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穿越1618之大明镇国公 > 第331章 大明朝的老大难【第二章,谢谢支持鼓励】

刘卫民伸手拍了拍微躬的魏忠贤,叹气道:“有人爱财,有人喜色……人有五情六欲,有这样或那样缺陷、不足,但有一点,该有的精明理智要始终清醒着,大事上不糊涂!”

“是是,驸马爷说的是,老奴……老奴……”

“啪!”

刘卫民又重重拍了下他的肩膀,将他话语打断。

“越是身为上位者,越应该小心谨慎,越应该保持自己应有的清醒理智,你魏公公虽没读了多少书,却看的多、经历的也多,一般人还真比不了你,可是……你身边的人却不成!”

刘卫民看着魏广微、亓诗教走了过来,眉头不由微微皱起,嘴里说道:“你我就比如是盖了座高塔,你我就是站在塔顶俯视众生百态之人,我的塔可以盖到十层,而你只能盖两三层。”

“知道为什么吗?”

魏忠贤一愣,忙躬身说道:“还请……还请驸马爷教了奴才。”

刘卫民对他态度很满意,说道:“上位者劳心,下位者劳力,刘某这座塔顶下的第二层是好的,而你魏公公第二层就是坏的,就已经不牢固了,所以……你的塔永远都不能高了,越高……越危险,最后会把自己砸死的。”

刘卫民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人却抱拳迎上魏广微、亓诗教。

“魏阁老,亓阁老。”

两人拱手还礼,魏广微笑道:“魏某还以为刘驸马会自西华门进入呢,没想到也来了此处。”

刘卫民笑道:“陛下昨日让人去府上传旨,没法子啊,心下就算不想来也不成啊,要不然又不知会有多少弹劾送到两位阁老案头了。”

魏广微、亓诗教心下不由一愣,两人微微相视一眼,亓诗教微笑摇头,说道:“刘驸马说笑了,以陛下对刘驸马的恩宠,想来也没哪个不懂事儿以此事弹劾的。”

魏忠贤心下正揣测刘卫民话语,见到魏广微、亓诗教两人上前,也只能暂时放下思虑,听着亓诗教话语,也不由微微点头,笑道:“亓阁老所言甚是,就算有些不懂事之人,各位阁老与陛下也不会当一回事儿的。”

魏广微、亓诗教两人点头赞同,朝臣们巴不得他刘大驸马整日待在驸马府乐不思蜀呢,刘卫民也知晓他们心下所想,对此也不甚在意,四人说着毫无营养客套话,不一刻钟,随着宫门打开,礼部官员们开始训话、整理站班队列,就是刘卫民也不由站到西侧武将队列中,站在郑国泰之下。

郑国泰在万历帝时地位就是忽高忽低,神宗登基后,整日待在府邸诚惶诚恐,到了朱由校时,有郑贵妃与刘卫民的关系在,他也算稳定了下来,虽是五军都督府左都督,也只是什么事儿都不管的主,本就没多少本事,在山东又丧师辱国,左都督也丢了。

郑国泰因败降职为同知,还没几个月呢,又发生了宝钞的事情,为了能彻底掌控五军都督府,避免京卫动乱,刘卫民再次将他拉了出来,暂领五军都督府,事后也不知朱由校如何想的,并未将郑国泰去职,依然领着五军都督府。

虚职、虚衔上刘卫民算是正一品,毕竟他的“太子太保”在那摆着,净军、幼军指挥使实职只能算是从二品,与五军都督府都督的正二品差了些,论爵位,两人都是伯爵,地位差不多,但他是郑贵妃的弟弟,站在他身后也算不得什么,再说他也不想这么太过显眼,可越是不想显眼,朝臣们越是俩眼瞪着他。

郑国泰在前,刘卫民在后,郑国泰估摸着有些别扭,一边低头在前走着,嘴里还不时低声嘟囔着。

“镇国啊,今日你可要小心着点,俺可是听说了,文臣们对你很不满呢。”

刘卫民也低头小声说道:“文臣们不满就不满了,咱大明勋贵们对小子没啥不满的吧?”

“这点镇国放心,俺已经挨家挨户走了个遍,绝没人敢多嘴多舌!”

郑国泰叹气道:“不过啊,镇国,不是俺们埋怨,你也是知道的,咱们各家各户日子其实都挺难的,朝臣们整日吵着要削减俺们的爵位,削减俺们的俸禄,谁家都是老少一大堆,镇国能不能与陛下说道说道各家的难处?”

刘卫民心下一阵叹息,按照祖制,先是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将军、辅国中尉、奉国中尉……亲王岁禄为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将军三百石,奉国将军二百石。

这些还是朱姓子孙,还有外戚功臣的公、侯、伯呢?

