乱跑的老爹,早早的就学会了如何照顾他人,家境贫寒,早早的学会了勤俭持家,总体上来说,做个皇后也没什么不可以的,关键是他身后有个走南闯北依靠骗人的老子,身后有个不知见识过多少欺软怕硬、人人势力的老子,朱由检未登基,还只是个信王时,周奎就一日间得了处豪宅、四间地势较好的店铺,数百亩良田……

两宫娘娘们不喜田贵妃,他反而觉得田贵妃挺合适的,虽商贾出身,但见识总要多了许多,至少知道该如何让自己兜里变鼓一些,若真的担心制造出一个尾大难以甩掉的贪鄙商贾,最佳选择就当是身家真正干净些的袁贵妃。

会剪窗花,与大舅哥做木工差不多,心灵手巧,不喜多言,能够沉下心剪着窗花,性子极为沉稳。

身家清白,性子沉稳,在刘卫民看来,但凡是高明工匠,身上都自带大局观,都要在脑中勾勒出整体构架,知道先后顺序,是知道轻重缓急之人,此等心性之人,但凡有机会历练几年就不会太差,也是最佳辅助之选。

很可惜,袁氏与朱由检性子不怎么相合,朱由检性燥、性急、偏执,反观三女中,袁氏最是沉稳,也最是边缘之人。

当然了,“主母”合适不合适,那也只是两位大舅哥自己的私事,他绝不会在这件事情上多言一句,能避免见面,一直都是尽量躲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