几十万朱姓子孙,年年增加,仅他们需要发放的俸禄就占了赋税两成,再除去官吏们的俸禄,还能剩下了多少用于养兵,又有多少钱财赈灾救民?

朝臣们早在万历帝时就动不动弹劾不法勋贵,哪怕是很小的罪过,皇帝也会直接降罪削爵,若非郑国泰是郑贵妃的亲弟弟,爵位早削没了。

就算如此,无数朱家子孙也在天启元年削减了无数人,如今欲要再削去除亲王嫡系子孙外所有朱姓子孙俸禄、爵位,也正因为这件事情,才想着将他们全都移出大明朝本土。

郑国泰开口,虽声音较低,武将勋贵一列低头行走之人却全听了个清清楚楚,就是另一边抱着笏板的文臣们也不时抬头看了他一眼。

心下哀叹,却又不能答应了郑国泰,刘卫民叹气道:“都督与皇贵妃奶奶的关系摆在那儿呢,咱也不能欺瞒了都督,这件事情小子的确不能答应了,亲王年俸禄不过只是万石禄米,咱就算是万石全是上等的江米,一年的俸禄不过才三千四百两银钱,奉国将军更惨,才两百石,多少银钱?不到一百两!”

郑国泰唯恐他拒绝一般,忙说道:“镇国说的太对了,就这么丁点俸禄,一大家子咋够养活?朝臣们咋还整日盯着俺们啊?”

刘卫民心下更是直翻白眼,却低头叹气道:“都督,咱单个人看着是挺少的,可挡不住咱大明勋贵人多啊?当然了,小子也知道各家各户都是家小一大帮子,就小子这么丁点家丁,每月还上千两银子养着呢,更何况是那些王爷们了。”

跟着礼部官员缓缓行走的一帮勋贵们也沉默不语起来。

“小子也不敢瞒了都督,小子在这件事情上的确帮不上多少忙,不过各家各户没了俸禄,几如成了普通百姓,经商、做工、科考为官、领兵为将也就应该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郑国泰无可奈何,他是外戚勋贵,虽朱家宗室与他并无多大的关系,可同为勋贵,朱家子孙都这样了,他们这些外戚勋贵们的境遇可想而知。

心下无奈哀叹,眼看着就要进入了乾清宫,也不能再多说什么,脸上却一阵愁苦。

五军都督府上层多多少少都算是勋贵,各家各户都忧愁这件事情,可如今自皇帝至下都吵吵嚷嚷要削减,一两个人也很难阻拦。

刘卫民心下叹息,却也只能跟着群臣山呼“万岁”,给坐在龙椅上的大舅哥磕头礼拜。

“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爱卿平身!”

朱由校一摆手,所有人低着脑袋从地上爬了起来,各自站回各自的位置。

只见师明上前一步,手中拂尘一甩。

“有本早奏,无本退朝”

看着师明模样,听着拖了好长尖细嗓音,刘卫民心下就是一阵好笑,原本以为会立即进入主题,谁知等了一会儿也无人开口,正当他疑惑是不是自己跑出来交待事情呢,一人抱着笏板出列了,定睛一看,是河南人田珍。

“启奏陛下,臣有本要奏!”

刘卫民见是此人,心下就是一阵叹息,心下也想着大明朝的老大难来。

按照明太祖制定的祖制,亲王岁禄为万石,郡王禄二千石,镇国将军禄千石,辅国将军禄八百石,奉国将军禄六百石,镇国中尉禄四百石,辅国将军禄三百石,奉国将军禄二百石,还有大公主禄两千石、郡主禄八百石、县主禄六百石、郡君禄四百石、县君禄两百石、乡君禄一百石,与朝廷官吏一样,俸禄以银、钞折算,也就是发三成银、七成钞。

整个大明朝一共实封了六十五位王爷,有些有些被废了,或是绝嗣除封了,到了此时,一共还有二十八位,其中陕甘有秦王(西安府)、瑞王(汉中府)、肃王(兰州府)、庆王(银川府)、韩王(平凉府)五位亲王;山西有晋王(太原府)、代王(大同府)、沈王(潞州府)三位亲王;河南有周王(开封府)、唐王(南阳府)、赵王(彰德府)、崇王(汝宁府)、潞王(卫辉府)、福王(洛阳府)、郑王(怀庆府)七位亲王;湖广有楚王(武昌府)、岷王(武冈府)、襄王(襄阳府)、荆王(蕲州府)、吉王(长沙府)、桂王(衡州)六位亲王;山东有鲁王(衮州府)、德王(济南府)、衡王(青州府)、三位亲王;川蜀有蜀王(成都府)、荣王(德昌府)二位亲王;江西有淮王(饶州府)、益王(建昌府)二位亲王,共计二十八位亲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